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鼠太太的项链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田鼠太太的项链教案适用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田鼠太太的项链是什么样子的,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田鼠太太的项链。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让幼儿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想象、表达等方式,了解并感受田鼠太太的项链的美。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田鼠太太的项链,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图片、视频、故事书、画笔、画纸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田鼠太太的项链这一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2. 基本部分:a. 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观察田鼠太太的项链,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
b. 教师提问,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田鼠太太的项链,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c.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彼此对田鼠太太项链的看法,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
d.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绘画活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田鼠太太的项链。
3. 结束部分: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作业布置让幼儿回家后,向家长讲述故事《田鼠太太的项链》,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项链的美。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效果,针对幼儿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幼儿的学习兴趣。
关注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两部分。
1. 过程评价:观察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口语表达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等,评价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2. 成果评价:通过幼儿的绘画作品和家庭作业,评价幼儿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创造力。
七、教学拓展1. 开展“最美项链”评选活动,让幼儿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评选出最美的项链。
大班数学绘本:田鼠太太的项链公开课教案含配套课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绘本,引导幼儿了解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内容1.绘本《田鼠太太的项链》2.配套课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幼儿发现数的排列规律,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独立完成项链的制作,并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一颗漂亮的项链,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项链的特点。
2.阅读绘本教师带领幼儿共同阅读绘本《田鼠太太的项链》,引导幼儿关注田鼠太太项链上的数字。
3.分析绘本教师提问:田鼠太太的项链上有哪些数字?这些数字是怎样排列的?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引导幼儿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4.操作活动教师分发操作材料,指导幼儿按照数的排列规律制作项链。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展示作品邀请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项链,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7.拓展活动教师出示其他数学绘本,引导幼儿继续探索数的排列规律。
五、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阅读绘本、操作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数的排列规律的理解程度。
2.评价幼儿在展示作品、分享心得体会时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绘本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操作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七、配套课件1.绘本《田鼠太太的项链》课件2.操作材料课件3.数字排列规律课件1.绘本《田鼠太太的项链》课件封面故事数字的排列规律2.操作材料课件数字卡片项链模板3.数字排列规律课件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其他数的排列规律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引导幼儿发现数的排列规律,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田鼠太太的项链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幼儿回答后,教师引导:“对,我们看到项链上的珠子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大班数学绘本教学:田鼠太太的项链教案设计与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通过绘本《田鼠太太的项链》,让幼儿理解数数、排序和对应等数学概念。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数数、排序和对应等数学概念。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绘本《田鼠太太的项链》2.项链珠子若干(颜色、形状、大小各异)3.纸板若干(用于制作项链)4.彩笔、剪刀、胶水等工具5.数字卡片(1-10)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幼儿分享自己最喜欢的首饰,引导幼儿关注项链的特点。
