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丽的颜色 原文

美丽的颜色 原文

美丽的颜色 原文
美丽的颜色 原文

美丽的颜色○1

艾芙·居里

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2的学生生活中最愉快的时期,是在顶楼里度过的;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女人体验过),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

娄蒙路○3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4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的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标上记号永远不放仪器的地方;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没有方法补救。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5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一点儿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

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他们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极其简陋,由于没有把有害气体排出去的“通风罩”,炼制的大部分工作就必须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每逢骤雨猝○6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被烟窒息○7。

这种极特殊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玛丽多半没有对佛提埃大夫吹嘘○8过!

后来她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假如我过学生生活的几

-------------------------

○1节选自《居里夫人传》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左明彻译。有删改。题目是编者加的。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先后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艾芙·居里(1904-2007),居里夫人的次女。

○2〔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居里夫人的原名,婚后随丈夫比埃尔?居里(1859-1906)的姓,改为玛丽?居里。○3〔娄蒙路〕巴黎工业物理化学学校所在的街道。比埃尔?居里当时在该校任教。

○4〔下霜〕巴黎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多雨,有时也会下霜。

○5〔炽(chì)热〕温度高,极热。炽,(火)旺。

○6〔猝(cù)〕突然。

○7〔窒(zhì)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

至停止呼吸。○8〔吹嘘(xū)〕夸张地宣扬。

年是卡西密尔?德卢斯基从前说的‘我的姨妹一生中的英勇岁月’,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

“……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我们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我常常就在那里做我们吃的饭,以便某种特别重要的工序不至于中断。有时候我整天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

由1898年到1902年,居里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工作的。

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1和钋○2的化学离析○3工作,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活性产物的放射性。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4。

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工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做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她写道:“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

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这种新物质的放射性极强,极少量的镭散布在矿石中,就是一些触目的现象的来源,很容易观察或测量。最-------------------------

○1〔镭(léi)〕金属元素,符号Ra,有放射性。○2〔钋(pō)〕金属元素,符号Po,有放射性。

○3〔离析〕这里指一种从矿石中提取金属的方法。○4〔镭盐〕学名氯(lǜ)化镭,是第一种人工获得的镭化合物。

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我们的时光就在实验室里度过。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笼罩着极大的宁静;有时候我们来回踱○1着,一面密切注意着某种实验的进行,一面谈着目前和将来的工作。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2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

“……我们在实验室里只有很少的几个客人。偶尔有几位物理学家或化学家来,或是来看我们的实验,或是来请教比埃尔?居里某些问题,他在物理学的许多分支领域,是很出名的。他们就在黑板前谈话,这种谈话给人留下了清晰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科学兴趣和工作热情的一种提神剂,并不打断思考的进程,也不扰乱平静专注的空气,这是实验室的真正的气氛。”

比埃尔和玛丽有时候离开仪器,平静地闲谈一会儿,他们谈的总是他们所迷恋的镭,说的话由极高深的到极幼稚的,无一不有。

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

○1〔踱(duó)〕慢步行走。

○2〔景况〕情况。

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

那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行事。他们穿上外衣,告诉居里大夫○1说他们要出去,就溜走了……他们挽臂步行,话说得很少。沿着这个远离市中心的街区的热闹街道,走过工厂、空地和不讲究的住房。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2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看哪……看哪!”这个年轻妇人低声说着。

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他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摸她的头发。

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8美丽的颜色

8美丽的颜色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2.学习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的方法,提高品味细节描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默读课文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2.在品读细节的过程中感知人物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文中居里及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理想。 重点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品读细节,感知人物精神。 难点 领会文章含义深刻的语言,学习本文写法,提高写作人物传记的能力。 默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居里及居里夫人的图片 1课时 (展示居里夫人图片)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人吗?她就是居里夫人。谁给我们讲讲居里夫人的故事?(学生自由发言)居里夫人祖籍波兰,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发现并提炼出了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先后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今天,我们就跟着她的女儿艾芙·居里一起,去感受她提炼镭的过程。 艾芙·居里(1904年12月6日—2007年10月22日),法国科学家比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的小女儿,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曾撰写其母传记《居里夫人传》。 玛丽·居里(1867—1934年)1867年11月7日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第8课美丽的颜色 拓展阅读

