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说课稿-沪科版(优秀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说课稿-沪科版(优秀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说课稿-沪科版(优秀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说课稿-沪科版(优秀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说课稿-沪科版(优秀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说课案

兖州市第九中学孙志刚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内容要点:

、认识凸透镜及其作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在认识凸透镜的基础上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让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㈢、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凸透镜及其作用。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虚、实像概念。

.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数据中发现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物距范围。

二、学情分析

凸透镜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器材。但学生对凸透镜及作用的认识仅局限于放大镜、老花镜等,比较片面,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综合应用学案导学、分组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四、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学案“自主预习”部分

教师:每组器材:蜡烛、激光手电、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火柴、光具座,手电筒

五、教学过程设计

㈠、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本环节的目的有两个:()对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起到对课前预习的督促作用;()通过学生预习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

本节知识点中的“凸透镜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由于需要器材,学生课前无法完成,所以在课堂上重点处理这两个知识点。

(二)、科学探究

、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要求学生按照学案的提示完成课本小实验:

()按照课本图用激光手电照射凸透镜,记下观察到的现象;

()光线经凸透镜后向主光轴,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

学生通过手中的器材,可以教轻松的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对照光路画出光路图,并在图中标出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凸透镜的有关概念进一步熟悉和掌握。

()完成下列光路图:

让学生对凸透镜的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并熟练掌握凸透镜条特殊光线的作图方法。

()如何找出一凸透镜的焦距?

本题的一个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焦点和焦距,学生可以通过手电筒或太阳光等平行光源找出凸透镜的焦距。另一个目的是为接下来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做好准备。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让学生透过凸透镜观察周围远处、近处不同的物体。要求学生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刚才现象的观察和成像情况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可以较容易的描述看到的现象。实验中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像。

这样设计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奇妙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刚才现象的观察和成像情况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表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例如: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形成为什么会出现倒立的像左右颠不颠倒等等。教师首先明确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究了解,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问题进行探究,其余问题留在课下和今后的课中加以解决。

()、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思考:根据刚才看到的现象,凸透镜可以成大小不同的像,那凸透镜成不同的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可以轻松的得出和物体的远近有关;

()、进行实验

在学生得出成像特点和物体的远近有关后给学生介绍一下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介绍蜡烛、透镜的摆放问题,并让学生结合课本“加油站”进一步认识物距和像距。

在学生明确物距像距概念后,学生分组试验。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第一组负责找到个放大像;第二组负责找到个缩小像;第三组负责找到个倒立的像;第组负责找到两个正立的像,并将相应的物距、焦距等数据填入表格中。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或请完成较好的同学协助解决。

教师选取几组同学的数据在黑板上填写。各组完成本组的实验后,还可以进行其他组的探究。但正立组的同学始终无法在光屏上得到正立的像。

教师引导其他三组也来试一试,无法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无法在光屏上得到正立的像,把光屏拿掉,通过透镜看,会看到什么情况呢?学生拿掉光屏后观察,以此引出关于虚像的分析讨论。

()、数据分析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物距和焦距之间有什么规律。

学生在讨论后可以得出成各种不同像时的规律,在综合结论时学生对于大于倍还是倍焦距可能存在疑问和不足,在这里可设计两个问题:

①让学生将成倒立放大像时的物距和成倒立缩小像时的物距比较,都大于焦距,但大的程度是否相同?

②将蜡烛在略小于倍焦距处经过倍焦距向略大于倍焦距处移动,让学生观察像的变化。

()拓展与交流

在学生完成成像规律的总结后,让学生动手研究以下问题:

①把蜡烛分别放在焦点和倍焦距处,观察所成的像,并思考蜡烛放在倍焦点处为什么不成像?

