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2]
- 格式:docx
- 大小:108.37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基础主干落实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1.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2.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3.成就: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4.影响:(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1.电的应用: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1)内燃机: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柴油内燃机。
(2)交通工具: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13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3)影响: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1)化学工业: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
后来又研制出无烟炸药。
(2)新材料: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重点任务驱动材料一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棉纺织行业,因为当时摆在棉纺织行业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充分加速纺纱和织布,以满足巨大的、受保护的国内市场的需求。
……同样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要也引发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
——摘编自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英国“加速纺纱和织布”出现的两项发明。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工业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成果、影响以及主要国家的科技发展情况。
教材通过丰富的插图、案例和数据,生动地展示了第二次工业的历史画卷。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到第二次工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的概念和影响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工业相较于第一次工业,涉及的技术领域更广泛,创新成果更多,对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第二次工业的相关知识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的特点和影响,帮助学生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工业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成果、影响以及主要国家的科技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的主要发明成果、影响以及主要国家的科技发展情况。
2.难点:第二次工业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第二次工业的历史。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第二次工业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第一次工业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工业的发生时间、主要发明成果。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第二次工业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第二次工业的历史。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电的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三部分内容都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的重大成就。
电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化学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材料。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三、教学目标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结合史料,分析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及影响,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事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报效祖国、实现人生志向的理想。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出示武汉美丽的夜景图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络远方的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去上班,乘飞机出国……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
你知道电话、电灯、汽车和飞机是何时出现的吗?(二)新课讲授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背景:材料1:“蒸汽机的吼声使欧、北美、亚三大洲发生变革,劳动力被大量解放出来;蒸汽机造就大量财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场均来自遥远的地区;蒸汽机激发了人的需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摘自王斯徳《世界近代史》➢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巩固和扩展;➢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新技术、新发明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2)概况:➢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特点:材料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创造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英国,一系列机重要的发明创造,使世界进入蒸汽时代、工业时代。
在大机器生产的推动下,19世纪末,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革命再次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类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问题导读(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
1、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何时?主要特点是什么?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有哪些发明创造?
3、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进入了什么时代?
4、发明家爱迪生、诺贝尔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5、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有何历史意义?
探究新课
一、电的应用
1、学生自学本节课文。
2、提问:
问题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何时?
(答案: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问题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问题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什么?
(答案: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问题四:爱迪生最主要的发明创造有哪些?
(答案: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
问题五: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进入了什么时代?
(答案:电气时代)
3、人物聚焦:发明大王爱迪生
先让学生就“我所知道的爱迪生”这一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然后提问,让学生自由回答。
提问:爱迪生为什么被称为“发明大王”?哪一位同学来讲一讲他发明电灯泡的故事?还有谁能讲一讲爱迪生其他发明的故事?出了理论贡献,提供了科学依据?学生学习后回答:
提问:爱迪生为什么被称为“发明大王”?哪一位同学来讲一讲他发明电灯泡。
提问:爱迪生有些什么名言?请大家来讨论一下对这些名言的看法。
讨论后结合重点难点分析进行讲评。
提问:从爱迪生的事迹,大家来讨论一下,要成为一个科学家应具备哪些素质?讨论后结合重点难点分析进行讲评。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内燃机的创制
提问:什么是内燃机?它是何时由谁研制的?同蒸汽机相比,内燃机有何特点?要求学生阅读本目课文内容后,讨论作答。
教师指出:内燃机是在汽缸内燃烧而产生动力的机器。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研制成功。
它同蒸汽机相比,具有重量轻、体积小、马力大、效率高的优点。
在内燃机的研制过程中,有三位科学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是德国人奥托,1876年制造出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二是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在1883年研制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三是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
它适合于做重型运输工具的发动机。
2、石油化学工业的兴起
提问: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与石油工业有什么关系?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内燃机的理想燃料是从石油中提炼的汽油或柴油。
因此,内燃机的应用必须以新能源石油的开采为前提;同时,内燃机的广泛使用又推动了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明是社会生产的需要,同时它又推动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兴起。
)
3、汽车的发明
提问:汽车发明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从汽车发明到形成新兴的汽车工业,哪些科学家分别做出了什么贡献?
(发明汽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发动机问题,也就是动力问题。
以前的车是靠人力或畜力拉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发明了以蒸汽机做动力装置的火车,火车必须在固定的铁轨上行驶,运行范围受到严格限制。
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汽车的动力问题,使汽车的制造和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在汽车发明和大批量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研制了第一辆用汽油做燃料的内燃机三轮汽车。
191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装配生产线,从此,汽车能大批量生产,汽车工业作为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
4、飞机的发明
提问:你知道哪些有关人类飞翔蓝天的故事和神话传说?古代人类飞行的神话和传说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近代以来,先后制成的飞行器有热气球、飞艇、滑翔机、飞机,值得指出的是,飞机不是热气球和飞艇改进的产物,它与模仿鸟类飞行的滑翔机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但滑翔机没有动力装置,不能持久飞行。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这是以汽油内燃机为动力装置的飞行工具。
)
5、汽车和飞机发明的意义
讨论:同火车和蒸汽轮船相比,汽车、飞机有哪些优点?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学生自学本目内容。
2、提问:
问题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现代化学工业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
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
)
问题二:你了解诺贝尔和诺贝尔奖吗?我们应该学习诺贝尔的什么精神?请同学说说诺贝尔的故事。
问题三: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有哪几位?
3、引导学生理解记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特别要理解“垄断组织”和
“帝国主义”这两个概念。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
练习巩固
1、课堂练习:课文后的习题。
2、课后练习:本课《学法大视野》练习题。
3、复习本课内容;预习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