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能与势能导学案

动能与势能导学案

动能与势能导学案
动能与势能导学案

15.4 动能和势能导学案

主备人:张桂雪审核:使用时间:2011.12.

学习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 知道什么是动能、势能及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

3. 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重点: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难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导学过程:

一、能量

1、流水推动竹排,风吹树叶,竹排和树叶都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距离,表明流水、风都

能够对其他物体。

2、定义:物体能够,表示物体具有能量。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越

大。

3、能量的单位是。

二、动能

1、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

2、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如课本图15.4-2把钢球A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平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B,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现象: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大、小)。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少),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小)。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有关,速度相同时,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现象: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平面上时具有更大的,木块被推的更(远、近)。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质量相同的物体,越大,动能就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

越大,动能就越大。

三、势能

1、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而具有的能量。决定因素:。

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而具有的能量。

3、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

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和有关,物体的越大,举得越,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当堂检测:

1.判断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填空题每题3分,选择题每题5分)

(1)在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具有(2)流水具有

(3)正在上坡的汽车具有(4)被拦河坝拦住的河水具有

(5)空中飞行的小鸟具有(6)被压缩的弹簧具有。(7)山上的石头具有(8)下落的雨滴具有

(9)在海上行驶的轮船(10)高空中云彩里的小冰粒

(11)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12)拉长的弹弓橡皮条。

2.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动能=______。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______。

3.落在地面上的篮球在从地面上弹起的过程中,篮球的弹性势能,重力势能

4.以同样速度行驶的大卡车和小轿车,动能大,所以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同,大卡车的最大行驶速度要比小轿车的最大行驶速度(填“大”或“小”)。

5.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势能相等的物体一定在同一高度B.悬挂着的物体因为没有做功,所以没有能

C.在空中飞行的子弹,能够做功,所以具有能

D.甲物体的高度比乙物体的高度大,则甲物体的势能一定比乙物体的大

6.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的过程中,他的()

A.动能增大,势能不变 B.动能不变,势能减小

C.动能、势能都不变 D.动能减小,势能增大

7.司机开车上坡前,往往加大油门,以提高汽车的速度,这是为了()

A.增大动能 B.增大势能 C.增大惯性 D.减小阻力

8.三峡水库修建大坝,为了提高水位,增加水的()

A.内能B.重力势能C.弹性势能D.动能

9.关于能量的大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运动速度越大的物体,动能也越大

B.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不一定大

C.质量大的物体,其重力势能不一定大

D.质量越大的物体,被举得越高,其重力势能就越大

10. 某块砖在一对平衡力作用下运动,则该砖()

A.势能一定不变,动能一定不变B.势能可能改变,动能一定不变

C.势能可能改变,动能可能改变D.势能一定不变,动能可能改变

11、关于动能的大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汽车总具有动能

B、汽车的动能一定比摩托车的动能大

C、摩托车的动能一定

比汽车的大D、以相同的速度运动的汽车和摩托车相比,汽车的动能大。

12.下列实例中具有弹性势能()

A. 滑雪运动员从高处滑下时具有了能

B. 飞行的网球

C. 正在上升的火箭

D. 被压缩的弹簧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考纲目标: 1、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2、熟读课文,掌握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二、课前预习: 1、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2)、背景简介(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看课本图,说说灭六国的顺序。)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5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3)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下列生字多音字及通假字注音 ①生字正音: 崤()函膏腴()杜赫()陈轸() 孙膑()带佗()倪()良赵奢() 逡巡()遗镞()漂橹()鞭笞() 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 锋镝()迁徙()瓮牖()绳枢() 氓()隶蹑()足谪戍()长铩() 阡陌()景()从锄櫌()棘矜() 非铦()钩戟() ②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 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 墨翟.()蹑足行.伍()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 一夫作难.() ③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孝公既没() 百有余年()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 赢粮而景从()威振四海() 2、研习问题:朗读全文,注意朗读节奏及语速。 3、我的疑问: 三、学习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大致理解文意 2、读第一段。 朗读提示: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整段以中速读。