②将凸透镜半遮住,观察成像有何变化。

③将蜡烛逐渐向凸透镜靠近,观察成像大小及光屏的位置有何变化。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在焦点上不成像、在倍焦距处成等大的像,并引导学生并讨论这两个点作为分界点的作用,认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加深学生对成像规律的理解。第二个问题将凸透镜半遮住,透过光线变少,所成的像会变暗,并不像学生想象的变成一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凸透镜成像原理;中考中要求学生理解像距和物距的定性关系,第三个问题将蜡烛逐渐向凸透镜靠近,可让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近像变大变远、物远像变小变近”的道理。

(三)、小节

、总结本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

、对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

(四)、自我检测

学生完成学案中“自我检测”部分。

(五)、布置作业

光的色散学案 沪科版

第四节光的色散 一、课前知识准备 1.太阳光可以分解出七种颜色的光。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而成的. (答案:红、橙、黄、绿、蓝、靛、紫混合) 2.色光的三基色为,颜料的三原色是 . (答案:红、绿、蓝红、黄、蓝) 二、名师解读点拨 知识点1:光的色散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__________,这是因为各种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不同,偏折最小的是__________光,偏折最大的是__________光,依次介于它们中间的单色光分别是 ____________。 答案:光谱,红,紫,橙、黄、绿、蓝、靛 【点拨】光从空气通过三棱镜再到空气,发生两次折射,如图,玻璃对不同颜色的光折射情况不一样,对红光的偏折最小,对紫光的偏折最大。 【拓展】如图所示,光从空气通过三棱镜再到空气,发生两次折射,折射光线向底边偏折,透过玻璃三棱镜观察一物点S,其位置比实际位置高,即像向顶角偏 移。 知识点2:色光的混合,色光的三基色 用放大镜看正在工作的彩色电视机,可以看到三色。 如图所示,为色光三原色的示意图,图中区域1应标色,区域 2应标色。 答案:红、绿、蓝色光的三基色的示意图中的区域1应标绿色,区域2应标白色 【明确】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的适当混合而得到的.这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它颜色的光混合而成。 【拓展】物体会呈现五颜六色,这是由于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的,某种颜色的不透明体只能反射这种颜色的光,其它颜色的光全部被吸收;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某种颜色的透明体只能透过这种颜色的光,其它颜色的光全部被吸收. 【注意】无色的透明物体几乎将各种色光全部透过,白色的不透明物体几乎将各种色光全部反射,黑色的不透明物体几乎将各种色光全部吸收。 知识点3:颜料的混合,颜料的三原色 自然界的色彩种类繁多,人们可以用____________调出其它色彩,但却不能用其它颜料调出这三种颜色,因此这三种颜色称为颜料的____________。 答案:红、黄、蓝三原色 【拓展】混合颜料的颜色由组成它的颜料共同反射的色光决定。 三、拓展整合创新 类型之一:光的色散 【例1】在商店里买布时,特别是花布,为了看准颜色,要把布拿到太阳光下观察,而不是在日光灯下看,这是为什么? 解析:因为太阳光中的色光最全,而且各种色光的强度也比较均匀,照射在花布上,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全章概述

第一节走进神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难点: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新课导入】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物理课将学习什么内容呢?教师指着教室的门说,开门、关门是我们每天都做的事,可是大家注意了吗?当你手握住门把手开门非常容易(边讲边演示),可是,手越向里边移动,开门就越费力.如果你握住“折页”的轴,无论你用多大的劲,也无法把门打开.所以我们说,这门不是一般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 【课堂探究】 一、自然中神奇 活动1: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请大家欣赏课本P3~4及图 11~14,并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宇宙是无穷大的,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围绕太阳旋转且在自转的行星.除地球之外,还有其他行星,如: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 闪电与雷声同时发生,我们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3)太阳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由五颜六色的光进入人们的眼睛,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绚丽多彩 的. (4)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能传播能量.所以在雪山附近禁止大声喧哗,声音产生的能量会形成雪崩.

