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C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专家共识
- 格式:docx
- 大小:303.25 KB
- 文档页数:47
最新:免疫检直点抑制剂引起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营家共识重点内容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ICPiS)通过阻断免疫抑制分子,重新激活效应T细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
ICPis 通过调控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的同时,过度活化的免疫细胞也可能导致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损伤,即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1atedadverseevents,irAEs)0内分泌不良反应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涉及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体,引起相应的内分泌功能紊乱。
ICPis致内分泌腺体损伤是临床医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很多临床医生对其诊治存在诸多疑惑。
国内外虽已陆续推出多个指南/共识,但目前国内尚无针对ICPiS引起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诊治流程和共识。
为规范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免疫内分泌学组组织专家根据国内外专家共识和相关临床研究,综合肿瘤学、免疫学专家意见后撰写制订本共识,以供在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中参考。
一.前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ICPiS)是目前最受瞩目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之一,此类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飞速发展,已获批在多种肿瘤中应用。
ICPiS通过调控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的同时,过度活化的免疫细胞也可能导致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损伤,即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1atedadverseevents,irAEs)o内分泌不良反应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涉及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体,引起相应的内分泌功能紊乱。
临床上诊断和治疗的延误,势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早期识别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共识旨在总结、吸取我国现有ICPis引起的内分泌不良反应的诊疗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综合肿瘤、免疫学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参考国际主流指南、大型临床研究结果,提高对ICPiS引起的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的认识,倡导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的管理模式。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多学科诊疗协作组建设中国专家共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李进;秦叔逵;王宝成;马军;张力;朱波【期刊名称】《临床肿瘤学杂志》【年(卷),期】2022(27)2【摘要】以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1/PD-L1)抑制剂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作为新型免疫治疗手段,已经给恶性肿瘤患者带来了显著的临床获益,延长患者生存。
自2011年以来,国内外已经有10余款ICIs陆续获批上市,接近一半的实体瘤患者有ICIs治疗的适应证。
然而,ICIs相关的毒性,或称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随之而来,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临床治疗决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ICIs 的临床应用和患者持续获益。
为优化irAEs管理,完善irAEs多学科诊疗协作组(MDT)建设的标准化、流程化,提高MDT讨论的质量和效率,为患者提供高效、优化的诊疗方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继而改善患者预后,并推动跨学科MDT 的规范化发展,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CSCO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组织领域内多名专家,参考国内外癌症中心对irAEs的MDT管理经验及有关重要文献,认真讨论,多次修改,形成了本专家共识,作为各肿瘤中心irAEs MDT运行和操作的重要参考。
