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03.47 KB
- 文档页数:3
偏头痛的神经调节与植物药物治疗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偏头痛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神经调节治疗以及生活方式调整等。
本文将重点探讨偏头痛的神经调节与植物药物治疗。
一、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与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神经递质失衡、皮层扩散性抑制等因素有关。
血管因素在偏头痛的发作中起着重要作用,颅内外血管的扩张和收缩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同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激活会释放神经肽,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进一步加重神经炎症和疼痛。
二、神经调节治疗(一)经皮眶上神经刺激(tSNS)tSNS 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方法,通过在眶上区域施加电刺激来缓解偏头痛。
研究表明,tSNS 可以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活性有关。
(二)枕神经刺激(ONS)ONS 是将电极植入枕部皮下,通过电刺激枕神经来治疗偏头痛。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偏头痛患者,ONS 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它能够调节枕神经的传入信号,从而减轻头痛症状。
(三)深部脑刺激(DBS)DBS 是一种侵入性的神经调节方法,通过将电极植入脑内特定核团来治疗偏头痛。
目前,DBS 在偏头痛治疗中的应用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初步结果显示其具有一定的潜力。
三、植物药物治疗(一)姜黄素姜黄素是从姜黄中提取的一种天然多酚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姜黄素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来缓解偏头痛。
(二)小白菊小白菊具有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被认为对偏头痛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其可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减少血管痉挛来发挥作用。
(三)银杏叶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可以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氧和葡萄糖的供应,从而减轻偏头痛的症状。
此外,它还具有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
前庭性偏头痛发病机制及诊疗的研究进展(全文)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为眩晕和偏头痛共存的良性复发性眩晕,发病率较高,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受到研究眩晕的学者们极大关注。
与偏头痛一样,VM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药物治疗方面缺少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药物有效性。
文中对VM的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01 VM的历史演变及流行病学特点VM以往被称为偏头痛相关性头晕/眩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良性复发性眩晕,等。
公元131年,Aretaeus首次描述了偏头痛发作时前庭症状的发生。
1873年,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内科医生Liveining报道了偏头痛和眩晕之间的联系。
1961年,Bickerstaff首次描述了伴有脑干症状的偏头痛,包括眩晕,并称之为基底动脉偏头痛,这个术语后来被重新命名为脑干先兆偏头痛。
Dieterich等首次提出使用VM这一术语作为此类患者的诊断。
2012年,国际Barany学会和国际头痛学会的偏头痛分类小组委员共同制定了VM诊断标准,并于第2年公开发布。
2014年国际头痛学会的头痛分类第三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Headache Disorders 3rd Edition[beta version],ICHD-3beta)编入了VM的诊断标准。
VM是位于第3的复发性眩晕相关疾病之一。
研究表明在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中,40-54岁的女性VM年发病率为5%。
在ICHD-3beta 诊断标准公布前,VM在耳鼻喉科门诊疾患中占4.2%-29.3%,眩晕科门诊疾患中占6.0%-25.1%,头痛科门诊疾患中占9.0%-11.9%。
2016年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发现,临床以头晕为主诉的患者中,VM和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probable vestibular migraine,PVM)分别占偏头痛患者的10.3%和2.5%。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中外医疗偏头痛是一种引起原发性头痛的常见疾病,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5%[1],且好发于中青年群体[2],给个人、社会和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第六大失能性疾病以及第一大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因此迫切需要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技术的进步和对偏头痛研究的深入,以观察偏头痛发病过程中颅脑不同区域的代谢活动,了解神经肽在偏头痛发病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发现与偏头痛发病相关的基因。
不断研究有助于研发出用于偏头痛治疗的新方法,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拮抗剂、抗CGRP 单抗和抗CGRP 受体单抗、5-羟色胺1F 受体激动剂,以及非药物的神经调节治疗等,并使得未来针对不同分型偏头痛特定发病机制的个体化治疗成为可能。
1偏头痛的发病机制1.1血管学说血管学说是最早用于解释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学说。
传统血管学说认为颅脑血管的扩张是引起偏头痛发病的原因,但后续的研究发现,在使用西地那非、硝酸甘油、西洛他唑、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ituitary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eptide,PACAP)或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诱发的偏头痛发病过程中没有伴随有显著的颅脑血管的扩张[3];而使用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诱发的颅脑血管扩DOI:10.16662/ki.1674-0742.2021.13.189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郭易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广东广州510632[摘要]偏头痛是一种引起原发性头痛的常见疾病,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技术的进步和对偏头痛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了解逐渐加深。
该文将回顾目前关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重要观点,包括偏头痛的痛觉产生机制、偏头痛发病的相关解剖区域、大脑原发性功能障碍及三叉神经血管痛觉通路的激活机制,以及从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动物模型研究中获得的启示。
