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运动疗法临床应用举隅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针刺运动法治疗痛证的运用皇甫谧针灸术传承人平凉广济医院针灸科主任边立兵2019--12--24运动针法又有针刺运动疗法、动气针法之称谓,指针刺入特定穴,得气后开始行针,并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疼痛处可缓解,此时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能达到疏导及调整平衡的作用,是近些年广为运用的一种新兴针法,是在针刺同时运动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法。
本疗法适应证较广,既可用于运动系统疾患,也可用于内脏疾患和神经系统疾患,尤其是适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的治疗。
这一针法较早(1975 年)见于台湾著名针灸家杨伟杰医学博士的针灸专著《针灸经纬》中,在书中被称之为“动气针法”,以后相继见于许多报道中。
因其简单易操作,功效强大,所以近些年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得到了针灸界的一致肯定。
一、基本特点针刺运动疗法的选穴、配穴方法有相应特点。
本法宜取穴少,尤其是一针疗法,更需要这一针法的配合运用,一针疗法若离开运动疗法则疗效会大大降低,甚至没有疗效。
近些年在临床中非常推崇一针疗法,因其操作简单,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并且作用迅速,所以广泛兴起,这与运动针法的开始运用密切相关。
因这一针法在针刺时必须配合患处的运动,所以施术时不应在患处取穴,故临床取穴选用远部取穴法,尤其以四肢取穴最为常用。
二、操作方法1. 确定穴位因为运动针法不能在局部取穴,所以应首先根据病变进行辨证,确立所取的穴位,不影响患处的活动,才能有效运用本法。
2. 针刺方法确定穴位后,应选择合适的针具针刺。
针刺得气后,嘱患者同时配合活动患处,活动强度逐渐加大,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体质的强弱、病程的长短决定留针时间的长短及行针次数,在每次行针时都要让患者配合患处的运动。
3. 验证穴位的有效性当针刺配合患处运动之后,一般病情皆有所缓解,这表明选穴是正确的。
若疗效不佳或没有疗效,应该重新考虑辨证是否正确,确定是继续留针还是重新选穴。
4. 运动方法较常用的运动方法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两种。
针刺配合放血疗法治疗干燥综合征验案举隅【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配合放血疗法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干燥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口腔干燥、眼部干燥等。
治疗方法为针刺结合放血疗法,治疗过程中观察到患者症状逐渐减轻。
疗效评价显示部分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安全性评价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针刺配合放血疗法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本研究也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未来可进一步探讨该疗法的优势以及开展更多的研究工作,以提高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针刺、放血疗法、干燥综合征、治疗、临床表现、疗效评价、安全性评价、优势、启示、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口干、眼干、皮肤干燥等症状。
目前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易出现耐药性和药物副作用等问题。
探索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针刺配合放血疗法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一种,已被证实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针刺刺激穴位,促进体内气血运行,调节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放血疗法则是通过调整体内的血液循环,排除体内病邪,清除病毒和细菌,改善机体的免疫力。
针刺配合放血疗法在治疗干燥综合征方面的疗效与安全性尚未有明确的研究结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配合放血疗法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多选择。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针刺配合放血疗法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为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评价针刺配合放血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进一步探讨其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中的优势和启示,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实施,能够为广大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升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2. 正文2.1 患者临床表现患者临床表现是指患者在就诊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