【总页数】7页(P158-164)【作者】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李进;秦叔逵;王宝成;马军;张力;朱波【作者单位】不详;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0医院;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相关文献】1.《SIT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性管理专家共识》解读——心脏毒性部分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监测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专家共识4.《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监测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5.《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监测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更新要点新版《2023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中,有哪些更新要点值得关注?新版《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备受关注,今年的更新亮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该指南新增了一些少见不良事件的管理,如NCCN指南、ASCO指南等尚未纳入的耳毒性和膀胱毒性等。
此次指南首次纳入,希望能够警示临床医生关注到少见不良事件的发生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如,在免疫治疗时,可能会产生神经性听力减退或丧失、无菌性膀胱炎。
临床医生应做到及时干预,给予相应的治疗。
第二方面,指南内容更加精准,新增重症及难治性毒性管理,不良事件定义更加明确。
如,心脏毒性,过去对于无症状的心肌损伤并无精准的定义,今年指南做出解释,即无症状的心肌损伤应要求CK-MB高于正常上限2.5倍以上,同时伴有肌钙蛋白升高,但无心电图和心脏彩超异常,无异常体征表现。
此外,对于肝脏毒性,指南将其主要类型更新为肝细胞型、胆管炎型和混合型。
皮肤毒性、神经毒性、血液毒性、内分泌毒性、肾脏毒性等多个内容都进行了更加精准地更新。
第三方面,今年新版指南更符合中国人群特点。
目前我国有包括PD-1、PD-L 1、CTLA-4等多类免疫治疗药物可及可用。
随着我国原研免疫抑制剂上市及针对中国人群原创研究的迅速开展,多项研究数据,包括毒性数据相继披露,为我国免疫治疗临床实践带来夯实的循证医学证据。
从既往大量引用参考国外前沿研究进展,到今年大篇幅参考我国原研免疫治疗的III期临床研究数据,涵盖了多项单中心或多中心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进一步补充了基于中国人群的循证医学证据,为指导我国免疫治疗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源于中国的论文越来越多,这从指南引用的参考文献可以明显看到这种变化。
第四方面,新版指南聚焦全程管理,更新了常用免疫抑制剂的用法、用量和适应症,新增了基于症状的毒性早期识别和重症及难治性毒性管理等内容。
2021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全文)2021年4月23日,202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会在北京盛大召开,本次CSCO指南的更新结合了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以期使得国内的肿瘤临床治疗能够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适应证发展迅速,不仅上市产品多,未上市的国内同类产品更多,而且国内适应证逐渐增多。
CSCO 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自2017年成立以来,一直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使用的安全性管理,予以高度重视。
2021版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相对于旧版指南,修改的内容:目录部分1.毒性管理中,增加了胰腺毒性,现在的常见毒性有内分泌毒性、肺毒性、肝毒性、胃肠毒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胰腺毒性、输液反应、骨关节与肌毒性、皮肤毒性,少见的毒性有眼毒性、神经毒性、心脏毒性、血液毒性、肾脏毒性;2.附录中,删除了“中国人群的毒性数据”增加“常用免疫抑制剂的用法、用量和适应证。
特殊人群筛查与基线检查1.由于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患者的数据缺乏,因此,删除了“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患者”,同时将“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更换为“体力状态评分(PS)≥2的患者”;2.基线检查一般情况的Ⅰ级推荐中,增加“全面询问病史,包括肺纤维化、结核、新型冠状肺炎”;3.基线检查一般血液检查的Ⅱ级推荐中,增加“既往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间质性肺病的患者,建议检测C反应蛋白(CRP)、炎症因子];4.类风湿性/骨骼肌检查项目的Ⅲ级推荐中,对于怀疑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增加“根据临床情况,考虑CRP、血沉(ESR)或肌酸磷酸激酶(CPK)检查”。
毒性管理和毒性监测1.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英文简写由“RCCEP”替换为“CCEP”,在G1~G3的毒性管理部分,强调了对于易于摩擦部位可以用纱布保护,避免摩擦出血,同时压迫止血的处理,对于G3的概述更改为“泛发型,可并发感染”。
2020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PET/CT评价专家共识(全文)【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但由于其作用机制使然,出现了假性进展、超进展等特殊肿瘤应答模式,对临床治疗决策和疗效评价带来了困难与挑战。
2017年,欧洲核医学年会根据已公布的临床试验数据,报道了应用F-FDG PET/CT评价肿瘤免疫治疗反应、判读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优势。