偏头痛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偏头痛所属部位:头部就诊科室:神经内科病症体征:头痛,神经痛,面色苍白,睡眠障碍疾病介绍:什么是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表现为发作性的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及羞明,经一段歇期后再次发病,在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痛缓解,在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症状体征:偏头痛有什么症状?偏头痛的症状主要为不伴先兆的偏头痛、伴有先兆的偏头痛、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儿童期良性发作性眩晕及偏头痛持续状态偏头痛。
(一)不伴先兆的偏头痛(普遍型偏头痛)最为常见。
发作性中度到重度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或畏光。
体力活动使头痛加剧。
发作开始时仅为轻到中度的钝痛或不适感,几分钟到几小时后达到严重的搏动性痛或跳痛。
约2/3为一侧性头痛,也可为双侧头痛,有时疼痛放射至上颈部及肩部。
头痛持续4~72小时,睡眠后常见缓解。
发作间有明确的正常间隙期。
若90%的发作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称月经期偏头痛。
至少出现上述发作5次,除外颅内外各种器质性疾病后方可作出诊断。
(二)伴有先兆的偏头痛(典型偏头痛)可分为先兆和头痛两期:▲1.先兆期:视觉症状最常见,如畏光,眼前闪光、火花,或复杂视幻觉,继而出现视野缺损、暗点、偏盲或短暂失明。
少数病人可出现偏身麻木、轻度偏瘫或言语障碍。
先兆大多持续5~20分钟。
▲2.头痛期:常在先兆开始消退时出现。
疼痛多始于一侧眶上,太阳穴,眶后部或额颞区,逐渐加重可扩展至半侧头部,甚至整个头部及颈部。
头痛为搏动性,呈跳痛或钻凿样,程度逐渐加重发展成持续性剧痛。
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
有的病人面部潮红,大量出汗眼结膜充血;有的病人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厌食。
(三)眼肌麻痹型偏头痛极少见。
起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下。
有固定于一侧的头痛发作史,在一次较剧烈头痛(眼眶或眶后痛)发作后,出现同侧的眼肌麻痹,以上脸下垂最多见。
麻痹持续数日或数周后恢复。
开始几次发病麻痹完全恢复,但多次发作后可遗留部分眼肌麻痹而不恢复。
J Apoplexy and Nervous Diseases, July 2024, Vol 41,No. 7偏头痛发病机制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毛西京, 朱博驰综述, 于挺敏审校摘要: 偏头痛是一种具有多种亚表型的异质性疾病,其诊断主要基于临床标准,缺乏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客观评估,影响了偏头痛的精确诊断、治疗选择以及预后评估。
近年来偏头痛在遗传、生化、影像等方面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偏头痛提供了客观的检测指标。
如能在临床工作中选择特异性、敏感性、易检测、可行性高的标志物将推动偏头痛早期诊断、精准化治疗的步伐。
关键词: 偏头痛; 生物标志物; 神经元; 胶质细胞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biomarkers of migraine MAO Xijing ,ZHU Bochi ,YU Tingmin. (The Sec⁃ond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 : Migraine is a heterogeneous disease with various subtypes , and the diagnosis of migraine mainly relies on clinical criteria. The lack of specific biomarkers for objective assessment impacts the precise diagnosis , treatment selec⁃tion , and prognostic assessment of migraine. In recent years ,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migraine in terms of genet⁃ics , biochemistry ,and imaging , which provides objective indicators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igraine. Identifying specific ,sensitive ,easily detectable ,and highly feasible markers in clinical practice will accelerate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precise treatment of migraine.Key words : Migraine ; Biomarkers ; Neurons ; Glial cells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血管交互作用的炎性病理生理过程参与其中,并且从血液、脑脊液、唾液、影像检查中均发现了有意义的标志物,这些标志物成为偏头痛诊疗的潜在靶点。
偏头痛的发生机理及临床治疗进展作者:毛哲滢来源:《商情》2018年第04期[摘要]偏头痛是临床中常见的神经一血管功能障碍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周期性的特征,是临床中的疑难病症。
目前,治疗偏头痛的措施是多种多样的,本文首先阐述了偏头痛的发生机理,并从三个方面对其临床治疗进展进行总结。
[关键词]偏头痛发生机理临床治疗进展偏头疼在医学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脑功能性慢性疾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
根据偏头疼发作时的表现来看,先兆偏头疼、无先兆偏头疼是医学界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两种类型的偏头痛在发病时有着相似症状,但有着不相同的发病原因。
本文详细的阐述了偏头疼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对策。
一、偏头痛发生先兆的机理分析医学界对偏头痛的先兆病例的生理现象最为科学的解释是皮质扩散。
由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所进行的缓慢移动,继而产生了去极化电位活动,产生了皮质的扩散抑制。
这种极化电位活动会导致血液在脑部增加短时程的活动,减少长时程的活动。
大脑皮质会在缓慢扩散过程中产生低灌流,但是这种反应和大脑动脉血管产生的痉挛是有着显著区别的。
在大脑皮质扩散抑制性偏头痛患者出现局部脑血流减少以后,会有短暂的充血期出现,这种现象就预示着偏头痛的先兆的到来,而不是血管舒张启动的先兆。
医学界学者经过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传统血管收缩能够导致偏头疼的先兆产生,血管舒张引起头疼的说法已经解释不了上述现象,他们认为对于偏头痛起到诱发作用更为科学的是皮质扩散抑制。
但是人们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皮质扩散对人体的抑制作用的存在。
在临床手术中也发现少数患者出现了头疼后存在先兆的现象,这样皮质扩散抑制诱发偏头疼的说法就不成立了。
所以这种学说的相关理论还不太完善。
神经元学说认为中枢神经是导致偏头疼产生的原因,中枢神经能够改变人体内分泌,使血管收缩和舒张发生障碍,中枢神经把这种障碍释放出来就产生了偏头疼。
这种疾病是由于三叉神经和血管发生反射现象,传导通路造成阶段性缺陷,导致三叉神经过度放电,人的大脑皮层受到刺激,引发脑干和脑血管相互作用而发生头疼。
偏头痛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经常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
该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但是目前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一些关于偏头痛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科学知识。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些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偏头痛并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式。
一、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偏头痛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涉及多个神经系统的改变。
研究发现,偏头痛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1、神经元兴奋性增强偏头痛患者的脑细胞具有一定的兴奋性,他们会更易于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发生电化学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偏头痛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过度疲劳、亢奋等情况。