2.介绍绘本《田鼠太太的项链》,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二)绘本阅读1.邀请幼儿轮流朗读绘本,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数学元素。
2.教师讲解绘本,引导幼儿理解数数、排序和对应等数学概念。
3.讨论绘本中田鼠太太的项链是如何制作的,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设计自己的项链。
(三)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款独特的项链,并说明设计理念。
2.发放材料,指导幼儿制作项链:a.按照设计图挑选合适的珠子。
b.将珠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序,并用线串好。
c.完成项链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请幼儿展示自己的项链,并介绍设计思路。
2.引导幼儿发现项链中的数学元素,如:数数、排序、对应等。
3.拓展活动:邀请幼儿创作一首关于项链的儿歌,或进行项链主题的绘画创作。
(五)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与家人分享绘本《田鼠太太的项链》,讲述故事中的数学元素。
2.观察生活中的项链,尝试找出其中的数学规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绘本《田鼠太太的项链》进行数学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合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合作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儿童故事】田鼠太太的项链从前有一只田鼠太太,她非常漂亮,喜欢戴着一条项链。
这条项链是她最喜爱的宝物,因为它是她的祖母留下来的遗产。
田鼠太太的项链是一串闪闪发光的钻石,它们在阳光下散发着五彩斑斓的光芒。
田鼠太太戴上它时,整个颈部都变得美丽动人,让她变得更加迷人。
有一天,田鼠太太去森林里采集果实,她戴着项链,自信满满地走在小路上。
她遇到了一只鸟儿,鸟儿看见她那华丽的项链,便说:“哇,田鼠太太,你的项链真漂亮啊!”田鼠太太高兴极了,她笑着回答:“谢谢你,这是我祖母留下的宝物,我非常珍惜它。
”鸟儿又问:“那你可以把它借给我戴戴吗?我也想看看自己戴着它会不会变得更漂亮。
”田鼠太太犹豫了一下,但还是顺从了鸟儿的请求。
她取下项链递给鸟儿,鸟儿高兴地戴上,果然,项链让它的颈部也变得灿烂夺目。
鸟儿飞到树上,欣赏着自己的美丽。
它忘记了时间,还一直在枝头上欢歌。
就在这时,一只猫咪悄悄地接近,它看见了鸟儿的项链,眼馋不已。
于是,它偷偷地跟踪着鸟儿,等到鸟儿疏忽大意时,一把把它抓住了。
猫咪看见了鸟儿的项链,高兴地笑了起来。
它迫不及待地把项链扒了下来,放到了自己的脖子上,也变得非常漂亮。
然后,猫咪得意洋洋地扬长而去了。
田鼠太太在果园里忙碌着,回过头来想找鸟儿,却发现鸟儿不见了。
她四处寻找,最后才在地上找到了失去的项链。
她顿时眼泪汪汪,悲痛万分。
“我的项链,我的祖母的宝物,它被偷了!”她泣不成声。
田鼠太太急忙来到小动物们的家里,和它们诉说了自己遭遇的不幸。
小动物们都为她捶背抚背,劝慰她要坚强,说一定会帮她找回失去的宝物。
小动物们商量一番后,决定合作寻找失物。
它们分头行动,希望早日找到田鼠太太的项链。
小动物们还四处散发消息,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它们询问每一个角落,跑遍了整个森林,仍然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
但小歇又不肯放弃,它们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找到线索。
在小动物们的共同努力下,它们终于发现了猫咪藏匿项链的地点。
小动物们迅速赶到了猫咪的领地,它们悄悄地把猫咪锁定在一个位置,然后悄悄地偷走了项链,还给了田鼠太太。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田鼠太太的项链》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幼儿感知和发现项链的规律。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幼儿发现项链的规律,并能够自主操作完成类似的任务。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用数学语言描述项链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田鼠太太的项链故事动画2.教学材料:各种颜色、大小、形状的珠子,细绳,剪刀,胶水等3.教学记录表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颗漂亮的项链,引发幼儿兴趣。
2.邀请幼儿谈谈对项链的印象,引导幼儿关注项链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二)故事导入1.教师讲述《田鼠太太的项链》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项链。
2.讨论故事中项链的特点,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三)发现规律1.教师出示各种颜色、大小、形状的珠子,引导幼儿观察并分类。
2.邀请幼儿尝试用这些珠子制作一条项链,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四)动手操作1.教师分发材料,引导幼儿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项链。
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3.幼儿完成项链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同伴分享制作过程。
2.邀请幼儿谈谈在制作项链过程中的感受,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成长。
3.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强调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学反思优点:1.故事情境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发现规律。
3.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不足:2.部分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需要进一步关注个别差异。
