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与北方各族的内迁
- 格式:pptx
- 大小:12.33 MB
- 文档页数:30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学习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学习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方法指导一: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1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 2简述西晋(三国政权的演变) 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西晋时期的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西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知道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历史。
2.时空观念:解读《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
3.史料实证: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各族内迁。
4.历史解释:通过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
5.家国情怀:认识到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西晋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晋的统一和衰亡的原因;八王之乱。
【教学难点】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史书《三国演义》的开篇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是很自然的事,而“分久必合”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是如何统一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课堂,探究三国统一的历史过程吧!板书课题——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教师讲解: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蜀。
曹魏中期,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就出自此时。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由此,三国尽归司马氏。
教师提问:西晋完成国家统一之后,司马炎是如何治理这个国家的?学生回答: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教师讲解:西晋建立过程中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
作为回报,朝廷格外照顾他们的利益,允许他们占有大量土地,还给予很高的官位。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西晋建立并统一全国。
2.八王之乱。
难点:1.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
2.西晋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晋的第二位皇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傻”皇帝。
他闹出的两个笑话家喻户晓。
一次惠帝司马衷在华林园游玩,听到园中池塘内蛙声响成一片,他凑上前去,傻兮兮地向身旁的随从们问道:“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还有一次,时值天下大乱,百姓饥荒,饿殍遍地,朝中大臣向晋惠帝奏报此事,谁知晋惠帝竟问道:“他们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满朝文武听后错愕无言。
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又哪里来的肉粥呢?他的无能导致了贾后乱政和“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王朝的气数。
那么西晋的灭亡,能够完全归咎于晋惠帝的昏庸无能吗?还有什么原因?让我们走进第17课,探寻西晋灭亡的缘由。
新课探究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图片展示】【具体解读】公元263年,三国中实力最强的魏国灭掉了蜀国。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夺了魏国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人物链接】晋武帝司马炎【具体解读】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出身河内司马氏的世族,祖父司马懿是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都是曹魏时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
司马炎于266年取代曹魏政权,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
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1.西晋的统治西晋时期盛行豪门政治。
在按门第品位的高低分享政治、经济种种特权的门阀制度下,豪门世族追逐名利,世风沉沦日下。
史载官宦子弟石崇,其“财富丰积,室宇宏丽”。
姬妾百数,皆穿金戴翠,华服绮丽,至于吃的、用的无不极尽当时所选,珍宝田舍无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晋的建立、统一全国及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西晋的历史背景、成立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晋的历史仍然较为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西晋的成立背景,理解西晋统一全国的过程,以及掌握北方各族的内迁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的成立背景、统一全国的过程,掌握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晋的成立背景、统一全国的过程,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2.教学难点:北方各族的内迁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资料卡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西晋的成立背景、统一全国的过程;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分析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如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5.知识拓展:介绍西晋时期的著名人物,如司马炎、羊祜等;6.总结归纳:对本课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7.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加深对西晋历史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课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西晋的成立背景–司马炎篡位–魏晋南北朝更替2.西晋统一全国–司马炎称帝3.北方各族的内迁4.北方各族内迁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速度;3.心得体会:通过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西晋历史的认识和感悟。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西晋统一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北方各族的内迁对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这段历史,引导学生认识到统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对历史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分析这些事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相关图片、视频和史料,用于教室教学。
2. 制作PPT,用于展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3. 准备一些有关北方民族文化的资料,以便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4. 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有关西晋时期的历史图片和文物,引导学生思考西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起首介绍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让学生了解西晋统一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介绍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等民族的迁徙和融合过程,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干系的发展和变化。
(3)通过讲解西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社会面貌和特点。
(4)引导学生思考西晋统一为什么短暂,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对后世历史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盘绕西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4. 分享与交流: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效果,与其他同砚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5.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西晋时期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6.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搜集有关北方各族内迁后的历史发展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演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西晋在三国时期结束后,实现了一段时间的统一,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国家分裂,同时,北方各族的内迁也是本课的重要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变迁,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本课的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新的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还在培养中,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客观、理性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难点:理解西晋统一的原因和北方各族内迁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理解历史。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引导学生进入西晋时期。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基本情况。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西晋统一的原因和北方各族内迁的影响。
4.教师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史料实证: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进一步理解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6.历史解释: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进行解释。
7.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掌握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的情况。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预习提纲一、西晋的建立1.建立: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定都,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
注:263年魏灭蜀,266年西晋代魏,280年西晋灭吴。
三国灭亡顺序:、、3.腐朽统治:典型事例有大臣石崇和国舅王凯斗富,奢侈之风盛行。
4.灭亡: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灭掉西晋。
全国再次陷入混乱。
二、八王之乱1.背景:①西晋初年,大封同姓诸王,宗室诸王的势力日益强大。
②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注: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西周、东周、西汉、西晋2.概况: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发生了“”。
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
3.影响:①西晋从此衰落,加速了西晋的灭亡;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高潮。
注:西晋短暂灭亡的原因:①西晋统治集团昏庸腐朽;②西晋统治者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反抗;③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的各族:、、、、(简称“五胡”)。
注: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①对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向往——根本原因②少数民族社会不安定③中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3.十六国:西晋灭亡后,北方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
4.前秦统一北方:(1)概况:4世纪后期;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进行改革。
迅速强大,统一。
(2)影响: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注: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曹魏(汉族)、西晋(汉)、前秦(氐族)、北魏(鲜卑族)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梳理一.西晋的建立263年,魏灭蜀。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二.八王之乱背景: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因此大封同姓诸王,又派诸王据守州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