高中生物 3.1《细胞膜》学案 沪科版第一册

高中生物 3.1《细胞膜》学案沪科版第一册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3、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自主学习: 1、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 2、细胞膜主要由和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最丰富。蛋白质在细胞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3、哺乳动物在发育成熟过程中,红细胞的逐渐退化,并从细胞中排出,为能携带氧的腾出空间。 4、膜的出现是生命起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它将生命物质与分隔开,产生了原始的细胞,并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细胞膜保障了细胞的相对稳定。

5、细胞膜能控制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交流,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细胞分泌的 (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 6、植物细胞在细胞膜的外面还有层,其化学物质主要是和,对植物细胞有和作用。 要点讲解: 一、细胞膜的制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①为什么选择动物细胞?②为什么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③怎样才能获得细胞膜?思考:制备细胞膜的时候用鸡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可以吗?为什么? 二、细胞膜的成分 1、细胞膜的成分有哪些?各成分的比例关系如何? 2、细胞膜的功能主要和哪种成分有关?例 1、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 ( ) A、糖类和蛋白质 B、脂质和蛋白质 C、糖类和磷脂 D、糖类、蛋白质和磷脂例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细胞膜的功能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中( ) A、脂质不同 B、磷脂不同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运动复习提纲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 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 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

沪科版必修2《研究功与功率》word学案

【课题】 3.3 研究功与功率 【学习目标】 1、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2、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3、知道功的原理。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4、理解功率概念和计算公式,并应用解决机车牵引力问题。 【学习重点】 1.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2.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3 ?理解功率概念和计算公式,学习解决机车牵引力问题。 【学习难点】 1.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2?理解功率概念和计算公式,学习解决机车牵引力问题。 【基本知识点】 「、功的概念的探究 1?我们已经知道: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沿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 了功。所以力对物体做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 要发生位移。 2?功的计算公式: (1)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我们已经会计算做功的值。 公式是W二F s,其含义是力的大小与位移大小的乘积。 (2)如果力F的方向与物体的位移s方向夹:?角,做功的值应如何计算? 方法探究:我们利用力的分解和已有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推导探究:如图物体在力 F作用下,从位置1移至位置2,发生位移s, F 与s夹:角。 我们把F分解在沿位移s的方向和垂直于位移 s的方向上。 得到分力F1和F2,根据合力的概念可以知道:合力做的功应该等 于两个分力做功的代数和。设分力做功分别为W、W2,所以有W * W2 显然有W1=F1s=Fco^- s, W2=0 ( F2与s垂直,根据做功的概念可知F2不做功)