3.教学过程中,教师语速过快,部分幼儿可能听不清楚,需要调整语速。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补充: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规律的项链,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如:“大家看看,这条项链的珠子是什么颜色的?它们是怎么排列的呢?”2.教师与幼儿一起操作,演示如何按照规律串珠,如:“我现在要用红色和蓝色的珠子来串一条项链,你们猜我会怎么串呢?”教学难点补充: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用数学语言描述规律,如:“你能告诉我这条项链的规律是什么吗?是颜色交替,还是形状重复呢?”2.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如:“我发现,如果我总是用同样的顺序串珠,项链看起来就会很整齐,你们也有这样的发现吗?”教学过程补充:(二)故事导入1.教师讲述《田鼠太太的项链》故事,适时提问:“田鼠太太的项链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觉得她的项链漂亮吗?为什么?”2.故事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田鼠太太是怎么找到漂亮的项链的?我们能不能也像她一样,做出漂亮的项链呢?”(三)发现规律1.教师展示不同规律的项链样本,提问:“你们能找出这些项链的规律吗?这条项链是每隔一个珠子颜色就变一次,我们可以说它的规律是ABABAB……”2.教师邀请幼儿尝试描述规律,如:“谁来说说这条项链的规律呢?是不是大小大小这样重复的?”(四)动手操作1.教师分发材料,指导幼儿开始串珠:“现在,请大家用这些珠子试着自己串一条项链,记得要按照规律来哦。
【儿童故事】田鼠太太的项链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森林里的田鼠太太突然想要一条漂亮的项链。
她觉得只有拥有一条美丽的项链,自己才能更加自信和自豪。
于是,她决定去寻找一个她从来没有见过的地方,那里据说有埋藏着一些珍贵的宝石。
经过数日的旅行,田鼠太太终于到了她所寻找的地方,一个巨大的山洞。
进入山洞后,田鼠太太发现里面一片漆黑,但她不惧怕,因为她相信她的目的将领她找到宝石。
她摸索着前行,直到她看到了绿色和蓝色的亮光。
走近一看,她惊奇的发现眼前堆满了各种彩色的宝石,美丽极了。
在所有宝石中,田鼠太太最中意的是一颗粉色宝石,看上去好像射出闪闪发光的光芒。
她知道这是她要找的项链的中心宝石,毫不考虑地将它捡起来,然后开始又长又累的返回森林。
回到家后,田鼠太太迫不及待地在邻居们面前展示她的新项链。
他们都很羡慕,热情地赞扬田鼠太太的聪明才智和好运气。
然而,有一只兔子却对田鼠太太的新项链产生了嫉妒。
这只兔子认为这条项链并不比他手上的任何一样东西更好,他认为自己应该得到这条项链,于是他开始计划要怎样强制田鼠太太将项链抛弃。
几天后,兔子在森林里构建了一个巨大的陷阱,希望田鼠太太会掉进去。
然而,陷阱并没有造成伤害,而田鼠太太在努力爬出陷阱时,宝石的链条却被扯断了。
田鼠太太感到很难过,因为她失去了最珍贵的宝石。
她现在明白了,生活中的真正富有不是来自于拥有物质财富,而是来自于拥有爱与亲情。
在邻居们的帮助下,田鼠太太找回了项链上的每一颗宝石。
虽然它们再也不能串成一个完整的项链了,但田鼠太太比以前更加珍惜着它们,因为这些宝石代表着她挚爱的家人和朋友。
从那之后,田鼠太太变得更加谨慎和明智,而且更加开心和满足。
她知道她已经找到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物——幸福和友谊。
幼儿园大班教案《田鼠太太的项链》一、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幼儿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 通过故事,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3. 教育幼儿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点:1.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教育幼儿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2. 引导幼儿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四、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田鼠太太的项链》。
2. 彩色纸张、彩笔等绘画材料。
3. 田鼠和小鸟的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故事课件,引导幼儿观看并倾听故事《田鼠太太的项链》。
2. 故事讲解: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3. 讨论环节: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 绘画环节:教师分发彩色纸张和彩笔,引导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喜欢的田鼠太太的项链。
5. 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仿故事中的田鼠和小鸟,体验故事中的情感。
6. 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在故事中学到的道理,教育幼儿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幼儿回家后,向家人讲述故事《田鼠太太的项链》。
8. 教学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针对幼儿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和成长。
2. 环境创设:教师在班级环境中布置相关主题展览,展示幼儿的绘画作品,激发幼儿的自豪感。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喜爱程度。
2. 评价幼儿在绘画环节的创意和表现力。
3. 关注幼儿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性格和兴趣的幼儿,给予个别关注和指导,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
2024年大班数学绘本田鼠太太的项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大班数学绘本《田鼠太太的项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章“认识数序”,详细内容为通过田鼠太太的项链,引导学生理解数序的概念,学会运用数序进行简单的排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序的概念,能理解数序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序进行排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数序的概念,运用数序进行排序。
教学重点:通过绘本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田鼠太太的项链教具、PPT、卡片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老师展示田鼠太太的项链,引导学生观察项链上的珠子,发现珠子是有序排列的。
