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97.18 KB
- 文档页数:2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护理方法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状况,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临床护理方法来救治患者。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护理方法。
1. 快速判定休克类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感染性休克的类型。
主要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和阻塞性休克。
2. 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的通畅对于患者的氧供非常重要。
护士要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适当增加患者使用氧气的浓度和流量。
3. 快速控制感染: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抗感染治疗是首要的护理方法。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并及时补充液体、控制感染病灶等。
4. 快速复苏和液体管理:休克是一种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快速复苏和有效的液体管理非常重要。
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液体,并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和中心静脉压等指标。
5. 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要持续监测其血流动力学状态,包括血压、心率、心排血量、外周阻力等。
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及时调整液体管理和药物治疗,以维持患者的稳定状态。
6. 补充营养支持:对于严重感染和休克患者,由于全身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增加,机体对能量和营养的需求量增加。
护士要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肠道功能,选择适当的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补充患者的能量和营养。
7. 疼痛控制:感染性休克患者常伴有剧烈的疼痛,护士要及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给予适当的疼痛缓解治疗,如静脉镇痛药物或镇痛泵。
8. 患者安全及预防并发症:由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常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护士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并及时处理患者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溃疡、褥疮等。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以及护理措施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又名休克型肺炎,这种病症属于常见的内科急诊,肺炎双球菌在多数情况下,为该病感染性的原菌。
在患者出现重症肺炎的状况时,会产生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细菌阻碍了患者的运动中枢功能,使得患者微循环以及小动脉因为麻痹的状况产生的扩张,有效血液的容量降低,导致患者因为周围循环的状况而导致出现休克。
在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研究过程中,进行特点的分析,并且,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患者的有效护理,帮助患者的恢复状况。
本次的研究分析了170例重症肺炎并发感染的临床状况,并按照临床状况提出相对应的护理方式,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到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170例,其中男性患者为135例,女性患者为35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59.23±3.10);发病时间为2-4个月87例(51.18%),5-6个月83例(48.82%)。
在现有的患者病例中,出现发热状况的有125例,咳嗽状况的有136例,痰液带血色的状况有89例,胸痛的状况有60例。
在170例的患者中,所有的患者都出现了不停程度的脸色发白,腹痛,腹泻以及烦躁等症状。
在实验室的血液检测中,白细胞的检测指数为(15-30)*109/L,中性粒细胞75%-90%,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以上的170例患者中,均进行了影像学的检察,其中162例都出现了大片状的阴影。
1.2诊断方法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病症多发在冬春季节,年龄普遍在41岁以上,假如患者出现高热或者体温有明显降低;情感冷淡或者精神状况烦躁;面色苍白,易出汗,四肢发冷,心率提升,血压偏低等状况,经过医院的血液检查,白细胞的数量有明显的提升。
这样的患者应该尽快的进行影像学的检察,方便病情的诊断。
1.3治疗方法在出现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症状之后,由于患者的血容量大量的降低,应该在血液方面有大量的血液输送,常规方式就是使用静脉输送的形式进行平衡盐水与葡萄糖进行顺序的输送。
感染性休克治疗总结首先,感染性休克顾名思义是由于严重的感染导致的,但是当体内广泛非损伤性组织破坏和体内毒性产物吸收时也易发生感染性休克。
除了要积极控制感染,治疗原发病以外,感染性休克还有哪些抢救措施呢?与其他休克类型相比又有什么不同点呢?复苏标准严重感染的患者一旦确定组织灌注不足即应开始复苏。
在进行复苏的最初 6 h 内早期复苏目标为:中心静脉压(CVP)8~12 mm Hg;平均动脉压(MAP)≥ 65 mm Hg;尿量≥ 0.5 mL·kg-1·h-1;中心静脉(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分别为 70% 或 65% ,并将此目标作为治疗方案的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高水平血压(MAP = 80~85 mmHg)并没有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
容量复苏治疗目标血压仅需维持微循环有效灌注即可。
补充血容量感染性休克时由于缺氧及毒素的影响,致使病人血管床容量加大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容量不足。
所以,补充血容量是治疗抢救休克最基本而重要的手段之一。
晶体液在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它可提高功能性细胞外液量,保证一定容量的循环量。
2012 年国际指南中更是指出早期复苏应首选晶体液。
不推荐使用胶体溶液 - 羟乙基淀粉。
当患者需要大量晶体液进行液体复苏时,可应用白蛋白维持有效的胶体渗透压。
要做到尽可能快地在短时间内输注大量液体。
对于疑有低容量状态的严重感染患者,应行快速补液试验,即在 30 min 内输入 500~1000 mL 晶体液,同时根据患者反应性和耐受性来决定是否再次给予快速补液试验。
