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40.00 KB
- 文档页数:35
第四章 铁路线路平面及纵断面设计第一节 设计的基本要求如图4—1所示,路基横断面上距外轨半个轨距的铅垂线AB 与路肩水平线CD 的交点O 在纵向上的连线,称为线路中心线。
线路的空间是由它的平面和纵断面决定的。
线路平面是线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表示线路平面位置;线路纵断面是沿线路中心线所作的铅垂剖面展直后线路中心线的立面图,表示线路起伏情况,其高程为路肩高程。
各设计阶段编制的线路平面图和纵断面图是线路设计的基本文件。
各设计阶段的定线要求不同,平面图和纵断面图的详细程度也各有区别,绘制时应遵循铁路行业制定的线路标准图式。
图4—2为新建铁路简明的线路平面图和纵断面图,可应用于线路方案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中的概略定线。
简明平面图中,等高线表示地形和地貌特征,村镇、道路等表示地物特征。
图中粗线表示线路平面、标出里程、曲线要素(转角α、曲线半径R )、车站、桥隧特征等资料。
简明断面图的上半部为线路纵断面示意图;下半部为线路基础数据,自下而上顺序标出:线路平面、里程、设计坡度、路肩设计高程、工程地质概况等栏目。
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必须满足以下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1.必须保证行车安全和平顺主要指:不脱钩、不断钩、不脱轨、不途停、不运缓与旅客乘车舒适等,这些要求反映在《铁路线路设计规范》(简称《线规》)规定的技术标准中,设计要遵守《线规》规定。
2.应力争节约资金即既要力争减少工程数量、降低工程造价;又要考虑为施工、运营、维修提供有利条件,节约运营支出。
从降低工程造价考虑,线路最好顺地面爬行,但因起伏弯曲太大,给运营造成困难,导致运营支出增大;从节约运营支出考虑,线路最好又平又直,但势必增大工程数量,提高工程造价。
因此,设计时必须根据设计线的特点,分析设计路段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工程和运营的要求、通过方案比较,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
3.既要满足各类建筑物的技术要求,还要保证它们协调配合、总体布置合理铁路上要修建车站、桥涵、隧道、路基、道口和支挡、防护等大量建筑物,线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不但关系到这些建筑物的类型选择和工程数量,并且影响其安全稳定和运营条件。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一、填空题1、在公路路线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另一条是()。
2、纵断面的设计线是由()和()组成的。
3、纵坡度表征匀坡路段纵坡度的大小,它是以路线()和()之比的百分数来度量的。
4、新建公路路基设计标高即纵断面图上设计标高是指:高速、一级公路为()标高;二、三、四级公路为()标高。
5、纵断面线型的布置包括()的控制,()和()的决定。
6、缓和坡段的纵坡不应大于(),且坡长不得()最小坡长的规定值。
7、二、三、四级公路越岭路线的平均坡度,一般使以接近()和()为宜,并注意任何相连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
8、转坡点是相邻纵坡设计线的(),两坡转点之间的距离称为()。
9、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应避免插入()平曲线,或将这些顶点作为反向平曲线的()。
10、纵断面设计的最后成果,主要反映在路线()图和()表上。
二、选择题1、二、三、四级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是指()。
A 路基中线标高B 路面边缘标高C 路基边缘标高 D路基坡角标高2、设有中间带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其路基设计标高为()。
A 路面中线标高B 路面边缘标高C 路缘带外侧边缘标高D 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高3、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地确定,主要根据()来选取其中较大值。
A 行程时间,离心力和视距B 行车时间和离心力C 行车时间和视距D 视距和理性加速度4、竖曲线起终点对应的里程桩号之差为竖曲线的()。
A切线长 B 切曲差 C 曲线长5、平原微丘区一级公路合成坡度的限制值为10%,设计中某一路段,按平曲线半径设置超高横坡度达到10%则此路段纵坡度只能用到( ).A 0%B 0.3% C2% D3%6、最大纵坡的限制主要是考虑()时汽车行驶的安全。
A 上坡B 下坡C 平坡7、确定路线最小纵坡的依据是()。
A 汽车动力性能B 公路等级C 自然因素D 排水要求8、公路的最小坡长通常是以设计车速行驶()的行程来规定的。
第四章 纵、横断面数据准备与纵断面设计绘图4.1 纵断面地面线数据输入纬地系统开发了专门的纵、横断面地面线数据输入程序,推荐用户使用它们进行纵、横断面地面线数据输入(特别是对于横断面地面线数据),以便将许多类似键入手误、桩号不匹配、桩号顺序颠倒、格式不符等错误排除在数据录入阶段。