2、神经递质不平衡神经递质是大脑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血清素。
许多研究表明,血清素在偏头痛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偏头痛患者的血清素水平会降低,导致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3、血管扩张偏头痛患者通常会出现血管扩张的情况,特别是在头部血管中。
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外部刺激、气温变化以及内部因素等就会对血管造成影响,进而加剧偏头痛的发生。
二、偏头痛的治疗方法目前,对于偏头痛的治疗主要分为预防性治疗和急性治疗两种方法。
1、预防性治疗预防性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和避免偏头痛的发生。
这种方法通常采用药物预防,例如β受体阻滞剂、抗癫痫药等。
此外,一些非药物性治疗方法也被证明可以减少偏头痛发生的频率,例如冥想、按摩、针灸等。
2、急性治疗急性治疗的目的是缓解已经发生的偏头痛症状。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采用非处方药物,例如牛磺酸、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其中,有些药物可能会导致副作用,特别是对胃肠道的不良影响。
为了减轻偏头痛症状,患者可能会依赖过多的非处方药物,这将导致“药物误用性头痛”,从而进一步加剧疾病的恶化。
因此,对于偏头痛治疗应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并且遵从医生的建议。
三、如何减少偏头痛的发生针对偏头痛的发生机制,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减轻症状,例如:1、保持规律的睡眠和饮食习惯规律的睡眠和饮食习惯对缓解偏头痛至关重要。
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叶深琼1ꎬ2ꎬ王相明2ꎬ张月辉2(1.川北医学院ꎬ四川南充637000ꎻ2.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ꎬ四川攀枝花617000)㊀㊀DOI:10 3969/j issn 1006 ̄2084 2020 06 009通信作者:张月辉ꎬEmail:zyh18096306699@163.com中图分类号:R747.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2084(2020)06 ̄1086 ̄06㊀㊀摘要: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复杂神经系统疾病ꎬ其发病率㊁致残率逐年升高ꎬ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ꎮ目前偏头痛预防及发作期治疗均不理想ꎬ与偏头痛发作机制不清密切相关ꎬ故探讨偏头痛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ꎮ关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学说众多ꎬ主要包括血管学说㊁神经元学(皮质扩散抑制学说㊁三叉神经血管学说)㊁炎症介质学说等ꎬ但近年来诸多学者致力于偏头痛磁共振成像及基因遗传相关研究ꎬ发现偏头痛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脑结构和功能异常以及相关基因遗传易感性ꎬ并相继提出中枢神经系统学说及基因遗传学说ꎮ关键词:偏头痛ꎻ发病机制ꎻ磁共振成像ꎻ基因遗传ResearchProgressinPathogenesisofMigraineYEShenqiong1ꎬ2ꎬWANGXiangmin2ꎬZHANGYuehui21.NorthSichuanMedicalCollegeꎬNanchong637000ꎬChianꎻ2.DepartmentofNeurologyꎬCentralHospitalofPanzhihuaꎬPanzhihua617000ꎬChinaCorrespondingauthor:ZHANGYuehuiꎬEmail:zyh18096306699@163.comAbstract:Migraineisacommonandcomplicatedneurologicaldiseaseintheclinicalꎬtheincidenceanddisabilityrateofwhichareincreasingyearbyyearꎬwhichbringsaheavyburdentothepatientsandsociety.Atpresentꎬmigrainepreventionandtreatmentarenotidealꎬwhichiscloselyrelatedtotheunclearmechanismofmigraineattack.Thereforeꎬitisofgreatclinicalsignificancetoexplorethepathogenesisofmigraine.Therearemanytheoriesaboutthepathogenesisofmigraineꎬincludingvasculartheoryꎬneuronaltheory(corticalspreadingdepressiontheoryꎬtrigeminalvasculartheory)ꎬandinflammatorymediatheory.Butinrecentyearsꎬmanyscholarshavededicatedtomigrainemagneticresonanceimagingandgeneticinheri ̄tanceresearchꎬandfoundthatmigrainepatientshavedifferentdegreesofbrainstructuralandfunctionalabnormalitiesandgeneticsusceptibilityꎬandhavesuccessivelyproposedcentralnervoussystemtheoryandgeneticinheritancetheory.Keywords:MigraineꎻPathogenesisꎻMagneticresonanceimagingꎻGeneticinheritance㊀㊀偏头痛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中㊁重度搏动样原发性头痛ꎬ常发生于偏侧ꎬ可伴随恶心㊁呕吐ꎬ光㊁声敏感等症状[1]ꎮ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ꎬ人类最常见疾病中ꎬ偏头痛已位列第三位[2]ꎮ偏头痛影响着世界15%~18%的人口ꎬ女性是男性的3倍[3]ꎬ其中每年有3%的发作性偏头痛患者转为慢性偏头痛[4]ꎮ偏头痛已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的致残性疾病ꎮ目前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不清ꎬ加之我国患者就诊率低ꎬ预防性治疗不充分ꎬ过量使用镇痛药物等诊疗现状[5]ꎬ近一半的偏头痛患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ꎬ故对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意义重大ꎮ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ꎬMRI)及基因检测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有效运用ꎬ偏头痛患者神经影像学成像以及基因遗传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ꎬ并取得显著成果ꎮ现就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ꎮ1㊀血管学说血管学说由Wolff于1963年最早提出ꎬ20世纪80年代前ꎬ血管学说曾一度占主导地位ꎬ该学说认为血管的异常舒缩是导致偏头痛发生的主要原因[6]ꎮSkyhøjOlsen[7]研究显示ꎬ有先兆和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血流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ꎬ前者脑血流量下降ȡ50%ꎬ后者脑血流量下降ɤ20%ꎮ另外ꎬ临床工作中按压颈动脉㊁紧箍头部减少脑血流量的方法能减轻部分偏头痛患者疼痛的现象也支持偏头痛发作与脑血管舒缩可能有关ꎮ随着MRI㊁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等影像学技术用于偏头痛的研究ꎬ血管舒缩引起偏头痛发作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ꎮSchoonman等[8]研究发现ꎬ偏头痛发作期脑血管直径与发作间期无差异ꎬ头痛和非头痛两侧大脑血管之间也无差异ꎮAmin等[9]研究认为偏头痛是一种仅表现为发作期颅内动脉轻度扩张的头痛ꎬ未来偏头痛的研究应着重探讨中枢和外周疼痛通路ꎮChen等[10]采用3D体积灌注成像发现偏头痛患者发作期未观察到大脑灌注明显下降的现象ꎮ加之托吡酯㊁丙戊酸盐等一系列非血管药物的有效运用ꎬ血管学说受到质疑ꎬ偏头痛已不再是简单的 血管性头痛 ꎮ血管学说已不再占主导地位ꎬ但因临床中解释直观ꎬ与患者沟通方便仍常使用ꎮ2㊀神经元学说2.1㊀皮质扩散抑制(corticalspreadingdepressionꎬCSD)学说㊀CSD的概念由Leao首先提出[11]ꎮCSD实质是一种电生理现象ꎬ由大脑皮质局部神经元兴奋引起神经元过度去极化ꎬ并且过度去极化现象从局部向周围扩散ꎬ这种短暂的去极化波扩散速度为3~5mm/min[12 ̄13]ꎮHadjikhani等[14]通过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观察到偏头痛患者先兆症状进展与血氧信号改变几乎同期发生ꎮ而对于无先兆偏头痛ꎬ由于受累脑皮质被均匀的激活ꎬ所以虽然有与先兆偏头痛患者相似的脑血流变化ꎬ但并不表现出先兆症状[15]ꎮ另外ꎬCSD还可通过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参与偏头痛发病[16]ꎮCSD扩散方式及速度与偏头痛视觉先兆等症状相似ꎬ很可能是偏头痛先兆症状产生的原因及触发因素ꎬ但对于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CSD尚需进一步研究ꎮ2.2㊀三叉神经血管学说㊀Moskowitz[17]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概念ꎬ并认为三叉神经血管系统释放出的P物质可使动脉扩张ꎬ血管通透性增加ꎬ并参与炎症反应的激活ꎮ三叉神经血管学说认为偏头痛是由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释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引起ꎬ其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ꎬCGRP)起主要作用ꎮ曲普坦类药物是根据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研制出的一类临床有效抗偏头痛的药物ꎬ相关机制为曲坦类药物激动5 ̄羟色胺1B/1D受体ꎬ引起脑血管强烈收缩㊁周围神经和 三叉神经颈复合体 二级神经元的神经痛觉传递受到抑制以及CGRP释放减少[18]ꎮAmrutkar等[19]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发现舒马曲普坦可使三叉神经节㊁三叉神经脊束核㊁颅内硬脑膜内的CGRP释放量分别下降约44%㊁56%㊁31%ꎮGoadsby和Edvinsson[20]发现使用舒马曲坦后ꎬ发作期偏头痛患者颈外静脉增加的CGRP水平会伴随头痛的缓解降至发病前水平ꎮCGRP作用于相关受体还可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㊁血管扩张以及血管外渗等ꎬ并且CGRP还参与痛觉的中枢㊁外周敏化和偏头痛畏光现象的相关机制[21]ꎮ故三叉神经血管学说是目前较为综合全面的假说ꎬ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占主导地位ꎮ3㊀炎症介质学说无菌性炎症参与偏头痛发病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ꎬ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ꎬIL)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necrosisfactor ̄αꎬTNF ̄α)等炎症细胞因子通过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引起CGRP释放增多ꎬ最终导致偏头痛发病ꎬ而CGRP又作为中间物质将炎症介质学说与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相互联系起来ꎮ3.1㊀核因子κB㊀核因子κB是一种介导炎症的中间物质ꎬ它可以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9㊁IL ̄1㊁IL ̄6和TNF ̄α等下游靶基因的表达[22]ꎮ薛欢等[23]发现大鼠偏头痛模型中脑组织中核因子κB㊁IL ̄1β㊁TNF ̄α㊁环加氧酶2㊁前列腺素E2水平显著升高ꎬ血浆中前列腺素E2㊁IL ̄1β和TNF ̄α水平显著升高ꎮ郭少清[22]发现偏头痛患者血浆核因子κB和IL ̄6水平在发作期明显升高ꎮ而研究证实ꎬ预防性治疗偏头痛药物丙戊酸钠可抑制大鼠偏头痛模型的核因子κB信号通路进一步影响CGRP的表达[24]ꎮ3.2㊀细胞因子㊀IL及TNF ̄α为主的细胞因子在偏头痛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在较多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得以验证ꎬ如有学者证实降低外周血中CGRP㊁TNF ̄α㊁P物质以及IL ̄1β的水平ꎬ能有效缓解偏头痛大鼠模型的疼痛[25]ꎮTNF ̄α㊁IL ̄1β㊁IL ̄10与偏头痛的发作有关ꎬ其中TNF ̄α可增加前列腺素类(化合物)产生ꎬ从而神经元过度兴奋和伤害感受器激活导致神经炎症和神经源性疼痛[26 ̄27]ꎮYuan和Silberstein[28]认为组胺分别与神经元和免疫组织中具有较高的亲和力的组胺3受体和组胺4受体结合ꎬ激活蛋白激酶触发Ca2+释放ꎬ从而发挥维持神经源性炎症通路的重要作用以调节偏头痛反应ꎬ认为小剂量组胺有望用于预防偏头痛ꎮ此外ꎬ环加氧酶2㊁一氧化氮㊁降钙素原等均参与无菌性炎症反应ꎬ非甾体抗炎药以及新近提出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㊁CGRP受体完全人单克隆抗体㊁CGRP受体拮抗剂等药物的有效抗偏头痛作用ꎬ表明炎症介质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ꎮ但动物实验研究表明ꎬ硬膜下CGRP引起急性反应的现象仅在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中观察到[29]ꎬ因此炎症介质在偏头痛发病中的作用是否受性别等因素的影响有待深入探讨ꎮ4㊀中枢神经系统学说偏头痛一直以来都被冠以 良性脑功能疾病 的称号ꎬ直至2004年Kruit等[30]发现8%的偏头痛患者颅内存在梗死灶ꎬ学者们开始将神经影像学技术与偏头痛发病相结合ꎬ相继发现偏头痛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结构及功能异常ꎬ由此提出了中枢神经系学说ꎮ4.1㊀脑结构改变㊀偏头痛患者脑结构改变以灰质㊁白质病变为主ꎬ郑声妮等[31]通过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方法发现偏头痛患者双侧额中回㊁额下回㊁扣带回前部等部位灰质均显著减少ꎮMarciszewski等[32]证实三叉神经脊核㊁背侧脑桥以及下行疼痛调节系统区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㊁背外侧脑桥和髓质中缝)的灰质体积减小ꎬ但这些变化与偏头痛发作的频率㊁强度㊁持续时间等无关ꎮ提示灰质改变可能仅作为触发因素ꎬ并不影响偏头痛病情发展ꎮ脑白质损害主要发生在额叶㊁顶枕叶及基底节等大脑后循环区域ꎬ表现为脑白质内对称或不对称分布的小斑片状㊁点状及圆形㊁卵圆形的等T1㊁长T2信号ꎬ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呈高信号[33 ̄34]ꎮ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这些部位缺少侧支循环使之容易发生缺血改变ꎻ另一方面ꎬ有研究显示CSD可使血管通透性及谷氨酸能神经递质兴奋性增加ꎬ从而引起局部脑缺血ꎬ共同导致脑白质病变[35]ꎮCSD与脑白质病变结合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学说的有力支持ꎬ但以上证据仅表明偏头痛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脑结构改变ꎬ病变部位分布广泛ꎬ且研究结果仅体现在统计学层面ꎬ是否互为因果目前尚不清楚ꎮ4.2㊀脑功能改变㊀目前功能MRI的发展使疾病的诊断进入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新领域ꎬ部分存在异常结构脑区的偏头痛患者也表现出相应的功能异常ꎮ一项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病变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显示ꎬ偏头痛发作期患者的概念形成㊁注意㊁结构㊁记忆㊁起始与保持5个因子评分及Mattis痴呆评定量表评定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6]ꎮ除存在认知功能改变外ꎬ患者疼痛调节功能也受到影响ꎬ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与前额叶皮质㊁前扣带回㊁杏仁核等疼痛调节相关脑区连接明显减弱ꎬ推测偏头痛患者可能存在痛觉调节功能紊乱[37]ꎮ也有学者发现病程大于10年的偏头痛患者脑干㊁后扣带回㊁颞中回㊁梭状回和豆状核等部位局部一致性值异常ꎬ认为与大脑重复处理疼痛信息有关ꎬ同时也与偏头痛患者症状进行性加重相吻合[38]ꎮ目前现有研究结果倾向于患者脑结构改变引起偏头痛发病ꎬ而长期疼痛刺激进一步导致脑功能紊乱ꎬ但以上观点仍停留在设想阶段ꎬ三者之间的关系还需更多证据进一步证实ꎮ中枢神经系统学说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ꎬ尤其是在功能MRI等众多新技术的推动作用下研究结果显著ꎮ但可能受患病人群㊁发病频率㊁病程长短和采集图像时间节点等因素影响ꎬ引起偏头痛发病的具体病变部位及机制尚无明确定论ꎬ故有必要扩大样本量ꎬ横向㊁纵向研究相结合ꎬ旨在准确定位㊁定性研究ꎬ进一步为偏头痛的诊治提供充分依据ꎮ5㊀基因遗传学说偏头痛发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ꎬ据统计ꎬ患者的直系亲属发生偏头痛的概率约为50%[39]ꎮ偏头痛遗传方式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ꎮ5.1㊀单基因遗传㊀目前单基