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保护新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一、“非遗+”模式的探索“非遗+”是近年来非遗创新发展的一个热点词汇。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将非遗与其他领域进行结合和融合,以实现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将非遗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通过非遗表演、文化体验等方式吸引游客,进而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旅游领域有望成为非遗“+”模式深入推进的一个方向。
二、数字化传承的推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传承已经成为非遗研究和传承的新契机。
数字化传承包括数字影像记录、3D数字化虚拟展示、移动互联网应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非遗传承过程中的不足,促进非遗传承的持续性和推广性。
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非遗作品进行数字化保存,或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非遗作品的展示和推广,从而实现传承的延续和创新。
三、跨界合作的创新实践非遗的传承需要同时强调传承性与创新性。
在这个过程中,跨界合作可以促进思想碰撞和艺术创新,进而推动非遗创新发展。
而这种跨界合作的有效方式,要求建立一个互动的平台,通过确立艺术家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将双方的活动结合起来,共同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发展。
四、走向国际的开放合作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如何将中国非遗传统文化推向全世界的问题。
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国际机构、人才交流等方式,宣传中国非遗文化,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非遗文化的认识和欣赏。
同时,还需重视与国际非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中外非遗文化的交流,提高非遗的国际影响力和声誉。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非遗传承的创新发展需要加强非遗的研究、探索新的保护传承模式、推动数字化传承、跨界合作以及走向国际开放合作,这些可以有力地推进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新时代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象征,保护它们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增进人类内在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和措施。
仍然存在着许多挑战,比如传统文化的老龄化、技艺传承的困难等问题。
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创新的保护与传承模式,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下去。
1.2 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沉淀和精神财富,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它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未来的发展基础。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更能够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正是通过保护文化遗产,才能够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找到文化自信和自我认同的依托。
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文化领域,更贯穿于经济、社会、科技等多个方面。
只有充分认识和重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好地开展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答案结束】2. 正文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以文本或物品载体形式传承的、以社会实践、表演、传说、象征等非物质形式体现的文化传统。
它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习俗仪式、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某个民族或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更承载了人类智慧和精神追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它不仅涵盖了那些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还包括了日益衰落的手工艺技艺、传统医药知识、音乐舞蹈等各种不同形态的文化遗产。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 引言1.1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文化、传播价值观念的主要平台。
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到非遗文化的相关信息,了解传统技艺和文化背景。
互联网平台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技艺的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学习非遗文化。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非遗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互联网+时代下,非遗文化传承也迎来了新的模式和机遇。
通过互联网平台,非遗文化可以以更加多样化和创新的方式呈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
数字化时代也给非遗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保护好非遗文化的传统精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非遗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必将成为未来非遗传承的重要方向。
通过创新实践,互联网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使得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在“互联网+”模式下,非遗文化的传承将更加具有现代化、科技化的特点,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2. 正文2.1 互联网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在非遗保护中,互联网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平台。
通过互联网,非遗文化可以被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使得非遗传统艺术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传播。
互联网技术还可以帮助非遗文化保护机构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建立非遗文化档案数据库,对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方便对非遗文化进行研究和保护工作。
互联网还可以通过在线展览、数字化展示等形式,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非遗文化,激发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时代。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受到现代社会发展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在这种背景下,结合“互联网+”理念,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1. 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提出于2014年,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商业模式,提高产业效率。
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中,“互联网+”理念可以用于数字化资源的整合、文化产品的推广、信息的交流等方面。
2.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得到传承,可以更好的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传统技艺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也可以帮助非遗传承者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技艺。
3. 跨地域交流“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跨地域的交流。
