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 格式:docx
- 大小:128.70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王守仁(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的 概念。
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其实,知到深处便是行。任何知识,一旦你真正了解,变成了自己的人生体悟,就会自觉的变成你的人生行动。反之,如果你看似了解了一个知识,但你不去做。比如说“做好事是对的”。行到深处便是知,知的由来只能是行,你只有在行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知、才能获得知,才能体会知。你即便在理论上不能说明自己的行为,但只要你的行为落实的持久、恒定,那么你就已经获得了人生的“知”。
另外《传习录》中相关的片段有:
立志用功,如树使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传习录
王阳明先生
与知行合一同理,先生此处指回到事物的本原,不前瞻后顾,心无旁骛地、纯粹地去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