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讲义-医院和住院环境
- 格式:docx
- 大小:19.91 KB
- 文档页数:7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护士资格考试辅导《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第二节讲义2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第二节医院和住院环境三、病区(一)病区的设置和布局每个病区均设病室、危重病室及抢救室、治疗室、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配膳室、盥洗室、浴室、洗涤间、厕所、库房、医护休息室、示教室等,如有条件可设置病人娱乐室、会客室等。
每个病区设病床30~40张,每间病室设1~6张床。
两床之间应设隔帘,有利于治疗、护理及维护病人的隐私权;两床之间的距离不少于1m。
(二)病区的环境管理病区是住院病人接受诊疗、护理及康复的场所,良好的住院环境是保证病人生理、心理舒适的重要因素。
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整洁、安静的物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
1.物理环境(1)安静:病区应避免噪声,保持安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白天病区较理想的声音强度应维持在35~40dB。
达到50~60dB,病人可感到疲倦不安,影响休息与睡眠。
长时间暴露在90dB以上的环境中,可导致疲倦、焦躁、易怒、头痛、头晕、耳鸣、失眠以及血压升高等。
当声音强度达到或超过120dB时,可造成听力丧失或永久性失聪。
为了更好地控制噪声,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做到:①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②病室的门、窗、桌、椅脚应钉上橡皮垫;③推车的轮轴应注润滑油并定期检查;④向病人及家属宣传保持病室安静的重要性,共同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2)整洁:保持护理单元的整洁,如有污染及时更换,并及时清除排泄物、污染敷料等。
保持病人清洁。
工作人员应仪表端庄,服装整洁大方。
(3)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温度、湿度,可使病人感到舒适,利于病人的休息、治疗及护理工作的进行。
病室应常备温度计、湿度计,以便随时评估并调节室内温、湿度。
一般病室适宜的温度为18~22℃;婴儿室、手术室、产房等,室温调高至22~24℃为宜。
室温过高时,机体散热受到影响,不利于体力的恢复,病人感到烦躁,呼吸、消化功能均受干扰。
《护理学基础》项目一医院与医院环境医院是一种特殊的场所,它是提供医疗服务和护理护理的机构。
医院环境是指医院内的各种条件和设施,包括建筑物、床位、设备、装修、通风、卫生等等。
医院环境对医疗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医院的建筑物对医疗护理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医院建筑应具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以方便医生、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医院建筑还应具备疫情防控的能力,如隔离病房、传染病科等。
一个宽敞、干净、明亮的医院建筑能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舒适感,有利于医疗的进行。
其次,医院环境的床位数量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在一个拥挤的医院里,患者可能要面临长时间等待的情况,影响了护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而在床位充足的环境中,患者可以获得及时的医疗和护理服务,也有利于降低感染的风险。
此外,医院环境的设备和装修也对医疗护理有着直接的影响。
先进的医疗设备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如高级影像设备可以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先进的手术设备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同时,装修设计也要合理,材料要无菌、防菌,并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医院环境的通风和卫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通风良好的医院环境可以减少病菌和污染物的滋生和传播风险,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卫生方面,医院应该有严格的清洁消毒制度和流程,保持医疗设施、床位和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最后,医院环境还应该具备人性化的设计和服务。
这包括舒适的等候区域、便利的就医流程、完善的医患沟通机制等。
一个温馨、友好的医院环境可以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和压力,增强他们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合作意愿。
总之,医院环境对医疗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良好的医院环境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果,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应该重视医院环境的建设和改善,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基础护理学一医院和住院环境医院和住院环境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医院中进行基础护理的工作环境。