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其他地区的传承者进行交流,增加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1. 资源数字化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中,“互联网+”可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
将非遗文化的相关资源进行数字化整理,建立非遗数字博物馆,使得更多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
2. 文化产品推广“互联网+”理念可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推广。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将非遗文化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增加非遗文化产品的曝光和销售量,提高传统技艺的传承价值。
3. 信息交流平台4. 互联网推广“互联网+”时代,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非遗文化的推广。
各种网络宣传手段,如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可以帮助非遗文化更好地走进大众视野,提高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 信息不对称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由于地域限制和信息传播的不畅,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挑战与机遇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的挑战1、现代化进程的冲击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科技和娱乐方式的普及,使得传统的非遗文化在年轻人中的吸引力逐渐减弱。
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流行的文化元素,对古老的非遗技艺和传统缺乏兴趣和了解。
2、传承人的缺失非遗文化的传承往往依赖于口传心授,需要有经验的传承人将技艺和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大,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非遗传承工作,导致一些非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同时,一些年老的传承人逐渐离世,也使得非遗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
3、保护资金不足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对传承人的培养、对非遗项目的研究和保护、对相关设施的建设等。
但目前,政府的投入有限,社会资金的参与度也不高,导致许多非遗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而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4、市场开发困难虽然一些非遗项目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开发和营销手段,很多非遗产品难以进入市场,无法实现经济效益,从而影响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一些非遗产品在市场开发过程中过度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5、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关于非遗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传承人的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规定还不够明确和具体,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法律空白和监管漏洞。
二、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的机遇1、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
例如,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开展了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认定工作,建立了一批非遗保护基地和传习所等。
非遗文化传承模式及其创新研究在文化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文化传承问题也愈加引人关注。
非遗文化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表现形式,自然也成为了传承研究的热门问题。
那么,非遗文化传承模式究竟是怎样的,又该如何进行创新研究呢?一、传承模式在非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种基本的传承模式:口传、实践传承和机构化传承。
其中,口传方式是非遗文化传承中最为基础、古老的一种方式。
从史前时代至今,不少非遗文化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了传承。
例如,潮州木偶戏的传承便是基于口耳相传的,因为戏中的经典剧目都写在了当地人民的心头里。
实践传承,即学徒制,是非遗文化传承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它是指在制定非遗文化传承计划时,通过培育、引导和监督甚至是强制学徒等方式,逐步传授非遗文化的技艺和核心价值观。
与口传方式相比,实践传承的安全性更高、传承质量也更有保障。
最后一种传承模式是机构化传承,即通过政策、法规、组织计划等方式,建立各类非遗文化传承机构和基地,以便更好地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
二、传承创新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陷。
譬如,口传方式容易出现传授不到位、流传误解等问题;实践传承则难以应对非遗文化传承人口的不断减少和高昂的人力成本等问题;机构传承则需要大量的对非遗文化的研究和科技投入。
因此,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承模式在传承创新方面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些创新性的传承方式应运而生,例如,互联网、新媒体等。
这些方式通过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将非遗文化呈现在文化消费者面前,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喜欢和传承非遗文化。
同时,对非遗文化的传承还需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在传承教育、展示和保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非遗文化中的数字化、VR技术等方案可用于非遗文化的虚拟仿真、展览展示、研究探究等方案。
可为非遗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空间。
三、结语非遗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项目,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和探讨。
在这个传承过程中也必须注重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传承工作的优化、创新和深化,让更多的人爱上、了解、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符号化、具有传统、表征性和习俗性特征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医药、技艺等诸多方面。
这些非遗文化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变迁,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课题。
新时代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对现实社会需求的适应与创新。
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成为当下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新时代非遗传承需要更多的创新手段和技术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非遗传承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文化传承的需求。
传统的口头传承和世代相传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
在这种情况下,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地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如互联网、电子媒体等,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新时代非遗传承也需要创新的思维和理念。
传统的非遗传承往往是由前辈传给后辈,由老师传给学生,传承的模式是一种纵向的径自。
在新时代,非遗传承需要更多地引入横向的传承模式。
也就是说,让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人士来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使非遗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并满足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
具体到非遗传承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创新探索。
可以通过文化艺术节目、展览、演出等方式,将非遗文化呈现于公众面前,吸引更多人来了解和关注非遗文化,同时也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兴趣和热情。