因遗传中仅有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amilialhemiplegicmigraineꎬFHM)相关研究趋于成熟ꎮFHM是唯一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常染色体显性先兆偏头痛亚型ꎬ其先兆期常伴有短暂性偏瘫ꎮFHM的致病基因主要是FHM1(CACNA1A)㊁FHM2(ATP1A2)㊁FHM3(SCN1A)ꎬ这些基因突变与CSD密切相关[40]ꎮ但也有ATP1A2基因突变的偏头痛患者未出现偏瘫的报道ꎬ表明ATP1A2基因可能存在错义突变[41]ꎮ因此ꎬFHM的诊断除基因突变外ꎬ还必须结合完整的家族史进行全面分析ꎮ5.2㊀多基因遗传㊀多基因遗传分为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两个方面ꎮGormley等[42]进行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ꎬ确定了38个偏头痛易感基因位点ꎬ其中有7个(RNF213㊁PRDM16㊁PHACTR1㊁LRP1㊁TGFBR2㊁GJA1HEY2和JAG1)既往研究已明确与血管疾病有关的基因ꎬ4个(MRVI1㊁GJA1㊁SLC24A3和NRP1)参与平滑肌调节的基因ꎬ6个(PRDM16㊁GJA1㊁YAP1㊁LRP1㊁REST和MRVI1)与一氧化氮信号和氧化应激有关的基因ꎮ而近年来研究最多的是偏头痛相关候选基因ꎬ涉及的基因种类较多ꎬ但总体看来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差异ꎬ尤其是不同种族之间ꎮ5.2.1㊀5 ̄羟色胺系统相关基因㊀5 ̄羟色胺代谢紊乱是偏头痛发病的物质基础ꎬ王贤琦等[43]发现5 ̄羟色胺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可增加偏头痛发病的发病风险ꎮ但有学者发现5 ̄羟色胺受1A㊁1B和2C基因多态性与偏头痛发病均无相关性[44]ꎮ许贤平和易飞[45]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ꎬ认为基因多态性并不是偏头痛遗传的主要危险因素ꎮ刘艳和于生元[46]在121例偏头痛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组中仅发现1名正常女性存在5 ̄羟色胺受体基因Cys23Ser多态性ꎬ推测5 ̄羟色胺受体基因Cys23Ser多态性可能与中国人群偏头痛发病无明显相关性ꎮ5.2.2㊀多巴胺能系统相关基因㊀多巴胺是神经系统中含量最多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ꎬ儿茶酚胺能神经传递受损引起儿茶酚胺能功能减退可能与偏头痛有关ꎮDeng等[47]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表明ꎬ汉族女性偏头痛与多巴胺受体D2型基因rs1800497多态性显著相关ꎮChen等[48]分析发现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rs468多态性可能会降低偏头痛的风险ꎬ尤其是白种人ꎬ但与多巴胺受D2型基因多态性无明显相关性ꎮ但有学者发现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的5个(rs4633㊁rs6267㊁rs4680㊁rs6270㊁rs740602)基因多态性与日本西部的偏头痛无关[49]ꎮ5.2.3㊀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㊀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是甲硫氨酸 ̄叶酸代谢的关键酶ꎬ偏头痛遗传易感性可能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影响同型半胱氨酸代谢有关ꎮ研究发现伊朗人群偏头痛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rs4846049和C677T多态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ꎬ而A1298C多态性无明显差异[50]ꎮLiu等[51]通过对1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ꎬ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77T多态性与亚洲血统偏头痛患者发病风险显著相关ꎮ何青松等[52]发现闽南地区汉族偏头痛与MTHFD1基因多态性位点R134K和R653Q可能无明显关系ꎮ5.2.4㊀雌激素受体相关基因㊀偏头痛男女患病比率约为1ʒ3ꎬ提示雌激素相关基因可能与偏头痛有密切联系[53]ꎮ研究发现ꎬ偏头痛发病风险与雌激素受体相关基因(雌激素受体基因1㊁雌激素受体基因2㊁卵泡刺激素受体基因㊁雄激素受体复合物基因㊁雄激素芳香化酶基因等)显著相关[54 ̄56]ꎮ除存在明显的男女患病率差异ꎬ偏头痛分类中的月经相关性关偏头痛以及雌激素替代疗法用于预防偏头痛等均是雌激素与偏头痛相关的有力证据ꎬ基因遗传突破了传统单纯激素水平影响的固定思维ꎬ可能会作为未来研究的潜在靶点ꎮ另外ꎬ还有众多离子通道基因㊁谷氨酸基因㊁多巴胺能系统相关基因㊁血管因子相关基因等候选基因的相关研究[40]ꎮ但可能由于偏头痛遗传方式复杂ꎬ国内外研究对象㊁样本量大小以及研究技术差异较大ꎬ导致研究的结果不同ꎮ基因遗传学说作为偏头痛研究新的突破点ꎬ需要在多种族㊁多区域中进行大量的重复实验ꎬ最终得出明确一致的结论ꎮ6㊀小㊀结偏头痛作为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ꎬ其发病机制复杂ꎬ涉及血管㊁神经㊁炎症介质㊁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及基因遗传等ꎮ现有学说中CSD学说㊁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目前占主导地位ꎬ中枢神经系统学说㊁基因遗传学说是较为前沿的研究领域ꎬ目前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ꎬ继续深入研究有望能准确预判偏头痛发病并为偏头痛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ꎮ最新又提出了偏头痛发病与肠道菌群 ̄肠 ̄脑轴调节机制相关的观点[57]ꎮ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ꎬ偏头痛发病机制将会有更多新的突破ꎮ参考文献[1]㊀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组ꎬ李焰生.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ꎬ2006ꎬ45(8):694 ̄696. [2]㊀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2013Collaborators.Globalꎬregionalꎬandnationalincidenceꎬprevalenceꎬandyearslivedwithdisabilityfor301acuteandchronicdiseasesandinjuriesin188countriesꎬ1990 ̄2013:Asystematicanalysisfor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2013[J].Lancetꎬ2015ꎬ386(9995):743 ̄800. [3]㊀MarmuraMJꎬSilbersteinSDꎬSchwedtTJ.TheAcuteTreatmentofMigraineinAdults:TheAmericanHeadacheSocietyEvidenceAssessmentofMigrainePharmacotherapies[J].Headacheꎬ2015ꎬ55(1):3 ̄20.[4]㊀MayAꎬSchulteLH.Chronicmigraine:Riskfactorsꎬmechanismsandtreatment[J].NatRevNeurolꎬ2016ꎬ12(8):455 ̄464. [5]㊀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ꎬ2016ꎬ22(10):721 ̄727. [6]㊀杨立民ꎬ吕丹.偏头痛病机与治疗体会[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ꎬ2005ꎬ18(5):743 ̄743.[7]㊀SkyhøjOlsenT.Migrainewithandwithoutaura:Thesamediseaseduetocerebralvasospasmofdifferentintensity.AhypothesisbasedonCBFstudiesduringmigraine[J].Headacheꎬ2010ꎬ30(5):269 ̄272.[8]㊀SchoonmanGGꎬvanderGrondJꎬKortmannCꎬetal.Migraineheadacheisnotassociatedwithcerebralormeningealvasodilatation ̄ ̄a3T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study[J].Brainꎬ2008ꎬ131(Pt8):2192 ̄2200.[9]㊀AminFMꎬAsgharMSꎬHougaardAꎬetal.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ofintracranialandextracranialarteriesinpatientswithspontaneousmigrainewithoutaura:Across ̄sectionalstudy[J].LancetNeurolꎬ2013ꎬ12(5):454 ̄461.