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国园林案例对比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6.10 MB
- 文档页数:22
中国古典园林的案例分析————留园江南园林艺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论从它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意境,还是从它所体现的设计过程和手法上来说,都具有极好的研究价值。
苏州的留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它在园林空间素质、建筑布局、叠石理水、植物配置等园林构成上的处理都代表了江南园林艺术的精华。
留园紧邻于邸宅之后,分为西、中、东三区。
三区备具特色: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以山、水兼长。
东区以建筑取胜。
如今。
西区已较荒疏,中区和东区则为全园之精华所在。
下面从园林的四个特别分别论述: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如翔如舞,如伏如跧;秀逾灵璧,巧夺平泉。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
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
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得出。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练、典型的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这样的创作又必需合乎自然之理,方能获致天成之趣。
否则就不免流十矫揉造作,犹如买椟还珠、徒具抽象的躯壳而失却风景园林的灵魂。
从假山尤其是山石的堆叠章法和构图经营上,既能看到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提练,也能看到诸如“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等山水画理的表现,乃至某些笔墨技法和皴法、矾头、点苔等的具体摹拟。
可以说,叠山艺术把借鉴于山水画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写意方法在三度空间的情况下发挥到了极致。
它既是园林里面复现大自然的重要手段,也是造园之因画成景的主要内容。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东区的西部仅占全国面积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却是园内建筑物集中、建筑密度最高的地方。
这部分的规划,利用灵活多变的院落空间创造出一个安静恬适、仿佛深邃无穷的园林建筑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以具体实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意境美----------------------以寄畅园为例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手法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与自然的融入、空间的布局、意境的营造上彰显出的自然美、空间美和艺术美,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
这些都值得我们后人所学习和传承。
关键词:自然美、空间美、艺术美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
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在的精神品格。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的话,他的个性是鲜明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
这四大特点所衍生的四大美学畴——园林的自然美、建筑美、诗画美、意境美,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从根本上来说,这与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的启导也有直接的关系。
1、自然美寄畅园在市惠麓惠山横街。
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兵部尚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
金殁,园归族侄瀚及其子布政使梁。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
梁卒,园改属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燿。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燿因座师居正被追论而解职。
回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
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
一、研究背景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否存在,可以通过对比了解,同时运用对比也能加强视觉空间带来的震撼力度。
我国著名东方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无论哪个国人都喜欢神秘的,同自己有距离的东西,距离越大,喜欢程度越高。
对比就是把具有矛盾的对立空间安排在一起,这种由对比带来的巨大好奇感与神秘感是不分国界的。
这就好比安藤忠雄在日本的著名作品“头佛”,穿越其38米长的混泥土封闭廊道才能见到被天光笼罩13.5米高的大佛。
神秘感驱逐人的好奇心,脚步便不断向前,踏寻空间对比带来的隆重仪式感,这种便是视觉对比的力量。
二、新旧对比———“与古为新”中西文化差距在造园上得到映射,东方讲究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平等的原则成为造园空间的经典,正如东方太极图,阴阳相间,首尾相连,时刻都在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
上海园林界的泰斗程绪珂说,方塔园是上海闻名的历史文化公园,在继承中国园林的传统中创造出现代园林新的生命力,为风景园林走出了一条新的途径[1]。
方塔园建成之后,当时被誉为“代表中国现代园林的最高水平”。