在中国,自2013年正式开始ICIs的临床研究以来,已有大量的研究数据产生,如何在肿瘤ICIs治疗中合理、规范地应用PET/CT成为亟待解决的临床和科学问题。
鉴于此,由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PET学组牵头,针对PET/CT检查规范、ICIs治疗后PET/CT 图像解读、疗效评价标准等内容,在结合文献、专家经验和委员会成员内部讨论的基础上,最终达成此共识,以期带动相应领域的技术普及与推广。
【主题词】恶性肿瘤;免疫检查点;PET/CT;专家共识肿瘤免疫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2016年2月4日发布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恶性肿瘤研究进展年报将免疫治疗评为2015年恶性肿瘤研究的最大进展。
目前,肿瘤免疫治疗较成功的领域和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s inhibitor, ICIs)。
免疫检查点是人体免疫系统中起保护作用的分子,正常情况下通过抑制T细胞分化增殖来调控免疫平衡。
肿瘤组织过度表达免疫检查点分子,抑制T细胞活化增殖或诱导T细胞凋亡,导致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形成,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控和杀伤。
目前,最受关注的ICIs包括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4, CTLA-4)抑制剂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 PD-1)/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 PD-L1)抑制剂等。
最新:中国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专家共识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晚期NSCLC的系统性抗肿瘤治疗经历了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变革,患者总体生存时间不断延长。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尤其是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抗体已成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阴性晚期NSCLC一线及二线的标准治疗和局部晚期NSCLC同步放化疗后标准治疗,并在辅助/新辅助治疗中显示出可喜的结果,改变了NSCLC整体治疗格局。
随着越来越多的ICIs在国内获批肺癌适应证,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SCO)NSCLC专家委员会牵头,组织该领域的专家,结合2019年版专家共识,参考最新国内外文献、临床研究数据及系统评价,在专家共同讨论的基础上,达成统一意见并制定、更新本共识,为国内同行更好地应用ICIs治疗NSCLC提供参考意见。
1. 前言肺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1,2]。
据2020年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GLOBOCAN分析报告显示,全球肺癌新发例数达220.7万,仅次于乳腺癌;死亡例数达179.6万,居各癌种首位。
在我国,肺癌不仅是发病率第一,也是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2,3]。
2020年我国肺癌预估新发病例达81.6万,占所有新发癌症的17.9%,死亡例数达71.5万,占癌症总死亡人数的23.8%[4]。
SITC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专家共识背景免疫治疗引领了肿瘤治疗的变革。
最广泛应用的免疫治疗方法是靶向可活化T 细胞的免疫检查点单克隆抗体。
目前有 6 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已经被美国FDA 批准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和霍奇金淋巴瘤。
Ipilimumab 是人源化的IgG1 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能活化T 细胞的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ntigen-4, CTLA-4)信号,是最早获批用于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ICIs。
Pembrolizumab 和nivolumab 都是工程化的IgG4 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1, PD-1)信号来调节T细胞活性。
2014年,这两种抗体被FDA 批准用于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随后适应症被扩展到其他类型肿瘤。
最近FDA批准pembrolizumab 和nivolumab 用于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缺失(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 dMMR) 或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high, MSI-H)的化疗后病情进展肿瘤患者。
这是FDA第一次依据生物标志物来批准药物适应症,而不是通过肿瘤组织类型来决定。
PD-1 抑制剂的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不会对T 细胞活化产生负面影响。
2015 年,nivolumab获批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随后ipilimumab 和nivolumab 获批用于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
最近,FDA 又批准了另外三个ICIs,包括atezolizumab、durvalumab 和avelumab,他们都是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抗体。
