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动能和势能》

商州区中学金朋涛

教学目标:1、认识能量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理解影响动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因素。

3、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并会判断物体具有何种形式的

能量及具有的动能、势能的大小。

4、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2、势能的概念。

教学准备:一张卡片(弹性势能探究)、PPT、flash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功和功率的基础知识,谁能告诉我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什么?第一节里我们还给大家简单整理了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做功的计算常用公式。

好,下来我们再看几个做功的例子。

2、展示PPT做功图片:你看到的流水、重锤、风等他们都能对别的物体做功!

讲: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或具有能,用字母E表示。物体能够对外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自然界中有许多形式的能量,比如说机械能、热能、电磁能、光能、原子能、核能、化学能、太阳能......

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和了解最普遍的能--------机械能。(板书)

二、新课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势能又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两种。(展示PPT结构图,并板书)

1、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板书)

举例:运动的汽车,奔驰的骏马,飞行的子弹,滚动的皮球,流动的河水…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1)探究: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A、(留一段时间思考)引导讨论,进行分析,解决最困难的一点:如何反映动能的大小?(通过钢球推动木块向前滑动的距离来反映动能的大小)

B、展示PPT,设计分析进行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C、实验操作(flash)

通过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质量有关

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动能计算公式:E v=mv2/2(仅供了解)

D、展示PPT讨论: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要限制汽车的最高行驶速度?而且对不同的车型设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运动速度越大动能也就越大,对外做功也就越多,刹车后制动距离也就越长,已发生事故;如果在运动速度一样,则质量大的动能大而且惯性也大,刹车后的需要的制动距离就长,同样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所以对不同的车型要设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

2、重力势能

(1)展示PPT,“看图学习:‘高山上的滑雪者,重锤下落时能将木桩打入地下’他们都能对别的物体做功而具有能量”,说明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我们把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举例:阳台上的花盆,树上的果实,空中落下的冰雹,被举高的重锤…都具有重力势能。

(2)探究: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展示PPT)

得出实验结论:被举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相同质量物体,被举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3、弹性势能

(展示PPT)探究:卡片为什么会跳起来?操作讨论得出:物体由于发

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在一定限度内,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大小有关,物体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举例:拉伸的弹簧,折弯的竹竿,拉长的橡皮筋…等都具有弹性势能。

三、小结(结合板书)

四、思考与练习

1、下列物体中,只具有动能的是_AB__,只具有势能的是_D_,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的是__A__

A. 竖直向上抛出的且正在上升过程中的小石块;

B. 在地面上行驶的汽车;

C. 拉长的橡皮筋;

D. 停在空中的气球;

2、下列物体具有什么样的能?

A 正在爬坡的汽车(动能和重力势能)

B 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列车(动能)

C 正在空中飞行的小鸟(动能和重力势能)

D 山坡上静止的石头(重力势能)

五、作业:课本P70页1、2题。

六、板书:

动能与速度和质量有关

机械能

重力势能与被举高度和质量有关

势能

弹性势能与形变大小有关

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说课稿范例

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说课稿范例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 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 律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 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第四环节:知识延伸。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课后请同学们 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学习网站,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浩瀚的信息来学习历史知识,倡导学 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 种途径。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 1、实例讲授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 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 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 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 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 小班幼儿年龄在4岁左右,他们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他 们对游戏特别感兴趣,平时总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于词汇贫乏,幼 儿在游戏中想说又不知该怎样说,即使说了也很难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因此,我想通 过活动,让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给幼儿提供说话的机会。 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 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 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 到认识上的飞跃。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物理学上所说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单位是什么? (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单位的讲授做准备) (二)举例引题,建立能量、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

