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域文化特色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26
“海派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海派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海派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一种独特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其历史渊源、技艺特点、传承方式以及当代发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海派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路径,以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首先对海派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进行梳理,分析其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接着,通过对海派剪纸技艺的深入剖析,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关注海派剪纸艺术的传承问题,探讨传统传承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新一代传承人在传承与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将结合当代社会文化背景,分析海派剪纸艺术在当代的发展状况,提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海派剪纸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共同守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二、海派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海派剪纸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剪纸,这一在中国广泛流传的手工艺术,最初起源于汉代,那时它主要作为祭祀用品,用以象征天地神灵。
随着时间的推移,剪纸逐渐演变成为节日装饰和民俗活动的必备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宋代,随着都市文化的兴起,剪纸艺术开始进入繁荣期。
特别是在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中,剪纸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海派剪纸艺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融合了南北剪纸的技艺特点,同时吸收了西方艺术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海派剪纸艺术注重线条的流畅与构图的巧妙,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形象生动且富有想象力。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现了上海都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历代海派剪纸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海派剪纸艺术成为了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海派文化:徐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名片摘要:地域文化资源是特定区域独具特色、传承至今的文化资源,上海市徐汇区是海派文化的摇篮,本文试图从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角度阐释徐汇区充分发挥海派文化的资源优势,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名片、新品牌,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关键词:地域文化;海派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016-03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并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等具体要求。
这表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
本文试图从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角度阐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地域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源泉地域文化资源是特定区域独具特色、传承至今的文化资源,蕴涵着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大多具有浓郁的历史特色、地方特色。
地域文化资源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源泉。
整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不仅有助于培育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培养杰出地域文化工作者;有助于增强群众的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等;而且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提供独特的活动空间资源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重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硬件建设。
各地富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街区等场所则为群众提供了独特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其独特的场所特征、历史文化背景等为人们提供了浓厚人文气息的文化环境,不仅可以展示富有地域特色的多元文化特质,而且使人们获得地域的、历史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提供独特的作品创作资源地域文化资源凝结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如历史建筑蕴含观赏和艺术价值;地方名人作品包蕴着他们的品性、人格魅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凝结着人们对传统技艺保护、传承的心血等等。
上海地域文化特色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国际大都市,具有丰富多元的地域文化特色。
下面将从历史、建筑、风俗、饮食等方面介绍上海地域文化的特色。
历史文化上海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5世纪春秋时期,上海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和活动的痕迹。
在明朝时,上海开始崭露头角,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商港。
19世纪下半叶,上海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国际性大港口,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和移民。
这些历史因素铸就了上海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
建筑文化上海的建筑文化是多元而独特的。
在上海市区,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建筑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近代洋楼建筑群,包括法租界的西洋建筑和英租界的复兴式建筑。
这些洋楼体现了欧洲建筑的风格,充满了浓郁的西方特色。
此外,上海还拥有许多传统的中国式建筑,如豫园和城隍庙等,展示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魅力。
风俗文化上海的风俗文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传统的中国文化,也融合了西方文化的特点。