SITC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专家共识背景免疫治疗引领了肿瘤治疗的变革。
最广泛应用的免疫治疗方法是靶向可活化T 细胞的免疫检查点单克隆抗体。
目前有 6 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已经被美国FDA 批准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和霍奇金淋巴瘤。
Ipilimumab 是人源化的IgG1 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能活化T 细胞的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ntigen-4, CTLA-4)信号,是最早获批用于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ICIs。
Pembrolizumab 和nivolumab 都是工程化的IgG4 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1, PD-1)信号来调节T细胞活性。
2014年,这两种抗体被FDA 批准用于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随后适应症被扩展到其他类型肿瘤。
最近FDA批准pembrolizumab 和nivolumab 用于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缺失(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 dMMR) 或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high, MSI-H)的化疗后病情进展肿瘤患者。
这是FDA第一次依据生物标志物来批准药物适应症,而不是通过肿瘤组织类型来决定。
PD-1 抑制剂的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不会对T 细胞活化产生负面影响。
2015 年,nivolumab获批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随后ipilimumab 和nivolumab 获批用于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
最近,FDA 又批准了另外三个ICIs,包括atezolizumab、durvalumab 和avelumab,他们都是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抗体。
其中,atezolizumab 和durvalumab 都是工程化的IgG1 单克隆抗体,其Fc 段进行了修饰以避免ADCC 作用。
相对而言,avelumab 包含了具有完整ADCC 作用的野生型IgG1 结构。
自2016 年 5 月以来,atezolizumab 和durvalumab 被FDA 批准用于治疗晚期NSCLC 和尿路上皮癌,avelumab 被FDA 批准用于治疗Merkel 细胞癌和尿路上皮癌。
免疫相关的毒性(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是免疫系统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可影响几乎所有的组织器官。
研究显示,接受单药ICIs 治疗的患者,9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irAEs。
荟萃分析的数据显示,单药ipilimumab 导致的总体irAEs 发生率小于75%。
在III 期临床试验中,PD-1/PD-L1 抑制剂irAEs 发生率小于30%。
其中高达43%的患者接受ipilimumab 治疗后会出现3 级以上的严重irAEs,但在接受PD-1/PD-L1 抑制剂的人群中,严重irAEs 发生率不到20%。
Ipilimumab 和pembrolizumab 导致的irAEs 是剂量依赖性的,剂量越高毒性越大,但用于辅助治疗和姑息治疗产生的副反应程度不同。
定义毒副反应的严重程度并没有规律可循,因为即使产生的病理机制相同,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也会有差别,这使得我们很难根据临床试验获取准确的irAEs 发生率和流行病学数据。
即使如此,大多数ICIs 单药治疗导致的irAEs在不同瘤种的表现相似;它们的发生与炎症反应有关,特别是CD8+ T细胞激活介导的炎症反应,这些反应会与药物治疗效应相重叠。
然而,irAEs 的发病机理还不清楚,其他类型的炎性细胞,如Th17 可能参与其中。
不同的ICIs 产生的毒性的机制也有不同,这可能最终影响irAEs 发生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临床管理。
在某些情况下,持续缓解的患者更容易发生irAEs,但这种相关性还没有得到确认。
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疗,irAEs 发生的特征和范围逐渐被大家熟知,许多新的、严重的毒相继被报道。
皮肤、肠道、内分泌器官、肺和骨骼肌组织受累比较普遍,而心脏、肝脏、肾脏、神经、眼的irAEs 相对少见(图1)。
即使大多数的irAEs 为轻到中度,文献也报道了少见的、严重的irAEs,包括严重性肠炎、肺炎、脑炎、毒性表皮溶解症、心肌炎、自身免疫性的I 型糖尿病,其中2%的患者会出现死亡。
危及生命的irAEs 虽然少见,但可能会与常见的临床表现相混淆。
因此社区和肿瘤专业的工作人员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培训,以 高对紧急不良事件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与化疗所致的毒性不同,irAEs 是一种延迟性反应,持续时间较长,部分归因于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的不同。
此外,irAEs 与药物的剂量/暴露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确证。
因此,临床医生必须对某些情况保持警惕,例如irAEs 的不同临床表现以及延迟性的irAEs,因为有时停药数月甚至数年后不良反应才表现出来。
尽管如此,临床医生可以考虑一些侵袭性的或高花费的诊断性检测,以协助irAEs 的临床管理。
表 1 列举了一些应用ICI 治疗前的推荐检测项目。
有效管理irAEs 需要早期根据受累器官和毒性程度,识别和应用免疫抑制和/或免疫调节剂进行及时干预。
