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人格修养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代教学智慧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第一篇:中国古代教学智慧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中国古代教学智慧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Implications of ancient Chinese wisdom of contemporary teaching of language teaching【摘要】中国传统教学智慧是历经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验,最能够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其巨大适应性和优越性的文化成果。
中国当代语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功利化、片面社会化和低效化,欲解决中国当前存在的教育问题,可以从古代传统教学中汲取经验,用以指导当代语文教学。
【关键词】教学;当代语文;传统教学;启示【Abstract】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ere is a certain utilitarian, one-sided socialization and inefficient technology, we can solve these problems to seek the wisdom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eaching.Chinese ancient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the various teaching ideas can give us inspiration in teaching.【Key words】teaching;contemporary language;traditional teaching;revelation蔡元培先生就教育问题曾指出:“教育应该采用欧美之长,孔墨教授之精神。
”① 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欧美之长”已经入驻中国,形成了丰富的教学理论体系。
但在百年的教学发展中,“孔墨教授之精神”却抛诸脑后。
“孔墨教授精神”是蔡元培老先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教学思想的一种代表性说法,也就是说中国现代教学应该从中国古代教学中汲取优秀思想精华以指导现代教学的发展。
浅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摘要:孔子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留下的《论语》是一份珍贵的遗产,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等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论语;教育思想;中学语文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11-02两千多年来,《论语》一直在封建社会的治国安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其中所涉及教育的主张、思想和理念等是孔子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本文就《论语》一书中所所体现出的教育主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其对语文教学的作用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教育主张孔子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提倡不分长幼,不论贵贱,不分种族,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对受教育者不规定年龄,他认为学无止境,年长者也可以学习,教育可以是一种终身教育。
这一教育主张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仁人君子为教育目标的,目的是通过他们去传播“仁爱”思想。
作为最早的老师,孔子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同时他还对仁人君子的“德”与“才”提出了“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标准要求,这就把教育主张具体化了。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回望孔老夫子的这些教育主张时,仍然不得不感慨这些观点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二、德才兼备、学行并重的教育内容孔子的教育思想还体现在教育内容的完备性和科学性方面。
概而言之就是德才兼备、学行并重,使道德修养、书本知识、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一)道德教育孔子把德育放在教育首位。
其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道德信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语》中有许多章节论述了人格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在他的教导下,弟子曾参提倡道德自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弟子颜回、曾参、闵子骞等都成为道德的楷模。
(二)知识教育孔子以“四教”作为教育内容的总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教师的国学素养读后感导语:国学,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接下来为大家介绍教师的国学素养读后感文章,仅供参考!教师的国学素养读后感国学,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灿烂文化。
这些文化,不仅存在于典籍中,而且也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祖先的思想智慧是珍贵的,而这些思想智慧则是由浩瀚的文化典籍传承下来的。
这些宝贵的典籍穿越时空,给一代代人带来心灵的震撼与滋养,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与精神价值的载体,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经验和智慧结晶,也是全球华人民族凝聚力的根基。
作为一个奋战在教育一线的老师,并且作为一个在一所崇尚国学的校园里工作的老师,我更加要学习国学了解国学。
尽管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对国学只需要做到不求甚解。
但作为老师,我们却要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要研究国学,热爱国学,把国学作为一门需要精通的学问。
在《教师的国学素养》一书中,我看到了《颜氏家训》这本书的简介。
于是,就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这部著作,并有了自己的体会。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史名著,为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大学者颜之推所著。
我深知不停的学习不仅可以给教育以源头活水,而且更能丰富自己的人生,以此引导自己和他人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读了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
在《颜氏家训》这部家训中,颜之推系统地讲述了做人、修身、成才、教育、治家的道理和方法,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其中对家庭教育的探究尤其突出。
他指出在家庭教育时要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强调要进行勤俭教育、择友教育、自省教育,劝勉教育和切磋交流,合理解决了博学和专精的关系。
提出要让孩子潜心求学、知行结合、省事知足、专心精一。
他强调家庭教育的关键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成长影响极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必须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切忌“无教而有爱”,要做到“爱子要爱得其所,爱得有方”,不能过分溺爱和放纵孩子。
