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云翳见日出——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 格式:doc
- 大小:4.06 KB
- 文档页数:2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材料作文的教学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在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高中材料作文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很明显,材料作文的写作依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篇1:明确褒贬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
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
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
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
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
”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
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
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
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
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
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
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
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材料】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
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
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
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
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姚鼐乘风雪登泰山之巅,为了“正赤如丹,下有红光”的日出之景;地质考察队向罗布泊行进,被“一轮血红的落日”的辉煌震撼;《日出日落》中的“高个子”既在小镇欣赏日出日落,也踏上了追寻海边日出的旅程。
有人喜欢追寻远方壮丽的日出日落,有人流连身边寻常的日出日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指导这道作文题的核心是探讨“远方”和“身边”的辩证关系,根据材料,先提炼出写作关键词“远方壮丽”“身边寻常”,再确定“远方壮丽的日出日落”和“身边寻常的日出日落”的内涵。
前者可以代指远方壮丽的风景,也可以比喻宏伟远大的理想志向;后者可以是身边寻常的风景,也可指称近处可及的人生目标。
从“壮丽”和“寻常”入手,要明确辉煌宏伟是美,寻常之景也同样蕴藏美。
壮美值得我们向往与不懈追寻,寻常之美亦值得我们珍视善待。
从“远方”和“身边”入手,要明确美不仅“远在天边”,还可以“近在眼前”。
我们要有发现身边之美的智慧,亦要有追寻远方之美的勇气。
当然也可从象征义的层面理解,写“宏伟理想”和“近处目标”的关系,学生可结合自身的理解、体会或经历,作出言之成理的取舍,择其一点论述,也可以在两者间建立起合理的思辨关系,做更全面深入的探讨,后者无疑效果更佳。
三、切题立意1.近处有花香,惜取日常美;2.远处有奇观,逐梦越山河;3.远方壮丽诚可追,身边寻常亦堪赏;4.日出日落或远或近,皆有不同寻常景;5.完成眼前小目标,追逐高远大梦想;6.为识远方乾坤大,先怜近处草木青;四、佳作示例范文一:远有星辰大海,近有青山夕照登泰山之巅,可一睹“正赤如丹”的喷薄红日;西行漫游,抬望眼,罗布泊大漠孤烟,残阳如血,自有一番惊心骇瞩的苍凉壮美;而小说中的高个子,既有追寻远方日出的壮心,又有流连身边落日余晖的平常心。
优秀作文示例一:拨开迷雾见日出夜,月色澄澈透明,积水未干挽不尽几分别样情愁。
一缕暖阳轻射入大地,只愿,拨开迷雾见日出。
(开篇点题)生活的前方不止是眼前的苟且,驻足高山之巅,眺望远方,我看见诗与广阔的田野。
原来那就是梦想。
(援引材料,点出中心,日出即为“梦想”)千古之律,超越桎梏,尘埃落定,他,拨开迷雾见日出。
(过渡,点明分论点)袅袅余音,青林茂盛。
他历尽沧海桑田,抒写一份壮志凌云。
纵使乌云笼罩天地,他也毫无畏惧,他在心中洒下梦想的种子,孕育花蕾,香气远播,孟非,在梦想的微光下浸透出纷繁暖意,令生命的琼花久绽不败。
(比喻论证,阐述梦想于生命的重要性,摒除苍凉,驱散迷雾,彰显生命无价)因着梦想,孟非在闪光的灯光下抒尽喜悦。
(因果论证,执着追求梦想是孟非人生成功的前提)试问若没有孟非的敢梦敢想,何来这功成名就,家喻户晓?(假设论证,拓宽论证思路,令论点更为深刻)因着梦想,孟非将人生旅途的花香收扰归纳,织就起华光霓裳。
孟非,拨开迷雾见日出。
(比喻论证,因果论证,进一步加强说理力度,令说理生动形象,既而点题)千古之律,超越桎梏,晴空万里,他,拨开迷雾见日出。
(过渡,点明分论点)晓雾将歇,脆鸣破晓。
他,读万卷情愁,展缠绵情愫,(巧用对偶,音韵铿锵)风雨不歇他秀笔轻挥,洒下一片清晨甘露,不惧年少时的嘲讽,他在叮咚的山泉下散发光热。
林清玄,他伸手触碰到梦想的长线,用炙热将梦想化作蝶光轻伴左右。
(比喻论证,阐述梦想于林清玄的重要作用)因着梦想,林清玄驰骋于文学的海洋,名扬立世。
因着梦想,林清玄驻足人生之巅,得以俯看万千山水悠悠过,用笔角描绘出岁月芳华,(因果论证法,梦想是内在的动力,转化为外在的努力与坚持、恬淡与淡泊)花开烂漫,静默如初,他,林清玄拨开迷雾见日出。
(结尾点题)千古之律,超越桎梏,如鱼得水,他,拨开迷雾见日出。
(过渡,点明分论点)沧海明珠,踏浪笙歌,他,不惧他人嬉笑,只手撑起梦想的天空。
他在旅途中探索寻觅,终,他用对梦想的期待将混沌的生物世界撕开小口,照射进温暖的曙光。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越来越侧重语言交际应用及具体情境的作用,2020年山东省新高考模拟考试中就考查了一篇发言稿。