针刺运动疗法在临床中运用摘要]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针刺方法,针刺运动疗法。
方法:结合临床并举例针刺运动疗法在临床中运用。
[主题词] 针刺/运动疗法;牵引针法/动气针法动气针法是古代导引术与针刺疗法的结合,祖国传统医学的古典文献中,没有“动气针法”这个词,现代的运动疗法与祖国传统医学中的导引术有相似之处,但相似并不相同。
典型代表即董氏的“动气针法”。
其特点为针刺治疗时采用交经巨刺的原则,得气后配合患处的运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根据临床的经验其疗效相当惊人,尤其对于疼痛性病症,往往能立即止痛,如常见之坐骨神经痛,董公针健侧灵骨、太白两穴,并令患者腰腿活动,立即可以止痛。
动气针法强调于进针得气后或在捻针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决定出针和留针。
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较好,则出针;如果病程较长,则宜留针,并可于留针期间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继续不停地活动患处。
如果病在胸腹部,或在脏腑,或属于气郁病变,或属于神志病变,则可配合使用按摩,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之,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
所谓动气针法,即动而得气之义。
动气针法的理论基础:《素问?缪刺论》则进一步解释:“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这进一步说明了巨刺是选取健侧经脉(非络脉)穴位、皮肤的针刺方法。
巨刺的临床应用范围同样始见于《内经》。
《素问、调经论》日:“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素问?缪刺论》则进一步解释:“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这进一步说明了巨刺是选取健侧经脉(非络脉)穴位、皮肤的针刺方法。
动气针法包括针刺和运动两个治疗因素,即在针刺的同时主动的运动患部来违到增强及辅助疗效的功能。
狭义的针刺运动疗法,其强调的是在针刺的同时要求患肢进行主动性的运动。
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效果分析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常见于50岁左右的老年,以长期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特征,是肩关节关节囊周围软组织发生的一种范围较广引起软组织广泛性粘连,限制了肩关节活动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
临床上因岗上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创伤、骨折、疾病造成的肩部长期固定不动,内分泌紊乱、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湿邪等因素均可继发此症。
我国传统医学中的针灸治疗痛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炎性渗出物,促进渗出物吸收,对肩周炎有确切疗效。
对于局部粘连较重的患者,关节功能活动受限改善欠佳,而康复医学中的运动疗法则能通过各种主被动运动,有效改善关节活动范围,两者相结合,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
作者采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12月在本院住院及门诊的肩周炎患者60例。
年龄均>18岁,病程>6个月;签署知情同意书;症状为肩关节疼痛并活动受限。
1.2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最近接受或常规服用抗凝药物治疗、痛性肌萎缩、妊娠、感染、肿瘤、局部皮肤溃疡、骨结核、神经系统疾病、血栓病、局部骨质疏松、糖尿病以及精神疾病的患者。
1.3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
肩锁关节、肩胛胸壁关节)摆动、滚动、滑动、旋转、分离术及牵拉等。
根据Maitland手法分为I一Ⅳ级,其中I~Ⅱ级手法适用于肩关节因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功能受限;11I级适用于治疗肩关节疼痛并伴有关节僵硬的患者;IV级适用于治疗因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挛缩引发的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且疼痛不明显的患者。
关节松动术治疗1次/d,20 min/次,力度以治疗时患者无痛或微痛为佳,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医疗体操:是目前公认的对肩周炎患者有确效的自我训练方法,包括手指爬墙、被手动作、抱颈、旋肩、展翅。
由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自行选择,由医生指导并纠正其不正确动作。
针刺运动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是一种结合针灸和运动疗法的特殊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和运动来促进身体的自然愈合过程。
