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学学科性质的三种可能性解释
- 格式:pdf
- 大小:233.35 KB
- 文档页数:3
“教育”概念的界定: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是认识教育现象,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基本任务(p24-28教育学的价值)(1)发展教育理论:通过发展、改造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为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
(2)解释教育问题:为解析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视角,为科学解决教育问题提供帮助。
(3)改造教育实践为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水平提供思路和理论指导。
(4)提高教师素质:为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书匠”的形象,成为“教育家”服务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第一,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从学科归属上属于带有人文学科特点的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目的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宏观)第二,作为单一学科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中观)第三,作为课程的教育学是一门师范院校的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
(微观)教育学经的发展历了哪里个主要发展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思想、著作是怎样的?(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萌芽期的时间范围欧洲:公元前5世纪----公元16世纪我国:公元前6世纪----公元19世纪末2、萌芽期教育学的特点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只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或对教育事实的描述,研究问题还不完整,教育学还包含在哲学体系之中,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萌芽期中西方出现的有关教育的著作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毕达哥拉斯:《金言》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国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老子:《老子》庄子:《庄子》无名氏《中庸》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乐正克:《学记》《雄辩术原理》约写于公元90年前后,又名《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教育科学学学教育学的教育科学学学,即对教育学科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教育的原理、方法和实践,以提高教育水平和推动教育发展。
而教育科学学学作为一种对教育学科本身进行研究的学科,关注的是教育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问题。
一、教育科学学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教育科学学学是对教育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它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入手,试图构建教育科学的体系和方法体系,以推动教育学科的发展。
教育科学学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学科的定义与范畴、内涵与外延、基本理论与方法、学科体系与学科发展等。
教育科学学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性:教育科学学学的研究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进行,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力求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科体系。
2. 综合性:教育科学学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需要对这些学科进行综合整合。
3. 实践性:教育科学学学的研究不仅要关注教育学科的理论层面,还要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4. 开放性:教育科学学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与合作,吸纳新的理论与方法,以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
二、教育科学学学的研究内容教育科学学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学科的定义与范畴:研究教育学科的核心概念、范围和内涵,明确教育学科的学科属性和边界。
2. 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等。
3. 教育学科的学科体系与学科发展:研究教育学科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发展趋势,探索教育学科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路径。
4. 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互动,探索教育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与交叉应用。
三、教育科学学学的意义与作用教育科学学学作为对教育学科进行研究的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 促进教育学科的科学化:教育科学学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育学科的科学化,通过研究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科体系。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教育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一部分,是评估教师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标。
下面将对教育学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
一、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它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研究目标。
教育学主要包括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教育的本质和对象、教育的作用和方法、教育的过程和规律等内容。
教育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综合运用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2. 现实问题的导向性:教育学是以实际的教育问题为导向的,旨在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并指导实际教育工作的开展。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学既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又深入研究教育理论,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内容。
其中,教育思想是教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包括古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等。
2.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还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这些理论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教育学的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1. 教育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实证主义学派、人文主义学派、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等。
实证主义学派主张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人文主义学派强调培养个体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为指导,关注教育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2. 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孔子、康德、杜威等。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观;康德关注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杜威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四、教育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学研究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育咨询、教育实验等。
教育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旨在提高教学效果,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育学与教师职业发展教育学作为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一部分,对教师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一词,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广义的教育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教育:狭义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石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具有永恒性、独立性、历史性。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