例如,上海的传统春节庆祝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放鞭炮等习俗,这些传统的中国年俗在上海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这些节日也成为上海市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饮食文化上海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吸收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华,又吸纳了外来的风味,形成了独特的上海菜系。
上海菜与其他菜系相比,注重原汁原味,追求口味的鲜美和菜品的色香味俱佳。
最为代表性的有小笼包、红烧狮子头、鲍鱼鸽豉汤等。
此外,上海还有丰富多样的美食街和夜市,如南翔小笼包街、城隍庙美食街等,各种小吃和特色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艺术文化总结起来,上海地域文化特色丰富多样,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元素。
通过历史、建筑、风俗、饮食等方面的介绍,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上海的地域文化,体验上海的独特魅力。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一直都保持着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热情,同时也吸引着各地人们对上海地域文化的关注和探索。
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比如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要认识现今上海方言和其地域文化的关系,得先从了解上海话的历史形成开始。
上海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可能只有数百年,但追溯上海的历史,则会惊奇地发现它的历史并不短。
据考证,在距今5000年前的菘泽文化时期,上海地区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平原,上海的先民就已在此留下了足迹。
春秋时期的上海,属吴国,战国时期的上海先属越国,后属楚国。
上海的别称“沪”,源于“沪渎”,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个地名,这一带被称为“沪渎”。
“上海”这一名称的真正由来始于宋代,当时的上海,已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在今外滩至十六铺的黄浦江中,它的西岸有个上海镇,这些便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几个世纪以来,上海都只是个小渔村,直到13世纪才发展为城镇。
元代的上海镇已有很大的发展,并设立了市舶司。
此后,上海镇又升格为上海县。
明代的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商业经济日趋发达。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海关。
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1843年,在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
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了租界。
之后,美国在上海设立租界。
1849年,法国也在上海设立租界。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上海实际上被划分为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后100多年里,上海成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钱财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险家的乐园”之称。
而这时的上海也是中国一块发光的繁华之地。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宣告成立。
上海地区有哪些文化特色?一、丰富多样的风味小吃上海是一座闻名全国的美食之都,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多样的风味小吃而闻名于世。
著名的小吃包括:小笼包、生煎包、蟹黄包、三鲜馄饨等。
这些小吃不仅口味独特,而且制作工艺精湛,充分展现了上海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上海菜以浓香味道独特而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上海菜以鲜嫩、酥烂、清爽的特点为主,注重用料讲究,注重火候,让人吃过后回味无穷。
比如,红烧狮子头、麻辣豆腐干等,更是深受旅游者和居民的喜爱。
二、迷人的文化遗产上海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重要的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豫园。
豫园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景观名胜,园内古香古色的建筑和精美的园艺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和研究者前来。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如外滩风貌保护区、城隍庙、陆家嘴金融中心等。
这些地方既展示了上海的发展与变迁,又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三、繁荣发展的艺术与文学上海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源地,许多著名作家和文学家都在这里诞生和成长。
上海的文学作品大多基于现实生活,以自由、开放的形态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代表性的作家有鲁迅、巴金、老舍等。
除了文学,上海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中心之一。
上海美术馆、上海音乐厅、上海戏剧学院等艺术机构的建立为上海的艺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艺术家们以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崭露头角。
四、独特的滨江文化上海位于长江口,拥有丰富的滨江资源。
滨江地区以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优势形成了独特的滨江文化。
景观如黄浦江、东方明珠、外滩等成为了上海的地标和城市名片。
此外,滨江地区还有众多的度假村和旅游景点,如朱家角、松江古镇等。
这些地方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传统手工艺等于一体,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度假。
以上便是上海地区的部分文化特色。
上海的文化多元性和独特性让人叹为观止,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只是冰山一角,上海还有着更多值得发掘的文化宝藏。
上海有容,海纳百川——关于海派文化的历史调研姜瀚广告学学号 1154050右图的这张照片是我在2009年拍摄于衡山路300弄1-8号的石库门建筑丽波花园。
当看见历尽风雨却枝繁叶茂的梧桐,倚在已建成81年的石库门建筑的窗前时,一种长久的美和生命力,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如果非要给我爱这座城市一个理由,这样的美一定是一个很充分的理由。
石库门建筑它脱胎于中国江南清雅的传统民居,却融入了西式建筑的元素,它中西相容的美慧在任何城市的任何艺术形态都无可替代。
而这也成就了我对“海派文化”最初的感悟,包容、多元、海纳百川。
说起海派文化,百度百科上这样定义它: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那么,我很想通过这次家乡历史调研探求这样一些问题:在这座城市的生活者心中,海派文化是什么?什么典型代表?是怎样的条件促使这种文化酝酿在上海而不是其他的城市?为了能够将这几个问题深入挖掘下去,我选择了一对一街头面访这种定性的调查法来进行研究。
由于条件限制,我在上海市静安区以及普陀区范围内,面访了24位路人,其性别对半,年龄分布在9~52岁不等。
其中,17人表示自己对海派文化有一定了解,而在这17人中,对于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得到各种不同的有趣的答案:20岁的薛小姐认为,海派文化的代表是“旗袍和石库门”;46岁的何女士认为海派文化的代表是“沪剧和生煎包子”; 9岁的姓周的小朋友认为是“生煎包、周立波讲的海派清口”;47岁的姜先生说,海派文化是“石库门、石库门酒、本帮菜”……在17位受访者的回答里,老上海旗袍(8)、生煎包子等本帮菜(7)以及石库门(5)被提及的次数最多,大体集中在服饰、饮食和居住方面。
另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访问中,我遇到了一名历史系学生余同学,他在一对一深度访谈的过程中非常耐心地给了我许多令我非常棒的意见和建议,在余同学看来,“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太多了,没有办法挑选一个代表为其他表现形式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