方塔园建成于1978年,现占地12.1hm 2,该园内将宋代方塔、宋代望仙桥、明代照壁、清代天妃宫等历史古建筑与现代何陋轩、大草坪融合,探索古今园林场所融洽之道,把宋代的朴素质感与现代造园空间完美融合。
三、入口对比———“旷奥”共存景观空间环境的“旷奥”之说源于中唐时期文学家柳宗元的一句名言:“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
”柳宗元可谓是一语道破空间环境的动态感受[2]。
方塔园园区共有北、东两个入口(图1),入口与园内可用“欲扬先抑”“旷奥共存”八个字来形容。
资料显示,大多数人从北门进入园内,进来后先经过甬道。
为了缓解游客行走的疲惫,设计师冯纪忠先生特意将这处的地形设计成高低错落的石阶,因而形成一种变化和流动感。
出口之处是偌大空旷的方塔广场,欲扬先抑,使得方塔的出现给人视觉上的惊喜。
东门处冯纪忠先设计了一个建筑结构上古今结合的“垂花门”,进门后,将游客引入北边堑道。
中外经典园林案例赏析一、中国苏州园林——拙政园。
要是说中国园林啊,拙政园那可是必须得唠唠的。
你一走进拙政园,就好像走进了一幅活脱脱的江南水墨画。
先说这布局,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但又不是那种让你晕头转向的迷宫,而是充满惊喜的那种。
亭台楼阁、假山池沼、花草树木,都被安排得那叫一个巧妙。
比如说那小飞虹廊桥吧,就像一条彩虹横跨在水面上,你从桥上走过,看着桥下的流水和周围的花草,感觉自己都变得文艺起来了。
还有那借景的手法,真的绝了。
站在园内的某个角落,透过一扇窗户或者一个门洞,就能看到远处的塔啊、山啊,就好像把外面的世界都拉进了这个园子。
这就好比是你在自己家,通过一个魔法窗户,能看到远方的美景,是不是超酷?拙政园里的植物也是各有各的美,不同季节去都有不一样的景色。
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满园子都是粉粉嫩嫩的,像个花仙子的住所;到了秋天,银杏叶变黄了,地上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走在上面都舍不得用力踩呢。
二、法国凡尔赛宫园林。
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那可是相当霸气啊。
这园林就像是路易十四给全世界展示法国有多牛的一个大舞台。
一进去,那中轴线就像一把剑一样直直地通向远方,两边的对称布局,整齐得就像训练有素的士兵方阵。
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树篱,像绿色的城墙一样。
那些喷泉啊,在阳光的照耀下,喷起的水花就像一串串钻石在飞舞。
特别是那个阿波罗喷泉,阿波罗神像站在战车上,周围的水像是他驾驭的骏马奔腾而起的水花,这画面,感觉阿波罗随时要带着整个园林飞向天空呢。
凡尔赛宫园林的大草坪就像一块巨大无比的绿色绒毯,在上面走,你都觉得自己像是个贵族在巡视自己的领地。
而且啊,园林里到处都是雕塑,那些雕塑就像一个个凝固的历史故事,在向你诉说着法国的辉煌过去。
这里还有好多条宽阔的大道,走在上面,你就想象自己是当年的法国皇室成员,穿着华丽的衣服,周围一群侍从跟着,那种感觉,真的是又威风又有范儿。
三、日本京都龙安寺石庭。
日本的龙安寺石庭可有点像个禅意满满的神秘小世界。
【关键字】精品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藕园一总(共性)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藕园具有四个共同特点:1)本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的情趣4)意境的蕴涵造园如作诗,中国古典园林中融入了诗情画意。
(园林中的游廊是园林的脉络。
地形是构成园林的骨架。
)二分(个性)拙政园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拙政园在苏州娄门内之东北街,始建于明初。
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致仕回乡,占用城东北原大弘寺所在的一块多沼泽的空地营建此园,历时五载落成。
王死后,园林屡易其主。
后来分为西、中、东三部分,或兴或废又迭经改建。
太平天国占据苏州期间,西部和中部作为忠王李秀成府邸的后花园,东部的“归田园居”则已荒废。
光绪年间,西部归张履泰为“补园”,中部的拙政园归官署所有。
拙政园布局分析1)总平面2)平面图说明造园手法特征分析1)形式特征:以曲为美"曲"线的魅力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曲"在拙政园中的应用空间特征:旷奥交替"旷奥"交替是古人对于空间应用的主要表现"旷如"以及"奥如"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应用"旷奥"交替在拙政园中的应用2)亏避景深"亏避"在拙政园中的应用借景与对景"借景""对景"护妙拙政园中、西部分平面图(正南为八旗直奉会馆,西南、东南均为住宅)。
拙政园,数易其主,南部为八旗直奉会馆及住宅,为一大型私家园林。
可分中、西、东三部分,并各具相对的独立性,中、西两部分其空间组成尤富变化。
1.1.1.某建筑物或“景”与周围其它景物的关系,从视觉上讲就是一种互为看与被看的关系。
2.即使一亭一榭,只有巧妙地满足看与被看的要求,才能充分的体现出各种视觉关系的制约性。
其中的扇面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藕园一总(共性)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藕园具有四个共同特点:1)本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的情趣4)意境的蕴涵造园如作诗,中国古典园林中融入了诗情画意。
(园林中的游廊是园林的脉络。
地形是构成园林的骨架。
)二分(个性)拙政园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拙政园在苏州娄门内之东北街,始建于明初。
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致仕回乡,占用城东北原大弘寺所在的一块多沼泽的空地营建此园,历时五载落成。
王死后,园林屡易其主。
后来分为西、中、东三部分,或兴或废又迭经改建。
太平天国占据苏州期间,西部和中部作为忠王李秀成府邸的后花园,东部的“归田园居”则已荒废。
光绪年间,西部归张履泰为“补园”,中部的拙政园归官署所有。
拙政园布局分析1)总平面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2)平面图说明造园手法特征分析1)形式特征:以曲为美"曲"线的魅力"曲"在拙政园中的应用空间特征:旷奥交替"旷奥"交替是古人对于空间应用的主要表现"旷如"以及"奥如"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应用"旷奥"交替在拙政园中的应用2)亏避景深"亏避"在拙政园中的应用借景与对景"借景""对景"护妙拙政园中、西部分平面图(正南为八旗直奉会馆,西南、东南均为住宅)。
拙政园,数易其主,南部为八旗直奉会馆及住宅,为一大型私家园林。