中华中学高中物理复习学案人教版必修1中华中学高中物理必修一复习学案直线运动直线运动

第一章直线运动 第1课时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知识回顾】 1?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_______________ 的物体叫参考系。选取哪个物体作为参考系, 常常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研究地球上物体的运动,一般来说是取 _____________ 为参考系,对同一个运动,取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2.质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体简化为质点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 3 ?位移是描述__________ 的物理量。位移是矢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大小,有 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路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 没有方向。 4?速度是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又方向。 瞬时速度:对应 _________ 或__________ 的速度,简称速度。瞬时速度的方向为该时刻 质点的__________ 方向。 平均速度:定义式为,该式适用于运动;而平均速度公式V 当~V t 2 仅适用于_____ 运动。 5?加速度是描述____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定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速度是矢量,方向和________________ 方向相同。质点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取决于加 速度的_____ 和速度________ 的关系,与加速度的 __________ 无关。 【考点突破】 考点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只有质量而无形状、体积的点。它是一种理想模型,物体简化为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形状、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 考点2、时刻:表示时间坐标轴上的点即为时刻。例如几秒初,几秒末,几秒时。 时间:前后两时刻之差。时间坐标轴上用线段表示时间,例如,前几秒内、第几秒内。 考点3、位置:表示空间坐标的点; 位移: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末位置与始位置之差,是矢量。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教师).doc

11、过秦论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积累课文中常用的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二、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习重点】 1、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2、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句。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自习课,以导学案为抓手,以教材为依据,查阅相关资料和辅助用书,通过网络等手段完成学案设置的问题。 2、本学案采用两次批阅的方式进行检查,在教师批阅过程中没有做标记的试题表示本试题错误,需要修改,要求同学们在课堂展示中将正确的答案用其它颜色的笔在本题处更改过来。对不及时更改的同学,按所在小组每次扣0.5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A) 题解: 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错,“过”是指出过失。“论”是一种史论(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二、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内容(B)。 1、找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大约20字左右) 2、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大约六个)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始皇既没()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 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教案】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

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 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 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 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教学重点:建立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能的初步概念。 小车、木块、重物、小桌、沙子、弹簧。 一、新课引入 人类生活、生产离不开能量。因此,我们就很有必要学习并了解一些有关能量方面的知识。 问题:根据你的认识与了解,能说说能量有哪些形式吗? 学生讨论回答。 指出:机械能是能量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设问:到底什么是能呢?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什么是能 1.演示实验: (1)运动的小车推动木块运动。 (2)被举高的重物下落将小桌子压入沙中。 (3)被拉伸的弹簧拉动小车运动。 2.分析、讨论: (1)运动的小车对木块、被举高的重物对小桌、被拉伸的弹簧对小车 做没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运动的小车、被举高的重物、被拉伸的弹簧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能量”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看教材图11-19中的情景,说出什么物体具有能量。 3.“能量”的概念:

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说物体具有能。 4.如何去判断能的大小: 举例讨论:下列哪种风具有的能量最大? (1)四、五级风能够推动帆船“逆水行舟”; (2)八、九级大风可以使大树“前仰后合”; (3)飓风能把大树连根拔起。 分析:你怎样判断能的大小? 总结: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就越大。 5.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J)。 探究点二机械能的分类 问题:运动的小车、被举高的重物、被拉伸的弹簧都具有做功的本领,所以都具有能。它们具有能的原因是否相同呢? 回顾实验作答: 小车之所以具有能,是因为其运动; 重物之所以具有能,是因为其被举高; 弹簧之所以具有能,是因为其发生了弹性形变。 为了区分它们,物理学中作了如下规定: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4.机械能的分类: 动能: 机械能重力势能: 势能 弹性势能: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哪些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哪些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探究点三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置疑:物体具有的动能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猜想一:动能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 理由是:用玩具手枪射出去的塑料子弹威力大,而用手扔出去威力小; 猜想二:动能的大小还可能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理由是:在车祸中,电动自行车撞倒行人的后果不太严重,而以相同 速度行驶的大卡车撞人的后果很严重。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解题: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过”是“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他的政论散文《》《》(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膏腴()逡()镞()黔()氓()隶 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 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 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万乘()之势一夫作难() 【探究案】 探究一: 1、阅读并翻译第一段。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窥周室()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于是秦人拱手() 取西河之外()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 据肴函之固()内立法度( ) 外()连横而斗诸侯( ) 探究二:研读第一段:

北京市高三物理二轮复习 力与直线运动教学案

知识点能力点回顾 复习策略: 直线运动有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分段的变速运动,有先加速后减速,或先加速后匀速,或先减速后匀速的直线运动,这些运动形式在整个高中物理的力、电部分经常出现,熟记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是前提。 对于分段的变速运动,在电场中经常出现,这是因为电场的方向反向后,其中带电物体的加速度反向,出现周期性的、来回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这是高中的难点。 相对运动是运动学中的难点,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追及、相遇或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发生相对运动类的问题是高考的热点、重点和难点,由于理综试卷中物理部分需要考查的物理点较多,所以,这部分知识点一般不会单独命题,而与动力学(也包括电学)的知识一起命题,以增加考查的知识面。 通过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概念,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解质量是惯性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现象,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中,培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学习,培养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培养能从纷繁的现象中探求事物本质的科学态度和推理能力。 通过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并能在惯性参考系中,运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分析解决“运动和力”的两类基本问题。 通过学习牛顿第三定律,进一步理解物体间的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区分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会正确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通过学习牛顿定律,掌握解决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灵活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解决连结体问题。 恰当运用正交分解法解决物体受多力情况下的受力分析。 知识要求: 1. 力和直线运动的关系 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与速度共线时,物体将做直线运动。 (1)若F合=0,v0≠0,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若F合恒定且不为零,且与v0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编号19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2.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学习重点】 第1段重点实词积累 【学习难点】 文章从秦孝公写起的原因探究 【学习方法】 1.朗读。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2.解义,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课前预习】 一、【知识储备】(认真阅读相关材料,提取重要信息) 1.关于作者: 贾谊,西汉洛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后因提议改革政治,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合称“屈贾”。 贾谊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解题:“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二、【预习检测】 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A级) 膏腴.()陈轸.()遗镞.()孝公既没.() 鞭笞.()蒙恬.()藩.篱()俯首系.颈() 召.滑()墨翟.()瓮牖 ..()度长絜.大() 劲.弩()朝.同列()一夫作难.()蹑足行.伍() 践华.为城()不及中.人()将.数百之众() 比权量.力()万乘.之势() 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课上探究】 1、参看注释,翻译古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 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 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 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过秦论》导学案 学生版

·泸县二中高2015届语文学案· 过秦论贾谊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②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了解文中议论和记叙的关系;③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④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2.能力目标: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领会作者从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的方法及写作意图、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2.难点:本文中记叙与议论的关系和省略、活用、一词多义等。 【自主收获】 一.认识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二.了解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三、积累字词 1.正字音 (1)单音字 崤()函窥()视囊()括 膏腴()箭镞()鞭笞()藩()篱锋镝()瓮牖() 黔()首蹑()足绳枢()迁徙()赢()粮谪戍()逡巡()贿赂()履()行(2)多音字 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 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 墨翟()蹑足行伍()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量力()万乘之势() 朝同列()一夫作难() 2.辨字形 崤()镞()笞() 肴()簇()冶() 镝()蹑()枢() 谪()慑()怄() 逡()徙()赂() 竣()陡()络() 惋()缜()蕴()