熟悉irAEs 的专科医生、护士、药剂师应该早期介入。
出现3-4 级irAEs 的患者,如果对治疗无反应,或需要做紧急检查和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常常需要住院治疗。
对任何患者,免疫治疗前进行irAEs 宣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前期工作。
另外,临床医生之间及时分享成功处理irAEs 的宝贵经验也十分重要。
医生应该及时判断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造成的不良反应,例如机会性感染、睡眠障碍、胃炎和高血压。
如果长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应口服维生素 D 和补钙,在某些情况下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然而,应用抗生素与ICIs 疗效间的关系目前尚未完全证实,接受ICIs 治疗的患者究竟是否可以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也不清楚。
对于激素抵抗型的患者,或者必须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必须与专科医生间相互合作。
必要时,可能需要应用其他免疫调节剂包括英夫利昔单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tumor necrosis factor inhibitors, TNFi)、霉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甲氨蝶呤、注射用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术。
然而,除了TNFi 用于治疗结肠炎外,其他的免疫抑制治疗并未通过大样本量的患者来证实。
回顾性的研究显示,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处理irAEs 并未降低免疫治疗的效果。
然而,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irAEs 与使用免疫抑制剂效果间的关系,irAEs 与个体患者免疫治疗疗效间的关系尚未阐明。
其他免疫抑制剂对ICIs 疗效的影响更缺乏足够的研究证据。
目前,随着医生、护士及患者清楚的认识到免疫治疗包括联合免疫治疗的获益,需要一个指南来指导他们识别、报告及管理在免疫治疗过程中出现的irAEs。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制定的《常见毒副作用术语评定标准(CTCAE)》对毒副作用的术语和严重程度进行了界定,其目的是对AE 报告的流程标准化。
然而,使用CTCAE 或《药事管理的标准医学术语集(MedDRA)》来界定irAEs 存在局限性。
重要的是,使用CTCAE 分级来报告会低估或高估irAEs 出现的几率与严重程度。
在某些情况下,CTCAE 标准很难应用于评价类风湿性irAEs,因为不能准确记录irAEs 的严重程度和对机体的影响,特别是在irAEs 缓慢出现的情况下。
因此,在制定下一版CTCAE 或MedDRA 的时候,专家团队应该充分考虑它们的缺点,从而改进和简化AE 报告的流程。
同样,FDA 批准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只标注了来自临床试验的数据;临床医生应该采取多学科讨论,广泛征求意见,从而有效管理器官特异性的毒性。
鉴于此,美国肿瘤免疫治疗学会(The Society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SITC)成立了一个多学科毒性管理工作组, 供使用ICIs 后的irAEs 管理建议,直至临床出现足够的证据来指导临床决策。
本文代表了“多学科毒性管理工作组”近期在标准化毒性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
这些工作是多学科专家在各自领域的一致性建议;由于免疫治疗常常需要高度个体化,一致性建议并不能完全代替最佳的临床判断或个体化的药物管理决策。
启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前的评价和检查治疗前常规筛查病史➢ 详细询问既往史,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器官特异性疾病病史➢ 肠道功能的基线评估(如肠蠕动能力、便秘情况) 外周血分析➢ CBC ➢ CMP ➢ TSH ➢ HbA1c ➢游离T4 ➢总CK ➢ 感染性疾病筛查:HBsAg,、HBsAb、HBcAb、hCAb、CMV 抗体、T-spot 检测、HIV 抗体、HIV 抗原(p24)a ➢ 血脂分析皮肤科查体➢ 皮肤、黏膜检查,记录病变的类型和程度肺部检查➢ 基础状态下和活动性心脏检查过程中的血氧饱和度➢ ECG ➢肌钙蛋白I或T值:基线水平及连续6周的测量值b对有器质性疾病或存在器官特异性毒性风险人群进行的补充筛查项目内分泌检查➢ 早上8 点皮质醇水平 ➢早上8点ACTH水平 ➢ 脑钠肽(BNP)或氮末端B 型脑钠肽前体(NT pro-BNP)肺部检查➢ PFTs c ➢ 6MWT c特定状况下,某些检查可能无法进行。
除非检查有明确证据需要进行,否则遵循医嘱。
a如果患者发生了irAEs 并需要免疫抑制剂干预,包括激素和抗TNF-α 抗体。
b心脏毒性非常罕见,这些检查的成本-效应不高,并不是常规的检查项目。
肌钙蛋白只需要检测基线水平,随访期间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如果怀疑有心肺症状,推荐重复检查脑钠肽和肌钙蛋白。
c肺部毒性也比较罕见,推荐在治疗前对既往有肺部疾病的患者进行PFTs 和6MWTs 检查,例如COPD、间质性肺病、结节病和肺纤维化,没有必要在所有患者中进行这两项检查。
A CT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CBC, 全血细胞计数; CMP, 全代谢指标检查; CMV, 巨细胞病毒; CK, 肌酸激酶; ECG, 心电图;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 HBsAg, 乙肝表面抗原; HBsAb, 乙肝表面抗体; HBcAb, 乙肝核心抗体; HCAb, 丙肝抗体; 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PFTs, 肺功能检查; TSH, 促甲状腺激素; T4, 甲状腺素; 6MWT, 六分钟步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