医院和住院环境的良好与否对于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病人的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医院环境是指整体的医疗机构或者医院的环境条件。
良好的医院环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医院的卫生条件是医院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医疗机构应该定期对医院进行卫生清洁工作,确保医院的卫生状况符合卫生标准。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还可以提高病人的住院感受。
其次,医院的空气质量也是医院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医院应该保持良好通风,确保医院的空气质量符合健康标准。
特别是在病房中,医院需要定期更换空气,保持空气的新鲜度,这样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和健康。
此外,医院的设施和设备也是医院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应该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设施,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同时,医院还应该充分考虑到病人的需求和舒适度,例如提供舒适的病床、空调和暖气设施以及病房的合理布局。
住院环境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所居住的环境条件。
住院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康复和住院感受。
首先,住院病人的床位应该干净整洁,病人应该有充足的休息空间。
床位上应该铺设清洁的床单和被褥,床头柜上应该备有日常用品和清洁用品。
其次,住院病人的病房应该保持安静和舒适。
医院应该采取措施,减少病房内的噪音和干扰,为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同时,病房的空调和暖气设备应该正常运行,确保病人在不同季节的舒适度。
此外,住院病人的饮食应该符合医生的要求和病人的个人喜好。
医院餐厅应该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并确保饭菜的卫生和安全,以保证病人的饮食需求和康复。
总之,良好的医院和住院环境对于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
医院应该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院环境的质量,为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
同时,病人也应该注重个人卫生,保持住院环境的整洁和干净,促进自身康复和健康。
《基础护理学》讲义医院和住院环境一、概述(一)医院的任务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提出,医院的任务是“以医疗工作为中心,在促进医疗质量的基础上,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完成,并不断促进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同时做好扩大预防、指导基层和计划生育的技术工作”。
(二)医院的种类1.按分级管理划分根据卫生部提出的《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医院按功能与任务的不同,以及技术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设施条件的不同,可划分为一、二、三级。
每级又分为甲、乙、丙等,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共分为三级十等。
(1)一级医院:是指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基层医院。
如农村乡、镇卫生院,城市街道卫生院等。
(2)二级医院:是指向多个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并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
如一般市、县医院,省、直辖市的区级医院和一定规模的厂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医院。
(3)三级医院:是指向几个地区甚至全国范围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医院,指导一、二级医院业务工作与相互合作。
如国家、省、市直属的市级大医院、医学院的附属医院。
2.按收治范围划分(1)综合性医院:在各类医院中占较大比例,是指设一定数量的病床、各类临床专科(如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医技部门(如药剂、检验、影像等)以及相应人员与设备的医院。
(2)专科医院:为诊治各类专科疾病设置的医院,如妇产医院、儿童医院、口腔医院、传染病医院等。
3.按特定任务划分指有特定任务和服务对象的医院,如军队医院、企业医院等。
4.按所有制划分可分为全民、集体、个体所有制医院,中外合资医院,股份制医院等。
5.按经营目的划分分为非营利性医院和营利性医院。
二、门诊部(一)门诊的护理工作1.预检分诊预检分诊的护士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接诊时应热情主动,先简要询问病史,经观察病情后,作出初步判断,再给予合理的分诊,做到先预检分诊,再指导病人挂号就诊。