所以W=W W2=F SCOS: (3)我们就把公式W 二FSCOS〉作为较为普遍的功的计算公式。其中F、S、a确切的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_____ 力的大小__________ 。 s:_____ 位移的大小__________ 。 :■: ____ 力和位移方向的夹角____ 。 (4)公式表述: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5)功是个标量,没有方向。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国际符号 J 3 .讨论: (1)若:=0,贝U W=Fs,且W>0,因为cos〉=1。这正是我们初中学过的公式。 (2)若 0< :< —, W=Fscos:,且 W>0 ,因为 cos: >0。 2 (3)若严二,W=0 ,因为cos〉=0。即F不做功。 2 (4)右■■<、?;-< 二,W=Fscos、;,但 W<0 ,因为 cos、;<0。 2 (5)若:■=二,贝U W=— Fs,且 W<0 ,因为 cos「=—1。显然,在功的计算中「角很重要, 它决定着功的正负。 二、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探究方法:把功的正负与动能定理相结合,看看正功、负功的含义 思维轨迹:动能定理W = E k2-E k1中,E k2—E k1是物体动能的变化,即末动能减初动能。 若W=0则E k2 — E k1=0,即E k2=E k1,含义是物体动能不变。 若W>0则E k2 — E k1>0,即E k2>E k1,含义是物体动能增大。 若W<0则E k2 — E k1<0,即E k2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除研究物外任意物体。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换算关系:1m= 10dm = 10 2㎝ = 103mm = 106 μm= 109nm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量程、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间的距离)、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 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4、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 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1s=103 ms=106μm 5、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误差的减小: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改进仪器材料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④设计更合理的测量方案 6、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7、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 公式:υ= s/t 单位:国际制单位:米/秒符号:m/s 换算关系:1m/s=3.6km/h 8、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径是直线运动. ②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八年级物理全册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学案 (新版)沪科版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及范围 1、预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会测凸透镜的焦距以及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能运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解决一些实际。 2、预习范围 教材第4章第5节内容 二、预习要点 1.透镜的分类: (1)透镜是根据规律制成的.透镜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 和。在天文、军事、、艺术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凸透镜是由两面磨成球面的透明镜体组成,两边,中间;对光线起作用。成像.凹透镜是由两面都是磨成凹球面透明镜体组成,两 边,主要对光线起作用。像。 2.凸透镜与凹透镜都有哪些不同呢?用什么方法可以辨别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呢?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各镜片中,属于凹透镜的中() 2.学习了透镜知识后,小勇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他的这些结论中不妥当的是() A.老花镜是一种凸透镜 B.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大镜 C.老花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 D.爷爷原来是个近视眼 3.如图所示,下列透镜对有会聚作用的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小明从眼睛上取下一块镜片,透过镜片观看邮票上的文字.小明用的镜片是透镜(选填“凸”、凹“),所成的是像(选填“虚”或“实”).小明将此镜片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然后在镜片前放置一眼镜(如图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此眼镜是(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2)用小气球充水后可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如图所示,图中甲表示正常眼睛的晶状体,在实验中测得其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丙的形状,并分别测其焦距.实验中,测得焦距大于10cm的是,模拟近视眼的是. 二、随堂检测 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作了如下记录:当物距u1=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u2=20cm时,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下列判断该凸透镜的焦距中最精确的是() A.大于10cm,小于15cm B.大于15cm,小于20cm C.大于10cm,小于20cm D.大于10cm,小于30cm 2.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如图所示完全一样,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用手摸镜片时,中间薄边缘厚的是近视镜 B.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老花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在镜片另一侧能呈现一个大光斑的是近视镜 D.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在镜片另一侧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镜 3.如图所示,把一凸透镜放在平面镜前,当用眼睛观察镜子时,光束似乎是从M处发散

八年级物理全册怎样描述力学案新版沪科版

6.2怎样描述力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及范围 1、预习目标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知道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3)能用示意图的方法表示力。 2、预习范围 教材第6章第二节内容 二、预习要点 1.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_____ ,简称______,用符号____表示,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2.影响力的_____________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物理学中,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在________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根带_____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的力。线的_____或____代表力的作用点。同时可标注出力的大小。 三、预习检测 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若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则这两个力() A.一定是平衡力 B.一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 D.无法判断 2.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的力和水向前推手和脚的力,在力的三要素上() A.大小、方向都相同,作用点不同 B.完全相同 C.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 D.作用点相同,大小、方向都不同 3.对下列物体的受力分析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A. B.

