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21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3.01 MB
- 文档页数:21
第一章:地域文化概述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1.文化: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物质文化:建筑、服饰、交通工具、饮食等。
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
(语言、文字、风俗、道德、宗教等)文化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所以文化具有地域性。
表现形式-- 饮食服饰建筑艺术作品等(物质方面) ,宗教生活习俗居民心理等(非物质方面) 2、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应当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
从空间上看,在大范围讲有其独立性;在小范围讲有其主导性。
从时间上看,在历史发展上有其持续性。
3、中国文化特点:多源同归与多元互补1、中国文化具有多个发源地----多源同归黄河流域: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中游的仰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下游的大汶口—龙山文化;证明黄河是中国文化最终要的发祥地。
标志着中国文化肇始的夏代,文化已经相当发达的商代和周代,这三个王朝的疆域均位于黄河流域,可见黄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长江流域:长江上游的三星堆文化,中游的屈家岭文化,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证明长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此外,辽河流域文化、珠江流域文化都可以追溯到很早,而且特点鲜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这两大流域也应视为中国文化的发祥地。
2、中国文化又是多元互补的文化(1)汉族的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以汉族为主体,自周、秦到明、清,在各个历史阶段随着民族间的交往、融合,吸取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因素,56个民族共同创造出中华民族灿烂辉煌。
中国的疆域是各族共同开拓的,少数民族对东北、北部、西北、西南边疆的开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汉族在发展过程中,吸取各少数民的文化成分以丰富自己;另一方面汉族又对各少数民族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如: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中国古代不少政治家、作家、书法家、画家出身少数民族。
唐代的宰相长孙无忌先祖出自鲜卑拓跋部;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成德是满族人。
海派建筑与海派文化浅析上海,就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得城市,经过百年得沧桑变迁,一种体验着各国建筑风情得与上海独特得气息油然而生。
上海因多元文化而充满生机与活力,世人喜欢将上海得诸多方面冠以“海派”二字。
所谓海派,我认为就是吸纳与融合各种建筑风格得一种有上海特点得风格。
海派建筑就是海派文化很重要得一个表现形式,当我们要探究海派建筑形成与发展时,不得不先对海派文化做一番探源。
1 海派文化得探源关于海派文化得形成,普遍认为就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得结合。
回顾海派文化演进得过程,可以瞧到,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得基础上,吸纳了吴越文化得与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得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得海派文化。
处于苏浙边缘地带得上海,主要受到近邻吴越文化得熏陶,但就是在近代上海社会得中下层社会,普遍由来自于苏北、广东及安徽等地移民构成,这也为多元得中式文化构成注入了一定得元素。
19世纪中叶,当八方得海风跨海越洋而来之时,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此交流、碰撞、演变与发展。
海派文化,正就是在此基础上成型并发展起来得,最终在上海近代史得发展轨迹中形成了自己特有得文化,它就是中外交流、内地与沿海交流、农村与都市交流综合形成得产物。
海派文化得基本特征,我以为可以说就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与多元性。
一就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
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二就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就是重复与模仿人家,而就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得活力。
当年得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就是创新,如今得《曹操与杨修》也就是创新,金茂大厦就是在建筑文化方面得创新。
三就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得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就是可以理解得。
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与盲从。
一、活动要求
1、实地了解上海建筑,体悟其海派文化的元素与人文内涵。
(参考课本p143《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
2、做到人人参与,体现集体智慧。
3、提高综合能力。
二、活动范围
1、城隍庙、七宝古镇等古典建筑。
2、外滩万国建筑群。
3、浦东金茂大厦、东方明珠及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等现代建筑。
4、石库门、弄堂等民居建筑。
5、多伦路等其他建筑。
三、活动内容
1、实地采访、拍摄。
2、网络浏览收集相关资料。
(课内安排一节课)
3、相关专题写作。
四、实践活动形式
以小组形式活动,每班分为8个小组,每组5—6名学生,确定组长,安排分工,做到人人参与,体现集体智慧。
五、活动过程
1、阅读《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并组织活动小组,布置活动要求。
2、实地采访、拍摄活动,时间为3月21—22日(双休日)。
3、第二周用一节课在网络教室浏览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4、布置作文要求。
(每小组完成一篇专题作文)
5、各小组专题作文在全班交流。
(附演示文稿)
6、优秀作业印发全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