初始液体冲击疗法应达到以最小 30 mL/kg的剂量输注晶体液。
血容量已补足的依据组织灌注良好,神志清楚,口唇红润,肢端瘟暖,紫绀消失;收缩压<11.97 kpa(90 mmHg),脉压>3.99 kpa(30 mmHg);脉率<100 次 /min;尿量>30 mL/h;血红蛋白回降,血液浓缩现象消失。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护理方法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是一种病情危重、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疾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和护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下是针对该病的临床护理方法:
一、维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气体交换
1、密切观察呼吸道状况、气道分泌物和血氧饱和度,及时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
2、正确使用有效的人工气道设备,确保其安全和有效性。
定期抽痰并给予必要的痰液吸入。
3、鼓励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训练,如腹式呼吸、深呼吸等。
二、积极控制感染源,改善免疫功能
1、对感染源采取早期有效的药物治疗,如果需要可以进行强制性的痰吸和气道湿化治疗。
2、有效利用抗菌药物,根据病原体敏感性进行合理的选药和用药方案。
3、补充充足的营养和维生素,提高病人的身体免疫功能。
4、针对需要的病人进行抗病毒、抗真菌等治疗,预防二次感染,加速恢复。
三、积极监测病情,提供合理的液体管理
1、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特别是心率、呼吸和血压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每天进行多次的液体管理评估,严格控制液体摄入和排泄,遵照临床液体管理原则和指南的建议。
3、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正确的液体种类和剂量,防止出现液体过负荷和充血的情况。
四、在期间正确使用特殊设备
1、在遵照准确的指南和操作流程的情况下,使用各种辅助设备,如人工气道、呼吸机、输液泵等。
2、充分准备各种急救工具和药品,例如神经递质、缩血管剂等。
3、严格遵守手卫生和感染控制原则,保护护理人员和病人的健康安全。
1例重症肺炎的护理体会重症肺炎是肺实质炎症,同时也包括肺间质的炎症。
是一种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除具有常见呼吸系统症状外,还有严重的中毒症状与严重的合并症。
由于该病多为混合感染,病原学诊断困难,耐药菌株多,给抗感染带来很大难度。
同时患者合并抑郁症给治疗和护理上带来一定难度,现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年龄44岁,入院前4天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咳黄色粘稠痰,并伴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每于凌晨出现寒战后高热,在金塔县医院查胸部CT示“双肺炎症”,给予对症治疗3天,效果不佳,为了进一步救治随转入我院。
患者来时表情淡漠,神志清,精神差,气短、胸闷、口唇发绀,四肢湿冷。
T37.2℃,P120次/分,R28次/分,Bp:110/80mmHg,双肺叩诊呈清音,可闻及满布湿性罗音,心电图室示: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T波异常。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3.7×109/L,血红蛋白90G/L,HCT:0.27,中性粒细胞0.86,肝功能:谷草转氨酶765U/L,谷丙转氨酶112U/L,心肌酶:乳酸脱氢酶1129U/L,a-羟丁酸脱氢酶929U/L,肾功能:白蛋白30g/L,尿素:9.3mmol/L,肌酐:92.1umol/L,尿常规:尿蛋白(+),潜血(+)。
患者给予高流量吸氧,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尿量的变化,神志的变化,给予广谱高效抗菌素联合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和左氧氟沙星),激素治疗,成分输血等对症治疗。
治疗2天后效果不佳,病人再次出现烦躁、胸闷、气短、呼吸深快,双肺可闻及小水泡样湿性罗音,复查血常规:白细胞3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94%,中性粒细胞数32.9×109/L,血小板341×109/L,ESR:103,PH:5,C-反应蛋白:10mg/L,血氧饱和度60%-70%(面罩吸氧时),床旁胸片示:左上肺病变较前进展。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护理方法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病情,需要进行及时和积极的临床护理。
下面是针对此种情况的一些临床护理方法,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1. 病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病史了解、病情观察等。
及时发现和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和恶化情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2. 保持呼吸道通畅:在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方面,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吸痰、纤支镜吸引、气管插管等,以确保患者呼吸畅通。
3. 采取循环支持措施:在处理感染性休克过程中,采取积极措施增强患者的心脏泵功能和血管平滑肌张力。
提供血流动力学支持,包括静脉补液、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等。
4. 导管管理: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可能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或动脉导管来观察和操作,及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
5. 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调整。
及时消除炎症因子,控制感染的扩散和蔓延。
6. 氧疗:对于缺氧严重的患者,给予适宜的氧疗。
可以使用鼻导管、面罩或者呼吸机等设备,辅助患者的呼吸功能。
7. 病情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及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8.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患者的血液电解质水平,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保持充足的液体入量,防止休克发生。
9. 高质量病床护理:患者需要密切护理观察,定期翻身,避免压疮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10. 心理支持和安慰:建立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积极配合治疗。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措施发表时间:2018-12-17T11:13:30.753Z 来源:《大众医学》2018年9月作者:唐莉[导读] 目的:探究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