教育的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孟禄(美国1869-1947)。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20世纪后的教育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即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教育形态趋于定型的标志是教育实体的出现。
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
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全国范围内实行推广的系统学制是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制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学原理学科的科学性质与基本问题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齐梅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柳海民[摘要]可证伪性是科学划界的标准。
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属于原理理论,即通过经验世界本身来确立新的基本假设,运用分析的方法揭示出现象的普遍特征,它是建立于原理(原则)基础之上的演绎推理体系。
教育学原理属于基础研究学科,而且是所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基础。
迄今为止的教育学原理学科仍然是教育哲学性质的,是哲学原理,而不是科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传承自己的珍贵知识文化资源的科学原理体系,其基本问题源于教育的基本矛盾,即人类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社会知识文化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基本问题是课程问题、教学问题和学习问题的“三位一体”。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学科;科学性质一、教育学原理学科的科学性及其判定标准为了能够进入科学,我们需要康德的科学定义和维尔格南特的“解释”。
康德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起源》中写道:“每一种学问,只要其任务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话,皆可被称为科学。
”维尔格南特借用卡尔纳普发明的“概念置换法”给出的解释性定义是:“科学是由陈述句型构成的句子之间没有矛盾的联系体。
这些陈述是描写、归类以及(或者)证明、引申,部分是普遍的全称陈述,部分是单一性(单称)陈述。
但最起码是间接地可以得到检验的对事实的陈述。
同时,这些陈述符合一系列固定的句子构成规则以及句子转换规则,即引申规则。
”人们今天常说的“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就是源于康德的定义。
维尔格南特的解释性定义,是从科学的理论表征或语言形式角度界定的,简单地说就是“科学是真实陈述句构成之系统”。
这种基于语言分析和逻辑实证主义思想得出的科学定义和解释揭示了科学的本质特征,即科学必须含有可实证(直接或间接)的认识。
一个陈述当且仅当它是分析地为真或是在经验上可证实的时候才是有意义的,科学必须避免先天综合陈述,这正是著名的“意义的可证实标准”。
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学: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
学说认为,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这个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所以,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研究教育要采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培养人格的主要途径是陶冶和唤醒。
3、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
4、制度教育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从另一方面开辟了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野,其代表人物是乌里、瓦斯里、罗布罗等人。
5、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该学派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界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6、教育:广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狭义:即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7、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8、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对象。
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9、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0、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社会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该学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
在劳动中形成与积淀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正式传递这些经验的需要促使人类产生了教育。
教资教育学考点总结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教师教育专业的重要学科。
在教育学考试中,教育学通常是必考科目之一。
本文将对教育学考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科学,它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教育实践的科学。
教育学的特点包括系统性、实践性、指导性和科学性。
二、教育学的学派和理论教育学有多种学派和理论,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强调对学习过程中外部刺激和反应的研究;认知主义强调对学习过程中人类知识和思维活动的研究;人本主义强调对学习者个体的尊重和关注;建构主义强调对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重要性。
三、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有目的性、系统性、影响性和个别差异性。
教育的目标实现途径包括教育引导、创设情境、教学法和评价方法。
四、学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生发展的理论包括发展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
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进程,包括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几个方面。
学生发展的实践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因材施教、个别指导等方法。
五、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论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学校教育管理等。
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包括学校管理、课程管理、教育评价等。
六、教育法律与道德教育法律与道德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学生权益保护、学校管理的法规等。
教育法律与道德的实践包括教育公平、教育公正和教育法律的执行,以确保教育的公正和顺利进行。
七、学校文化建设与教育改革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校文化建设包括学校价值观的塑造、学校氛围的营造和学校管理的转变等。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智能教学等。
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九、教育研究与教育评价教育研究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案例研究等。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方法论。
2、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分析P12、13、14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评判与区分P19、204、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制度(始于1907年)的形成标志P255、教育社会学的范式转换时期P29~326、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中,重建时期的标志P49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1、三个时期的经济结构背景下教育的社会职能P562、文化结构的三种类型划分P913、地区差异与教育机会失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实例P113(论述题)4、性别差异与教育机会偏斜中,女性P142(论述题)5、社会变迁的相关概念(名词解释)第三编教育自身的社会系统1、教师的社会地位P1962、教师的教育权威的分类P209⑴韦伯的权威三类型说⑵克利夫顿、罗伯兹二人提出的教师权威的四个层面分别为来源于教育制度的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来源于教师个人因素的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四者互动共构成教师的实际权威。
3、教师职业社会化的相关概念(名词解释)4、学生的三重社会P2235、同辈群体的功能P2285、学生的重要他人P244(名词解释或论述题)▲偶像性重要他人与互动性重要他人▲不同影响者的实际角色6、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与特殊社会文化的概念(名词解释)7、学校组织的性质的基本类型,以及规范—功利性组织和规范—强制性组织的成因P2518、学校组织结构中,异质性结构导致的三种结果P2599、学校组织的取向有哪些?P26210、班级组织结构中,正式与非正式结构的概念(名词解释)11、“法定课程”与“师定课程”的概念及关系P33012、课堂教学中,不同空间构成的特点及影响P34513、课堂教学中的互动P354⑴课堂互动类别(互动主体的构成)课堂互动类别(人际状态的性质)⑵课堂互动差异14、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式的相关概念P360(名词解释)第四编教育的社会功能1、“负向功能论”的述评P382(论述题)▲学校教育功能分析框架2、名词解释P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