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还要“威严而有慈”,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家风和环境熏陶等。
国学经典与教师修养心得体会(精选5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与教师修养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国学经典与教师修养心得体会1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有的人为求生存,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有的人选择了冒险拼搏,挑战自然;更多的人是顺其自然而生活。
怎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与职业的关系极大,我称其为职业的生活方式。
我成为一名教师,那意味着我选择了教师的生活方式。
当初选择师范专业完全是因为分数的关系,毕业后又经思想挣扎最后还是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
不为别的,只因为生计。
而今想来,谷定珍的《美的教育》给了我不少启发,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活方式了。
因为我对这个职业是喜欢的,而且我希望能够在职业上有所成就,不想自己的职业失败。
不同职业的生活方式有区别,但是对职业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人的职业理想。
我的职业理想就是一个问题“我为谁而教育?我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教育为了谁,很多人会说为了孩子、为了学生,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如此实践的,而是为了领导、为了评委、为了家长、为了分数、为了个人等等。
目的不同,其行为必将各异。
我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学生。
教育事件的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择等都应当首先考虑的是学生。
为了学生而教育,这样的教育一定要对学生有益,所以我想成为一个对学生有益的教师。
谷老师指出,教师分为三类:“一,有益,如同‘鱼翅’,没他,不行。
言人所欲言而未尝言者,学生佩服之至,纷纷立志成为这样的人。
二,无害,如同‘大白菜’,有他不多,没他不少。
可是学校开门,学生上课,总得有老师。
三,有害,如同‘烟灯烟枪姨太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好好的艺术作品,被他大卸八块,抽筋剥皮,破坏残踏。
”我想成为对学生有益的老师。
教师的益表现在教师的修养上,一来学生上该教师的课,二来教师的指点和生活方式是学生的示范。
浅谈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对现代教师的启示作者:雷全丙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12期[摘要]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儒家,道家,墨家等各有各的主张和思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为中国现代教师一定可以从中国古代渊源流传的优秀文化中汲取到作为中国教师的智慧,从而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教师古代思想文化教育智慧[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232-01近现代以来,中国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但是中国现代教育大部分理论和思想都是西方国家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理论和思想的先进性和优秀性。
只是当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思想和理论的时候,也应该重视本国一些优秀的思想理论。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为中国人,一定具有中国人所特有的特色,包括思想,行为等等,这些特色是西方国家所不具有的。
那么中国教师同样也可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汲取现代教育的智慧。
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点“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观,它所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传道的“道”指的就是一种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师并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除了传授知识,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天人合一”讲的是一种和谐的观念“故人者,天地之心也。
”《礼记·礼运篇》,就是说“天人合一”这种和谐必须是有人主动发起的。
这种天人合一不是武侠小说里面的含义,它具有内省性和道德意义,是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开阔,寻求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当今教育里体现在素质教育里的道德发展和心灵发展。
一个教师若是能理会这种思想进而影响学生,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价值观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教师把这种思想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可以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教育过程的和谐性这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和谐;知识和能力的和谐;品德与才能的和谐;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内心世界与外界的和谐。
以古人师道为鉴谈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作者:吴朝来源:《语文建设·下旬》2018年第04期师道,即为师之道,一直是古今为师者探讨的重要话题。
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的学前教育以及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师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如何成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作出了规范指导。
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师道的许多论述,都可窥见这三方面的影子。
一、“经师易遇,人师难遇”——恪守职业精神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带领学生无拘无束地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但前提是必须恪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司马光说过:“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所谓“经师”,是指具备专业能力的教师;而所谓“人师”,是指既具备专业能力也具备人格魅力的教师。
“人师”以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终身受益的影响和感化。
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
语文教师的职业精神表现在对于教育事业的崇敬与忠诚,对于本职工作的热爱与执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从走入校园、走上三尺讲台开始讲授母语的那一刻起,就要在课标的指引下,为语文教育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这是一个宏伟的理想,也是一条漫长的旅程,是激励着每一位语文教师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是对教书育人事业无怨无悔的爱。
语文教师的职业精神表现为对学生真挚的爱。
清代群玉书院“亲师斋”有铭曰:“主善为师德业所资,狎而敬之,畏而爱之,亦趋亦步,朝斯夕斯,熏陶既久,其益无涯。