这种作文具有鲜明的任务驱动性和实用性。
考生既要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而且要提出希望与建议。
因此,在今后的作文备考中,要加大对常见应用文体,如发言稿、辩论稿、演讲稿等的复习力度。
作文是讲究整体性的,一篇好的文章,它的立意、构思、语言等各个方面俱佳,因此,我们的一轮复习准备从保分篇、高分篇、满分篇、应用篇四个角度复习训练。
因此,考生要看清作文的要求、任务、提示等“红绿灯”,然后根据各个作文样式的“标杆”来“照‘章’出行”。
保分篇拨开云雾见日出——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作文的“意”就是作文的“帅”,可见审题立意之重要。
高考作文阅卷等级的划分,把审题立意是否恰当,作为能否进入基础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准。
有的评分细则就明确规定,不符合题意者,最高分数只能控制在35分以下(60分为满分),因此,立意准就能保证作文进入阅卷的切入分,也就能保证高考作文的基准分。
综合研究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可以明显看出,高考作文在命题时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和青睐这六种类型:任务驱动、热点事件、名言警句、观点看法、漫画、寓言故事。
我们将分别针对每一种类型,为考生讲解相关的审题立意方法,使考生在审题立意上保住基准分。
命题材料类型一任务驱动类(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实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
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的“时评类”作文,其本质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也能防止套作。
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某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
因此,在写作这类作文时,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要素,才能达到要求;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框架,才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024年高考作文审题训练12---方寸之间见天地,细微之处有乾坤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致广大而尽精微”语出《礼记•中庸》,意指通达广大之境而又极尽精微之处。
在习近平总书记所著的《之江新语》中,有一段文字对此作出形象的诠释,学习曹冲称象,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这头“象”,又要小处着手,学习庖丁解牛、善于从具体的现象中把握客观规律,入关键环节之“有间”,拿出具体的工作措施。
以上论述对我们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以《中庸》中的“致广大而尽精微”引出话题,第一句对此句进行了简单阐释。
而材料第二段,则通过习总书记的话对于“致广大而尽精微”进行了生动的解释:从大处着眼,既抓住精神实质又立足广大意境;从小处着笔,在细节上极尽精微。
所以,写作时要充分理解“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的含意,“致广大”,可理解为要有远略,或要有大局观,有大格局;“尽精微”,可理解为要注意细节,要从小事做起,要有格物致知的态度。
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统一的,考生在写作时要把握好二者关系。
对于个人而言,“致广大”意味着人生要有格局和胸怀,要把个体选择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高举信仰的旗帜。
同时,也要能日拱一卒、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从而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人生境界。
对于组织、国家而言,“致广大”意味着明确的战略方向和愿景。
同时,为了实现理想目标,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尤其是要做好一时、一事的“绣花针功夫”,认真对待工作中每一处细节,这样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用形象化的比喻,“致广大”就是学习曹冲称象的整体思维、全局思维,“尽精微”就是学习庖丁解牛的细节意识。
从“思考与感悟”这一要求来看,文体可以是议论文,也可以是记叙文。
2024年全国乙卷高考高考全国乙卷作文(5篇) 全国乙卷高考高考全国乙卷作文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代士人的星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是近代青年的呐喊。
他们或孜孜不倦,或拼死抗争,点燃了万古明灯。
新时代的我们,更应以坚定的底气、蓬勃的朝气和永恒的信仰,观沧海浪涌,望昆仑云起。
四季风雨,错落山河,都是我的人间色彩。
“修身以为弓。
”漫漫长路,培育个人修养是我们启程的基础装备。
冰心曾说,“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
”不曾培育过云翳,焉得理想花开之日的霞光。
在世间灿烂多姿的黄昏下,我们看见黄鹤鹤楼重建工程总设计师向欣然奔波于各大学校请教的身影;我们看见赫希曼为寻求“变革为何”的问题而辗转多国的旅程;我们还看见华为努力攻克半导体芯片的血汗脚印…没有他们在风吹日晒中打磨出的个人华彩,今日我们哪能看到他们熠熠闪光。
初心不改,静待花开,都是我的旅途星光。
“矫思以为矢”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写在纸上的梦想,似乎开始和我们初心越来越远。
成为富豪、想做网红之类的梦想越来越多,横杠青年在社会中层出不穷,一受打击就成咸鱼的佛系甚嚣尘上。
