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5.01 KB
- 文档页数:7
第17课解放战争【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内战背景的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拥护。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1.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2.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与国民党在重庆谈判。
这一问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认识战后的政治形势和国共两党的意图,所以是难点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须从本单元内容整体分析和认识,知识跨度大、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容易掌握,故又是一难点。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合作探究1]运用课本内容,并适当补充材料,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材料二: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第17课解放战争一、教材分析《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
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掌握重庆谈判、战略反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史实。
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
(3)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共为争取和平所作的努力,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2. 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2.2 教学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的是什么?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新知介绍一、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请学生看书找出国民党共产党参加谈判的目的,老师归纳。
(1)目的国民党:内战准备尚未完成,拖延时间。
共产党:争取和平。
(2)结果:签订《双十协定》(3)协定内容:提问:在重庆谈判中有哪些问题未能达成协议?学生回答: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定。
所以后来又召开政协会议。
2.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老师提问: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
那么国民党首先进攻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战术?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
3.内战爆发:(1)标志:1946、6 中原解放区(2)战术:运动战(3)结果: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7、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战略决战:提问:中共发动了哪三次战役?了解每个战役的经过,三大战役结果如何?有什么意义?学生看书回答,老师归纳。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 1 第四章第 17 课《解放战争》教课方案一、教材剖析1.(1)课标要求 :①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②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意义 .(2)教材地位: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近代中国近代百年来的辱没史最后终结,又迎来新中国的发展史。
(3)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终结,使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基本成功,同时为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基础 ,此后新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一致的道路。
2.中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在学生掌握人民解放战争的概略基础上,从而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意义,从而使学生领会中国共产党最后领导中国人民获得革命的成功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
二、学情剖析1、学生认知发展剖析:经过教师主观剖析,得悉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掌握认识放战争的史实,而且具备了必定的认知能力和剖析能力,要点是着重对结果的归纳和总结。
要形成本节内容应当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2、学生认知阻碍点:经过问卷检查,得悉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意义和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难以理解。
三、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庆谈判、战略反扑、三大战斗、渡江战斗等史实。
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矛盾剖析法、问题研究法、归纳总结法3、感情态度价值观:(1)中共为争取和平所作的努力,表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实代表人民的利益。
( 2)三大战斗的成功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成功。
(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功是历史的必定。
四、教课要点和难点1、要点及解决举措:重庆谈判和《双十协议》。
经过矛盾剖析法、问题研究法得出公民党和共产党各自代表的阶级属性不一样。
2、难点及解决举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粗心义。
指引学生思虑、总结,并得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五、讲堂教课过程构造设计(一)、导入新课 (3 分钟 )教师:利用赣州中学红色班特有的文化,让学生叙述他们祖辈的革命故事。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掌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和谈和渡江战役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导入新课】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
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一、内战的爆发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1)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2)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
(原因: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
②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2.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1945年8月――1946年夏(1)重庆谈判:1945年8月【合作探究】1: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
第17课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
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与国民党在重庆谈判。
这一问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认识战后的政治形势和国共两党的意图,所以是难点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须从本单元内容整体分析和认识,知识跨度大、理论
性较强,学生不容易掌握,故又是一难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内战的爆发”
教学要点: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②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③政治协商会议;④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第二目“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教学要点:①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②三大战役。
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教学要点:①北平和谈;②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国内、国际、思想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
出示材料,问题导入:
电影镜头:蒋介石刚逃到台湾后,非常困难。
孙子有一天晚上饿了,翻出饼干就吃,她妈妈夺过去不让吃,孩子哭了,蒋介石问咋回事?说,孩子你吃吧,爷爷让你吃,孙子就说,还是爷爷好。
蒋説爷爷不好,好咋会把你们带到这个鬼地方!老蒋经常站在高山上,遥望大陆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输给了共产党、毛泽东?抗战后,那可是威风八面,国内外威信极高。
同学想知道答案吗?导入解放战争的学习。
2.内战的爆发
运用课本内容,并适当补充材料,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
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原因。
引导学生阅读后,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及矛盾变化、国共两党力量对比,(投影列表)认识到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及各种力量斗争。
②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这一行动的看法,认识国共两党谈判的原因,进而认识共产党的和平诚意及毛泽东为民族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气概。
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协定内容和谈判结果,认识重庆谈判使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扩大,赢得了人民信任,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③政协会议
联系引言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清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双十协定>>内容、评价简单介绍。
④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借助内战爆发形势图,以及战争初期敌我力量对比图,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形势,分析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掌握国民党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的变化。
3.战略反攻和决战
①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47.6
结合教材“资料回放”中的材料,明确我军第二年作战任务展示敌人重点进攻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解放军战略反攻
方向
②三大战役
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制表归纳三大战役概况。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迅速胜利的原因,理解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组织学生探究北平和平解放对当时和今天北京发展的意义。
(探究活动)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①北平和谈
对比北平和谈和重庆谈判背景的不同,说出北平谈判的过程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必然性。
②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播放影视资料《渡江战役》,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了解战役的经过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重要意义。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指导学生从国内、国际和思想三个方面理解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内容,对比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斗争的结果,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5.小结:
指导学生动手制表总结本单元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史实
五、教学资源建议
书籍查找: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1921—1949),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
网络: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中国历史博物馆网、白鹿书院影视:
《渡江战役》《大决战》《挺进中原》
六、习题及作业
1.【基础测评题】
(1).《双十协定》对国民党最具有制约性的一条是()
A 决定迅速实行宪政
B 保证人民民主与自由
C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D 确认和平建国纲领
(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以下历史事件()
①淮海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渡江战役④平津战役
A.①④②③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④①③②
(3).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中国人民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 揭开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序幕
D 永远结束了中华民族被奴役、被侵略的历史
(4).思考题: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意义?
2. 【能力提升】结合七届二中全会内容,讨论“两个务必”的现实意义
3.【延伸拓展】布置北京老人访谈录,解放前和今天生活方方面面变化,感受新民主义胜利意义。
4.【教材相关作业P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