《动能和势能》导学案

总课时21 第十一章第3节动能和势能 班级________ 小组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评价: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到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通过探究,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充分预习课本67-70页,勾画出重点,标记出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 【自主学习】 1. 物体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能量的单位_______。 2. 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动能的大小与___和__有关。 3. ___ ____ 叫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是: 和 . 4. 对同一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来说,弹性势能的大小与________有关。 5. 和统称势能,动能和势能的单位都是____,简称_____,符号_____。【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如P67图11.3-2:让同一个小钢球从不同高度沿斜面滚下,同一小钢球保证了________相等,小钢球碰到木块时___不同;小钢球碰到木块速度越快,推动木块移动距离越_____,对木块做的____越多,说明小钢球______越大,我们通过小钢球推动木块移动距离的大小来表示小钢球动能的大小,这种方法叫_________。 2.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 如P67图11.3-2:让质量不同的小钢球从同一高度沿斜面下,同一 高度保证了小球碰到木块时________相同。小钢球质量越大, 木块被撞击移动距离越______,说明小钢球____越大;反之, 小 钢球质量越小,木块被撞击移动距离越______,这说明小钢球 ______越小,这说明动能的大小与______有关。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装置.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运动,碰到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目的是探究小车动能的大小与的关系;若小车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越大,说明小车对木块越多,从而判断小车的动能越 __(大/小);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将(能/不能)达到探究目的,为会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探究重力势能与质量的关系 举起同样高度的钩砝和小纸团自由下落到沙地上. 现象:钩砝砸得____些,小纸团砸得____些,_____做的功多. 推论:重力势能大小与___________有关 2.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同一个铅球被举高0.1米和0.2米自由下落到沙地上. 现象:0.1米下落砸的____些,0.2米砸的___些. 推论:重力势能大小与___________有关 实验结论:物体的重力势能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三:探究弹性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认识动能和势能-教案

南塗中学九年级物理教案 13.4认识动能和势能(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 ⑵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描述所观察各种能量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⑷通过探究动能和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学习运用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难点:势能的概念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讲述故事,提示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 (1)《小子弹和大石头》:抗日战争期间,一天,日军进攻我军,火力很猛,我军的子弹快要打光了。“准备大石头,节约子弹!”我军连长发出了命令。战士们立即利用战斗间隙,把一块块石头搬到战壕前沿。“敌人进攻了,滚石头!”连长又发出了命令。战士们用力向下一推,几百块巨大的石头从山头滚下,犹如发生了山崩,砸得日军死的死,伤的伤,龟缩到山脚下面去了。滚下的石头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 (2)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一乘客从疾驰的火车里扔下一个小小的馒头,正好砸在一位在铁路边值班的工人的头上,这位工人当即昏倒。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能 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图13-19,讨论分析: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这些物体是否能够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从功的角度来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出“能量”的定义。再引导学生列举一些生活和自然界中物体做功事例,让学生正确认识、感悟“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说课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动能和势能》。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第15单元第四个课题。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机械能以及功能转化课题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b.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c.会比较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大小. 2.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和什么因素有关,并能利用相关的原理解 释有关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将试验采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更具生动直观,对实验方法及过程逐步讲解,使学生实验了如指掌,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知识。期望学生 能学会如何会去学,主动去学,因为学生在学习上迟早要独立。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 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 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 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 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选用几件案例引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35分钟)

八年级物理下册 11、3 动能和势能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

动能和势能 【整体构思】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预习提示】 1.能。 2.动能。 3.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教学流程】 一、学生展示 1.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物理学中,能的单位 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 动能也越_____。 3.物体由于被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它的_______和 ______有关。对于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 越高的势能越______。 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5.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机械能。 6.课本上“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这两个实验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7.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动能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选 质量_______的小球,从斜面上________位置滚下去推动水平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出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 11.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之间的关 系,应该让同一重锤从_______高度落下,打击小桌,观察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 12.一个木箱重100N,某人用20N的水平推力推动它前进了5m,则此人所做的功是多少?若 把这个木箱搬到5m高的楼上,在此人做功又是? 二、目标定向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2)导学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2.1 动能势能机械能(2) 【教学时间】【教者】【个人复备】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能量的概念,知道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的物理现象。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难点: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的物理现象。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回忆:在物理学中,我们将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大量的事实说明,动能和势能 可以相互转化。 二、互动突破: 活动一、观察摆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1.议一议,完成P36填空,组织学生交流。 单摆由A点向C点运动的过程中: 重力势能在,动能在,能转化成能。 2.实际摆球在左右摆动过程中幅度越来越小,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二、观察滚摆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想一想,滚摆在上升的过程中: 重力势能在,动能在,能转化成能。 活动三、观察图,分析各图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表明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三、小结: 1.知道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认识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的物理现象。