结果:60例患者中,成功治疗51例,构成比85.00%,死亡9例,构成比15.00%。
结论: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较高,且与多种因素相关,在临床上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同时给予患者多方面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急诊;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护理措施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被称为休克型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症状,多由毒力较强的革兰阳或阴性菌感染引起,临床上一般表现为外周循环衰竭、神志改变、低血压等症状[1]。
该疾病病情严重、进展迅速,发病后会造成患者身体免疫力急剧下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旨在分析其临床特点,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救治的成功率,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54~78岁,均数(61.35±4.20)岁;发病时间1~3个月的患者36例,4~6个月的患者24例;咳嗽患者19例,发热患者25例,血痰患者9例,胸痛患者7例。
1.2诊断方法所有患者经医院血液检查,白细胞数量明显升高,若患者表现出高热、低体温、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应在早期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1.3治疗方法重症肺炎患者在并发感染性休克后,体内的血容量会降低,应在第一时间对患者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按照平衡盐溶液及葡萄糖的先后顺序进行补液治疗。
文章编号:WHR201911214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分析张秀敏大庆油田铁人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413【摘 要】目的:探究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
方法:病例选取时间: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共选取本科室104例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选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比组52例,研究组52例,对比组进行常规急诊护理,研究组进行综合急诊护理,分析两组的抢救成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数据。
结果:数据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比组,但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犘>0.05;研究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小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犘<0.05。
结论:在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中采用综合急诊护理,可以有效的提升临床救治成功率,降低临床救治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在临床中的实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急诊;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临床分析;护理犆犾犻狀犻犮犪犾犪狀犪犾狔狊犻狊犪狀犱狀狌狉狊犻狀犵犮狅狌狀狋犲狉犿犲犪狊狌狉犲犪狀犪犾狔狊犻狊狅犳狊犲狏犲狉犲狆狀犲狌犿狅狀犻犪犮狅犿狆犾犻犮犪狋犲犱狑犻狋犺狊犲狆狋犻犮狊犺狅犮犽犻狀犲犿犲狉犵犲狀犮狔犱犲狆犪狉狋犿犲狀狋ZhangXiuminDaqingOilfieldTierenHospital,Daqing,Heilongjiang163413[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linicalanalysisandnursingcountermeasuresofseverepneumoniacomplicatedwithsepticshockinemergency.Methods:Caseselectiontime:inSeptember2018 inOctober2019,theundergraduatecourseroomareselected104casesofemergencyseverepneumoniacomplicatedwithsepticshockpatientsinthisstudy,withcomputerrandomnumbermethod,theobjectofstudyisdividedintotwogroups,controlgroup52cases,52casesofstudygroup,controlgrouproutineemergencycare,theteamcomprehensiveemergencycare,analysisoftwogroupsofrescuesuccessrateandtheinci denceofadverseevents.Results:Thedatashowedthattherescuesuccessrateofthestudygroupwashigherthanthatofthecomparisongroup,andthedifferencewasnotstatisticallysignificant(犘>0.05).Theincidenceofadverseeventsinthestudygroupwaslow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犘<0.05).Conclusion:Com prehensiveemergencycareinpatientswithseverepneumoniacomplicatedwithsepticshockcaneffectivelyimprovethesuccessrateofclinicaltreatmentandreducetheoccurrenceofadverseeventsinclinicaltreatment.Ithassignificantclinicalpracticalvalue,soitshouldbewidelyrecommended.[Keywords]Emergency;Severepneumonia;Septicshock;Clinicalanalysis;Nursing 重症肺炎在实际临床中比较少见,临床发病后会明显减弱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而产生感染性休克,会明显加重对患者脏器的损伤。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护理方法1. 病情评估:对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护士需要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监测、意识状态评估、疼痛评估等。
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循环状况和尿量等指标的变化。