第8课《美丽的颜色》拓展阅读练习 母爱是一滴桃花水 初春的桃花水,如同美女的眼神,清澈而美丽,用它抹洗脸庞,可以使皮肤美丽而白皙——在我的故乡有这样的习俗。而我从一生下来就全身黝黑,这令母亲伤透了脑筋。 桃花打苞的时候,妈妈就开始上山找泉源。按照当地的习俗,三月三太阳升起之前,用清澈的桃花水沐浴,女儿就会出落得桃花一般美丽、清水一般灵秀。不管是否真是如此,妈妈都决定要试一试。 夜幕时分,妈妈就起床挎着木桶进山,去寻找人迹罕至的桃花源。村后有一座桃花山,山上桃树遍野,桃花满天,泉水很多,但源头在山顶的一座古寺里。每年三月三这一天,去找桃花水的女子极多,要想取得头水是不容易的事。 妈妈在寺院的门前守了一夜,在鸡叫头遍的时候,寺院开门,妈妈随众人一起往里奔跑。人流中有抢烧头香的,有争桃花泉头水的,妈妈总是奋勇当先,舀取桃花水。 连续六年,妈妈都冲在最前面,取得三月三桃花源的头水,回来给我洗脸沐浴。不知道真是桃花水的功效,还是女大十八变,我想更多的也许是妈妈的心意感动了天仙与花神吧——在我入小学的时候,没有谁还看得出,我曾经是一个黑炭一般的女婴。妈妈很欣慰,但她依然习惯在每年的三月三排队上山,挑那一担桃花水给家人洗脸。她说,洗一洗,脸会漂亮,心会清明,日子会更吉祥。 直到我的两个哥哥带城里的新嫂子进门,妈妈还让我陪她上山担桃花水给嫂子们用。这时的我读中学了,嫂子们说我“正是花骨朵的年纪”。此时,妈妈的鬓发已经苍白,担水的身姿也不再矫健,但妈妈的笑容美好依然,她的心清如水,从未改变。 嫂子们似乎很虔诚,尤其是听家里人讲了我的故事,她们笑了:“母爱是一滴桃花水,洗一洗,就会跟三妹一样年轻秀美。”我害羞地捂起脸庞,在指缝中看到,嫂子们在哗啦啦的桃花水里,洗手,洗脸,洗心窝——她们说,洗一洗,千里万里之外,都能闻得见家乡的桃花香,睡梦中都有漫山桃子甜。哥哥们却说:“这是妈妈把勤劳朴实的家风传给媳妇们了!” 岁月深处,年年桃花开。多年后远离家乡求学和工作的我,跟哥哥嫂嫂们天各一方,妈妈经常跟着我们这里住住那里住住。无论在哪里,白发的妈妈总是以她浩荡的慈爱,给我们兄妹如家乡桃花山水般的担当和滋养。春风是爱,春水是甜,桃花是我们一家人依偎的温暖与美好。 【考点必练】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藏在耳朵里的母爱 这几年,我和姐姐相继在城市里买了房。73岁的母亲仍住在老家。为了经常能和母亲团聚,每到周末,我都会和姐姐一起,回老家看望母亲。 假日里,我和姐姐又一起回到老家。我和姐姐在门前菜园一边种菜,一边闲聊。我说:“这几年,我的颈椎疼得厉害,很不好受。”姐姐说:“年纪轻轻,怎会颈椎疼啊?”我笑着说:“我的颈椎疼得厉害,可能是因为经常对着电脑写作的缘故。” 我和姐姐说话的声音不大,却不料被正在井边洗菜的母亲偷听到了。母亲一边朝我们走来,一边问我:“怎么了,颈椎疼得厉害?”见母亲过来,我们立即停止了说话。姐姐连忙小声说:“妈虽然年纪大了,可她耳朵却特别好使,她在偷听咱们说话呢!” 再一个假日,我和姐姐又回到老家,只见母亲从卧室里拿出一台颈椎治疗仪,对我说:“我去镇上医院问了医生,医生说,颈椎病疼得厉害,会引起头晕,此类病做手术会有风险,医生建议我还是给你买一台治疗仪比较实用。” 母亲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竟生出了万般感触。原来,上次在老家,母亲偷听我和姐姐的谈话,并悄悄把我得颈椎病的事记在心头,还特地花了好几百元,为我买了一台颈椎病治疗仪。 母亲的耳朵喜欢关注儿女们的谈话,只要母亲在我们附近,我们说话的内容,总逃不过她的耳朵。其