”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更要成为他们的陪伴者,发自内心地爱护他们。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发掘他们各自的禀赋;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他们看作一个个独特的灵魂,而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以爱为出发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心怀爱与尊重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
语文教师的职业精神还表现为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正逐渐向引导者、促进者转变。
老师为人和善中国文化素养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为例,探讨其与教师人格修养的关系。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
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便自然有墨香的优雅。
不需要刻意装扮,就会由内而外产生出一种气质。
不论是语言还是行为举止,甚至于一颦一笑,都有一种书卷气自然流露。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在一个课堂上,有一个小孩子闹得不行了,老师讲不下课去了,忽然停住讲课,他说:“同学们,我现在不讲了,大家看××。
”于是大家就都看那个孩子,那个孩子也不说话了,老师接着说:“同学们,如果拿刀子扎你们的话,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如果拿刀子扎××的话,白刀子进去黄刀子出来。
”二三年级的孩子,都愣了,怎么回事?老师马上点题了,“他就是一肚子大粪呀!”那个孩子当时脸涨得通红,想跟老师对骂的,但是孩子还是控制住了。
老师的这一句话,虽然当时制止了孩子淘气的行为,但他可能一生都会记得“白刀子进去黄刀子出来”这句话,会一辈子仇恨这位老师。
在这里,且不说老师的语言有多么粗俗,最直接反映的就是教师的人格修养不够。
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在教师,教师的综合素养左右着教育的走向及其最终成败。
在一切素养中,教师的人格修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做为教师的人格修养,其组成应该有四个最基本的因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性品质、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格魅力应该不仅表现在仪表、仪容、教学语言和风格方面,更应该表现在道德品质、生活情趣、师生感情等方面。
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必须要广博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与成长因为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的浇灌,而一直保持澄澈清明的状态。
“下面我们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为例,探讨一下其与教师人格修养的关系。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即爱人,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人格修养的启示作者:胡忠艳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02期内容摘要:早在我国古代就涌现出了大批优秀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师的压力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等的要求而不断加大,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愈演愈烈。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静下心来研究古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传承教育家们思想的精华,祛除职业倦怠的诟病,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关键词:古代教育思想语文教师职业倦怠人格修养一.浅谈语文教师的人格修养古代的中国,视教育为民族发展的动力。
所以远在四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把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
按照张岱年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的思想,教育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化不断创新的动力。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其中很多关于师德的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师的人格修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研读、深思、借鉴、学习、践行。
梁启超说:“无论教人或教自己,非把人性问题解决,教育问题没有法子进行。
”[1]教育所面对的是人,人是不断发展,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因此,全部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对人的思考基础之上。
所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出现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指导人发展、进步的活动。
对于语文教师自身而言,也是一种不断提升人格修养的过程。
只有这两方面实现双赢,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人格学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个人,是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思想和行为的综合。
[2]《辞源》中解释说,修养,指通过内心反省培养完善的人格。
所谓“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就充分表达了这层意思。
语文教师人格修养即是个体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道德行为范式、道德品质和境界,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主体本质。
[3]教师人格修养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教师在教育生涯中情感、品质、道德的凝结。
它决定着语文教师的人生境界和价值目标,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起码的素养。
借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框架来描述主体性道德人格则为:一个包含着“向善性”在内的、具有无限提升的可能性本我;一个在社会意义上独立的、自主的自我;一个具有超越意向的、追求至善的超我;三者和谐统一。
那么,语文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也便是这三者的和谐统一。
二.浅析语文教师现状近年来,在网上、报刊、杂志等媒体上不断出现诸如:“语文教师…鸭梨山大‟、“语文教师的一段真情告白——下辈子不会在当语文老师”等新闻。
这些新闻的核心都讲述了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倍感压力之大,在寒假期间向学校递交辞职信,毅然离开“三尺讲台”,去谋求其它职业,也发誓以后不会再干教师这一职业。
更有北京某小学的周华老师说道“想起学生就觉得头疼!”这句话引起了同事们的共鸣,青年语文教师纷纷诉说工作压力大,老教师也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
杭州市教育研究所对该市31所中小学的调查显示,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太大,并已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教育这一职业产生了倦怠感。
职业倦怠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
随着 1980 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也成为一个专业名词流行起来。