不倒翁静止在墙角的小球 C. D. 抛出手的铅球停在斜面上的汽车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力的三要素 学生猜想:力可以产生一些作用效果(改变形状和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让学生结合教材图情景及生活经验交流与讨论。 教师还可以有身边的物体来做实验: 用大小不同的力向里挤压一个皮球,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一名同学上台演示拉拉力器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力的大小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你认为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猜一猜! 学生活动:1)利用身边的物体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2)根据教师的要求做推门的小实验。 3)教师拉学生和推学生实验。 学生活动:交流归纳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板书: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 ,力作用的位置。在物理学中,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说明力的三要素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2.力的单位和示意图 (1)力的单位: 对比学习:提问学生描述自己身高,强调单位的重要性,对比引入力的大小也有相应的单位来描述(力的单位是,简称,用符号表示。是为纪念而命名的。) 学生活动:学生讲述牛顿的小故事。 阅读材料:阅读课本P107信息窗的内容,学习牛顿注意观察、认真实验、积极思考科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1) 一、选择题(共32分,每小题2分;1—13为单选题,14、15小题为多选题,每小题3分,全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不选或错选的不得分) 1、下面几个物理量中可以用来鉴别物质的是() A.质量B.密度C.体积D.温度 2、人眼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形成了 A.实物的等大的倒立的实像B.实物的放大的倒立的实像C.实物的缩小的倒立的实像D.实物的放大的正立的虚像 # 3、下面的质量最接近5×107㎎的是() A.一只足球的质量B.一只老母鸡的质量C.一个学生的质量D.一头大象的质量 4、测绘图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在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使用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mm,则底片到镜头间的距离为() A.100mm以外B.50mm以内C.略大于50mmD.恰为50mm 5、站在河岸上的人看见水中的鱼,其实看到的是() A、鱼的虚像,较鱼的实际位置深; B、鱼的虚像,较鱼的实际位置浅 C、鱼的实像,较鱼的实际位置浅 D、鱼的实像,较鱼的实际位置深 % 6、270dm3的水结成冰后,体积() A.增大了27 dm3 B.减小了27dm3 C.增大了30dm3 D.减小了30dm3 7、A、B两个实心球,已知V A>V B,m BρB D.无法确定 8、把一块体积较大的冰放在一个容器中熔化,当冰全部化成水以后,可知() 】

A、变成水后质量和体积都减少了 B、变成水后质量和体积都未变化 C、变成水后质量未变,体积减少了 D、变成水后质量少了,体积未变 9、下列不属于磁性材料应用的实例是() A.DVD影碟B.电话磁卡C.电脑软盘D.磁悬浮列车 10、把一金属块浸没在盛满酒精的杯中.从杯中溢出10g酒精.若将该金属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杯中.则从杯中溢出的水的质量() A.大于10g B小于10g C.等于10g D.无法确定 11、对于一只使用了多年的铅球来说,没有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 * A.质量B.体积C.密度D.形状 12、图9—1所示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由图可知,这两种物质的密度关系为 13、秋高气爽的夜里,当我们仰望天空时,会觉得星光闪烁不定,这主要是因为 A.星星在运动B.地球在绕太阳公转C.地球在自转 D.大气密度分布不均匀,星光经过大气层时,折射光的方向随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14、下面列举的各种现象中,能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铁铲用久了,会变薄B.博物馆门前铜像的手被人摸久了,会变小 C.秋风一吹,树上的叶片渐渐变少了D.屋檐下的石块,出现了“滴水穿石”的现象 1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的密度是物质本身的基本属性,其大小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B.凹透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C.有经验的渔民在叉鱼时,总是向着所看到的鱼的下方叉 D.将钢棒靠近小磁针的一端时,小磁针的这一端会远离钢棒,这说明钢棒一定有磁性 }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9 分) 16、一支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是光的现象,水中部分的铅笔看上去变粗了,这是因为圆柱形的

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凸透镜成像练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常言道:水火不相容。但用透明冰块磨制成的一个光学器件却可以取 火,这个器件相当于( ) 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2.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3.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 的实像,此时若用硬纸板将凸透镜遮住一半,则( ) A.光屏上不能成像 B.能成像,像是原来的一半 C.光屏上仍成完整的像,像比原来的暗 D.只有把光屏移动到合适位置,才能成清晰的像 4.在焦距为10c m的凸透镜前25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那么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以得到的是( ) A.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 B.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 C.烛焰倒立、缩小的虚像 D.烛焰正立、放大的虚像 5.(2012·荆州中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光屏上可接收到倒立、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在光屏上( ) A.无法成像 B.呈现正立、放大的像 C.呈现倒立、放大的像 D.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6分) 6.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看到的一种 成像的情况。此时凸透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选填“实”或“虚”) 像,其成像的条件是。 7.(2012·海南中考)小青将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a、b、c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蜡烛在点时,凸透镜右侧光屏上成的像最大, 像是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8.如图是小伟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凸 透镜的焦距是cm;当物距为30cm时成像的特点是。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9.(3分)(2012·遵义中考)如图所示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两条光线,请在图 中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10.(3分)(2012·资阳中考)如图所示,画出光线ab和Oc通过凹透镜前后的 完整光路。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圆的确定学案