可以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将非遗文化数字化、网络化,让更多人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来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通过非遗文化的创新应用,让非遗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还可以通过创新的传承模式,让非遗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成为当下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 引言1.1 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互联网+时代是指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深度融合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时代。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模式已经在各行各业展示出了强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在这个时代,信息传播更加迅速高效、产业融合更加深入广泛、创新能力更加强劲活跃。
互联网+时代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和机遇。
通过互联网技术,非遗文化可以实现数字化保护、网络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参与、传承非遗文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非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将因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进入全新的阶段,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前景。
1.2 非遗文化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非物质文化传统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等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文化、历史记忆和社会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和象征。
通过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源泉,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挖掘和保护非遗文化,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对话,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字数:332】2. 正文2.1 互联网+下非遗文化的保护在互联网+时代,非遗文化的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关乎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保护,更是涉及到国家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方面。
然而,由于传统方式的阻碍和国际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是指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记录和保存,并借助数字化平台进行传播和推广的一种新型保护方式。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是一种新的非遗保护模式,它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见证和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文化的智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许多传统的非遗技艺正在濒临失传,许多文化传统正在逐渐消失。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能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的记录和保存,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传播和推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公众所了解和认知。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全球范围内,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更大的延伸。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还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推广的成本降到最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更具有经济可持续性。
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的实施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的实施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和任务,需要政府、社会、文化机构和科技企业等多方面的合作和支持。
非遗传承保护新模式非遗保护+志愿者(民间组织)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逐步推进,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积极地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
作为一种新生力量,这些民间组织有着不同于政府部门的民间性、自治性以及区别于企业的非营利性、志愿性,吸引了大批志愿者投身其中,并渐次把政府相关部门、学界牵引进来。
以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两个民间组织的代表为例,呈现他们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运作特点。
广东“仓东计划”——借传统村落保护带动非遗发展广东省开平市仓东村是谢姓族人迁入开平塘口镇的始居地。
自元朝谢荣山在这里开基以来,已历25代,可谓开平谢氏繁衍不息的历史见证。
至上世纪初,早年出村闯荡的华侨衣锦还乡,一幢幢中西合璧的洋楼、碉楼、祠堂相继建成,这里成为典型的华侨特色村落,被誉为记录侨乡发展历史的天然博物馆。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村民陆续外迁,这个村落已失去往日的生机。
自2011年起,当地的侨乡文化研究专家谭金花及一些热心人士组建了“开平碉楼保育与发展项目——仓东教育基地项目”,又称“仓东计划”团队。
在旅港同胞的资助下,经过4年多的努力,使得昔日凋零破败的村子重新焕发了生机。
“仓东计划”采用的是“整体性保育”的运作理念,其出发点是解决村落人口流失、历史建筑衰败,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化传统难以为继等问题。
基于此,2011年至2014年间,该团队一方面积极与当地村民沟通,引导村民重建对社区、本土文化的信仰;另一方面,根据当地居民对于村落的记忆以及生活需求,先后对村内的碉楼、祠堂、夫人庙等建筑进行修复,同时鼓励居民保存当地文化、延续传统生活方式。
在修复村内历史建筑的过程中,该团队通过聘请当地掌握传统灰雕、木雕、壁画技艺的师傅,根据村民的回忆对建筑进行了修复。
如此一来,村民虽不懂修复技艺,但亦能参与到乡村修复中来。
此外,能工巧匠们的手艺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不但项目收入提高了,也带动了相关非遗的保护和发展。
谭金花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并不是僵化地保护遗产本身,而是为了保护在城市化、全球化进程中日渐湮没的精神家园。
香港长春社——为民众提供多样的文化选择相比“仓东计划”团队,香港长春社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长春社创建于1968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民间环保团体之一。
2005年,长春社成立文化古迹资源中心,主要关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作为一个正式注册的民间组织,中心设有15人的理事会,另聘请执行总监、项目经理等11名专职人员,团队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组织架构较为成熟。
该中心多次得到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捐助,启动了多个与本土历史文化、非遗相关的项目,如“国家级非遗社区教育计划”等。
这些计划通常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文化导赏团等活动,一方面引导公众走进不同的社区,认识各社区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促进社区居民投入到遗产保护工作中来,进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该中心所开展的活动呈现“三多、两少、一强”的特点。
“三多”是指保护对象多、活动形式多、参与人数多。
首先,中心的保护对象除了香港潮人盂兰胜会、长洲太平清醮等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还涵盖传统花钮等独特的文化项目。
其次,中心的活动形式也十分丰富,以潮人盂兰胜会为例,通过工作坊、考察、户外速写等形式,从不同侧面展示盂兰胜会的内涵。
再次,参与中心活动的人数也比较多。
“两少”则是指“单次活动参与者少”和“报名费用少”。