8《美丽的颜色》学案(含答案)

一、预习案 1、预习目标 (1)熟读课文,识写生字词。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学习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并把这种语言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去。 (3)学习体会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2、预习要点 (1)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层次。 3、达标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 ) ( ) ( ) ( ) () 燥热窒息沥青吹嘘筋疲力竭 (2)辨字组词。 龄()扎()励()输() 铃()札()厉()愉() 二、探究案 1、要点回顾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问题展示 (1)了解居里夫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结构层次划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句中的“极大”一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一段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描写他们的工作环境,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十段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如何理解“反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记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请品析这句话的含义。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8课《美丽的颜色》精品教案

《美丽的颜色》精品教案 第一部分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叙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作者像一个摄影师,充满深情地将一个个镜头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运用前几篇课文中学到的阅读自传的方法,自主阅读本文,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概括居里夫妇的形象,把握其优秀品质及精神。 3. 理解传文中引用传主自己的话所具有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浏览与精读相结合。 2. 用圈点勾画、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发现的艰辛,领略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学习居里夫妇对科学执着认真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工作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分析概括居里夫妇的人物形象,把握优秀品质,学习他们对待科学的热情和坚持。 难点 理解传文中引用传主自己的话所具有的作用。 教学突破 突破本文重难点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先让学生做好批注,分析居里夫妇的品

质及精神,然后小组讨论,进一步深化对人物和课文的理解。最后通过探讨学生所了解的科学家,学习科学家身上的品质及精神。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想: 本节课教学由“镭”话题导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分析概括人物品质,受到思想教育,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居里夫妇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居里夫妇及其他科学家的事迹。 2.完成第三部分的“预习导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人:同学们,你们知道“镭”这种化学元素吗?你们知道“镭”是谁发现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居里夫妇的故事。 二、认识作者及主人公 艾芙·居里(1904—2007),居里夫人和皮埃尔·居里的小女儿,《居里夫人传》的作者,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 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1867年11月7日一4934年7月4日),通常称为玛丽·居里或居里夫人,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玛丽·居里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以及发现两种新元素钋(Po)和镭(Ra)。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也是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她最终因接触放射性物质,死于白血病。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先贤祠。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8课《美丽的颜色》知识梳理

美丽的颜色 【原文】 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的学生生活中最愉快的时期,是在顶楼里度过的;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妇女体验过),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 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的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的标上记号永不放仪器的地方;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没有方法补救。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一点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 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他们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极其简陋,由于没有把有害气体排出去的“通风罩”,炼制的大部分工作就必须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被烟窒息。 这种极特殊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玛丽多半没有对佛提埃大夫吹嘘过! 后来她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假如我过学生生活的几年是卡西密尔·德卢斯基从前说的‘我的姨妹一生中的英勇岁月’,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 “……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我们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我常常就在那里做我们的饭食,以便某种特别重要的工序不至于中断。有时候我整天用和我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 1898年至1902年,居里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工作的。 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活性产物的放射性。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汉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作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 她写道:“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 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有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这种新物质的放射性极强,极少量的镭散布在矿石中,就是一些触目的现象的来源,很容易观察或测量。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分离开来。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美丽的颜色_优秀作文