圆的确定 教学目标 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以及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连接: 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什么性质? 2、如何用尺规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确定圆的两要素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 1、做一做: (1)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 友情提示:以点A以外的______点为圆心,以这一点与点A所连的线段为半径就可以作一个圆.由于圆心是任意的.因此这样的圆有无数个.如图(1). (2)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B.你是如何作的?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其圆心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线段A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友情提示:在AB的_________上任取一点都可以作为圆心,这点到A的距离即为半径.圆就确定下来了.由于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有无数点,因此有无数个圆心,作出的圆有无数个.如图(2). (3)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B、C(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你是如何作的?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 友情提示:要作一个圆经过A、B、C三点,就是要确定一个点作为圆心,使它到三点的距离相等.因为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是线段AB的________,到B、C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是线段BC的_________,这两条垂

直平分线的交点满足到A、B、C三点的距离相等,就是所作圆的圆心.因为两条直线的交点只有一个,所以只有一个圆心,即只能作出一个满足条件的圆. 作法图示 1.连结AB、BC 2.分别作AB、BC的垂直 平分线DE和FG,DE和 FG相交于点O 3.以O为圆心,OA为半 径作圆 ⊙O就是所要求作的圆 回思:过已知一点可作_____个圆;过已知两点也可作______个圆,圆心在______;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只能作____个圆,圆心在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得到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2、有关定义 由上可知,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circumcircle of triangle),这个三角形叫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 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circumcenter). 巩固新知: 已知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作出它们的外接圆,它们外心的位置有怎样的特点? 解:如下图.

电从哪里来学案(全章) 沪科版3

第十七章电从哪里来 第一节电能的产生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电池的结构、性能及使用注意事项,在生活中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电池。 2、了解目前常用的几种发电方式中能量的转化过程、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3、了解各种电池和火力发电方式存在环境污染,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常见的干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特征,以及它们的主要结构;知道干电池和蓄电池能够造成环境污染。 难点:能量之间的转换 三、学习活动 (一)电池 1、化学电池: (1)电池是把能转化为能的装置,化学电池是把能转化为能。 (2)化学电池提供的是电,其电流的和不随时间变化;给家庭电路提供的是电,其和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交流电每秒变化的次数称为。我过交流电的频率是。(3)观察干电池的构造,认清哪是正极,哪是负极? (4)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V,n节干电池串联的总电压是V。(5)为什么说化学电池对环境有污染,应该处理废旧电池? 2、蓄电池 (1)蓄电池充电时,把能转化为能,使用时把能转化为能。 (2)一个铅蓄电池的电压是V,3个铅蓄电池串联电压是V。(3)与普通干电池相比,蓄电池的优点是什么? 3、太阳能电池 (1)太阳能电池是将能转化为能的装置。 (2)与普通的化学电池相比,太阳能电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4、燃料电池 (1)燃料电池是通过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燃料电池利用、等做燃料。