纵、横断面地面线数据均为纯文本文件格式,用户也可以使用写字板、edit 、Word 及Excel 等文本编辑器编辑修改,但请注意保存为纯文本格式。
菜单:数据——纵断数据输入命令:DATTOOL纵断数据输入对话框如图4-1所示,系统可自动根据用户在“文件”菜单“设定桩号间隔”设定按固定间距提示下一输入桩号(自动提示里程桩号),用户可以修改提示桩号,之后键入回车,输入高程数据,完成后再回车,系统自动下增一行,光标也调至下一行,如此循环到输入完成。
输入完成后,用鼠标点击最后一行的序号,选中该行,点按图标工具中的“剪刀”,便可删去最后一行多余的桩号。
当用户需要在某一行插入一行时,先将光标移到该行,再点按图标工具中的“插入”按钮。
系统会自动检查用户输入的每一桩号的顺序,错误时会自动提示。
输入完成,点击“存盘”按钮,系统便将地面线数据写入到用户指定的数据文件中,并自动添加到项目管理器中。
纵断面数据格式请参见数据文件介绍一章的相关内容。
图4-14.2 横断面地面线数据输入菜单:数据——横断数据输入命令:HDMTOOL横断数据输入对话框如图4-2和图4-3所示,系统提供两种方式的桩号提示:按桩号间距或根据纵断面地面线数据的桩号。
一般用户选择后一种,这样可以方便地避免出现纵、横断数据不匹配的情况。
在图4-3的输入界面中,每三行为一组,分别为桩号、左侧数据、右侧数据。
用户在输入桩号后回车,光标自动跳至第二行开始输入左侧数据,每组数据包括两项,即平距和高差,这里的平距和高差既可以是相对于前一点的,也可以是相对于中桩的(输入完成后,可以通过“横断面数据转换”中的“相对中桩→相对前点”转化为纬地系统需用的相对前点数据)。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第一节概述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开,然后在展开即为路线纵断面,见图4-1。
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经济性的要求,路线纵断面总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线。
一、纵断面设计主要任务与目的纵断面设计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研究起伏空间线的几何构成与要素,以便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舒适的目的。
二、地面线与设计线纵断面图是道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成果,也是道路设计的重要技术文件之一。
把道路纵断面图与平面图结合起来,就能准确地定出道路的空间位置。
在纵断面图上有两条主要的线:一条是地面线,另一条是设计线。
1 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地面的起伏与变化情况。
2 设计线它是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美学等诸因素之后,人为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道路的起伏变化情况。
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组成的。
(1)直线(均匀坡度线)直线有上坡和下坡之分,是用高差和水平长度表示的。
105(2)竖曲线在直线的坡度转折处为平顺过渡要设置竖曲线,按坡度转折形式不同,竖曲线有凹有凸,其大小用半径和水平长度表示。
第二节纵坡及坡长设计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为使纵坡设计经济合理,必须在全面掌握勘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反复比较定出设计纵坡。
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为: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2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或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坡。
连续上坡和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
3 纵坡设计应对沿线的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排水等方面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妥善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畅通。
4 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减少借方和废方,以降低工程造价和节省用地。
5 平原微丘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浅,池塘、湖泊分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坡度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以保证路基稳定。
1066 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引线等,纵坡应小些,避免产生突变。
路线交叉处前后的纵坡也应平缓一些。