2. 气道管理: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护士应及时评估气道通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给予吸氧、辅助呼吸等,以保证氧供应和呼吸功能。
如果患者需要机械通气支持,应确保气道畅通,定期评估气囊压力和呼吸参数。
3. 循环支持:感染性休克患者常伴有低血压和循环功能不全,护士应密切监测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指标的变化,并及时给予液体复苏和药物治疗,如补液、血管活性药物、升压药物等,以稳定循环功能。
4. 感染控制:由于感染是导致感染性休克的根本原因,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感染指标,如体温、血常规、炎症标志物等,并及时收集痰液、血液等标本送检。
护士应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如手卫生、穿戴隔离衣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 疼痛管理:感染性休克患者常伴有严重的疼痛和不适感,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并给予适当的疼痛缓解措施。
可采用药物镇痛、物理疗法、心理支持等方法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6. 营养支持:感染性休克患者体内消耗大、营养摄入不足,护士需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可通过口服、静脉给药或肠内营养等方式来补充营养,以满足患者的能量和营养需求。
7. 心理支持:患者在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过程中常伴有恐惧、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护士应积极进行心理支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提供安全、支持和理解。
可以通过交流、音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来帮助患者积极应对情绪问题。
除了以上方法,还需注意患者的体位维持、皮肤护理、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的护理工作。
在临床护理中,护士应密切配合医生,及时评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感染性休克指南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且危及生命的疾病,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以下为您详细介绍感染性休克的相关知识和应对指南。
一、什么是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症伴休克。
简单来说,就是严重的感染导致身体的血液循环出现问题,无法为各个器官和组织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引起器官功能障碍。
感染性休克常见于重症肺炎、腹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的患者。
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到病原体的侵袭、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微循环障碍等多个环节。
二、感染性休克的症状感染性休克的症状多种多样,且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症状包括:1、低血压:收缩压低于 90mmHg 或较基础血压下降 40mmHg 以上。
2、意识改变:如烦躁、淡漠、昏迷等。
3、皮肤湿冷、花斑:这是由于血液循环不良导致。
4、尿量减少:每小时尿量少于 30ml。
5、呼吸急促:可能伴有呼吸困难。
6、心率加快:常超过 90 次/分钟。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在严重感染的背景下,应高度警惕感染性休克的可能。
三、感染性休克的诊断诊断感染性休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血流动力学指标。
1、临床表现:如前文所述的低血压、器官功能障碍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培养、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和炎症反应的程度。
3、血流动力学指标:如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心输出量(CO)等,有助于评估心脏功能和循环状态。
四、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是尽早去除感染源,迅速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纠正组织缺氧,维护器官功能。
治疗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液体复苏这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最初的几个小时内,应快速输入大量的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灌注。
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来调整输液速度和量。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疾病,常见于感染严重且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紧急的过程,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将介绍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药物治疗、液体管理、呼吸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治疗原则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早期诊断、早期抗生素治疗、快速液体复苏、有效的感染控制、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支持等。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抗生素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需要及时接受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病原体的增殖和扩散。
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要考虑病原体的类型、患者的过敏史、已有的抗生素使用史等因素。
血管活性药物用药物维持患者的血压、心率和血流动力学稳定。
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硝普钠等。
其他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还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止痛药物、抗炎药物等,以帮助患者度过感染性休克的危险期。
液体管理早期的快速液体复苏对于恢复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至关重要。
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液、胶体液等。
在液体管理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循环状态,以避免过度或不足的液体复苏。