美丽的颜色 谢晨航《美丽的颜色》 每个人的信仰不同,因此各自的道路也就不同,有的人勇攀高峰,有的人安逸垂老,不过,无论怎样,都会找到那份独属的美丽色。 父亲结识了一位泥水匠,姓张,是村里人。说起他,没有人不称赞他做出来的水泥坚实,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张师傅。 一日,我家要翻新老屋,父亲兴高采烈地叫来了张师傅。我倚着门,探出头去瞧瞧这位传说中的张师傅。”只见一位身穿沾满水泥石灰粉工装的中年大叔,正与父亲并排走着,看他们的神情交谈甚欢。 这,不会就是张师傅吧? 我有些遗憾,端坐在椅子上,等待他们进来。 张师傅很客气,不论父亲怎样送礼他都不收下,还硬要说装修完后再给钱。父亲让我跟着他,一会儿帮着他干点小活。 他放下一袋水泥,用剪刀开了个小口,一点一点地倒着。我在一旁拿起空水桶到外面拎回来一桶沉甸甸的水,不一会儿力气就耗光了,累得直接瘫坐在地上,大口地喘着气,坐着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倒好了。 张师傅笑着打趣道:“看来,小伙子缺少锻炼啊,来,把水全倒上吧。”我急匆匆地起来倒上水,很快便拿起铲子与他一同铲了起来。 他铲得很慢,每一次都度量着,边铲边细细地观察着水泥,看这姿势,仿佛这一滩水泥不是建房用的材料,更像是一件正在雕琢的艺

木品,我不禁被他的专注所震撼。 “小伙子,你知道我做这一行几年了吗?数着,也有十年了。”他轻快地说着。“这么久了啊!”我深吸了口气说道,不时还得喘上几口。“水泥就像是我的同伴。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我的人生便只与水泥相关了,我必须认真地去做好,这样才能对得起主人,无愧于心。”他说着用毛巾擦了擦额头。 一滩水泥和得差不多好了,张师傅用铲子抹起水泥,松软却又不失坚实,刚好适合造房子用。他笑着用手拍拍裤脚,开始了他的工作。 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这一滩和得银亮的水泥,散发出点点银光,张师傅正弯着腰专注地干着活,那个画面真的很美!张师傅完工后,只收了笔小费,我们留他吃完饭再走,他却推辞离开。他的背影在阳光大道上渐渐拉长,一会儿便消失在那个拐角处,留下了那份坚持,专注,质朴的美丽颜色。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美丽的颜色》电子课文word版

美丽的颜色 艾芙.居里 ①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的学生生活中最愉快的时期,是在顶楼里度过的;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妇女体验过),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 ②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的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的标上记号永不放仪器的地方;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没有方法补救。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一点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 ③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他们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极其简陋,由于没有把有害气体排出去的“通风罩”,炼制的大部分工作就必须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被烟窒息。 ④这种极特殊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玛丽多半没有对佛提埃大夫吹嘘过! ⑤后来她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假如我过学生生活的几年是卡西密尔·德卢斯基从前说的‘我的姨妹一生中的英勇岁

月’,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 ⑥“……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我们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我常常就在那里做我们的饭食,以便某种特别重要的工序不至于中断。有时候我整天用和我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 ⑦1898年至1902年,居里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工作的。 ⑧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活性产物的放射性。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⑨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汉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作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⑩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 11他写道:“我一次炼制2020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 12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有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这种新物质的放射性极强,极少量的镭散布在矿石中,就是一些触目的现象的来源,很容易观察或测量。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分离开来。

《美丽的颜色》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

《美丽的颜色》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 一、由美导入,走进文本世界 师:同学们好!今天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美女(出示相片:年轻的居里夫人拿着装有镭的玻璃瓶),知道这是谁吗? 生1:居里夫人。 师:你怎么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美女是居里夫人呢? 生1:因为她手里拿着镭。 师:观察得很仔细!居里夫人美,镭也美!对于一个人的理解,不能仅仅限于一些外部的信息,还得要进一步走进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才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颜色》,走进这位伟大女性的美丽世界。 二、题目切入,体会美丽情感 师:课文都读过了吧?我问问大家,题目是“美丽的颜色”,这个五个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请用笔标出来。 生5: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 师:对,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三个句子都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们一起先把这个部分朗读一下(“玛丽有一天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生齐读。 投影出示: l 玛丽有一天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地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l 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镭有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l 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