7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二、最大纵坡最大纵坡是指在纵断面设计中,各级道路容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
它是路线设计中一项重要的控制指标。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它直接影响路线的长短、使用质量的好坏、行车的安全、运输的成本和工程造价。
各级道路允许的最大纵坡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自然条件以及工程、运营、经济等因素,通过综合分析,全面考虑,合理确定的。
汽车沿陡坡行驶时,因克服升坡阻力及其它阻力需要增大牵引力,车速便会降低。
若陡坡过长,将引起汽车水箱“开锅”、气阻等情况,严重时还可能引起发动机熄火,使驾驶条件恶化;若沿陡坡下行,因制动次数多,制动器易发热而失效,司机心理紧张,易引起交通事故。
当道路泥泞时,情况更为严重。
我国《标准》在规定最大纵坡时,对汽车在坡道上的行驶情况作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并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特别是驾驶员的意见,同时考虑了汽车带一拖挂车及畜力车通行的状况,结合交通组成、汽车性能、工程费用和营运经济等,经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了最大纵坡值,在线路设计时,都必须遵守。
1各级公路最大纵坡的规定见表4-3。
(表下备注:(1)高速107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它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加1%;(2)海拔2000m以上或严寒冰冻区的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2城市道路最大纵坡见下表备注:海拔3000~4000m高原城市按表值减小1%,积雪寒冷地区应控制在6%以内3桥上及桥头路线的最大坡度:(1)小桥与涵洞处纵坡应按路线规定采用;(2)大、中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3)桥头引线的纵坡不宜大于5%,且紧接桥头不短于10m (山岭、重丘区可减至5m)范围内的引道纵坡应与桥上纵坡相同;4隧道部分路线的纵坡:(1)隧道内纵坡不应大于3%,且不小于0.3%;(2)紧接隧道洞口30m范围内的纵坡应与隧道内的纵坡相同(明洞和长度小于50m的隧道,可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
5 在非机动车交通比例较大的路段,可将纵坡适当放缓:平原、微丘区一般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一般不大于4%~5%。
三、高原纵坡折减(自学)四、理想的最大纵坡和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1理想的最大纵坡108109理想的最大纵坡是指设计车型即载重汽车在油门全开的情况 下,持续等速行驶所能克服的坡度,可按下式计算,即f D i -=11λ (4-1) 式中:i 1―――理想的最大纵坡;D 1―――汽车行驶速度V 1对应的动力因数,见图2-4; V 1―――汽车行驶速度,对低速路取计算行车速度;对高速 路取最高速度;f ―――滚动阻力系数,见表2-4;λ―――海拔荷载修正系数。
因在具有i 1 的坡道上载重汽车能以最高速度行驶,这样,可以指望载重汽车与小客车、重车与轻车之间的速差最小,因而相互干扰也将最小,道路的总体通行能力将最大。
2 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理想的最大纵坡固然好,但这种坡度常因地形等条件的限制很 难实现。
为此,在某些路段应允许汽车由最大车速V 1降到V 2 ,以获得较大的坡度。
V 2 称为容许速度,不同等级的道路容许速度应不同,其值为V V ⎪⎭⎫ ⎝⎛≥31~212 式中:V ―――计算行车速度 (km/h) ,高速路取低限,低速路取高 限,见表1-1和表1-2。
与容许速度V 2 相对应的纵坡称为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可按下式计算,即λ(4-2)fD=i-22式中:i2―――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D2―――与容许速度V2对应的动力因数,见图2-4;当汽车在坡度小于或等于不限长度最大纵坡的坡道上行驶时,只要初速度大于容许速度,汽车至多减速到容许速度,与坡长长短无关;当实际坡度大于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时,为防止汽车行驶速度低于容许速度,应对其坡长加以限制。
表4-6是东风EQ-140载重汽车装载75%时,各计算行车速度下理想的最大纵坡i1和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i2。
五、最小纵坡为使道路上行车安全、快速、畅通,希望道路纵坡小一些为好,但在挖方路段、低填方路段和横向排水不畅通的路段,为保证排水要求,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性,均应设置不小于0.3%的最小纵坡,一般情况下以不小于0.5%为宜。
当必须设计平坡或纵坡小于0.3%时,边沟应单独作排水设计。
在弯道路段,为使行车道外侧边缘不出现反坡,设计最小纵坡不宜小于超高允许渐变率。