呼吸支持部分感染性休克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需要接受呼吸支持治疗。
常见的呼吸支持包括氧疗、机械通气等。
预防并发症在治疗感染性休克的过程中,需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肾损伤等。
及时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处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综上所述,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紧急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可以提高治疗成功的概率。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与护理方法。
方法:以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机械通气治疗,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与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护理效果。
结果: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P<0.05)。
结论:在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中予以机械通气治疗配合精细化护理方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诊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治疗方法;护理措施急诊重症肺炎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多发,有些患者甚至引发感染性休克这种症状,导致其病情越来越严重,进而其生命健康和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
老年人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高发人群,尤其当前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此疾病的发病人数也随之增多,逐渐成为临床高度关注的问题,因而积极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配以适合的护理方案至关重要[1]。
本文将此进行深入分析,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50例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组和B组。
B组25例,年龄40-78岁,平均为(58.13±9.54)岁,男性16例、女性9例。
A组25例,年龄41-79岁,平均为(58.25±9.65)岁,男性15例、女性10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资料和信息,组间差异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给予所有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如下:先构建静脉通道,做好患者血压、心率、脉搏等监测工作,了解其皮肤及血管状态。
然后对血管进行扩张,确保其机体内酸碱平衡,同时注入强心剂等药物展开治疗,行吸氧操作,确保患者能够正常呼吸,之后给患者补充相应的血容量,最后采用适合的药物帮助患者抵抗感染,保持身体内血液流通。
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如下:常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急诊护理人员给患者常规讲解肺炎、感染性休克的知识以及用药注意事项,叮嘱其注意做好预防工作等。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护理方法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情况,病情变化迅速,需要护理人员迅速、准确地判断和处理。
以下为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护理方法。
1. 快速评估:护理人员应迅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并记录下来。
还应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血氧饱和度、尿量等。
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纠正异常。
2. 给予氧疗:肺炎是导致感染性休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给予氧疗可以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的缺氧状态。
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给予吸氧面罩、鼻导管等。
3. 快速补液:感染性休克患者往往伴有血管扩张和容量不足的情况,需要迅速进行液体复苏。
根据患者的血压、尿量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液体,并迅速静脉输入。
推荐使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林格液等。
4. 快速抗感染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需要迅速进行抗感染治疗,以控制感染的扩散和发展。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以静脉给药的方式迅速输注。
5. 血流动力学监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状态,包括中心静脉压、动脉压力波形、心输出量等。
可以使用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器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液体复苏和药物治疗。
6. 控制感染源: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不仅要控制感染的扩散,还要消除感染的源头。
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方法,并加强感染预防措施。
7. 营养支持:感染性休克患者常常存在代谢紊乱和营养不良的情况,需要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通过静脉输注或肠内营养的方式给予营养补充。
8. 心理护理: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和家属往往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及时给予情绪支持和心理安慰。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1.诊断对于感染性休克,应在不延误抗生素应用的前提下,应用抗生素前进行微生物培养,对确定感染、致病的病原体及指导抗生素的应用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包括:至少要做2次血培养(血标本需大于10ml);至少有1次血培养经皮肤取标本;>48小时的静脉输液导管部位取1次血培养;静脉输液导管的定量培养;临床提示可能存在感染的其他部位(如小便、脑脊液、呼吸道分泌物或其他体液)的培养。
获得标本后应立即送至实验室,否则冰冻保存。
在确保患者安全的情况下,为了查找感染源或方便在感染部位取标本应及时行影像学检查。