2.安排候诊和就诊(1)开诊前,检查候诊、就诊环境,备齐各种检查器械及用物等。
(2)开诊后,按挂号先后顺序安排就诊。
收集整理初诊、复诊病案和检验报告等。
(3)根据病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等,记录于门诊病案上。
必要时应协助医生进行诊察。
(4)随时观察候诊病人的病情,如遇高热、剧痛、呼吸困难、出血、休克等病人,应立即采取措施,安排提前就诊或送急诊室处理;对病情较严重者、年老体弱者,可适当调整就诊顺序。
(5)门诊结束后,回收门诊病案,整理、消毒环境。
3.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候诊时间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内容可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科室、不同病种特点灵活掌握;形式应多样化,如板报、讲座、录像、发放宣传册等。
对病人提出的询问应耐心予以解答。
4.实施治疗实施需要在门诊进行的治疗,如各种注射、换药、灌肠、导尿、穿刺等。
治疗中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以确保治疗及时、安全和有效。
5.严格消毒隔离门诊具有病人集中且流动性大、病种复杂的特点,易发生交叉感染,因此要认真做好空气、地面、墙壁、各种用品的清洁、消毒,对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分诊到隔离门诊并做好疫情报告。
6.做好保健门诊的护理工作护士经过培训可直接参与健康体检、疾病普查、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保健工作。
(二)急诊的护理工作1.预检分诊病人到达急诊科,应有专人负责出迎。
预检护士要掌握急诊就诊标准,一问、二看、三检查、四分诊的顺序,初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时分诊到各专科诊室。
遇有危重病人应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抢救室护士;遇有法律纠纷、交通事故、刑事案件等应立即通知医院的保卫部门或公安部门,并请家属或陪送者留下;遇有灾害性事件应立即通知护士长和有关科室。
2.抢救工作(1)急救物品准备:急救物品包括一般用物、无菌物品和急救包、急救设备、急救药品和通讯设备。
急救物品应做到“五定”,即定数量品种、定点安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及定期检查维修,使急救物品完好率达到100%。
护士要熟悉急救物品的性能及使用方法,且能排除一般性故障。
(2)配合抢救1)实施抢救措施:医生到达前,护士应根据病情快速作出分析、判断,进行紧急处理,如测血压、止血、给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
医生到达后,立即汇报抢救情况,积极配合抢救,正确执行医嘱。
2)作好抢救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时间(病人和医生到达的时间,抢救措施落实的时间)、执行医嘱的内容和病情的动态变化。
记录要及时、准确、字迹清晰。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抢救过程中,如为口头医嘱,护士必须向医生复述一遍,当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完毕,请医生及时补写医嘱与处方。
各种急救药品的空安瓿要经两人查对,记录后再弃去。
输液瓶、输血袋等用后要统一放置,以便查对。
3.留观室急诊科(室)应设急诊观察室,有一定数量的观察床,主要收治一些需要进一步观察、治疗的病人。
留观时间一般为3~7天。
留观室的护理工作:(1)进行入室登记,建立病历,书写病情报告。
(2)要主动巡视病人,密切观察,正确执行医嘱,认真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关注病人心理反应,作好心理护理。
(3)作好病人及其家属的管理。
三、病区(一)病区的设置和布局每个病区均设病室、危重病室及抢救室、治疗室、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配膳室、盥洗室、浴室、洗涤间、厕所、库房、医护休息室、示教室等,如有条件可设置病人娱乐室、会客室等。
每个病区设病床30~40张,每间病室设1~6张床。
两床之间应设隔帘,有利于治疗、护理及维护病人的隐私权;两床之间的距离不少于1m。
(二)病区的环境管理病区是住院病人接受诊疗、护理及康复的场所,良好的住院环境是病人生理、心理舒适的重要因素。
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整洁、安静的物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
1.物理环境(1)安静:病区应避免噪声,保持安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白天病区较理想的声音强度应维持在35~40dB。
达到50~60dB,病人可感到疲倦不安,影响休息与睡眠。
长时间暴露在90dB以上的环境中,可导致疲倦、焦躁、易怒、头痛、头晕、耳鸣、失眠以及血压升高等。
当声音强度达到或超过120dB时,可造成听力丧失或永久性失聪。
为了更好地控制噪声,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做到:①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②病室的门、窗、桌、椅脚应钉上橡皮垫;③推车的轮轴应注润滑油并定期检查;④向病人及家属宣传保持病室安静的重要性,共同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2)整洁:保持护理单元的整洁,如有污染及时更换,并及时清除排泄物、污染敷料等。
保持病人清洁。
应仪表端庄,服装整洁大方。