师:第一次对话,先自由朗读,然后分角色读。 学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来读,有请我们的居里夫妇。(生笑) (两位同学起来分角色朗读,其余学生读文中的叙述语,两位同学配合默契,语调温柔,充满期待) 师:先采访一下玛丽,你觉得应该念出怎样的情感? 朗读的女生:我感觉应该是“热切的好奇”,满怀期待。 师(转身问男同学):你感受到了玛丽的热情期待吗? 朗读的男同学:感受到了(腼腆的笑)。 (其余学生也笑了) 师:那你刚才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回应你的爱人的呢? 朗读的男同学:也很期待,是理解,感觉很温暖。 师:为什么感觉很温暖呢? 朗读的男同学:感觉好像和我在谈论……(不好意思说) 师:是什么? 朗读的男同学(鼓起勇气):是即将出生的孩子长得怎么样。(生笑)因为这里的“它”加了个引号,就是说“它”是有生命的。 师:你读得很仔细!关注到了标点。是啊!居里夫妇就像在畅想肚子里的孩子长相如何?怎样漂亮?真是一种温暖美好的期待!好的,谁来念念第二次? 生6念。 教师念前面的句子:穿过院子……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营造说话时神秘、宁静的氛围。 师:你读到了什么? 生6:期待。

8美丽的颜色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8美丽的颜色 1.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快乐。感受科学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表现出的坚忍、忘我的人格魅力。 2.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把握本文作为传记的主要特点。 3.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品味语言中的情味。 一、导入新课 在《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文中我们得知,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许多科学家穷尽一生也未必与该奖有缘,但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却在一生中两次获此殊荣。她是谁?对,她就是著名的居里夫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丽的颜色》,从中了解居里夫人提炼出镭的过程,感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文中哪几段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环境,请概括他们工作环境的特点。 明确:第1-6段记述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环境。居里夫妇是在娄蒙路的棚屋工作,这里夏天燥热,冬天寒冷,下雨漏水,下霜可以把人冻僵,他们大部分的工作都要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由此可以看出,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简陋、艰苦。 2.详细记述居里夫妇工作状态的是哪几段?请你说说他们提炼镭的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第8-19段;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当发现分工工作效率更高之后,居里夫人做“男子的职务”,丈夫在棚屋里专心做细致的实验,她“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日复一日地做着提炼工作。 3.当居里夫人提炼出镭之后,居里夫妇有着怎样的表现? 明确:当镭被提炼出来后,这对为之付出无数心血的工作者却十分平静,他们只是静静地欣赏他们的科研产物,观赏它美丽的颜色。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在极度艰苦的工作环境下,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努力,更需要这位伟大的科研工作者集一切美好的品质于一身,居里夫人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请你细读文章,找到表现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句段,探究居里夫人的精神品格。 明确:(1)对科学事业诚挚的热爱。“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其中的“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 (2)无惧一切困难,敢于将想法付诸实践。“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 (3)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了镭。 目标导学三:探究本文写作艺术,了解传记文学基本特征 1.文中作者引用了不少居里夫人的话,请你说说这些引用的话有怎样的作用,它体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 8* 美丽的颜色(教案一) 【导学目标】 1.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习居里夫妇高贵品格,从中得到有益启示,磨炼意志,热爱科学。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是在哪里,用了多长时间,在如何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丽的颜色》一探究竟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简陋(lòu) 炽热(chì) 猝至(cù) 窒息(zhì) 吹嘘(xū) 沸腾(fèi) 咽喉(yān) 溶液(yè) 触目(chù) 踱步(duó)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炽热:温度高,极热。 猝:突然。 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吹嘘:夸张地宣扬。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3.背景介绍 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著名科学家。1867年出生在波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1898年在和丈夫共同努力下,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皮埃尔·居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这位充满了艰辛和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8课《美丽的颜色》