(2)燃料电池的优点是什么?(从效率、环保角度回答) (二)发电机 1、发电机是一种把能转化为能的装置。 2、常见的发电方式有、和等。 3、列举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和核能发电的工作过程、能量的转化过程及优缺点。 4、我国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是。 5、你还知道哪些发电方式? 四、应用与训练 1、电池是一种把能转化为能的装置,电池提供的是电。 2、常用的电池是电池和电池,它们是把能转化为能的装置。另外还有电池和电池。 3、也是一种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能提供更充足、更强大的电能。目前常用的发电方式有、和等。 4、1991年我国建成的中型核电站是,1994年我国建成的大型核电站是 。 5、我国常用的干电池电压是,蓄电池电压是。要得到6V 的电压,需要个干电池或者个蓄电池联使用。 6、燃料电池是通过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燃料电池利用、等做燃料。 燃料电池的优点是。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蓄电池的主要优点是体积小,容量大 B、氧化银电池能够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干电池可以反复使用,反复使用 D、蓄电池是一种可以多次使用的电源 6、下列装置中不是电源的是() A、干电池 B、蓄电池 C、发电机 D、电动机 五、当堂测试 1、请你把下列相对应的能量转化连接起来 火力发电站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 1、机械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定义: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 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二) 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km m dm cm mm 卩m nm 换算关系:1km=1000m; 2 3 6 9 1m= 10 dm = 10 cm = 10 mm= 10 卩m= 10 nm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 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 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2、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 ) 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h min s ms 卩m 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3 6 1s= 10 ms= 10 m 3、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 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 ③测量者估读 误差的减小: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 ②改进仪器材料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④设计更合理的测量方案 (三) 1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

初中物理沪科版全套学案之---物体的内能

物体的内能 学习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小的一些事例. 4.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预习导学 1.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组成物质的分子在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每个分子都具有。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力和力,并且分子间 有,所以分子还具有能。 2.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以及分子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是自然界能量的存在的一种形式.能量的单位是,符号是。 3.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运动的越,分子具有的能就越大,这个物体的内能就越,因此,同一物体的内能和有关。 4.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是和。 5.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间内能传递的多少称为,用符号表示。热量的单位 是,符号是。1Kg水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 J。 6.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从向转移的过程,它转移的是,而不是。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是:、、。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理解内能 ●小组讨论 1.物体的温度为0℃时,内能为0吗温度为-100℃时,内能为0吗为什么 2.固体液体有内能,气体有内能吗为什么 3.运动着的物体有内能,静止的物体有内能吗为什么 总结:物体在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4.同一物体,如一杯水,温度是0℃时和温度是100℃时相比,那一次内能较多为什么 5.同种物质温度相同时,质量不同,如一桶水和一杯水,温度都是20℃,谁内能较多为什么总结:同一物体,越高,内能;同种物质,温度相同时,越大,内 能。所以,内能和、有关。 6.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请从是否为零、研究对象两方面方面加以考虑并回答。 总结:内能为零,机械能为零;内能研究,机械能研 究。因此,内能和机械能没有必然联系。 ●跟踪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止在地面上的冰块没有内能 B.空中飞行的飞机比地面上静止的火车的内能多 C.动能大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D.自然界中任何状态下处于任何位置的物体都有内能2.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0℃的物体没有内能B.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C.物体间的内能可以转移 D.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探究点二:改变内能的途径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35-36页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小组讨论 1.教材第35页图13-3实验中,对做功,使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所以棉花燃烧了。实验说明:对物体可以(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在这个过程中,能转化为能。 2.如图,瓶内有一些自来水。向瓶内打气,打到一定程度时,塞子将会被,同 时发现瓶内出现大量白气。出现白气的原因是因为瓶内气体将塞子顶起时,对塞子做 了功,瓶内气体温度下降,内能减少,这样,瓶内的水蒸气就会形成白气。 实验说明:物体对外可以(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在塞子被顶起这 个过程中,能转化为能。 3.总结:①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中,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②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其实质是能量的。 4.烧水做饭,水的温度升高,内能,这是利用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5.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从向转移的过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①热传递传递的是而不是温度.②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两个物体之间要有温度。③热传递的方向是从物体向物体,而不是从内能多的物体传向向内能少的物体.④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而不是能量的转化。 6.热传递有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发生热传导时,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要接触;对流一般发生在流体中;热辐射不需要介质。据此回答图13-5、13-6和13-7分别是哪种热传递方式。 ●跟踪训练 1.把一根铁丝反复弯折,弯折处会发热,温度,内能,这是用的方法增加物体的内能. 2.以下的日常生活事例中,通过做功来增加物体内能的是( ) A.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气筒发烫B.太阳能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高 C.用水壶烧水,水蒸气将壶盖顶起 3.在下列过程中,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钻木取火B.用锯条锯木板,锯条发热 C.用热水袋取暖D.两手互相搓搓,觉得暖和 4.将一铁块投入到装有水的烧杯中,它们之间没有发生热传递,这是因为( ) A.它们具有相同的热量B.它们具有相同的内能 C.它们具有相同的温度D.它们具有相同的比热容 探究点三:理解热量 ●小组讨论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随机事件学案