中心开展的每期活动,除了讲座、展览这些面向广大市民开放的活动,其余像工作坊和导赏团,基本上是走“小班教育”路线,每次活动的参与者约为20人。
“小班教育”的好处是保证了较高的教学质量,让参与者更充分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另外,中心开展的活动基本上仅象征性地收取材料费用,有时甚至免费,价格亲民,以降低公众走近非遗的门槛。
“一强”特指中心开展活动的灵活性强。
中心根据项目的特性以及各项活动运营的实际情况,或于每年特定时期开展某个活动,或于一年之内开展多场相同活动,并灵活地编排活动时间。
在活动人数及费用方面,中心也会借鉴过往经验,灵活地作出调整。
非遗传承+政府+高校: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近几年来,非遗从一个生僻词汇,成为家喻户晓的概念。
在非遗事业发展方面探索出的一些做法,尤其是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都得到广泛的认可。
但是,今天非遗的状况和过去不同。
尤其是在城镇化建设中,非遗自发性传承遇到一些困难。
传承人高龄化趋势明显,传承断层的情况比较严重。
传统的师傅传承、家族传承虽在延续,但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其难以适应今天的生活方式。
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诞生,正是意图改变这一现状。
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文化部、教育部共同实施的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教育活动,分为研修、研习和普及培训三个层次。
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着眼于“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旨在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增强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力,提高中国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从而全面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4月起,文化部陆续启动并完成了研修、研习、普及培训试点工作,委托23高校和1家设计企业,举办了近35期普及培训班和研修班,启动了7个研习项目,培训传承人群约1800人次。
试点工作大胆创新,讲求实效,参与各方收获颇丰,培训成果超出预期,为深入拓展研修研习培训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在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11月,文化部联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正式在全国范围实施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目前,文化部、教育部已完成院校遴选,将于近期正式公布2016年度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高校名单。
文化部要求各省(区、市)文化厅(局)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加强与本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协调合作,组织相关高校尽快完善培训方案,启动2016年度培训工作。
据悉,下一步,文化部将编制和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6-2020)》。
在未来五年内,文化部和教育部将逐步扩大参与范围,鼓励更多高校和设计企业及相关单位参加该计划,并要求各省(区、市)文化厅(局)结合各地实际条件,制定专项计划,落实经费保障,开展本省(区、市)的研修、研习和培训工作。
通过多层次的研修、研习和培训,逐步扩大非遗传承人群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争取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促进我国非遗传承人群的总体素质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保护传承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非遗传承+互联网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中的精华被定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出台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并给予各项优惠政策,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各种补贴和帮助。
但不得不承认,非遗保护仍面临很多问题,如公众了解度不够,缺乏推广途径,难觅传承技艺的接班人等。
其中突出的问题在于传承乏力,而传承人恰恰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
很多非遗项目都面临着人亡艺亡的尴尬处境。
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织锦工艺的继承者越来越少,上世纪50年代,黎族妇女普遍掌握黎锦工艺,到上世纪70年代已不足一半,现掌握织染技艺的不足百人,而且掌握这项技艺的人大多年事已高。
再如,山东泰山皮影的代表性传承人是66岁的范正安,他也是这门民间艺术目前的唯一传人。
老人说:“在我之后,就没人能表演这样的艺术了,这门绝活也就失传了。
”为何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非遗项目是依靠纯粹的手工制作,制作过程辛苦,耗费时间长,但相应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与之相符,甚至不如外出打工的收益高,所以年轻人对于传承非遗难有热情。
这种两难困境该如何解决?在互联网思维已经渗透到各种传统行业的今天,借助互联网的帮助,是否可能对改变非遗传承的困境起到一定帮助作用?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立川曾提出一个观点,即在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化生存是非遗保护中不可回避的课题。
这一观点越来越成为共识,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关注非遗的保护问题。
日前,互联网巨头百度发起成立的中国民营文化企业商会发起了一项助力非遗保护的公益计划,其执行会长王强向记者谈到,为了帮助解决非遗的传承难题,首先要解决传播问题,通过百度、爱奇艺等互联网平台,将非遗文化的传播渗透到亿万网民的日常生活中,让更多人了解、喜欢非遗。
同时,借助互联网手段,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视频方式,将自己的技艺上传到专业平台,在全国乃至全球寻找喜欢非遗的青年,并推荐给他们感兴趣的技艺,解决非遗传承中师资、生源信息不对称,以及传授成本高的问题。
这种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传播、推广非遗文化的想法具有创新意义,但在实际中,很多传承人年事已高,有些传承人居住在乡村、牧区,对网络比较陌生,并且有些非遗技艺,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桑皮纸制作技艺,其流程包括选料、剥皮、蒸煮、打浆、捞纸、焙纸等30多道程序,全部采用手工制作,这么复杂的技艺如何用一段短短的视频体现也是问题。
对此,爱奇艺副总裁耿晓华表示,这些问题随着4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会越来越容易解决,将来视频的拍摄、上传会越来越简单,这对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是一个新的机会。
此外,互联网的商业环境很好,很多网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会产生消费行为。
对非遗项目来说,也许可以产生商品预订、定制的机会,这也许是帮助一些非遗项目变现的新方式。
非遗生产+孤残群体开封汴秀场综述:近年来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的推出,折射出国家对非遗工作重心的层层推进,也折射出人们对非遗认识的不断发展。
但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仍出现着一系列的棘手问题。
一、非遗+民间组织。
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组织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政府部门抑或企事业单位相比,民间组织因其与生俱来的自治性,在开展非遗活动时具有特殊优势。
但现如今民间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多停留在整体性保护或发展性保护,很少去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
二、非遗传承+政府+高校: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在城镇化建设中,非遗自发性传承遇到一些困难。
传承人高龄化趋势明显,传承断层的情况比较严重。
传统的师傅传承、家族传承虽在延续,但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其难以适应今天的生活方式。
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诞生,正是意图改变这一现状。
该项计划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过程中的一项突破性的创新,可极大改善非遗传承面临的窘境。
文化部与教育部主导,与多所高校及企业联合,政府、非遗继承人、高校、企业共同致力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力,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水平,利用高效科学的方法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