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
- 格式:doc
- 大小:127.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一历史书第17课知识点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也反映了在历史中,了解自己和了解对手的重要性。
高一历史书第17课主要讲述了古代各个朝代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这是了解历史发展和国家命运的重要一环。
第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演变在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一个乱世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争夺霸权而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
孙子的军事理论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实际情况。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互相结盟,一方面又敌对相向。
这种情况下,了解对手成为了胜利的关键。
第二部分:汉唐时期的和平繁荣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汉唐时期的外交政策更加强调统一和稳定。
在这个时期,中国与西域的各国和中亚的一些大国进行了密切的交流。
通过西域和丝绸之路,中国传入了许多文化和商品。
同时,中国还与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保持着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
第三部分:明清时期的关闭与开放明清时期,中国先后实行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尤其是后期的清朝,将最大限度地封锁和限制外国贸易。
这一政策导致了中国与欧洲列强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在这个时期,了解外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状况对中国至关重要,但很多中国统治者对外界的了解有限,导致了中国的巨大失败。
第四部分: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在20世纪初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包括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建国后,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包括与美国、苏联等大国的互动。
了解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对中国的外交决策至关重要。
结语:了解自己和了解对手,是中国历史中外交政策的重要原则。
从春秋战国到现代中国,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演变。
这个过程中,了解对手和世界各国的状况,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命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17课解放战争一、争取民主与和平的斗争(一)国共重庆谈判(1945年8月):国共两党签署《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二)重庆政协会议(1946年初):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后被蒋介石撕毁。
二、解放战争的过程(1946——1949年)(一)开始: 1946年6月,蒋介石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二)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人民解放军相继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三)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秋):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四)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五)胜利阶段1.国共北平和谈(1949.4) :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三、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国内: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2、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参战: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4)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础: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抗日战争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高一第17课历史知识点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它是以封建地主所有制为基础,实行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封建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封建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时代,那时的中国处于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加强统治,各地的诸侯开始实行封建制度,将土地赏赐给勇士、官吏等人,形成一个个封地。
这些封地由封建地主统治,人民在封地上务农、纳税,同时也要服从地主的统治。
随着战国时代的结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
汉代以后,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在此后的历史时期,封建制度修补完善,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
二、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1. 封建地主所有制: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地主所有制,封建地主通过控制土地,能够获取农民的劳动成果,形成了一种剥削关系。
2. 君主专制:封建制度下,国家政权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并通过世袭制将权力传承给后代。
3. 地主阶级统治:封建地主作为统治阶级,通过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服从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4. 等级森严:封建制度下,社会等级分明,从上到下分别为皇帝、官僚、地主、农民和奴隶,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权利和地位,且无法改变。
三、封建制度的影响1. 社会制度:封建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束缚了人民的自由,加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导致了社会的封闭和不平等。
2. 经济制度:封建制度下,土地成为统治阶级获取财富和统治手段的重要工具,农民被迫为地主耕种土地,剥削程度加深,限制了农民个体的发展。
3. 文化制度:封建制度孕育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体系,它形成了礼尚往来、尊卑有序的价值观念,同时也限制了人民的思想和表达自由。
综上所述,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它通过封建地主所有制和君主专制来维持社会秩序。
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17.1 内战的爆发【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内战背景的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识【学习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学习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一、自主预习知识点一: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1)背景:①国民党:②共产党:(2)成就: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①内容:②不足:2、政协会议:(1)召开:(2)内容:(3)结果:3、内战爆发:(1)爆发:(2)战略防御:①战术:②战果:二. 小组合作探究:1.抗战胜利后的各方态度材料一:(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美国外交文集》(1)问题:美国在二战后对中国抱有什么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
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蒋介石谋士陶希圣原话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2)问题:蒋介石所发出的和谈邀请到底隐含着什么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的一封读者来信(3)问题:饱经战火摧残的中国老百姓的希望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4)问题:注意时间,请问在抗战胜利以前,中共就已提出什么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观察以上两幅图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5)问题:仔细观察两位领袖的不同神态,请为他们各自设计一句内心独白(答题请自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问题:其实《双十协定》并非真的“协定”,只是《政府与中共会谈纪要》,仔细观察可知双方领袖都没有在此上签名;那么此“协定”到底涉及到哪些方面?又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扩展思考题1:为什么抗战后的中国未能走向和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展思考题2:有人认为如果1945年“双十协定”真正实行,当时中国就实现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
这种说法正确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反馈练习】1、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 )A.坚持团结,避免国共合作破裂 B.实现民主,加快和平建国步伐C.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D.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2、解放战争防御阶段,蒋介石重点进攻的地区是 ( )①陕北解放区②山东解放区③中原解放区④东北解放区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3、抗战胜利后初期,我国与民主政治的实现再次擦肩而过的根本原因是() A.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 B.缺乏和平民主的正确目标C. 中共为民主政治孤军奋战 D.政协会议的决议难以实施4.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力量强大B.广大人民反对内战C.发动内战的准备不足D.美国主张和平解决5.蒋介石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
”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是()A.西安事变B.皖南事变C.重庆谈判D.北平谈判6.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7.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纭。
下列评论中,哪一种更接近事实本质()A.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B.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7.2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知识点: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6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
2、战略决战:(1)战役:①辽沈战役:解放。
②淮海战役:以为中心,先后歼灭、、兵团。
③平津战役:和共同作战,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二、小组合作探究:材料一:内战爆发初期蒋介石给不喜数学的毛泽东出了一道难解的数学题:430万︰127万=?飞机十坦克十大炮十美元︰步枪十手榴弹十小米十0 =?中华民国政府︰延安边区政府= ?蒋介石十杜鲁门︰毛泽东十0 =?材料二:···这位在重庆上飞机时只有油条吃的接收大员,到了北平,一下飞机立即被接去大吃二喝。
看着鱼翅端上桌,金专员惊喜之余,心里还来了首四句联:「登机吃油条,下机吃鱼翅,日本不投降,怎能有此事?」···不消多等,从「吃油条」变成「搬金条」的接收大员就伙同老北平汉奸开始强占民宅,或逼人贱卖或接管、转卖日本人的房子及其被没收的珠宝财物。
不多久,接收大员也弄了三个女人,有戏仔,也有良家妇女。
——长篇小说《五子登科》材料三:“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
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毛泽东1946年8月6日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请回答:问题(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蒋介石对于发动内战是的心态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专员”的所作所为暴露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真正的力量在于哪里?并请为毛泽东设计一个公式以解答材料6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四:国民党拉夫,要么把一个村子拉得十室九空,要么人们逃得无影无踪,人们怨声载道,沸反盈天······逃国民党兵役的人,不少跑到解放区参加解放军……材料五:小手绢,四方方,哥去前方打老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