8 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 教学目标: 1.速读全文,了解相关的背景和文学常识。 2.概括故事情节,了解玛丽·居里发现镭的过程。 3.能够通过其中的细节刻画,了解并学习玛丽的科研精神和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1.速读全文,了解相关的背景和文学常识。 2.概括故事情节,了解玛丽·居里发现镭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其中的细节刻画,了解并学习玛丽的科研精神和乐观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发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的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多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传》的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的一生所遭遇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居里:她的一生》,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更深入的图像。 二、作家作品 艾芙·居里(1904-2007),法国科学家比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的小女儿。法国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曾撰写其母传记《居里夫人传》。 艾芙·居里于1904年出生在巴黎,她自幼在充满浓郁学术气氛的家庭中中长大,母亲居里夫人给予了它巨大的影响。但她的兴趣与姐姐伊雷娜·居里不同,没有跟随母亲学习物理,在巴黎赛维尼埃中学毕业后,却潜心于攻读音乐。1937年在母亲居里夫人去世3周年之际,她发表了《居里夫人传》一书,在法国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影响。 该传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其丈夫比埃尔·居里的事迹,并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书中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获得的奖金、奖章的情况,名誉头衔和居里夫人年表,是一本很详实的个人记录。全书文字生动流畅,一出版就深受读者欢迎,被译为27种文字在世界上发行。 三、字词教学 1.字音 简陋(lòu)燥(zào)热炽(chì)热吹嘘(xū) 沥(lì)青 镭(léi) 铀(yóu)矿钋(pō) 渍(zì) 骤(zhòu)雨小心翼翼(yì) 轮廓(kuò) 噶噶(gā) 窒(zhì)息幼稚(zhì) 猝(cù) 踱(duó) 2. 词义 ①炽热:温度高,极热。 ②猝:突然。 ③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系统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④吹嘘:夸张地宣扬 ⑤筋疲力尽:精神疲乏,气力用尽。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

《美丽的颜色》优秀教案

《美丽的颜色》教案 (一)教学建议 1. 可以联系读《居里夫人传》的感受导入新课。 2. 可以用“三问”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居里夫妇是在怎样的 环境下提取镭的?文章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有何作用?结合语境,能不能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 (二)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通过初一的学习,以及老师对《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深入细致的讲解引导,学生对自读课文并不陌生,也有自己独立的学习方法。积累重要的词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理解人物传记类散文的文体特征都可给学生自己解决。倡导学生先阅读与居里夫人有关的文章。如果,对阅读习惯不好的学生,可利用自习课组织学生熟读文本。因此,在对本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大胆放手,多形式的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①积累重要的词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②理解人物传记类 散文的文体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③学习居里夫人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 ④根据传记的特点,写一段自我介绍。 教学重点: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感悟居里夫妇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了解传记的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教学方法 ①复述法 简析:本课为自主阅读文章,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在分析讨论之前,同学相互复述或抽生简单复述,既检测学生预习情况,又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只有在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下,师者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 ②谈论法 简析:自主阅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内容。在完成“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学习居里夫人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 ③自主探究法 简析:在整个预习环节以及每个环节的讨论交流之前,都应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 ④圈点勾画法简析:阅读文本,学生应该养成“眼到、心到、口到、手到”的习惯,每个环节,学生的答案都应该有根有据。 (4)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一、导入 1. 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居里夫人。

(全)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课文字词+批注

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课文字词+批注 第08课美丽的颜色 文|艾芙?居里 [批注]美丽的颜色究竟是什么颜色?可作为整体感知文章的问题。 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的学生生活中最愉快的时期,是在顶楼里度过的;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妇女体验过),[批注]“艰苦”与“微妙的快乐”形成对比,点明了玛丽?居里工作环境的简陋,但是她的精神世界极其富足,在工作中她找到了极大的乐趣。教学时,可以从“艰苦”与“微妙的快乐”入手,进行整体感知,更能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 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批注]“不舒服”已是房屋条件不佳,更何况再是“典型”,应是特别不适合居住的房屋。而后从夏天和冬天的极端条件言房屋的条件差。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的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标上记号永远不放仪器的地方;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没有方法补救。

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一点儿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 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批注]棚屋的条件已是极差,而此处一个“更”字显示了居里夫妇做实验的条件更艰苦。“习惯”一词更是点明在这种严寒的天气下工作的时间之长。他们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极其简陋,由于没有把有害气体排出去的“通风罩”,炼制的大部分工作就必须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窒息。 这种极特殊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玛丽多半没有对佛提埃大夫吹嘘过! 后来她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假如我过学生生活的几年是卡西密尔?德卢斯基从前说的‘我的姨妹一生中的英勇岁月’,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批注]文中大段引用居里夫人的原话,增加了本篇传记的真实性,而从居里夫人的语言中,也可以读出他们夫妇对科学的挚爱,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科学研究实属不易。而且此处与第一段提及的上学时期的生活形成照应。 “……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我们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我常常就在那里做我们吃的饭,以便某种特别重要的工序不至于中断。有时候我整天用和我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批注]批注:这句话点明不