针灸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恢复人体的生理功能。
而运动疗法则是利用运动来增强身体的功能和促进健康。
针刺运动疗法的原理
针刺运动疗法的原理在于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促使身体的气血得以顺畅流通,调整阴阳的平衡,从而增强自愈能力。
同时,配合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身体的康复和健康。
综合运用针灸和运动,可以更全面地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刺运动疗法的应用领域
针刺运动疗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运动创伤康复中,针刺运动疗法可以帮助加速伤口愈合,促进肌肉恢复,减轻疼痛。
在慢性疼痛治疗中,针刺运动疗法也常被使用,可以帮助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此外,在康复治疗、运动表现提升等方面,针刺运动疗法也展现出良好的效果。
针刺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
尽管针刺运动疗法有许多优点,但在使用时仍需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针刺运动疗法应由专业医师指导和操作,确保安全性和准确性。
其次,患者在接受针刺运动疗法前,应告知医师自身的病史和健康状况,以便医师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最后,患者在接受针刺运动疗法后,需根据医师建议进行适当的休息和运动,以达到最佳疗效。
针刺运动疗法作为一种结合针刺和运动疗法的治疗方法,为许多患者带来了效果显著的治疗效果。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和运动的结合,针刺运动疗法在促进康复、减轻症状、提升生活质量方面都展现出良好的潜力,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针刺运动疗法取穴原则浅析及运用举验发表时间:2016-06-01T16:20:37.20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3期作者:黄金玉[导读] 活动幅度、范围由小渐大,该法取穴少,见效快,很多急性疼痛性疾病甚至可起到立竿见影之效,值得推广应用。
黄金玉(云南省文山州中医医院针灸科 663000)【摘要】针刺运动疗法包括针刺和运动两个治疗因素,即在针刺的同时或在针刺之后或在针刺之前运动患部。
笔者自2003 年运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疼痛性疾病,针刺运动疗法采用远部取穴,必要时配合局部取穴,该法见效快,疗效肯定,现将其取穴原则及运用举验报道如下:【关键词】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取穴原则【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211-01取穴原则:1. 经络辩证取穴法:将疼痛部位按经络辩证,如颈部疼痛属少阳经病变,可取少阳经之外关穴,右病取左,左病取右,针刺得气后边提插捻转行针边嘱患者左右旋转颈部,疼痛即可减轻或消失,行针后疼痛消失者即可出针,疼痛减轻或疼痛缓解不明显者可配合局部取穴,留针20 分钟后先取局部针灸针,再在外关边行针边嘱患者运动颈部;如项部疼痛属太阳经病变,可取太阳经之后溪穴,针刺得气后边提插捻转边嘱患者前屈、后伸项部,疼痛即可减轻或消失,必要时可配合局部取穴。
案1.:刘某,女,42 岁,干部,晨起突感颈部牵扯左肩疼痛,左右旋转不能,既往有颈椎病史,经外用云南白药膏、口服双氯芬酸钠不缓解,遂来诊。
查体:颈椎活动度,前屈5 度,后伸5 度,左右旋转5 度,左侧胸锁乳突肌紧张,完骨、肩井穴压痛(+),余(-)。
诊断颈椎病,经络辩证属少阳经病变,予针右侧外关穴,针刺得气后边行针边嘱患者左右旋转颈部,行针1 分钟,患者即感疼痛消失,活动自如,出针而愈。
案2. 李某,男,28 岁,农民,因车祸跌伤右肩关节疼痛,上举受限,至当地人民医院行X 线检查无脱位骨折,经外用云南白药气雾剂不缓解,一周后仍感上举不能,遂来诊,查体:右肩关节活动受限,上举、水平外展时上臂外侧中线疼痛剧烈,经络辩证属少阳经病变,取左侧外关,针刺得气后边捻转行针边嘱患者上举、外展上臂,行针2 分钟,患者即感疼痛疼痛明显减轻,再在局部针刺取穴肩髃、臂臑、肩前、肩贞穴,留针20 分钟出针,针刺两次而愈。
运动针刺疗法在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621700运动针刺疗法是一种结合了运动疗法和针刺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法。
本文讲述的是通过在特定的运动姿势下进行针刺,以达到促进人体气血循环、舒缓疼痛和促进康复的目的。
运动针刺疗法具有可塑性、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等特点。
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需要,选取相应的运动姿势和适当的针刺穴位进行治疗。
运动针刺疗法属于特殊治疗方法,运动针刺疗法属于特殊治疗方法,患者在接受运动针刺疗法治疗时,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和建议,注意个人的身体感受和康复效果。
一、运动针刺疗法的原理针刺对身体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刺激经络系统:针刺可以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人体的经络系统,改变经络的流动,疏通气血循环。
这有助于调整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等生理状态,促进身体的健康。