(3)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温度、湿度,可使病人感到舒适,利于病人的休息、治疗及护理工作的进行。
病室应常备温度计、湿度计,以便随时评估并调节室内温、湿度。
一般病室适宜的温度为18~22℃;婴儿室、手术室、产房等,室温调高至22~24℃为宜。
室温过高时,机体散热受到影响,不利于体力的恢复,病人感到烦躁,呼吸、消化功能均受干扰。
室温过低时,冷的刺激可使病人肌肉紧张,且易受凉。
病室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
湿度过高时,潮湿的空气利于细菌的繁殖,可增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同时,机体蒸发作用减弱,出汗受到抑制,病人感觉闷热,尿液排出增多,加重了肾脏的负担。
湿度过低时,空气干燥,水分大量蒸发,可致口干舌燥、咽痛、烦渴等,对气管切开、呼吸道感染、急性喉炎的病人尤为不利。
(4)通风:病室应定时开窗通风,每次30分钟左右。
冬季通风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
通风换气可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密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促进氧含量,保持空气清新,调节温、湿度,能使病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增加舒适感。
(5)光线:室内的光线可影响病人的舒适度。
光线充足可使病人感到舒适、愉快,并利于病情的观察和诊疗、护理工作的进行。
光线不足可出现眼睛疲劳、头痛、视力受损,影响病人的活动,甚至发生意外。
病室采光分为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
采用自然光源时,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眼睛,防止引起目眩;午睡时应用窗帘遮挡光线。
夜间睡眠时,可打开地灯或罩壁灯,既能巡视工作的进行,又不影响病人睡眠。
(6)装饰:病室装饰应简洁、美观,优美的环境能让人产生愉快、舒适的感觉。
色彩会影响人的情绪、行为、健康。
如绿色使人安静、舒适;浅蓝色使人心胸开阔、情绪稳定;白色使人感到冷漠、单调,反光强,易刺激眼睛产生疲劳;奶油色给人一种柔和、悦目、宁静感。
医院装饰应根据需求选用不同色彩,如儿科病区,墙壁可采用柔和的暖色,配一些可爱的卡通图案,使病儿感到温馨甜蜜,减少惧怕心理;手术室可选择蓝色或绿色;墙壁尽量不选择全白色。
病室、走廊可适当摆放鲜花、绿色植物,既美观,又增添生机(过敏性疾病病室除外)。
(7)安全: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消除一切不安全的因素。
1)避免各种原因所致躯体损伤:①避免机械性损伤:走廊、浴室、厕所应设置栏杆;病室、浴室、厕所地面应防滑,减少障碍物,并设呼叫系统;对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婴幼病儿、偏瘫等病人,应使用床档、约束带等进行保护,以防坠床;对长期卧床初次下床及活动不便的病人应注意搀扶,以防跌倒。
②避免温度性损伤:应用冷、热疗时,应按操作要求进行,必要时需守护;注意易燃、易爆物品的安全使用和保管,有防火设施及紧急疏散措施。
③避免生物性损伤:有灭蚊、蝇、蟑螂等措施。
2)预防医院内感染:严格执行医院预防、控制感染的各种制度,如病人入院卫生处置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等。
3)避免医源性损伤:由于医务人员言语及行为不慎,对病人造成心理、生理上的损伤,称为医源性损伤。
如对病人不尊重,交谈时用词不当,护理时动作粗暴,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责任心不强等,均可造成病人心理及生理上的损伤。
因此,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尊重、关心病人,交谈时语言要规范,操作时动作要轻、稳,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工作责任心,以避免医源性损伤。
2.社会环境医院是社会的一部分,病区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护士有责任帮助病人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变化,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疾病康复。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其中护理人员占主导地位。
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到:①尊重病人,让病人感到是受欢迎和被关心的,在实施护理活动中,不论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位、信仰、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及远近亲疏,都应一视同仁;②善于发挥语言的积极作用,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操作技术要熟练,动作稳、准、轻、快,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增加安全感、信任感;④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开朗、乐观的情绪感染病人,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2)建立良好的群体关系:同室病人构成一个群体,积极的群体气氛可促进病人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利于疾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