所谓倦怠,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情境下,逐步形成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的现象。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应激情境的不断加剧,语文教师不能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来化解痛苦以至在工作中表现为身心疲劳、耗竭状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队伍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手段等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师职业特征无法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变化给传统的教师职业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语文教师个体自身的人格特征对职业倦怠的产生也有直接影响。
语文教师人格特征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不良因素,所不同的是个体人格特征有所差异。
语文教师若存有某种人格特征,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在面临同样的压力时,该类特征明显的教师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更容易陷入倦怠状态。
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师人格修养的启示自古以来,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被定下了“乐守清贫、甘于奉献”的行为准则。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老师必须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老师的特质。
语文教师作为一种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特殊职业,便要进一行,爱一行。
以为人师表的形态居于社会的特殊位置上。
语文教师自身必须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就是说社会要求他们在精神上是一个完人——时时刻刻要警惕自己为人师表的形象,万万不可放松对自己的约束。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师人格修养的启示“仁”乃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道德教育内容。
所谓“仁”就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爱人”的品质,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从而成就每一个学生。
孔子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提出较为系统地道德修养理论的思想家之一。
《论语·学而》一篇中曾子讲“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求语文教师要经常对自己进行自我反省,他认为这是修身的基本方法之一。
语文教师就要时时处处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若有不对的地方,一定要及时批评自己并加以改正,这是为人师表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教师职业是光荣的,同时也是繁重的,但如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投入教育事业,那么许多困难都会逐步加以解决和克服。
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
心理学研究发现,尽管许多人认为对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
一个理智的语文教师要做到有自知之明,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过分自卑,从而改进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及弱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克服不足。
语文老师自身人格修养的提高不仅会鼓励自己克服职业倦怠,也会给自己的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二)朱熹的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师人格修养的启示宋代朱熹明确的主张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他指出,要向人们灌输伦理道德思想,不仅要启发他们加强自身的修养,而且要开设学校进行专门教育。
在朱熹的教育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轻视功利,而把“存天理,灭人欲”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
存天理,就是要人们遵守封建道德纲常,灭人欲,就是要人们控制、遏制对物质生活的欲望。
在世人眼中,教师应该是精神上的富有者,物质上的贫困者。
特别是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看到别人腰缠万贯,教师心理难免失衡,心想自己从事的是培养祖国未来和希望的职业,有什么理由独守清贫?于是,当面对国家发放的微薄工资,面对日益增长的物价时,对生活前景充满忧虑,对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也就失去了信心。
职业倦怠油然而生。
朱熹的教育思想直接点中了现代很多语文教师的心里所想。
他的思想折射出的“灭人欲”正是要告诉每一位语文教师,不要被社会的浮华和物欲的冲击所诱惑,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独高的追求和目标,而不是仅仅为了谋生。
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价值观念。
让语文教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桃李满园中升华。
(三)颜元的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师人格修养的启示明代中叶以后一位重要的思想家颜元强调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应当着眼于“身实学之,身实习之,终身不懈。
”(《存学编》卷一)他认为,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和鼓励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要人们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人们能够按照这些规范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颜元反对将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同社会实际脱离开来。
他认为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离不开社会的实事实物。
笔者认为颜元的这一思想最赋价值。
因为所有的理论和思想精华,如果不能将其践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那么它只能是空谈罢了。
语文老师就应该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言行来教育自己的学生。
“言传”很重要,“身教”更重要。
不仅文中提到的思想家对现代语文教师人格修养有重要的启示,老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王阳明、顾炎武等思想家以及《大学》、《中庸》、《道德经》、《礼记》等教育著作也提出了系统的修养学说,这些修养方法虽然有其时代的特定内容和阶级的局限,但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他们留下的古代教育思想给现代的语文老师莫大的启示,对当今语文教师人格修养的提升依然起着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1] 梁启超.儒家哲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183[2][美]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第六版)[M].陈会昌,等,译.[3] 焦兴青.论教师的人格修养[J];西藏大学学报,2008.6[4][5]余仕麟.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精华[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