2. 例题讲解(10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讲解数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数序并进行排序。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老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道拓展题,运用数序进行排序。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老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田鼠太太的项链——认识数序2. 主要内容:数序的概念数序的运用:排序拓展题:小组合作排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数序,为田鼠太太设计一条新的项链。
2. 答案:学生可以发挥创意,设计出不同的项链,只要符合数序的规律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绘本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数序的概念,但部分学生对数序的运用仍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序现象,如排队、编号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大班语言活动:田鼠太太的项链一、活动背景《田鼠太太的项链》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且充满趣味的童话故事。
故事中的田鼠太太为了在冬天来临前准备足够的粮食,辛勤劳作。
然而,她却在秋天被虚荣冲昏头脑,用粮食换了一条美丽却不实用的项链,最终在冬天面临饥饿的困境。
这个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大班幼儿的注意力,还能引导他们理解珍惜、知足和实用价值等重要概念。
二、活动目标1、倾听并理解故事内容,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懂得珍惜粮食,明白实用价值比外表美观更重要。
3、学习词汇:“粮食”“项链”“冬天”“饥饿”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活动准备1、故事《田鼠太太的项链》的图片或 PPT 课件。
2、相关的头饰或道具,如田鼠太太、小麦、玉米等。
四、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通过提问引起幼儿的兴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田鼠吗?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田鼠太太的故事。
”2、讲述故事结合图片或 PPT 课件,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田鼠太太的项链》。
在讲述过程中,注意运用不同的语气和表情,让幼儿更好地感受故事的情节和氛围。
3、提问与讨论(1)故事讲完后,提问幼儿:“田鼠太太一开始有很多粮食,她为什么要去换项链呢?”(2)“田鼠太太用粮食换了项链,最后怎么样了?”(3)“如果你是田鼠太太,你会怎么做?”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角色扮演让幼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田鼠太太、小麦先生、玉米先生等角色,通过表演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5、总结与延伸(1)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教育意义,强调珍惜粮食和注重实用价值的重要性。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珍惜物品、不盲目追求外表的好习惯。
(3)可以让幼儿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活动反思在本次语言活动中,幼儿对《田鼠太太的项链》这个故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提问、讨论和角色扮演等环节,大部分幼儿能够理解故事的内涵,明白珍惜粮食和实用价值的重要性。
但在活动过程中,也有个别幼儿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大班数学教案:《田鼠太太的项链》
一、设计意图
幼儿非常喜欢听童话故事,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对于帮助故事中的人物解决问题这类挑战性的事情有着极大的兴趣。
童话《田鼠太太的项链》主要讲述了“田鼠太太因追求美丽的外表而把过冬的粮食换成漂亮的服饰,最后只能忍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
”本节课我便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绘本中的精彩故事,将其改编成了一节数学活动。
在田鼠太太换粮食的过程中,粮食在逐渐减少,最后变为0。
又恰巧孩子们已经有了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经验,所以这次活动的设计既能抓住孩子对于绘本故事的好奇这一特点,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能保证孩子们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二、活动目标
1.能根据故事的情节运用所学加减法算式表示粮食递增、递减的过程。
2.能在故事情节的引导下尝试换购物品,从而体验到换购物品的乐趣。
3.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让幼儿体会故事中贪心自食其果的含义。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田鼠太太的项链》PPT;操作数字卡片每人一套。
2、经验准备:幼儿已学习过10以内数的加减法。
四、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幼儿回答)秋天过去就是冬天了,所以小动物们要开始储存粮食准备过冬了,可是有位田鼠太太在去年却没有做好合理的准备,没能过上一个舒舒服服的冬天。
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呀?接下来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个究竟,故事的名字叫《田鼠太太的项链》
2、分段讲述故事,利用所学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1)秋天到来的时候,田鼠太太就已经开始准备过冬的粮食了。
田鼠太太每天一大早就来到田地里找粮食,找啊找啊,一直找到天黑才回家。
衣服弄脏了,裤子被树枝钩出了洞,连鞋子都走破了。
可田鼠太太心里还是很高兴,因为它找到了很多粮食。
提问:她找到了哪些食物?她把这些食物分别装到了瓶子和袋子里,各有多少瓶,多少袋?