直线运动 精品学案

直线运动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决一些简单的运动问题

休息某一个物体在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位6m/s,四、整理导学案,总结提升(用时

)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教学反思:液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2、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 化时吸热;与之相反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时放热。3、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忆一忆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在液体 沸腾时液体温度

【要点1】液化 【想一想】水汽化变成水蒸气。那么,气态水究竟是如何变成液态水? 【做一做】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见书) 【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一学】(1)液化:物质由____变为____。例如:雾、露都是由水蒸气______形成的,壶嘴冒出的“白气”、冰棒冒的“白气”、口中呼出的“白气”等也都是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小水滴。(2)液化___热。液化与汽化的过程是相反的,既然液体汽化要吸热,那么气体液化就要放热。如冰箱的制冷剂在外面的冷凝器中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将从冰箱内吸收的热量释放出来,起到制冷的作用; 【试一试】为什么被1000C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1000C的水烫伤更为严重? 【做一做】演示乙醚汽化与液化的实验 (3)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被液化。 (2)压缩体积。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如:液化石油气、氧气瓶 二、对学群学 三、展示与预设 四、整理导学案 1、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吸热;与之相反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时放热。 2、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学生出现的问题 五、达标测试 〖1〗坎儿井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庞大的地下灌溉工程,坎儿井的作用是 ( ) A.阻止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 B.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 C.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沸腾 D.阻止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沸腾 〖2〗某同学游泳时,在水中不觉得冷,而上岸后却觉得冷。 这是因为 ( ) A.人刚上岸,还没有适应岸上的环境。 B.人体的温度一部分传给了空气。 C.人体皮肤附近的水蒸气,液化时吸收热量。 D.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吸收热量。

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附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1.研读文章4、5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研读文章4、5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赢粮而景从通②百有余年通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才能不及中人()②将数百之众() ③赢粮而景从()④斩木为兵() ⑤山东豪俊()⑥同年而语() 3.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②天下云集而响应()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并起而亡秦族矣() 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4.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 A.为天下笑 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D.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 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5.默写: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 ②,却匈奴七百余 里;,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⑤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⑦,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探究案】 1.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 2.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 3.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4.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 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写 第一层:(): 写 第二层:(): 写 (二)议论部分(): 写 5.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6.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7.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直线运动教学设计教案

三、直线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探究点及教学要求 (1)通过事例及探究,认识直线运动的两种类型及规律: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公式和物理意义。 (3)知道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能举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2、能力训练点及要求 (1)通过组织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特点。 (2)利用生活中具体事例让学生切身体验,学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3、价值观渗透点及要求 (1)能乐于参与探究活动并体验发现规律的乐趣。 (2)尝试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真正达到学有所为,学有所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概念、公式。 2、难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理解 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案、自制课件、玻璃管、彩色橡皮筋、刻度尺、秒表等。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课件flash动画:龟兔赛跑。 请一位同学同时进行解说。 师:究竟谁更快? 师:要知道它的答案我们首先研究最简单的运动——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有什么规律?二、合作探究 1.匀速直线运动 活动: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 演示:将内径1cm,长约50cm 的玻璃管内灌满水,内封有一小气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将玻璃管竖直放置,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提出问题: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小组讨论:如何验证猜想? (屏显)如何测出气泡通过10cm、20cm、30cm和40cm所用的时间? 需要哪些器材?测量物理量?实验方案? 如何设计表格,并画在学案上。