随机事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判断,归纳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有关事件作出准确判断; 2、通过实验操作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学习过程】 一、问题引入: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也就是说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具有偶然性,人们不能事先判定这些事情是否会发生。试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不同,把下面的8个事件分类: (1)某人的体温是100℃; (2) a2+b2=-1(其中a,b都是实数); (3)太阳从西边下山; (4)经过城市中某一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遇到红灯; (5) 一元二次方程x2+2x+3=0无实数解; (6)掷一枚骰子,向上的一面是6点; (7) 人离开水可以正常生活100天; (8)篮球队员在罚线上投篮一次,未投中。 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有 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有 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有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体会随机事件的含义。 试举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例子: 三、练习: 1、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通常加热到100°C时,水沸腾; (2)度量三角形的内角和,结果是360°; (3)正月十五雪打灯; (4)掷100次硬币,每次都是正面朝上; 2、掷两枚骰子,你能说出一个必然事件,一个不可能事件,一个随机事件吗? 3、李宁运动品牌打出的口号是“一切皆有可能”,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探究: 把4橙2白6个乒乓球球放入袋中,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地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球。 1、这个球是橙色的还是白色的? 2、你能说出一个必然事件,一个不可能事件,一个随机事件吗? 3、猜测从袋中摸球一次,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比较大?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第一章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科学探究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例: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不是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取被研究物自身,一旦选定就认为参照物静止,一般选地面(大地)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长度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分米(dm)、厘米(㎝)、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 2 3 6 9 2、单位换算:1km=103m 1m= 10 dm = 102㎝= 103mm= 106μm= 109nm 3、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常见的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 使用前三看: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精确度,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零刻度线是否磨损(磨损了要重新选择零刻度线)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量程和分度值 会放: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 值、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①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②化曲为直:测弯曲的钢丝,可用细棉线③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4、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说明: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误差只能减小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加精密的仪器②改善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时间 1、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它常用单位:小时(h )、分钟(min )、毫秒(ms)、微秒(μs) 2、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1s=103 ms= 106μs 3、测量时间工具:秒表或机械停表 4、时间点:表示某个时刻,如:现在几点钟。时间段:表示两个时间点的差值,如:还有多久下课 四、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相同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说课稿-沪科版(优秀教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说课稿-沪科版(优秀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说课案 兖州市第九中学孙志刚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内容要点: 、认识凸透镜及其作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在认识凸透镜的基础上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让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㈢、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凸透镜及其作用。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虚、实像概念。 .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数据中发现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物距范围。 二、学情分析 凸透镜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器材。但学生对凸透镜及作用的认识仅局限于放大镜、老花镜等,比较片面,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综合应用学案导学、分组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四、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学案“自主预习”部分 教师:每组器材:蜡烛、激光手电、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火柴、光具座,手电筒 五、教学过程设计 ㈠、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本环节的目的有两个:()对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起到对课前预习的督促作用;()通过学生预习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 本节知识点中的“凸透镜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由于需要器材,学生课前无法完成,所以在课堂上重点处理这两个知识点。 (二)、科学探究 、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要求学生按照学案的提示完成课本小实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