可分中、西、东三部分,并各具相对的独立性,中、西两部分其空间组成尤富变化。
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1.1. 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1.某建筑物或“景”与周围其它景物的关系,从视觉上讲就是一种互为看与被看的关系。
2.即使一亭一榭,只有巧妙地满足看与被看的要求,才能充分的体现出各种视觉关系的制约性。
人工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人化自然/自然拟人化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
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
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认得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
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
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会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
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
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
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
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
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
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中西古典园林对比分析2015年6月前言--------------------------------------------------------------------------------一.中西园林历史的传统作用------------------------------------------------------(一)中西园林差异......................................................................... ...................(二)中西园林形成的过程......................................................................... .1.中国古典园林形成的原因......................................................................2.西方古典园林形成的原因................................................................二.中西古典园林的审美思想异同.........................................................................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思想......................................................................... .....1.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 ...2.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二)西方园林的审美思想........................................................................1.西方园林的人工美......................................................................... ...........2.西方古典园林的形式美........................................................................3.西方古典园林的逻辑与清晰的调理美............................................................三.中西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二)西方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总结........................................................................ .............................................前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园林景观艺术和园林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凝聚着文明的精华,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反应着朝代的兴衰。
中国园林中的步移景异案例
那咱就来说说苏州的拙政园吧。
你一走进拙政园,就像走进了一个大魔法世界。
比如说你从东边的那个门进去,首先看到的是一片开阔的水面,水面上有荷叶田田,还有几只鸳鸯在那儿游来游去,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这时候你心里想,这园子还挺大气的。
然后你沿着回廊慢慢往前走,回廊弯弯曲曲的,每走几步,看到的景色就不一样。
走着走着,突然就看到一个小亭子,这亭子就巧妙地建在水中央,有一座小桥和岸边相连。
你站在桥上往亭子那边看,亭子的倒影映在水里,就像一个对称的艺术品。
再继续走呢,经过一片假山。
这假山可有意思了,石头的形状千奇百怪的,有的像猴子,有的像大象。
你在假山里穿梭的时候,就像在走迷宫一样。
有时候你刚从一个小洞口钻出来,眼前就出现了一片小小的竹林,风吹过来,竹叶沙沙作响,感觉特别清幽,和刚刚看到的开阔水面又完全是两种感觉。
还有啊,走到园子西边的时候,有一个小园子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
春天的时候,桃花、杏花、梨花啥的都开了,五颜六色的,就像走进了花仙子的家。
你看,在拙政园里走这一圈,就这么一会儿看到大气的水面,一会儿是精致的亭子,接着又是有趣的假山、清幽的竹林,最后还能看到绚烂的花园,这就是典型的步移景异,每一步都有惊喜等着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