2.调节神经系统:针刺能够通过神经传导途径刺激感觉神经末梢,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这种刺激作用可能产生类似于物理疗法的效应,如舒缓疼痛、释放紧张和压力、提高局部血液循环等。
3.促进内分泌调节:针刺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和穴位的反射作用,影响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
通过调节内分泌的分泌和平衡,针刺可以对机体的新陈代谢、免疫功能、消化功能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4.改善微循环:针刺可以引起周围组织的生理反应,包括血管扩张、局部血液流量的改变等。
这有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加速废物的排除,促进组织修复和康复。
5.调节免疫功能:针刺可以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活性,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它可能通过激活局部和全身的免疫细胞,调节炎症反应和免疫因子的产生,对抗病原体和保护机体免受疾病的侵害。
针刺疗法的具体作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刺激部位、刺激力度、个人体质等。
因此,在接受针刺治疗时,应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操作,并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运动针刺疗法在预防疾病中的应用针刺可以直接刺激穴位,通过调整经络与脏腑的关系,改善器官功能,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针刺运动疗法临床应用举隅针刺运动疗法,即针刺机体特定腧穴,配合特定部位的运动来治疗以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针刺治疗方法。
特点是选穴精少,疗效显著。
主要适应证用于急性腰扭伤、急性软组织伤、落枕、肩周炎、急性腰痛、颞颌关节紊乱等急性痛症。
这些疾病病因病机基本相同,都是由于机体感受风寒邪气,姿势不当导致经脉气血不畅,气血瘀滞不通而产生疼痛,活动受限。
而针刺特定腧穴可以疏通经络,调畅气机,加之辅以适当的运动,可使气血畅行,达到治疗效果。
多年来,运用针刺运动疗法在治疗这些急性痛症时,收到显著的,令人惊叹的疗效,特此总结,与大家共享。
落枕即斜方肌痉挛。
中医俗称“伤筋”。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落枕的诊断依据[1]:①一般无外伤史,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后所致。
②急性发病,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疼痛加剧,严重使头部歪向病侧。
③患侧常有颈肌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的改变。
选穴与针刺方法:①选穴:右侧落枕穴、后溪及悬钟穴。
②针刺方法:施以捻转与提插相结合之手法,使局部产生强烈酸胀感,嘱患者做颈部的前后左右运动,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至快,约5分钟后疼痛即缓解,继而行针2次,20分钟后颈部活动自如,遂起针,1次治愈。
体会:落枕穴是治疗本病的经验穴,手太阳、足少阳循行于颈项侧部,悬钟穴,后溪穴分属两经腧穴,此为循经取穴,上病取下之法,针刺落枕穴,后溪穴及悬钟穴后,使疼痛立减,再令患者活动颈部,更有利于舒筋活络、疏通颈项部气血,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肩周炎即肩凝症,又称”冻结肩,疼痛性肩关节挛缩症。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肩周炎的诊断依据:①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②好发年龄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运动针法的临床研究进展对近年来运动针法的临床应用进行概述,该疗法在筋伤疾病及痛症应用中较广泛,对非疼痛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标签:运动针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运动针法是针刺与躯干肢体运动相结合以治疗瘫痪、疼痛等病证的方法,也叫互动式针刺法、针刺运动疗法[1-2]。
近年来运动针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运动针法在临床的应用综述如下。
1 取穴、配穴方法取穴可根据“运痛点”、“对应点”和“经脉循行路线上相应腧穴”3方面取用,或先运动后针刺,或运动针刺同时进行,或先针刺而后运动。
何广新[3]认为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时常采用三种配穴方法:左右对称取穴,上下相应取穴和前后对应取穴。
左右对称取穴是在患部的对侧相应部位取穴,病在左,右取之,病在右,左取之。
这种方法适用于肩、肘、腕、指、髋、膝、踝趾关节的扭挫伤。
上下相应取穴即病在上,下取之,病在下,上取之。
这种方法适用于颈项部和腰部的扭挫伤。
前后对应取穴即病在胸取之背,病在背取之胸,适用于胸背部撞击伤。
2 治疗筋伤疾病及痛症2.1 颈椎疾病吴忠源[4]为探讨运动针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将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运动针法进行治疗。