我们面对着这样一张张答案不禁追问:我们该如何去保护那份理想的纯粹?去成为韦东奕吧,怀着他那份专注与淡泊开拓人生;去成为《屠夫十字镇》中的威尔吧,以追寻的心态体悟成长;成为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吧,用多年未变的初心回馈社会。
愈是纸醉金迷,我们愈应树立正确的理想观,不忘征程初心,静待花开一日。
万里长城,咆哮黄河,都是我的生命信仰。
“立义以为的”理想之义,是民族担当,是国家大任。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张书嘉的非遗传承梦,雪域苍原的清澈的爱,在我们每一个挑灯夜战与奋笔疾书的日子中,在我们每一个倒数日期与争分夺秒的日子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唯有我们将个人浪花融入时代翻滚的海潮中,才能让阳光下的海浪愈发闪亮。
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我们唯有心怀国之大者,方才可以立于时代潮头,不负韶华时光。
拨开云翳见日出——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2、理解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特点,学会通过认真阅读来审请题意。
(重点、难点)
教学形式:专题讲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一猜:我的家在哪里?
河水清粼万绿秋,源自新丰伴山流。
东方红日相映照,江景如画待君游。
所谓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话题(包括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
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
二、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1、作文命题形式:标题(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
2、新材料作文也叫命意作文、题意作文或后材料作文。
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
(第四次)
3、新材料作文特点:
(1)、材料:有多个角度。
(2)、作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请选择一个角度•选准角度等。
4、几种作文形式的审题区别:
标题(命题)作文:关键是寻找“题眼”,即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旧材料作文:严格要求把所给材料中最准确、最核心的意思提取出来作文。
话题作文:只提供一个话题,材料只引出话题,与写作无关。
在审题要求上过于开放,作文中就出现了许多不着边际的立意,让评卷教师不好把握标准。
“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
新材料作文:要求基于所供的材料,根据题目要求和规定思路导向进行写作。
它有多个意思、多个角度,考生只选取某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意思、好写的角度展开作文即可。
三、新材料作文审题要求
1、命题话题作文的审题:把概念话题变成具体材料
举例
话题
细化——诚信
意义解释
意义:诚是诚实,真实的心意;信是守信,人言确实。
诚实守信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待人诚实,信守诺言,不奸猾,不欺诈、不蒙骗
反面:言不由衷,言行不一,虚假,欺诈,蒙骗,背信弃义
范围:道德品质,为人处世
相似链接
人生\社会:重庆谈判;“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百万还款,红心鸭蛋,教授剽窃,官僚腐败……
自问自答
是什么:美好品德, 基本的准则,诚信自觉
为什么:诚信有价,诚信无价,诚信立足,维系社会
怎么样: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取向,抵御诱惑
2、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1)提出问题:新材料作文没有题目,审什么?
(2)解读引导语: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注意三句话:①什么叫全面理解材料?“全面理解材料”就是把握材料的整体含义,这则材料的整体含义就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
“看问题要全面不要片面”。
②怎样理解“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这句话?立意时选择牧羊人的角度或者选择儿子的角度都是可以的,但必须能够自圆其说,不违背常理。
③如何做才算“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脱离材料的含意”就是写作时要符合材料的观点或中心。
(3)明确:新材料作文没有题目,那就一定要审清材料的整体寓意,审材料就是审题目。
四、新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1、温故知新:说说你是怎样分析材料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008年3月31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剧组来到东岳泰山录制“清明特别节目”。
节目录制结束时,特约嘉宾、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
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努力追求的人生境界。
另一位特约嘉宾、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2、审题过程:新材料作文完整的审题过程应包括解读材料、漫想素材、整合思维、确定方向、优化立意五个环节,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3、审题方法与步骤(重点第一步,后面几步简略处理)
(A)详细引导
第一步:解读——感知材料内涵
案例分析: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