六、坡长限制坡长限制,主要是指对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和一般纵坡的最小长度加以限制。
1最短坡长限制最小坡长是指纵断面上两个变坡点之间的最小长度。
最短坡长110的限制主要是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要求考虑的,如果坡长过短,使变坡点增多,汽车行驶在连续起伏的路段会产生增重与减重的频繁变化,导致乘客感到极不舒适,车速越高越感突出。
另外,坡长太短,变坡点之间不能设置相邻两竖曲线的切线长;此外,对两凸型变坡点间的距离还应满足行车视距的要求。
考虑上述因素,应对最小坡长加以限制。
《标准》规定各级公路最短坡长见表4-7;《城规》规定城市道路相对坡长见表4-8。
在平面交叉口、立体交叉口的匝道,以及过水路面地段,最短坡长不受此限。
2最大坡长限制道路纵坡的大小及其坡长对汽车正常行驶影响很大。
纵坡越陡、坡长越长,对汽车影响也越大。
主要表现在:上坡时使汽车行驶速度显著下降,需换较低排挡以克服坡度阻力,同时,坡长太长,易是水箱“开锅”,导致汽车爬坡无力,甚至熄火;下坡时制动次数频繁,易使制动器发热而失效,甚至造成车祸。
因此,为保证行车的正常与安全,应对坡长加以限制。
(1)各级公路纵坡长度限制,见表4-10;(2)城市道路纵坡长度限制,见表4-11;(3)当计算行车速度V≤80km/h的道路,当连续纵坡大于长度限制时,应设缓和坡段;(4)当公路上有大量兽力车通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宜在不超过500m处设置一段不大于2%~3%的缓坡。
以利于兽力车通行;111112(5)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纵坡宜小于2.5%,否则应限制其坡长,见表4-11。
七、 缓和坡段当陡坡的长度超过最大坡长的限制时,应在中间适当位置设置 缓坡路段,用以恢复汽车上陡坡时已降低的车速。
同时,从下坡安全考虑,缓坡也是需要的。
根据实际观测,《标准》规定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不小于最短坡长。
缓和坡段的具体位置应结合纵向地形的起伏情况,尽量减少填挖方工程数量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缓和坡段宜设置在平面的直线或较大半径的平曲线上,以便充分发挥缓和坡段的作用,提高道路的使用质量。
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将缓和坡段设于半径比较小的平曲线上,但应适当增加缓和坡段的长度。
八、 平均纵坡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能克服的高差与路线长度 之比,它是衡量线形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即lH i 平均 (%) 式中:H ―――相对高度 (m) ;l ―――路段长度 (m) 。
通过对山区道路行车的实际调查发现,有时虽然道路纵坡设计完全符合最大纵坡、坡长限制和缓和坡长的规定,但也不一定能保证行车的顺利与安全。
如对地形较为复杂的地段,设计者可能交替使用极限长度的最大纵坡及缓和坡长,从而形成“台阶式”纵断面线形,这是一种合法但不合理的做法。
在这种坡道上汽车会较长时间频繁地使用低档行驶,对机件和安全都不利。
《标准》规定:二、三、四级公路越岭路线的平均坡度,一般以接近5.5%(相对高差为200~500m)和5.0%(相对高差大于500m)为宜,并注意相连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
城市道路的平均纵坡按上述规定减少1.0%。
对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平均纵坡应较规定值减少0.5%~1.0%。
第三节竖曲线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曲线来缓和,称为竖曲线。
竖曲线的形式可采用抛物线或园曲线,在使用范围二者几乎没有差别,但在设计和计算上,抛物线比园曲线更为方便。
所以,竖曲线一采用抛物线者居多。
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如图4-2所示,建立XOY坐标系统,设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和i2,它们的代数差用ω表示,称为坡度差,即ω=i2-i1式中:ω―――坡度差(%);i1,i2―――分别为相邻纵坡线的坡度值,上坡为正,下坡为负。
113114 当ω为“+”时,表示凹型竖曲线,变坡点在曲线下方;当ω为“-”时,表示凸型竖曲线,变坡点在曲线上方。
1 二次抛物线的基本方程式在图示坐标系下,二次抛物线一般方程为x i x ky 1221+= (1) 对竖曲线上任意一点P ,其斜率为1i kx dx dy i P +== 当X =0时,1i i P =;当X =L 时,21i i k L i P =+=,则 ωL i i L k =-=12 (2) 抛物线上任意一点P 的曲率半径为222/32/1dxy d dx dy R ⎥⎥⎦⎤⎢⎢⎣⎡⎪⎭⎫ ⎝⎛+= 式中:p i dxdy = , k dx y d 122=,代入上式,得 ()2/321P i k R += 因为i P 介于i 1 、i 2之间,且i 1 、i 2均很小,故i P 可忽略不计,则k R ≈ (3) 由此可见,抛物线各点的曲率半径近乎为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