但如果患者不能耐受有创检查或移出ICU 很危险,则需要小心评判权衡。
此时,床旁的检查如超声就很有用。
2.抗生素应用在诊断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1小时以内,尽早开始静脉应用抗生素。
研究显示每延迟1小时给予抗生素,死亡率相应增加。
选择广谱抗生素,一种或多种对可能的细菌或真菌有效且能够渗透到感染部位的抗生素。
每天评估抗生素治疗效果,以达到理想的抗菌效果,防止耐药、减少毒性反应和降低费用。
对假单胞菌属的感染考虑联合用药。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经验性选择联合用药。
联合治疗不超过3~5天,然后根据细菌敏感情况降阶梯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时间一般为7~10天,如临床效果不佳、感染灶未清除或免疫缺陷患者可适当延长。
如确定是非感染性病因,应停止使用抗生素以减少患者可能被抗生素耐药细菌引起感染和与药物相关的副作用风险。
3.病源学治疗对一些需要紧急处理的特定解剖学感染要及时做出诊断,例如坏死性胰腺炎、弥漫性腹膜炎、胆管炎和肠梗阻,尽可能快地寻找病因并诊断或者排除诊断,并且要在症状出现的6小时以内,上述两例患者一例为急性胆管炎,一例为肠梗阻,因此必须尽快进行手术,清除感染源。
所有表现为脓毒症的患者,我们要对其感染灶的病原学控制情况做出评估,尤其是当患者有脓肿引流或者有局部感染灶。
行感染后坏死组织清创,摘除可引起感染的医疗工具,或者对已经发生的微生物感染的处理。
急诊重症肺炎发感染性休的临床救治经验总结急诊重症肺炎发感染性休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常见症状包括高热、呼吸急促、咳嗽等。
对于这类疾病的临床救治经验总结,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该类疾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下面将从诊断、治疗、护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诊断1.临床表现:对于患者的临床表现需要及时观察,高度怀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常出现高热、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血培养、痰培养、血气分析、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实验室检查均有助于确诊。
3.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了解肺部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二、治疗1.抗感染治疗:对于感染性休克的患者,第一时间应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靶向治疗。
2.液体复苏:对于休克患者需要进行液体复苏,及时纠正循环衰竭。
3.呼吸支持:对于呼吸衰竭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
4.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对症治疗,如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处理。
5.器官支持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进行血液净化、血管升压药物使用等器官支持治疗。
三、护理1.及时观察:对于重症感染患者需要进行密切观察,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疼痛程度等。
2.环境整洁:保持患者周围环境整洁,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
3.营养支持: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营养支持。
四、预防1.宣教:对于患者及家属进行感染控制知识的宣教,促进感染控制措施的贯彻执行。
2.隔离措施: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需要进行严格的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病原菌控制:对于医院内病原菌的控制非常重要,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以上就是关于急诊重症肺炎发感染性休的临床救治经验总结,希望对于临床医护人员在处理该类疾病时有所帮助。
只有不断地总结和改进临床经验,才能提高救治质量,降低病死率,让更多的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护理方法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危重病情,需要护理人员采取积极的处理方法来救治患者。
以下是针对该病情的临床护理方法:1. 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对于休克患者,测量血压时可以优先考虑无创血压测量或动脉导管插管监测。
2. 保持通气道通畅:确保患者的通气道通畅,保持呼吸正常。
如有需要,可进行气管插管或建立气管切开以保证氧气供应。
3. 补液和输血:根据患者的体液状态和循环情况进行补液,并根据血红蛋白水平来决定输血的需求。
4.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对于休克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增加血管张力和心输出量。
常用的药物包括多巴胺、去氧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
5. 抗生素治疗:及早给予患者广谱抗生素,根据病原体的分布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
6. 控制感染源: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必须积极治疗感染源。
可以根据病原菌的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进行适当的外科手术或引流。
7. 治疗休克的原发病:感染性休克常常是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如肺炎、腹腔感染等。
同时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加强治疗效果。
8. 预防合并症: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是一种高风险的病情,容易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护理人员应注意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气分析、尿量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9. 心理支持:对于处于重病状态的患者,心理支持同样重要。
护理人员应提供安全、温暖和鼓励的环境,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和担忧。
10. 家属教育:护理人员应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解释病情和治疗计划,提供必要的心理和实际支持,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过程。