[10]㊀ChenZꎬChenXꎬLiuMꎬetal.Evaluationofgraymatterperfusioninepisodicmigraineusingvoxel ̄wisecomparisonof3Dpseudo ̄continuousarterialspinlabeling[J].JHeadachePainꎬ2018ꎬ19(1):36 ̄42.[11]㊀LiaoAA.Spreadingdepression[J].FunctNeurolꎬ1986ꎬ1(4):363 ̄366.[12]㊀林尧ꎬ董红娟ꎬ肖哲曼.癫痫与偏头痛共病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ꎬ2018ꎬ13(4):190 ̄192.[13]㊀LauritzenM.Pathophysiologyofthemigraineaura.Thespreadingdepressiontheory[J].Brainꎬ1994ꎬ117(Pt1):199 ̄210. [14]㊀HadjikhaniNꎬSanchezDelRioMꎬWuOꎬetal.MechanismsofmigraineaurarevealedbyfunctionalMRIinhumanvisualcortex[J].ProcNatlAcadSciUSAꎬ2001ꎬ98(8):4687 ̄4692. [15]㊀ChongCDꎬSchwedtTJꎬHougaardA.Brainfunctionalconnectivityinheadachedisorders:AnarrativereviewofMRIinvestiga ̄tions[J].JCerebBloodFlowMetabꎬ2017ꎬ39(4):650 ̄669. [16]㊀KissoonNRꎬCutrerFM.AuraandOtherNeurologicDysfunctioninorwithMigraine[J].Headacheꎬ2017ꎬ57(7):1179 ̄1194. [17]㊀MoskowitzMA.Theneurobiologyofvascularheadpain[J].AnnNeurolꎬ1984ꎬ16(2):157 ̄68.[18]㊀赵剑华ꎬ张碧云.偏头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ꎬ2015ꎬ13(35):24 ̄26.[19]㊀AmrutkarDVꎬPlougKBꎬHay ̄SchmidtAꎬetal.mRNAexpressionof5 ̄hydroxytryptamine1Bꎬ1Dꎬand1Freceptorsandtheirroleincontrollingthereleaseofcalcitoningene ̄relatedpeptideintherattrigeminovascularsystem[J].Painꎬ2012ꎬ153(4):830 ̄838. [20]㊀GoadsbyPJꎬEdvinssonL.Thetrigeminovascularsystemandmigraine:Studiescharacterizingcerebrovascularandneuropeptidechangesseeninhumansandcats[J].AnnNeurolꎬ1993ꎬ33(1):48 ̄56.[21]㊀张成林ꎬ万琪.三叉神经感觉神经元5 ̄HT1D受体调节CGRP表达和释放的机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ꎬ2015ꎬ21(3):213 ̄216.[22]㊀郭少清.不同时期和不同亚型偏头痛患者血浆NF ̄kB和IL ̄6变化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ꎬ2017ꎬ38(8):6 ̄8. [23]㊀薛欢ꎬ曲圆ꎬ朱天全ꎬ等.清脑止痛胶囊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体内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ꎬ2016ꎬ42(3):496 ̄501.[24]㊀LiRꎬLiuYꎬChenNꎬetal.ValproateAttenuatesNitroglycerin ̄InducedTrigeminovascularActivationbyPreservingMitochondrialFunctioninaRatModelofMigraine[J].MedSciMonitꎬ2016ꎬ12(22):3229 ̄3237.[25]㊀杨佃会ꎬ王萌萌ꎬ于晓华ꎬ等.疏肝调神针法对偏头痛大鼠行为学及血中相关神经肽㊁炎性物质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ꎬ2018ꎬ43(6):375 ̄379.[26]㊀PeriniFGꎬGalloniEꎬPignatelliFꎬetal.Plasmacytokinelevelsinmigraineursandcontrols[J].Headacheꎬ2010ꎬ45(7):926 ̄931. [27]㊀AbdolahiMꎬTafakhoriAꎬToghaMꎬetal.Thesynergisticeffectsofω ̄3fattyacidsandnano ̄curcuminsupplementationontumornecrosisfactor(TNF) ̄αgeneexpressionandserumlevelinmigrainepatients[J].Immunogeneticsꎬ2017ꎬ69(6):371 ̄378. [28]㊀YuanHꎬSilbersteinSD.HistamineandMigraine[J].Headacheꎬ2018ꎬ58(1):184 ̄193.[29]㊀AvonaAꎬBurgos ̄VegaCꎬBurtonMDꎬetal.Duralcalcitoningene ̄relatedpeptideproducesfemale ̄specificresponsesinrodentmigrainemodels[J].JNeurosciꎬ2019ꎬ39(22):4323 ̄4331. [30]㊀KruitMCꎬvanBuchemMAꎬHofmanPAꎬetal.Migraineasariskfactorforsubclinicalbrainlesions[J].JAMAꎬ2004ꎬ291(4):427 ̄434.[31]㊀郑声妮ꎬ王怡洁ꎬ胡轶凯ꎬ等.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偏头痛患者灰质异常:Meta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ꎬ2016ꎬ32(10):1480 ̄1484.[32]㊀MarciszewskiKKꎬMeylakhNꎬDiPietroFꎬetal.Alteredbrain ̄stemanatomyinmigraine[J].Cephalalgiaꎬ2018ꎬ38(3):476 ̄486.[33]㊀吴静ꎬ陈吉相.偏头痛与脑白质损害的相关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ꎬ2014ꎬ31(1):9 ̄13.[34]㊀张阳ꎬ王志红ꎬ张茜ꎬ等.偏头痛脑白质异常的MRI表现[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ꎬ2016ꎬ2(24):92 ̄95.[35]㊀BhaskarSꎬSaeidiKꎬBorhaniPꎬetal.Recentprogressinmigrainepathophysiology:Roleofcorticalspreadingdepressionan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J].EurJNeurosciꎬ2013ꎬ38(11):3540 ̄3551.[36]㊀张慧萍ꎬ陆强彬ꎬ陆梦茹ꎬ等.有先兆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病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比较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ꎬ2016ꎬ25(9):825 ̄829.[37]㊀MaineroCꎬBoshyanJꎬHadjikhaniN.AlteredfunctionalMRIres ̄ting ̄stateconnectivityinperiaqueductalgraynetworksinmigraine[J].AnnNeurolꎬ2011ꎬ70(5):838 ̄845.[38]㊀ZhaoLꎬLiuJꎬDongXꎬetal.AlterationsinregionalhomogeneityassessedbyfMRIinpatientswithmigrainewithoutaurastratifiedbydiseaseduration[J].JHeadachePainꎬ2013ꎬ14:85. [39]㊀MulderEJꎬVanBaalCꎬGaistDꎬetal.Geneticandenvironmentalinfluencesonmigraine:Atwinstudyacrosssixcountries[J].TwinResꎬ2003ꎬ6(5):422 ̄431.[40]㊀刘东ꎬ万琪.偏头痛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ꎬ2015ꎬ21(4):289 ̄292.[41]㊀RothCꎬFreilingerTꎬKirovskiGꎬetal.Clinicalspectruminthreefamilieswithfamilialhemiplegicmigrainetype2includinganovelmutationintheATP1A2gene[J].Cephalalgiaꎬ2014ꎬ34(3):183 ̄190.[42]㊀GormleyPꎬAnttilaVꎬWinsvoldBSꎬetal.Meta ̄analysisof375ꎬ000individualsidentifies38susceptibilitylociformigraine[J].NatGenetꎬ2016ꎬ48(8):856 ̄866.