四、当堂训练: 1. 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一叠作业本,具有30 J的重力势能,则这些作业本的动能 是________J,机械能是________J. 2.你看见过杂技里的蹦床表演吗?如图所示,演员从高处跳下落在蹦床上,被弹起后 再落下.演员在落下至接触蹦床前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________能;蹦床反弹瞬 间,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3. 如图所示,一个静止小球从A点沿粗糙程度相同的轨道下滑,经B点到达C点,从A点到达C点的过程中,小球的动能________,小球的重力势能________,小球的机械能________.(填序号) ①保持不变②一直减小③先增大后减小④一直增大⑤先减小后 4. 用电梯往高处搬运货箱.当货箱随着电梯一同匀速上升时,货箱的( ) A. 动能转化为势能,机械能不变 B. 动能转化为势能,机械能增大 C. 动能不变,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 D. 动能不变,势能不变,机械能不变 5.将皮球从离地某一高度O点处水平抛出,球落地后又弹起.它的部分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皮球经过同一高度的A、B两点时动能相等 B. 皮球第一次反弹后到达最高点P点时速度为零 C. 皮球在D点时的机械能小于在C点时的机械能 D. 若将皮球表面涂黑,则会在地面M、N两点留下两个大小相等的黑色圆斑

初二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第四节动能和势能——动能教学实录 【设计理念】 本节教案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写的《探索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以动能和影响动能的因素为线索,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把势能作为学生课后学习探究的内容,把课堂教学和课后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采用集体思考、讨论的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着和参与者,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教材分析】 2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学生看一则新闻:《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多媒体播放课件)

师: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 (说明:从生活到物理,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能的定义和单位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形式的能量?看谁知道的最多。 生:光能、电能、热能、声能、太阳能、风能…… 师:同学们知道的能量可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四个情景。(多媒体播放课件:流水推动水磨转动,风推帆船、吹动风车,子弹击穿木块,汽车撞击木块。)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流水、风、子弹、汽车是否具有能量? 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讨论后回答:它们都是运动的。 师:根据它们的特点,大家认为这种形式的能应该怎样命名? 生:讨论后回答:应该叫动能。 师:好,就叫它动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能。(板书课题:动能) 师:同学们能否试着给动能下一个定义? 生:讨论并给出定义。 师:(板书:1.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除了刚才的四个物体,大家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动能?请讨论回答。 生:讨论并举例。如奔驰的骏马、飞行的小鸟、游动的鱼、地球、月亮…… (说明:此处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师:指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并指出动能的单位。(板书:2.动能的单位:焦耳。) (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师:请同学们看第90页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动能,由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说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生:讨论并提出问题。 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师与生:共同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例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动能和势能》导学案

《动能和势能》导学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①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②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2、过程方法:①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特征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②通过实验,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在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究的过程中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 教学难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四》.教具、学具:小铁球斜面木块文具盒及盒内文具 《五》.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入激起兴趣: 精彩小故事: 1924年,在欧洲曾举行了一次汽车大赛,比赛非常激烈,不少观众在路边为运动员加油,路旁有个卖西瓜的老农看到赛车运动员们满头大汗,心想送个大西瓜给选手们解渴,于是挑一个大西瓜朝迎面而来的赛车中运动员扔过去,结果车身被砸坏,运动员也浑身是血,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危害呢?通过本节《动能和势能》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精巧探究激发思维 (一).动能 1、自学教材114页,必要时小组进行交流,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能量?你能否举出一些例子,说明哪些物体具有能量? 教师出示斜槽,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什么叫动能?并举例说明!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 (3)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 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假设: 选用器材:学生自选器材,可选用教材中实验用的器材,也可用其他的器材。 请思考以下问题:

物理11.3《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11.3《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教材及课程分析: 《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三节内容。本节的知识包括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授课时间为一课时。本节教学以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通过大量自然现象及生活实例,让学生去想、去做、去表达、去领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能量的存在,理解动能和势能,是学生进一步理解能量的引路石,对整个初中关于能量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状态中,通过直观的实践、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和力求创新的教学思想。 学情分析: 1.在前一段的物理学习中,学生对“功”“能量“这一词眼已不间断地有所认识,这是学生学习动能和势能的认识基础; 2.学生对生活现象当中蕴含的一些物理知识颇有兴趣,这是学生学好本课知识的兴趣基础; 3.学生已具备了物理实验探究意识及方法,乐于运用身边的器材来设计实验来探究其中的物理道理,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意识,为教师课堂上的顺利指导奠定了基础; 4.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分组探究时要注意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合理搭配,做好分工与合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能量的概念。 (2)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能量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 用,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学习物理的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养成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及人相处,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例理解动能的初步概念,探究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难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课时安排] 1课时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_教案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作课教师:马晨楠作课对象:九年级197班时间:2014年9月12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 ⑵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描述所观察各种能量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⑷通过探究动能和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学习运用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难点:势能的概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讲述故事,提示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 (1)《小子弹和大石头》:抗日战争期间,一天,日军进攻我军,火力很猛,我军的子弹快要打光了。“准备大石头,节约子弹!”我军连长发出了命令。战士们立即利用战斗间隙,把一块块石头搬到战壕前沿。“敌人进攻了,滚石头!”连长又发出了命令。战士们用力向下一推,几百块巨大的石头从山头滚下,犹如发生了山崩,砸得日军死的死,伤的伤,龟缩到山脚下面去了。滚下的石头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