请注意,以上的临床护理方法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意见来决定。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护理方法当急诊重症肺炎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时,需要紧急采取以下护理方法来保障生命安全和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1. 确定急诊重症肺炎并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体征等进行全面评估,排除非感染性休克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确诊患者的病情。
2. 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在患者肢体温暖的部位建立静脉通路,保持通畅并以便于快速输液和给药。
3. 早期液体复苏: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和中心静脉压等进行评估,快速补充足够的液体来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维持血压和氧供需平衡。
4. 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或动脉压力监测来及时监测和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心率、血压、血流速度、血液氧饱和度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液体复苏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确保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5. 使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的病原学分析和抗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感染。
按照医嘱正确给药,掌握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和剂量。
6. 排除感染病灶:对怀疑感染病灶进行全面检查,尽早明确感染病灶的类型和部位,并迅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7.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患者进行咳痰引流、吸痰和气道湿化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分泌物的堆积和感染病灶扩散。
8. 密切监测患者的神经、心脏、肾脏和肝脏等脏器功能:及时评估和记录患者的意识状态、心电图、血气分析、尿量、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发现和处理任何可能的并发症。
9. 心理支持:重症肺炎及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患者和家属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护士要给予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支持,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帮助其理解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方案。
10. 定期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的变化和治疗反应,根据评估结果和医嘱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对于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紧急采取综合护理措施,提供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支持,以提高存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感染性休克的抢救措施简介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且危险的疾病,常常由病原体侵入身体并引发全身炎症反应所致。
该疾病可导致血液循环受损、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因此,针对感染性休克的抢救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感染性休克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抢救措施,并提供一些常见的药物治疗建议。
感染性休克的定义和病因感染性休克是指在严重感染的基础上,由于全身炎症反应过度导致的一种严重的循环功能不全症候群。
常见的感染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感染性休克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原因包括肺炎、腹腔感染、尿路感染等。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包括体温异常、心率加快、低血压、呼吸急促、皮肤苍白或潮红、尿量减少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状态改变、血液凝块形成以及器官功能衰竭等。
感染性休克的抢救措施1. 快速评估和早期复苏对于疑似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快速评估非常关键。
评估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收集患者病史、进行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
一旦确诊感染性休克,必须立即进行早期复苏措施。
早期复苏措施主要包括:快速补液、纠正酸中毒、维持适当的氧合和血流动力学支持。
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持患者的血压、血液循环和氧合水平。
2. 抗感染治疗抗感染治疗是感染性休克患者抢救的关键环节。
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应根据患者的病原学和药物敏感性结果来进行选择。
同时,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菌株的出现。
3. 补充液体和输血支持感染性休克患者往往存在血压降低和循环血容量不足的情况。
因此,补充足够的液体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液、胶体液和血液制品等。
4.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感染性休克患者常常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这些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静脉升压药等。
5. 支持治疗和器官支持感染性休克患者常常伴随着多器官功能障碍,因此支持治疗和器官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机械通气支持、肾脏替代治疗、营养支持等。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7-04-19T15:41:57.58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作者:张院1 李菲2
[导读] 诸多因素均会决定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
1江西省万年县中医院急诊科;2鹰潭市解放军第184医院肾内科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体会。