部编版八上《美丽的颜色》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美丽的颜色》课文详解 课前预习 一、作品梗概 玛丽·居里(1867一1934),世称“居里夫人”,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先后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本文作者是其次女。 本文选自《居里夫人传》,该书回顾了居里夫人这位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是一本很翔实的个人记录。全书文字生动流畅,一出版就深受读者欢迎,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发行。 二、作者简介 艾芙·居里(1904一2007),法国作家,居里夫人次女。艾芙·居里自幼在充满浓郁学术气氛的家庭中长大,母亲居里夫人给予了她巨大的影响。但她的兴趣与姐姐伊雷娜·居里不同,她没有跟随母亲学习物理,在巴黎赛维尼埃中学毕业后,却潜心攻读音乐。1937年,在母亲居里夫人去世3周年之际,她发表了《居里夫人传》一书,在法国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微妙:深奥玄妙,难以捉摸。 燥zào热:(天气)干燥炎热。 骤zhòu雨:暴雨。 窒zhì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吹嘘xū:夸张地宣扬。 荧yíng光:某些物质受到光线、电子等的照射时会发光,照射停止后发光仍能维持一定时间,叫做余辉。 炽chì热:温度高,极热。 筋jīn疲力尽:用尽了力气,极其疲劳。 和颜悦色:形容和蔼喜悦的脸色;也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记述了居里夫妇提取镭元素的工作场景,全文以极端的艰苦与“极大的快乐”贯穿始终,形象地表现了居里夫妇对镭的珍爱以及由这种珍爱而带来的毫不妥协、极其顽强的工作热忱,热情讴歌了主人公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集中描述娄蒙路的棚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拓展阅读:第8课《美丽的颜色》

母爱是一滴桃花水 初春的桃花水,如同美女的眼神,清澈而美丽,用它抹洗脸庞,可以使皮肤美丽而白皙——在我的故乡有这样的习俗。而我从一生下来就全身黝黑,这令母亲伤透了脑筋。 桃花打苞的时候,妈妈就开始上山找泉源。按照当地的习俗,三月三太阳升起之前,用清澈的桃花水沐浴,女儿就会出落得桃花一般美丽、清水一般灵秀。不管是否真是如此,妈妈都决定要试一试。 夜幕时分,妈妈就起床挎着木桶进山,去寻找人迹罕至的桃花源。村后有一座桃花山,山上桃树遍野,桃花满天,泉水很多,但源头在山顶的一座古寺里。每年三月三这一天,去找桃花水的女子极多,要想取得头水是不容易的事。 妈妈在寺院的门前守了一夜,在鸡叫头遍的时候,寺院开门,妈妈随众人一起往里奔跑。人流中有抢烧头香的,有争桃花泉头水的,妈妈总是奋勇当先,舀取桃花水。 连续六年,妈妈都冲在最前面,取得三月三桃花源的头水,回来给我洗脸沐浴。不知道真是桃花水的功效,还是女大十八变,我想更多的也许是妈妈的心意感动了天仙与花神吧——在我入小学的时候,没有谁还看得出,我曾经是一个黑炭一般的女婴。妈妈很欣慰,但她依然习惯在每年的三月三排队上山,挑那一担桃花水给家人洗脸。她说,洗一洗,脸会漂亮,心会清明,日子会更吉祥。 直到我的两个哥哥带城里的新嫂子进门,妈妈还让我陪她上山担桃花水给嫂子们用。这时的我读中学了,嫂子们说我“正是花骨朵的年纪”。此时,妈妈的鬓发已经苍白,担水的身姿也不再矫健,但妈妈的笑容美好依然,她的心清如水,从未改变。 嫂子们似乎很虔诚,尤其是听家里人讲了我的故事,她们笑了:“母爱是一滴桃花水,洗一洗,就会跟三妹一样年轻秀美。”我害羞地捂起脸庞,在指缝中看到,嫂子们在哗啦啦的桃花水里,洗手,洗脸,洗心窝——她们说,洗一洗,千里万里之外,都能闻得见家乡的桃花香,睡梦中都有漫山桃子甜。哥哥们却说:“这是妈妈把勤劳朴实的家风传给媳妇们了!” 岁月深处,年年桃花开。多年后远离家乡求学和工作的我,跟哥哥嫂嫂们天各一方,妈妈经常跟着我们这里住住那里住住。无论在哪里,白发的妈妈总是以她浩荡的慈爱,给我们兄妹如家乡桃花山水般的担当和滋养。春风是爱,春水是甜,桃花是我们一家人依偎的温暖与美好。 【考点必练】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藏在耳朵里的母爱 这几年,我和姐姐相继在城市里买了房。73岁的母亲仍住在老家。为了经常能和母亲团聚,每到周末,我都会和姐姐一起,回老家看望母亲。 假日里,我和姐姐又一起回到老家。我和姐姐在门前菜园一边种菜,一边闲聊。我说:“这几年,我的颈椎疼得厉害,很不好受。”姐姐说:“年纪轻轻,怎会颈椎疼啊?”我笑着说:“我的颈椎疼得厉害,可能是因为经常对着电脑写作的缘故。” 我和姐姐说话的声音不大,却不料被正在井边洗菜的母亲偷听到了。母亲一边朝我们走来,一边问我:“怎么了,颈椎疼得厉害?”见母亲过来,我们立即停止了说话。姐姐连忙小声说:“妈虽然年纪大了,可她耳朵却特别好使,她在偷听咱们说话呢!” 再一个假日,我和姐姐又回到老家,只见母亲从卧室里拿出一台颈椎治疗仪,对我说:“我去镇上医院问了医生,医生说,颈椎病疼得厉害,会引起头晕,此类病做手术会有风险,医生建议我还是给你买一台治疗仪比较实用。” 母亲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竟生出了万般感触。原来,上次在老家,母亲偷听我和姐姐的谈话,并悄悄把我得颈椎病的事记在心头,还特地花了好几百元,为我买了一台颈椎病治疗仪。 母亲的耳朵喜欢关注儿女们的谈话,只要母亲在我们附近,我们说话的内容,总逃不过她的耳朵。其实,这是天下母亲对儿女们爱的本能。 前几年,父亲因病去世了。年迈的母亲可能因为悲伤过度,耳朵越来越不好使了,有时我们和她说话,