(2)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一乘客从疾驰的火车里扔下一个小小的馒头,正好砸在一位在铁路边值班的工人的头上,这位工人当即昏倒。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能 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图11-19,讨论分析: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这些物体是否能够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从功的角度来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出“能量”的定义。再引导学生列举一些生活和自然界中物体做功事例,让学生正确认识、感悟“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下面事例中的问题:四、五级风能够推动帆船“逆水行舟”,八、九级大风可以使大树“前仰后合”,而飓风能把大树连根拔起。 问:哪种风具有的能量最大?(答:飓风。) 问:你怎样判断能的大小?(答:比较它们能够做的功的多少。)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就越大。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2.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图11-20和11-21针对上述实例,分析思考下列问题。,得出动能的初步概念。 (1)以上这些物体是否具有能量?为什么?(答:具有能量,因为它们都能做功。) (2)它们为什么能够做功?(答:因为它们都是运动的。)

201x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1.3动能和势能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19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1.3动能和势能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学习内容第十一章功与机械能第三节动能和势能课型:新授课课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动、势能的概念;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势 能的影响因素;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 问题; 重难点:动、势能的概念及影 响因素。 时间 分配 导课2分、展示10分、评价5分、凝难解惑10分、测评8分、反馈、总结5分 课堂过程一导课: 1. 检查公式:功率的概念、意义、单位、计算公式; 2. 情境导入 二、推进新课: (一)、能量、能量的单位: 物体____ 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_ ___,简称____,它的单位是___,简称___,符号是___。 (二)、动能 1.定义 2.影响因素 (1)实验(见课本67页) 结论: 3.练习洒水车沿水平路面边行驶边洒水的过程中,动能如何变化?为什么? (三)重力势能 1.定义 2.影响因素 3.练习 (四)弹性势能 1.定义 2.影响因素 3.练习

三、解凝答惑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四、课堂检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动能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和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对于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的势能越______。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和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性势能,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 4.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 五、能力提高 1.下列物体中具有重力势能的是_____________;具有弹性势能的是____________ A.因挤压而变形的气球 B.在水平路面上飞驰的小轿车 C.正在下落的桩锤 D.停在空中不动的直升机 E.钟表中卷紧的发条 F.高山上的石头 G. 被推开的弹簧门的弹簧H.三峡水库中的水I.跑百米的运动员 2.“黄河远上白云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能。“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能。 3.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请写在空白处。 (1)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__________ (2)竖直上抛的小球在最高点时________ (3)静止在空中的气球________ _ (4)从空中降落的雨点_________ _ (5)被压缩了的弹簧___________ (6)飞流直下的瀑布______________ _ 4查看课本小资料中的内容,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2).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3).你认为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2021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 动能 势能 机械能导学案 苏科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12.1 动能势能机械能导学案1 苏科版【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认识能量的概念; 2.通过探究,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3.通过探究,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4.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展示图片,⑴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为什么要限速? ⑵骑自行车从高处滑下时即使不蹬车,车的速度为什么越来越快? 从做功角度分析,得出能量的概念: 二、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一: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能些因素有关 1.找出实例⑴⑵的共同特点,得出动能的概念: 2.进一步提出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设计实验前的思考:(控制变量的思想) 问题一:同一小车或小球从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到达水平面时速度大小相同吗?

问题二:质量不同的小车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到达水平面时速度大小相同吗? 问题三: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判断物体动能的大小? 4.完成填空: ①此实验中用到的物理学方法是。 ②在第一次实验中让小车从不同高度滑下的目的是。 ③第一次实验的现象是。 ④第一次实验的结论是。 ⑤在第二次实验中让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 ⑥第二次实验的现象是。 ⑦第二次实验的结论是。 ⑧实验小结:本次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法和法, 通过本次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三、探究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活动二:小车为什么会运动 比一比:小车被弹簧弹得远近,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结论:。 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利用弹性势能来工作的?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doc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动能和势能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具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2.引入新课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

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 的能量叫做动能。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 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和势能的教案