结果2组间综合疗效,治疗前后各症状、体征比较,经统计学处理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郑平[5]采用远端运动针法为主,配以阿是穴斜刺治疗颈项痛,取得良好疗效。
袁永春[6]使用运动针法治疗肩颈综合,运动针刺组选用阿是穴为进针点,针至病变部位时,沿同一方向捻针至最大阻力,或进针后先行强刺激,令患者活动(主动或被动运动)肩颈至最痛的姿势,在最痛的时间行雀啄泻法,再令患者沿肩关节各个方向运动,特别是最痛的方向应多运动,患者感到活动自如时出针。
结果2组间综合疗效、治疗前后各症状、体征比较,提示运动针法治疗肩颈综合征比常规针刺效果更佳。
郑成瑶[7]报道韩景献教授运用运动针法治疗颈肩综合征,要求行针时患者配合头颈部左右转动,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屈,行针过程中3组动作交替进行,行针时间以患者自觉患处疼痛明显减轻为度,即起针,不留针。
针刺运动疗法临床应用发展研究齐丛会;刘山山;邢潇;高婷;崔林华【摘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等研究进展,检索CHKD(中国医院知识总库)、万方数据库、大医FMRS、Pubmed等库,研究总结针刺运动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效果与发展,为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依据.【期刊名称】《河北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7(032)005【总页数】5页(P53-57)【关键词】针刺运动疗法;脑卒中;后遗症;软组织损伤;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作者】齐丛会;刘山山;邢潇;高婷;崔林华【作者单位】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石家庄05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二十世纪70年代随着医学的进步,出现“针刺运动疗法”这一术语,该疗法是指在针刺的同时配合运动以增强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开始主要运用于运动系统损伤,最早运用这种方法治疗“肩凝”的是日本学者。
[1-2]而正式提出“针刺运动疗法”这一概念的是何广新。
[3]陈氏[4-5]等提出“互动式针刺法”,并将其选穴、手法、治疗范围等进行了阐释;魏氏、汪氏[6-7]等其他学者将“互动式针刺法”与头针相结合,提出“互动式指针疗法”“互动式头针”,并将这种方法运用于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效果显著。
针刺运动疗法虽然是一种新的治病理念,但已经广泛应用于骨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比如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8-11]等,疗效显著。
为此,笔者查阅了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文献发现,针刺运动疗法在治疗脑卒中及后遗症方面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新方法。
[12]同时,在总结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如下,供大家分析探讨。
以“针刺运动疗法”“头针运动疗法”“针灸运动疗法”“互动式头针”“脑中风”“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scalpacupuncture”“stroke”“scalp needle”为检索词,在CHKD(中国医院知识总库),万方数据库,大医FMRS,Pubmed等库,检索关于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初步检索到文献206篇,其中与针刺运动疗法或头针运动疗法或互动式头针治疗脑卒中密切相关文献16篇。
间使穴在针刺不良反应中应用举隅
蒋国庆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07(026)003
【摘要】@@ 1 病例介绍rn例1患者,男,46岁,2005年3月17日初诊.患者左膝关节下楼时疼痛1月余,局部怕冷.检查见左膝关节活动正常,诊断为膝关节炎.穴取左膝内外膝眼、鹤顶、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同时照射TDP,留针30 min.次日患者诉自前日针刺后,感觉左膝闷胀屈伸不适.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蒋国庆
【作者单位】贵阳市妇幼保健院,贵州,5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关节松动术联合筋结针刺运动在膝骨关节炎中的应用举隅 [J], 章芬
2.针刺八髎穴结合通调三焦针刺法临床应用验案举隅 [J], 董华;谢小男;代利利;沈怡婷
3.针刺后溪穴在临床中应用举隅 [J], 刘兰瑛
4.针刺在急诊临床中应用举隅 [J], 袁波
5.三棱针刺血疗法在疑难病症中的应用举隅 [J], 江学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运动疗法临床应用举隅
针刺运动疗法,即针刺机体特定腧穴,配合特定部位的运动来治疗以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针刺治疗方法。
特点是选穴精少,疗效显著。
主要适应证用于急性腰扭伤、急性软组织伤、落枕、肩周炎、急性腰痛、颞颌关节紊乱等急性痛症。
这些疾病病因病机基本相同,都是由于机体感受风寒邪气,姿势不当导致经脉气血不畅,气血瘀滞不通而产生疼痛,活动受限。
而针刺特定腧穴可以疏通经络,调畅气机,加之辅以适当的运动,可使气血畅行,达到治疗效果。
