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思路及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36
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表现及诊断分型:热性惊厥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通常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
(1)单纯型热性惊厥:发病年龄多在0.5~6岁;体温骤升时很快出现惊厥发作(通常发生在体温骤然升高的12小时之内,体温>38.5℃,多在39~40℃);呈现全面性强直或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一般<10分钟;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热退1周后脑电图检查结果正常。
若无高危因素,本型预后良好。
(2)复杂型热性惊厥:发作年龄<6个月或>6岁;体温<38℃;发作形式有部分性发作;24小时内复发≥1次,惊厥时间>15分钟;发病时已经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如:智力低下、脑损伤或脑发育不全等);热退后1周脑电图仍有异常。
典型热性惊厥诊断标准:①首次发病年龄在4个月~3岁,最后复发年龄<6~7岁;②发热≥38.5℃(国际为≥38℃),先发热后惊厥,惊厥多发生于发热起始后12小时以内;③惊厥呈现全身性抽搐,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持续数分钟以内,发作后很快清醒;④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脑损伤;⑤可以伴有呼吸、消化系统急性感染。
辅助检查:①惊厥发作2周后脑电图正常;②脑脊液常规检查正常;③智力体力发育正常;④有遗传倾向。
热性惊厥不典型表现:①热性惊厥持续状态:热性惊厥发作持续时间≥30分钟,或在30分钟之内惊厥反复发作,期间神志不能恢复。
②热性惊厥伴发作后短暂肢体瘫痪(Todd麻痹):相对少见,持续时间短则1~2分钟,长者数小时甚至数天,平均1~2小时,单侧或双侧肢体受累,部分病人有面瘫。
③热性惊厥附加症:是一个新的热性惊厥类型,定义为在热性惊厥发展为典型的癫痫之前,有>2次无热惊厥发作,或在6岁后仍有热性惊厥发作。
不应诊断为热性惊厥的情况: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伴惊厥。
②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疾病(颅脑外伤、颅内出血、占位、脑水肿、癫痫发作等)伴有发热和惊厥。
③严重的全身性生化代谢紊乱,如缺氧、水电解质紊乱、内分泌紊乱、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维生素缺乏(或依赖)症,以及中毒等伴有惊厥。
小儿热性惊厥医学课件一、引言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小儿热性惊厥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与遗传、发热、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2.发病机制: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婴幼儿大脑发育不成熟、神经元兴奋性高、发热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1.发作特点:热性惊厥多在发热后24小时内发生,发作时间短暂,通常不超过10分钟。
发作时,患儿可出现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或阵挛性发作。
2.伴随症状: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恢复情况:发作后,患儿意识很快恢复,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根据患儿发热、惊厥发作史,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需与脑炎、脑膜炎、癫痫等疾病鉴别。
五、治疗与预防1.治疗:热性惊厥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控制惊厥、降低体温、抗感染等。
大多数患儿无需长期抗癫痫治疗。
2.预防:预防热性惊厥的关键是加强儿童保健,提高免疫力,避免感染。
对于有热性惊厥史的患儿,家长需密切关注其体温变化,一旦发热,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六、小儿热性惊厥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虽然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因其突发性和伴随症状,常给患儿家长带来极大恐慌。
因此,儿科医生需熟练掌握热性惊厥的诊治及预防方法,为患儿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
同时,加强儿童保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是降低热性惊厥发病率的关键。
重点关注的细节: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诊断要点1.发作特点:热性惊厥多在发热后24小时内发生,发作时间短暂,通常不超过10分钟。