美丽的颜色-优秀教案

《美丽的颜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探究居里夫人艰苦而又快乐的经历。 2、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体会语言中的情感。 3、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4、把握文章作为传记的主要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批注等方法来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居里夫妇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作为传记的主要特点。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媒体及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六年级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叫《跨越百年的美丽》,那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对,就是居里夫人。那有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女性呢?(学生回答)同学回答的很好,请同学们看看PPT,看看老师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PPT展示居里夫人资料)居里夫人是一位影响世界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今天让我们通过《美丽的颜色》这篇传记来更进一步的走近这位伟大的女性。(板书课题) 资料链接:

玛丽·居里 , 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6月25日,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同年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是巴黎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也是法国科学院的第一个女院士,是居里学院的创始人。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是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二、背景介绍 1、艾芙.居里 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法国作家,她是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1937 年出版其母亲的传记《居里夫人传》。 2、《居里夫人传》 《居里夫人传》是艾芙.居里在居里夫人去世三年后写成的。这本传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这位影响世界的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着重描写居里夫人的工作精神和崇高品质。 三、整体感知 1、之前,我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那在预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有遇到哪些不懂、不理解的词语吗?(学生回答)很好,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问题就要勇敢的提出来,大家一起去解决,这样才会进步。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件上的词语,横向阅读,每个词语读三遍,开始。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微(wēi)妙简陋(lòu) 燥(zào)热炽(chì)热沥(lì)青骤(zhòu)雨猝(cù)至窒(zhì)息吹嘘(xū)咽(yān)喉溶(róng)液踱(duó)步荧(yíng)光 2、解决了字词问题,现在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里合作研究,通过艰辛努力,从而提炼出镭的过程。 文章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 第一部分(1~6):娄蒙路的棚屋。 第二部分(7~19):记述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的科研工作。 第三部分(20~26):描写居里夫妇发现镭的场景。 四、品味词句,感受人格美丽 (一)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对谁来说,“发现”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那么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前两个部分,看看这两个部分写了居里夫人发现镭的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