小组交流:------ 适时引导: 师:1、为了便于对路程和时间进行读数,可采取什么方法? 2、标记的起点最好离管底稍远一些。 3、秒表测时间之前,让管中气泡运动几次,对其运动快慢情况有一定认识,以便更准确地测量运动时间。 4、为了便于观察,可采取什么方法? 做一做:按照方案动手做一做并把测量数据填入表中,计算出相关的速度。 小组讨论: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运动规律如何? 小组交流: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_ 比例,运动速度可以看做 是 的。 画 一 画:根据实验数据作出s —t 图、v —t 图。 交流论证:这种运动的特点? (板 书) 1、匀速直线运动: (1)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师:你能举出一些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吗? 生: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空中匀速下落的雨滴;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的顾客--------。 2、变速直线运动 演示课件:中国跨栏名将刘翔2004年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创造了110m 跨栏的奥运会记录时 的情景,并附有刘翔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表:如下 想一想:刘翔在这110 m 的运动过程中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生 :不是。 议一议:为什么刘翔在这110 m 的运动过程中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呢?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110m 的运动过程中,哪个路程段的速度最大?哪个最小?有没有哪段路程中速度相等?

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

《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1、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背诵第三段。 【学习重难点】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 ”,是采取的一种,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通②陈利兵而谁何通 ③威振四海通 3.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尊贤重士() 会盟而谋而弱秦() 约从离衡()追亡逐北()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履至尊而制六合()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以弱天下之民()却匈奴七百余 () 以愚黔首() 4.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因 ①蒙故业,因遗策。()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③相如因执壁却立。()④因利乘便() 策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②蒙故业,因遗策。() 制 ①覆至尊而制六合。()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通 ①乐毅之徒通其意。()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致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延①秦人开关延敌()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北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信 ①明智而忠信()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探究案】 1.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2.在第2自然段第 1 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认识动能和势能-教案

南塗中学九年级物理教案 13.4认识动能和势能(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 ⑵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描述所观察各种能量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⑷通过探究动能和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学习运用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难点:势能的概念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讲述故事,提示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 (1)《小子弹和大石头》:抗日战争期间,一天,日军进攻我军,火力很猛,我军的子弹快要打光了。“准备大石头,节约子弹!”我军连长发出了命令。战士们立即利用战斗间隙,把一块块石头搬到战壕前沿。“敌人进攻了,滚石头!”连长又发出了命令。战士们用力向下一推,几百块巨大的石头从山头滚下,犹如发生了山崩,砸得日军死的死,伤的伤,龟缩到山脚下面去了。滚下的石头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 (2)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一乘客从疾驰的火车里扔下一个小小的馒头,正好砸在一位在铁路边值班的工人的头上,这位工人当即昏倒。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能 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图13-19,讨论分析: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这些物体是否能够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从功的角度来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出“能量”的定义。再引导学生列举一些生活和自然界中物体做功事例,让学生正确认识、感悟“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③ 第10课《过论》导学案 编写人:学富审核:高一语文组时间:2012-3-26 班级组别组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学法指导】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时间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学习步骤】 一、知人论世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论》《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统一后的暴政、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

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以“规汉”,主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 )缔交 赢.粮而景( )从.( ) 因利乘.( )便 万乘. ( )之势 ②宁.( )越 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 宁.( )静 乐.( )毅 安乐. ( ) ③翟.( )景 墨翟.( ) 召.( )滑 累召.( )不应 蒙恬. ( ) ④逡.( )巡 鉏耰棘矜.( ) 矜. ( )持 度.( )长絮( )大 度( )德量力 立法度. ( )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务.耕织( ) 守战.. 之具( ) ②会盟..( ) 重. 宝( ) ③明智..忠信( ) 尊贤而重. 土( ) ④兼.、……之众( ) 杜赫之属. ( ) ⑤于是..六国之士( ) 于是.. 从散约败( ) ⑥开关延.敌( ) 天下诸侯已困. 矣( ) ⑦因利乘便....( ) 延. 及孝文王( ) ⑧享.国之日浅( ) 利兵.. 而谁何( )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 ) 自以为.. 关中之固( ) ⑩斩木.为兵.( ) 同年而语. 11天下..非小.弱也( ) 为天下... 笑者( ) 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外连衡而斗. 诸侯 ③然涉瓮.瞩绳.枢之子 ④序. 八州而朝同列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于是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②无亡矢遗链之费....... ( ) 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 隳( ) 【附】练习答案:

直线运动复习学案

必修1第一、二章:直线运动复习学案 班级: 姓名: 座号: 考点:参考系、质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 知识梳理 一、 速度和加速度 1.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⑴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S 与所用时间t 的比值,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改变的快慢程度;而瞬时速度表示的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运动的快慢程度. 2.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区别 (1)速度描述位置变化的快慢,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2)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没有必然的联系.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反之亦然. (3)加速度v a t ?= ?0 t v v t -= 、速度v 与速度变量Δv 三者没有直接的关系.v 很大,Δv 可以很小,甚至为0,a 也可大可小. 注意: 1、加速度v a t ?= ?是加速度的定义式,与速度变量Δv 和Δt 无关;加速度的决定式是a =F/m ,即加速度的大小由物体所受合外力和质量共同决定,加速度的方向由合力方向决定. 2、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大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 二、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1.公式:at v v +=0 2 2 10at t v x += ax v v 2202=- 2 0v v v += 三、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 1.自由落体运动要满足的条件 第一,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第二,物体必须从静止开始下落. 2. 自由落体运动重要特点 (1)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速度虽为零,但并不处于平衡状态. (2)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的增量相等,即Δx=gt 2. (3)公式:2 2 1gt h = gt v = gh v 22=

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裴晓红2014年3月6日编号:19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A级)2.学习文章一、二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A级) 3.学习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B级)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其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他的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二、朗读课文,识记下列字的读音及字形。 1.生字(注音识形) 崤()轸()镞()笞()恬() 膏()腴()逡()镞()系()颈() 黔()首隳()鞭笞()藩()氓()隶 瓮()牖()矜()絜()銛()铩() 2.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 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 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 3通假字: 约从离衡.合从.缔交威振.四海陈利兵而谁何. 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 三、研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研读第一自然段。 1.解释字词: 固:席: 是:内: 2.翻译重点句子: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外连横而斗诸侯。 3.归纳段意: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学案及答案

12 过秦论 2 二中雷晓云 《过秦论》学案 高一语文编写人:雷晓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3.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 学习文章1、2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难点】 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一.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 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二.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三.解题 本文选自《新书》,《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 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 四。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_教案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作课教师:马晨楠作课对象:九年级197班时间:2014年9月12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 ⑵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描述所观察各种能量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⑷通过探究动能和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学习运用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难点:势能的概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讲述故事,提示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 (1)《小子弹和大石头》:抗日战争期间,一天,日军进攻我军,火力很猛,我军的子弹快要打光了。“准备大石头,节约子弹!”我军连长发出了命令。战士们立即利用战斗间隙,把一块块石头搬到战壕前沿。“敌人进攻了,滚石头!”连长又发出了命令。战士们用力向下一推,几百块巨大的石头从山头滚下,犹如发生了山崩,砸得日军死的死,伤的伤,龟缩到山脚下面去了。滚下的石头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

(2)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一乘客从疾驰的火车里扔下一个小小的馒头,正好砸在一位在铁路边值班的工人的头上,这位工人当即昏倒。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能 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图11-19,讨论分析: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这些物体是否能够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从功的角度来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出“能量”的定义。再引导学生列举一些生活和自然界中物体做功事例,让学生正确认识、感悟“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下面事例中的问题:四、五级风能够推动帆船“逆水行舟”,八、九级大风可以使大树“前仰后合”,而飓风能把大树连根拔起。 问:哪种风具有的能量最大?(答:飓风。) 问:你怎样判断能的大小?(答:比较它们能够做的功的多少。)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就越大。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2.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图11-20和11-21针对上述实例,分析思考下列问题。,得出动能的初步概念。 (1)以上这些物体是否具有能量?为什么?(答:具有能量,因为它们都能做功。) (2)它们为什么能够做功?(答:因为它们都是运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