发作时,患儿可出现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或阵挛性发作。
2.伴随症状: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恢复情况:发作后,患儿意识很快恢复,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脑脊液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病因。
二、鉴别诊断1.脑炎:脑炎是指由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脑组织炎症。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惊厥性疾病,是指小儿体温超过38℃发生的全身性惊厥,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起病年龄多在4个月至5岁之间。
根据患儿临床特征和继发癫痫的危险性,分为单纯性热性惊厥和复杂性热性惊厥。
一、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1)单纯热性惊厥发病年龄6个月至6岁,体温骤升时很快出现惊厥,发作形式为全身强直-阵挛、阵挛或强直发作,少数为失张力发作,持续时间不超过5-10分钟,发作前后无异常神经体征,一次热程中仅有一次发作,热退1周后脑电图检查正常。
2)复杂性热性惊厥发病年龄小于6月或6岁以上仍有发作,惊厥时体温不足38℃,有局部性发作表现,一次热程有1次以上惊厥发作,或惊厥时间超过15分钟,或惊厥后2周脑电图仍有异常。
二、辅助检查1.脑电图热退后1-2周以后检查。
单纯热性惊厥背景活动基本正常。
复杂性热性惊厥可有持续存在一侧性慢波、阵发性癫痫放电。
可做随访。
2.头颅CT及MRI 对除外颅内疾病或发育异常有诊断意义,必要时选用3.血生化可除外电解质及低血糖引起的惊厥发作4.脑脊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难以鉴别时需行此检查5.血、尿、便常规检查三、治疗原则1.急诊处理1)保持呼吸道通畅,反复惊厥发作伴缺氧青紫者应吸入氧气2)立即止惊,止惊药物选用如下:①地西泮(安定)静脉缓慢注射,多次复发需重复使用。
或地西泮直肠给药②苯巴比妥(鲁米那)肌内注射③劳拉西泮(氯羟安定)静脉注射3)解除高热应用物理降温及非甾体降热药物4)积极查找并控制原发病5)间歇用药预防①用药指征有长程发作(15~20分钟)史,热性惊厥发作≥2次②用药方法地西泮(安定)直肠给药,8小时后可改口服至体温正常。
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2.长期连续用药预防1)预防指征①反复发作,1年内发作5次或以上②发作呈持续状态③热性惊厥转为无热惊厥或癫痫④热性惊厥发作后2周,脑电图有特效癫痫波2)药物:丙戊酸钠或苯巴比妥口服。
小儿热性惊厥医学课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概述•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护理•预防与康复目录01概述定义热性惊厥是指由发热诱发的惊厥发作。
特征多发于6个月至5岁儿童,常在发热后不久出现,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的强直-阵挛性抽搐,可伴有双眼上翻、意识丧失等症状。
定义与特征发病原因主要与病毒感染有关,如流感病毒、肠道病毒等。
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神经元异常放电等因素有关。
发病原因与机制发病率约为2%-5%,男多于女,复发率为30%-35%。
流行病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热性惊厥的认识;及时就医,控制体温;预防为主,减少病毒感染的发生。
预防流行病学与预防02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小儿热性惊厥多发于6个月至5岁之间,其中18个月龄为发病高峰。
性别差异男女发病率相近,无明显性别差异。
发病年龄与性别差异症状表现小儿热性惊厥多为全面性发作,可表现为强直-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和失神发作等。
持续时间热性惊厥持续时间多为数分钟至数小时,一般不超过10分钟。
症状表现与持续时间1对小儿的影响与后遗症23热性惊厥反复发作可引起脑损伤,导致认知和行为障碍。
脑损伤长期反复发作还会引起癫痫和神经系统后遗症。
后遗症小儿热性惊厥有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
遗传因素03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与流程基于病史和体格检查,确认是否有热性惊厥的典型症状,如意识丧失、眼球固定、呼吸暂停和牙关紧闭等。
初步诊断了解患儿的发热和惊厥的具体情况,包括发热时间、体温、惊厥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详细询问病史观察患儿的神经系统体征,检查有无脑膜刺激征、颅内高压等体征。
身体检查一般根据需要选择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手段,以排除其他潜在疾病。
辅助检查03电解质紊乱低钙、低血糖等代谢紊乱也可引起惊厥发作,应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01癫痫发作鉴别热性惊厥与癫痫发作,癫痫发作通常无发热症状,且反复发作次数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