(2)她准备了这么多的粮食为什么还饿着肚子呢?(继续讲故事,演示课件)。
多么高贵的项链啊!”田鼠太太快活得马上把项链挂在了脖子上朝回家的路走去。
这时,田鼠太太在大街上遇见了花母鸡,花母鸡看了项链对她说:“可惜你的衣服太旧了,配不上这串高贵的项链。
”你赶快回家拿3瓶花生来我这换一件新上衣吧。
提问:小朋友们,田鼠太太会换吗?(继续听故事)。
于是,田鼠太太急急忙忙回家,拿出准备过冬的花生,用3瓶花生换来了一件崭新的上衣穿在身上,项链立刻显得高贵了。
提问:请问现在田鼠太太还剩几瓶花生,用算式表示?
(3)一天,田鼠太太带着项链在大街上又遇见了兔子,兔子对着田鼠太太说:“哎呀呀!你的裤腿上裂了一个口子,跟这串高贵的项链和美丽的上衣一点也不配。
”快去拿2玉米到我这来换条新裤子吧。
田鼠太太马上跑回家,拿出准备过冬的2袋玉米,换到了一条漂亮的裤子。
提问:田鼠太太的粮仓里还剩下几袋玉米,请用字卡摆出相应算式?
(4)田鼠太太穿着漂亮的衣服,带着高贵的项链走在大街上,头抬得高高的,好让大家能看到它脖子上的项链。
这时,出现了一个声音,“嘻嘻,瞧她,鞋头破了一个洞,脚趾都露出来了,可不配她的项链和衣服,还不快拿2袋谷子去换双漂亮的高跟鞋。
”刺猬对小乌龟说。
田鼠太太听见了,立即回家拿出了准备过冬吃的2袋谷子,换来了一双新的高跟鞋,穿在了脚上。
提问:现在田鼠太太还有几袋谷子供她过冬?(用字卡摆出相应算式)
(5)现在的田鼠太太是多么地美丽和高贵啊,可是他的食物都还剩下多少呢?(出示课件观察)。
(6)秋天过去了,冬天来到了。
北风呼呼地吹着,天空中飘着大雪,天冷极了。
剩下的食物根本就不够吃的,田鼠太太饿得“咕咕、咕咕”直叫,她的孩子们也哭着直叫“妈妈,肚子饿、肚子饿……”田鼠太太说:“别哭别哭,妈妈去找吃的。
”没办法了,田鼠太太只好戴着高贵的项链,穿着新衣和新鞋,在雪地里寻找吃的东西。
可是,什么东西都找不到。
最后,田鼠太太又饿又累,晕倒在
雪地里。
提问:小朋友有什么好办法能帮一帮田鼠太太吗?
3.创设“换购商店”的情景,利用所学加法算式帮助田鼠太太。
(1)师:“今天老师带着小朋友来到换购商店,请你们帮帮田鼠太太。
”换购商店的老板说: 一双高跟鞋可以换2瓶花生,一件上衣可以换1袋玉米,一条裤子可以换3袋谷子。
提问:换购之后,再加上之前剩余的食物,现在花生、玉米、谷子各有多少?用算式表示(2+2=4、2+1=3、1+3=4)。
(2)换购商店的老板看小朋友这么热心的帮助田鼠太太,要奖励大家一下,他说:“田鼠太太的项链还可以换1瓶花生、2袋玉米、1袋谷子,那现在这三种食物分别又有多少了?请用算式表示?(4+1=5、3+2=5、4+1=5)。
4、师幼讨论:在你们的帮助下田鼠太太和她的孩子们终于有了足够的食物过冬了,她非常感谢你们,还夸你们特别聪明。
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你觉得田鼠太太拿过冬的粮食去换新衣服、新鞋子值得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呢?
5、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小结:捡到东西要给失主不能贪婪,爱慕虚荣。
还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很多选择,但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先考虑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这样才不会让自己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