方法:收集我院自2015年10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均实施相应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及引发死亡的相关单因素。
结果:80例患者中,治疗成功者54例,成功率为67.50%;病死者26例,病死率为32.50%。
其中,器官受累数量为1~2个与≧3个对比、肺叶受累数量为1~2个与≧3个对比、合并COPD 与未合并对比、有合并消化道出血与未合并对比、营养状况一般与良好对比在对病情的影响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无机械通气对病情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诸多因素均会决定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实际临床处理过程中因加强相关因素的干预,以提升治疗成功率,减少死亡的风险。
【关键词】急诊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治疗体会
重症肺炎虽然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低,但部分患者会由于周围循环衰竭而诱发感染性休克的症状[1]。
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往往好发于器官组织功能减退,同时又伴发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中,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预后差以及死亡率高等诸多特点,早期及时进行准确确诊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治疗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大价值[2]。
为此,我院对2015年10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80例的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均为我院自2015年10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1.25±2.64)岁。
全部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对本次药物过敏者、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者。
1.2方法
对全部患者常规建立2条静脉通路,并常规给予葡萄糖平衡以及盐溶液平衡治疗。
一旦患者有以下症状需立即实施相应处理,具体如下:①若发现患者的血压低于50/40mm Hg,心率超过120次/min、表浅血管陷闭、脉搏细弱、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甚至无尿,同时伴有情绪躁动或者处于晕迷状态时,应考虑为冷型休克,需立即给予补液治疗,随后采用血管扩张药物治疗,并给予吸氧,纠正酸碱平衡治疗,必要情况下可实施强心剂或者肝素进行治疗;②若发生患者的血压低于80/50mm Hg、心率超过100次/min、表情淡漠,且皮肤温暖时,应考虑为温型休克,应立即给予补液治疗,随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给予缩血管药物治疗;③若发现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均难以检测,同时无尿,皮肤冰冷,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时,应立即补充血容量治疗,随后实施激素以及山莨菪碱治疗。
本病具有病情急重的特点,早期只能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既往病史等情况采取相关辅助检查,并判断致病菌情况,随后结合临床经验实施个性化的抗菌药物治疗。
此外,针对部分休克并发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可采用青霉素以及第3代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结合细菌培养结果情况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对比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0例患者中,治疗成功者54例,成功率为67.50%;病死者26例,病死率为32.50%。
器官受累数量为1~2个与≧3个对比、肺叶受累数量为1~2个与≧3个对比、合并COPD与未合并对比、有合并消化道出血与未合并对比、营养状况一般与良好对比在对病情的影响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无机械通气对病情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属于一种危重的内科急症,大部分均因感染肺炎双球菌而引发,其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心动过速、发热、寒战以及神智改变等[3]。
本病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老年患者因身体素质差,机体抵抗力低,在细菌侵袭下极易影响血液循环,致使小动脉以及微循环由于麻痹而出现扩张的症状,诱发有效血容量显著降低,引发休克[4]。
因本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且危重的特点,严重的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积极的实施抗感染治疗,及时补充血容量对抢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大价值。
本研究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67.50%,病死率为32.50%。
器官受累数量为1~2个与≧3个对比、肺叶受累数量为1~2个与≧3个对比、合并COPD与未合并对比、合并消化道出血与未合并对比、营养状况一般与良好对比在对病情的影响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有无机械通气对病情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果显示,器官及肺叶受累数量、是否合并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营养状况等诸多因素均会决定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治疗前应系统分析患者的具体病情情况,有助于提升治疗成功率,降低病死的风险,值得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增连,陈瑞雪,许金伟等.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与护理[J].河北医药,2013,35(13):2072-2073.
[2]魏晓兰.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措施[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1):1643-1645.
[3]杨存岳,魏明龙.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分析与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4):4778-4778,4780.
[4]钟兵,连炳新,鲍朝海等.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5):166-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