第四节动能和势能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能的单位是焦耳。 2.知道什么是动能,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哪些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及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4. 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哪些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及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教具 斜槽,不同质量的铁球,木块;一把刻度尺,外形相同的一个铁球和一个木球,一个装有细沙的金属盆.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能的概念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动能和势能。 2、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在描述物体的状态时,我们说物体或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运动的物体似乎比静止的物体有“优势”,我们来分析一下.流动的水会使浮于其上的竹排变得运动,子弹从枪膛射出后,运动速度很快,能将靶面击穿,运动的物体到底有什么“优势”? 这些运动的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这就是动能的定义.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例如,行驶的汽车,抛出的石块,踢出的足球,坠落的陨石等,都具有动能. 既然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那么对于不同的运动物体,它们具有的动能相同吗?对于同一物体,它的动能大小是固定不变的吗?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来学习下面的知识. 这是一个需要用实验来探究的问题,在设计实验之前,你先来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你的第一个猜想一定是动能大小与运动速度有关吧!除此之外,你还有其他的猜想吗?同样速度行驶的货车和出租车,假设撞在电线杆上,货车将其撞弯的程度要比出租车严重,看来动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大小似乎也有关系.它们的具体关系是什么,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吧.

八年级物理下册《动能和势能》导学案

动能和势能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理解掌握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3.会灵活运用能量的初步知识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通过实例认识物体的动能及势能。 难点: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三、课前准备 (一)回顾 1.如果一个_________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_______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_______做了功。 2.功等于_______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_______的乘积,公式为_______ 3.在国际单位中,功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__,符号是_______ (二)预习 1.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 2.物体由于_______而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对于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的势能越______。 3.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机械能。 四、课堂活动 (一)知识内容 (一)动能 1.动能:_________________,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2.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 猜想: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______和物体的_______有关。 设计实验方案: (1)该探究活动中,需要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 (2)怎样比较物体具有动能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让同一个物体从同一斜面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高度越________到达水平面时钢球速度越大。 (4)让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到达水平面时钢球速度_______。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反思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反思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反思 郭云洁 《动能和势能》这一节课是《机械能》的第一节课。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包括机械能、内能、电能、核能等等。这一章内容并不太重要,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一、对教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1、大量选择网络资源,2、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3、纲要信号图示,4、演示实验等方法进行教学。 在选择网络资源方面,我所选的大部分动画都很明白地说明了问题,但是对于“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我选的动画效果不是很好,需要教师在学生看动画进行点播才能让学生明白相关知识点。在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方面,我本来打算不说无用处的话,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一出现困难我就忍不住给学生说出了结果,有点越俎代疱。在纲要信号图示方面,主要表现在板书设计上,对本节内容的总结是很成功的。在演示实验方面,我主要演示了“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和“弹性势能的定义”这两个实验,实验都较成功。 二、对学法的反思: 在学法上,我引导学生运用1、观察法,2、阅读法,3、讨论法,4、训练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在观察法方面,我主要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和链接的几个动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他们有观察的兴趣,没有观察的良好方法,往往看了却没有多大收获。以后需要在这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阅读法方面,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

了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能量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弹性形变,”以及“为什么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让学生阅读较少,要求阅读的问题也简单。在讨论法方面,我让学生展开了较多的讨论,比如每看完一个动画我都让学生讨论动画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的讨论效果是很好的,但是讨论放不开,有的同学不参加讨论,不善于同别人合作。在训练法方面,主要是让学生做了伴你学上部分习题,题目的选择也较好,只是在处理时方式没有变化,显得较平板。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新授和训练三个方面。导入包括章题的导入和节题的导入两部分,新授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我动用了各种方式,力求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训练是新授的延伸,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必要途径之一。我的整个教学显得比较流畅,学生配合也较好。从中反映出的不足之处有: 1、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在观看动画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的结论。但是学生只满足于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语言总结自己的所得。我想这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课本为本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过 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并且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嘲笑。 2、在训练方面,我所选的题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讨论题,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觉得漏掉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机械能的组成方面没有设计一道相关的计算题。对于“机械能的组成和单位”的巩固就显得不够。 3、本节课若能结合白板效果会更好些,特别是引课和结尾中结合了白板,学生兴趣会更高些的。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授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抽象维继续发展,具有了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求知欲更强,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但也有不扎实的地方。本班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积极,大部分学生属于中等水平,但他们的求知欲很强。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五)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 二、教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如下的教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提问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法。 三、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我采用了如下的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