多年来,运用针刺运动疗法在治疗这些急性痛症时,收到显著的,令人惊叹的疗效,特此总结,与大家共享。
落枕
即斜方肌痉挛。
中医俗称“伤筋”。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落枕的诊断依据[1]:①一般无外伤史,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后所致。
②急性发病,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疼痛加剧,严重使头部歪向病侧。
③患侧常有颈肌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的改变。
选穴与针刺方法:①选穴:右侧落枕穴、后溪及悬钟穴。
②针刺方法:施以捻转与提插相结合之手法,使局部产生强烈酸胀感,嘱患者做颈部的前后左右运动,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至快,约
5分钟后疼痛即缓解,继而行针2次,20分钟后颈部活动自如,遂起针,1次治愈。
体会:落枕穴是治疗本病的经验穴,手太阳、足少阳循行于颈项侧部,悬钟穴,后溪穴分属两经腧穴,此为循经取穴,上病取下之法,针刺落枕穴,后溪穴及悬钟穴后,使疼痛立减,再令患者活动颈部,更有利于舒筋活络、疏通颈项部气血,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肩周炎
即肩凝症,又称“冻结肩,疼痛性肩关节挛缩症。
”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肩周炎的诊断依据:①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②好发年龄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③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④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⑤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⑥所有病例为初、中期患者。
选穴与针刺方法:①选穴:条口、承山、阿是穴(在肩臂运动中取最痛点)。
②针刺方法:令患者正坐位,先取条口穴进针2~3寸,向承山方向透刺,施以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1分钟,同时令患肩运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
其次针刺阿是穴,施以提插捻转相结合的泻法,令针感向四周传导,同时医生
帮助患肩运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
留针20分钟。
继针刺4次后,患肩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体会:肩凝症以单侧或双肩关节酸重疼痛,运动受限为主症。
本病属中医学“风寒湿痹”的范畴。
条口透承山为治疗肩臂痛的经验穴,针刺条口透承山及阿是穴患者即感疼痛缓解,结合患肩功能运动,可改善肩关节的运动功能。
急性腰扭伤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急性腰扭伤的诊断依据:①有腰部扭伤史,多见于青壮年。
②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
③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状,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选穴与针刺方法:①选穴:双侧腰痛穴,双侧后溪穴。
②针刺方法:先针刺腰痛穴(腰痛穴为第4、5掌骨和2、3掌骨间下1/3处)直刺0.5寸,施雀啄泻法1分钟,其次针刺双侧后溪穴,施小幅度强捻转手法1分钟后,患者感到疼痛减轻,即令患者做前俯后仰及左右转腰运动,范围由小渐大,至出汗为度。
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次,起针后患者腰痛消失,活动自如。
体会:急性腰扭伤以活动中突然发生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
腰痛穴为经外奇穴,有较强的通经止痛作用。
针刺腰痛穴属远道取穴,下病上治,从而避免直接接触疼痛区。
而传统针刺疗法在局部取穴,易引起局部酸麻重胀针刺感,且不能立即
生效。
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之腧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
“督脉贯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中”。
针刺后溪穴配合腰部运动,能缓解筋脉拘挛强急,故收到满意疗效。
胁痛
即岔气,常由用力强度过大、活动姿势不正、体位变换过快等原因引起胁肋部软组织急性闪扭伤。
x线检查排除骨折等器质性损伤病理变化,亦不见邻近部位内脏的损伤。
此类患者有一定的痛区而无明显压痛点,且活动受一定限制。
选穴与针刺方法:①扭伤穴(位于阳池与曲池连线上1/4与下3/4交点上)。
②针刺方法:扭伤穴直刺1.2寸,施以提插捻转强刺激,同时令患者配合行走,做深呼吸运动,留针20~30分钟,其间行针2次,起针后疼痛消失。
1次治愈。
体会:扭伤穴为经外奇穴,是经验穴,有较强的舒筋通络止痛作用,针刺扭伤穴,加以配合行走深呼吸运动治疗胁痛,以舒利少阳气机,使气血运行畅通,故胁痛得止。
针刺运动疗法是通过针刺和运动患部的协同作用,不仅提高了痛阈,增强了镇痛作用,还为患部运动提供了条件,使疼痛立刻减轻或消失,活动自如。
传统针刺治后往往在患部遗留酸、麻、胀、痛、重等针感,不能立即见效。
故急性软组织损伤均可选用针刺运动疗法,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
京大学出版社,1994:188.
2 石学敏.针灸全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