[43]㊀王贤琦ꎬ李光明ꎬ柳华ꎬ等.5 ̄HTTVNTR多态性与偏头痛关系的系统评价[J].西部医学ꎬ2011ꎬ23(10):1870 ̄1874. [44]㊀AtesOꎬKarakusNꎬSezerSꎬetal.Geneticassociationof5 ̄HT1Aand5 ̄HT1BgenepolymorphismswithmigraineinaTurkishpopu ̄lation[J].JNeurolSciꎬ2013ꎬ326(1/2):64 ̄67.[45]㊀许贤平ꎬ易飞.偏头痛的五羟色胺1A受体(5 ̄HTR1A)基因 ̄1018C/G启动子区多态性位点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ꎬ2018ꎬ36(2):185 ̄187.[46]㊀刘艳ꎬ于生元.5 ̄HT2C受体基因Cys23Ser多态性与偏头痛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ꎬ2010ꎬ16(1):3 ̄5. [47]㊀DengYꎬHuangJꎬZhangHꎬetal.AssociationofexpressionofDRD2rs1800497polymorphismwithmigraineriskinHanChineseindividuals[J].JPainResꎬ201812(11):763 ̄769.[48]㊀ChenHꎬJiCXꎬZhaoLLꎬetal.AssociationBetweenPolymor ̄phismsofDRD2ꎬCOMTꎬDBHꎬandMAO ̄AGenesandMigraineSusceptibility[J].Medicine(Baltimore)ꎬ2015ꎬ94(47):e2012. [49]㊀TakigawaHꎬKowaHꎬNakashimaKꎬetal.NoassociationsbetweenfivepolymorphismsinCOMTgeneandmigraine[J].ActaNeurolScandꎬ2017ꎬ135(2):225 ̄230.[50]㊀SalehiMꎬAmin ̄BeidokhtiMꎬSafarpourLimaBꎬetal.Thers4846049polymorphisminthe3ᶄUTRregionoftheMTHFRgeneincreasesthemigrainesusceptibilityinanIranianpopula ̄tion[J].JPainResꎬ2018ꎬ5(11):145 ̄149.[51]㊀LiuRꎬGengPꎬMaMꎬetal.MTHFRC677Tpolymorphismandmigrainerisk:Ameta ̄analysis[J].JNeurolSciꎬ2014ꎬ336(1/2):68 ̄73.[52]㊀何青松ꎬ安星凯ꎬ方杰ꎬ等.MTHFD1基因多态性与汉族偏头痛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ꎬ2015ꎬ12(36):12 ̄15. [53]㊀霍建新ꎬ王萍ꎬ敖姝真ꎬ等.雌激素受体基因PvuⅡ多态性与偏头痛相关性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ꎬ2011ꎬ17(9):538 ̄541.[54]㊀AnXꎬFangJꎬLinQꎬetal.NewevidenceforinvolvementofESR1geneinsusceptibilitytoChinesemigraine[J].JNeurolꎬ2017ꎬ264(1):81 ̄87.[55]㊀OterinoAꎬTorielloMꎬCayónAꎬetal.MultilocusanalysesrevealinvolvementoftheESR1ꎬESR2ꎬandFSHRgenesinmigraine[J].Headacheꎬ2008ꎬ48(10):1438 ̄1450.[56]㊀CoŞkunSꎬYůcelYꎬÇimAꎬetal.ContributionofpolymorphismsinESR1ꎬESR2ꎬFSHRꎬCYP19A1ꎬSHBGꎬandNRIP1genestomigrainesusceptibilityinTurkishpopulation[J].JGenetꎬ2016ꎬ95(1):131 ̄140.[57]㊀刘洁琼ꎬ于生元.肠道菌群与偏头痛的关系探讨[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ꎬ2019ꎬ25(1):12 ̄16.收稿日期:2019 ̄08 ̄29㊀修回日期:2019 ̄11 ̄22㊀编辑:伊姗。
发病机制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主要有以下学说:血管学说传统血管学说认为偏头痛是原发性血管疾病。
颅内血管收缩引起偏头痛先兆症状,随后颅外、颅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组织产生血管活性多肽导致无菌性炎症导致搏动性的头痛。
颈动脉和颞浅动脉局部压迫、血管收缩剂麦角生物碱如麦角胺可缓解发作期头痛支持这一理论。
神经影像发展TCD、PET等临床应用,进一步发展了血管源学说,提出先兆型和无先兆型偏头痛是血管痉挛程度不同的同一疾病。
各种神经元对缺血的敏感性不同,先兆症状的出现是由于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后,视觉皮层的神经元对缺血最敏感,因此视觉先兆最先出现,然后越来越多的神经元功能受到影响,再逐渐出现手指发麻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学说神经学说认为偏头痛发作时神经功能的变化是首要的,血流量的变化是继发的。
偏头痛先兆是由扩展性皮层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ng,CSD) 引起。
CSD是指各种有害刺激引起的起源于大脑后部皮质(枕叶)的神经电活动抑制带,此抑制带以2~5mm/min的速度向邻近皮质扩展,并伴随出现扩展性血量减少(spreading oligemia)。
两者均不按照脑动脉分布扩展,而是按大脑皮质细胞构筑模式进行,向前扩展一般不超越中央沟。
CSD能很好地解释偏头痛先兆症状。
另外, 5-羟色胺(5-HT)参与头痛发生。
头痛发作开始时,5一HT从血小板中释出,直接作用于颅内小血管使之收缩,并附于血管壁上。
当血浆5-HT浓度下降时,它作用于大动脉张力性收缩性作用消失,血管壁扩张出现头痛。
5-HT既是一种神经递质,又是一种体液介质,对神经和血管均有影响。
治疗偏头痛的曲坦类药物就是中枢性5-HT受体激动剂或部分激动剂。
这证实神经功能紊乱参与偏头痛的发作过程。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该学说解剖生理基础是三叉神经血管复合体(trigeminovascular complex) 。
颅内痛觉敏感组织如脑血管、脑膜血管、静脉窦,其血管周围神经纤维随三叉神经眼支进入三叉神经节,或从后颅窝进入1、2颈神经(C1、C2)后根;两者在三叉神经节和C1、C2脊神经节换元后,发出神经纤维至三叉神经颈复合体(trigeminocervical complex) ,后者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尾端与C1、C2后角构成;三叉神经颈复合体发出神经纤维,经脑干交叉后投射至丘脑。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郝婷婷【摘要】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
多年来的研究认为由于大脑神经元兴奋性增加降低了诱发偏头痛的阈值;皮质扩布性抑制可能是偏头痛先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然后三叉神经系统被激活释放血管活性肽类物质导致血管扩张和中枢致敏,三叉神经 -脑血管系统通过释放有强力扩张脑血管作用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在偏头痛的病理生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再加上中枢疼痛调节系统功能异常 ,从而引发头痛;而导水管周围灰质进行性受损则可能是延长头痛发作时间,并使发作性偏头痛转变成慢性偏头痛的原因。
【关键词】偏头痛;发病机制;偏头痛先兆;皮质扩布性抑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偏头痛是一种普遍的、慢性的、多因素的神经血管机能紊乱病症, 在成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20%。
目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完全清楚,但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对现代偏头痛的观念逐渐加深,对其发病机制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 偏头痛缓解期缓解期大脑皮质尤其是枕区的神经元兴奋性增高 ,该期如果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刺激就可以触发头痛。
Aurora等[ 1 ]对大脑枕区进行经颅磁刺激 (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 MS)研究发现 ,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在缓解期诱发光幻觉的阈值要比正常对照组低得多 ,强烈提示其枕皮质神经元兴奋过度 ,Mulleners等[ 2 ]亦应用 T MS方法证实丙戊酸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与视皮质兴奋性降低有关系。
脑磁图描记和功能磁共振成像 ( functional MRI, fMRI)的应用则进一步发现大脑皮质枕部、枕颞、枕顶部兴奋性异常增高[ 3, 4 ]。
由于偏头痛发作与枕部皮质神经元细胞膜兴奋性有关 ,所以各种影响神经元兴奋性的因素均可以改变触发偏头痛的阈值。
中枢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涉及到多种细胞机制 , Ophoff等[ 5 ]发现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 ( 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FHM)的染色体 19p13脑特异性电压门控 P /Q型钙通道α1亚单位基因 ( CACNA1A )有错义突变 ,导致钙通道功能缺陷 ,因此钙离子阻滞剂氟桂利嗪等可以在偏头痛预防性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抗惊厥药如丙戊酸盐、托吡酯等则通过改变离子通道的性能从而改变细胞膜的兴奋性达到治疗的目的。
防治偏头痛药物的现代临床研究【关键词】偏头痛;临床研究偏头痛是神经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头部搏动性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反复发作直接危害患者的健康,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目前治疗的药物繁多,方法各异,疗效不一。
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约为0.99%,年发病率约为0.08%,且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另外,WHO指出,与精神病、四肢瘫痪、痴呆症一样,偏头痛是一种使人失去行为能力的慢性疾病,发病年龄为25~55岁。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1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对偏头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但至今对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其发病机理主要有:①血管源学:由Harold Wolff在1963年提出,认为颅外血管先收缩,如眼动脉收缩造成视觉先兆如偏盲、闪光等,继之颅内血管剧烈扩张、血流淤滞而头痛,约2~4 h后恢复正常;②神经源学说:认为是不明原因的刺激物刺激三叉神经,使三叉神经末端释放化学物质如P物质,导致局部炎性反应和血管舒张,激发头痛;③神经学说:认为脑功能紊乱始于枕叶,以2~3 mm/min的速度向前推进,并漫及全头部,籍此解释视觉先兆和头痛,称为扩散性皮质抑制现象。
除此以外,还有三叉神经-血管学说,低镁学说,高钾诱导血管痉挛假说,免疫学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学说等。
研究较多并被国内外学者证实的是,偏头痛与血小板聚集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关。
偏头痛患者的血黏度增高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聚集的血小板释放出5-羟色胺(5-TH)、组胺、二磷酸腺苷,儿茶酚胺以及花生四烯酸等物质,花生四烯酸代谢衍生物栓素(TXA),TXA促进血小板聚集、释放,从而诱发颅内外血管的张力改变,诱发偏头痛。
另外,TXA引起血小板聚集、释放反应及血管收缩均与钙离子(Ca2+)内流有关,这为临床使用Ca2+拮抗剂治疗偏头痛提供了依据。
偏头痛发作时血浆内皮素(ET)升高,ET与其受体结合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而且有神经内分泌作用,在偏头痛发作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临床上应用Ca2+拮抗剂防治偏头痛具有重要意义[1]。
80生圄塞眉匿刊垫!旦至!旦筮≥2鲞蔓!!翅g螋』螋婴!堕塑幽丛鲤鱼堡墅P:垫!Q,!生:21,塑!:!Z偏头痛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顾盼连亚军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的波动性的剧烈头痛,是原发的脑功能性疾病。
发作时常伴心率加快、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
发作前常有视物模糊、闪光、偏盲、半侧面部及肢体麻木先兆。
发病率国外为12.9%一17.6%,国内为0.985%,男女比例为1:4。
因本病迁延难愈,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
重度的偏头痛已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的慢性病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的一项调查中将重度偏头痛与高位截瘫、精神分裂症和痴呆并列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病。
1偏头痛发病机制的假说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各国的学者提出了各种假说。
较为公认的有以下几种:①血管学说:该学说由W ol ff等提出,认为偏头痛是血管舒缩功能异常造成的。
②皮层扩散性抑制:Leao等认为与偏头痛相伴随的脑血流量变化,并不是血管本身因血中物质而产生舒缩,而是通过神经系统为中介产生的。
③三叉神经血管学说:认为某种刺激使血管兴奋性神经肽游离,产生局部无菌性炎症,并通过三叉神经传递顺行性、逆行性刺激,这种假说得到科学家的普遍认可。
近几年来对本病的生化机制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标志着研究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
比较公认的与偏头痛有关的体液因子有:5一羟色胺、N O、内皮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CG RP、SP、N K A、V l P、线粒体异常等。
新近研究表明,脑干、三叉神经节细胞、硬脑膜上PA R2、J N K l、D R D2含量变化与偏头痛发作有一定的关联,而笔者发现各国科学家对其研究并不多。
2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如前述,三叉神经血管学说认为颅内血管特别是硬膜血管分布着来自三叉神经的无髓C纤维,这种痛觉传递纤维具有串珠的神经膨大处,当它受到电化学刺激时,将发生硬膜血管及周围血管扩张,血浆蛋白渗出,肥大细胞脱颗粒等无菌炎症现象。
2021年偏头痛共病研究进展(全文)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核心症状多为发作性、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h,通常伴有恶心、呕吐和(或)畏光、畏声,是神经科医生日常临床实践中最常遇到的主诉之一。
偏头痛的诊断目前以临床发作症状为准(偏头痛诊断标准见表1),无明确的客观指标。
如果将发作性偏头痛和慢性偏头痛都计算在内,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每年为15%~18%。
偏头痛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患者带来极大的负担。
研究表明偏头痛可与神经内科、耳科、精神心理科、内科等多种疾病共存,并相互影响(部分可能发病机制见图1),这些合并疾病或是偏头痛发作的并发症,亦或是与偏头痛有着共同的致病机制,一种疾病的存在会促进另一种疾病的发展。
偏头痛的良好管理,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可以减轻医疗服务保健费用支出,提高社会生产力。
01偏头痛与神经系统疾病1.1 偏头痛与脑梗死同样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与脑梗死的关系逐渐进入业内人士的视野。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大数据分析,虽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较为认可的共识是偏头痛,尤其是先兆偏头痛可能与脑梗死相关。
偏头痛与脑梗死相关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 遗传机制有研究者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例中发现了明显的遗传相关性。
此外,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和脑梗死病因分型的大动脉性脑梗死、心源性栓塞梗死患者的基因重叠已被确定:无先兆偏头痛和所有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发现4个共享位点;无先兆偏头痛和大动脉脑卒中共有3个基因位点,其中9p21号染色体信号最强;心源性栓塞和无先兆偏头痛共享6个位点,无先兆偏头痛和小血管疾病共享4个位点,前者靠近染色体4q24的CISD2基因,后者位于染色体17q21基因丰富的区域。
1.1.2 皮质扩散抑制皮质扩散抑制是一种自发传播去极化脑电波,以3.5mm/min慢速通过大脑皮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