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_伟大的开端 定稿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31
北师大版历史八上第13课《伟大的开端》教案教材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学习板块的概述部分为我们讲述了四个问题,分别是五四运动与中共诞生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兴起的标志与过程、中共诞生及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
本课题的主旨是“五四运动”和“共产党的诞生”这一近代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是革命史上的里程碑,揭开了新民主主义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的命运。
一.课标要求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简述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简述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根据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等,初步认识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分组选题,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质疑解疑,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断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活动,掌握重点内容,培养能力,培育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地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三.教学过程(一)设计思路本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确定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通过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究。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媒体多媒体(三)课堂展示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下面一个电影片断:(放五四运动中学生游行示威和火烧赵家楼片段)。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13课伟大的开端【说课流程】教材学情教法教学板书分析分析学法过程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伟大的开端》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它上承旧民主主义时期一系列救国探索的失败,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伟大历史征程的开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中国革命史的上里程碑,是转折点,揭开了新民民主义革命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命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学好本课对于理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也有重要的铺垫意义。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简述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一大召开的简述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一大召开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知识与能力简述五四运动和中共一大基本史实; 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并认识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段或图片,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活动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主动接受历史知识; 通过教师点拨,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明确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的热情。
3、本课重难点重点: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一大的一些基本史实。
难点: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和认识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一方面活泼好动,积极性高,喜欢表现自我。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调动他们的参与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自学能力、掌握了简单的历史学习方法,然而他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分析理解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他们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理性地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第13课伟大的开端教材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学习板块的概述部分为我们讲述了四个问题,分别是五四运动与中共诞生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兴起的标志与过程、中共诞生及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
本课题的主旨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命运。
一.课标要求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根据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等,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分组选题,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质疑解疑,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断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活动,掌握重点内容,培养能力,培育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地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二)教学媒体多媒体(三)课堂展示导入新课:大屏幕显示本国庆六十周年北京大学生游行的图片。
教师提问:这是国庆六十周年学生游行的场景,青年学生是在用他们的热情来欢庆祖国母亲的60华诞,而在94年前的五月四日也有一群爱国学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也走上街头振臂高呼,游行示威。
为什么他们有如此举动,目的是为了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探究今天将要学习的新课。
第13课伟大的开端教学案八年级历史教案第13课伟大的开端教学案教学内容:《伟大的开端》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的第一课。
课程标准: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事实,理解五四精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根据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
____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出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关系;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五四运动的传单、口号分析其性质,理解其精神;从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选取优秀影视片片断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树立为祖国富强和中华民族复兴勤奋学习的态度。
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当站在时代的前列,继承光荣传统,奋发学习,矢志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敬仰。
设计理念:●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我的1919》,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的历史线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课题:第三单元第13课伟大的开端教材分析:本课为《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主要内容包括了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整个单元的内容设置上来看,主要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背景及标志。
通过学习本课应帮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及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显著区别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实施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从知识能力水平上来,须先经过初中七年级的学习,已经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历史学科的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基本技能;经过八年级前两单元的学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前的时代背景有了相当的感性认识,并能得出中国的命运历经洋务派、改良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仍未彻底改变的结论,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重要条件;从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活跃开朗热情,容易被激发出爱国的激情,尤其是升入八年级以后,学生比“小升初”时更添了一份理智,这足以使本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平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并能简述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包括:五四运动的导火线、过程、口号、结果及意义等,掌握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及历史意义。
并通过上述教学使学生提高归纳课文和通过搜集史料中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理解课文相关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采用讲述与影像资料结合的方式对本课背景作简要陈述;通过设计矛盾冲突和制造困难的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与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且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设计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其大胆发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不妥协的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第13课《伟大的开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伟大的开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程序以及教学效果预测等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们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命运,是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在思想方面都受到之前所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理解五四精神和中共诞生的历史意义,又有利于认识之后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所以本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本课具体内容,结合八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根据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等,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音乐情景的导入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出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探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集体喊五四游行口号,增强学生对五四运动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理解“五四”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本史实与影响。
理由是:1.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改变了中国的革命形势,这两个知识点对后两个单元的学习起到了总领的作用。
第13课《伟大的开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伟大的开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五大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
《伟大的开端》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课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它是前两个单元学习的继续和发展。
在第一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古老的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第二单元里,我们学习了中国人在面对入侵时如何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如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以及先进知识分子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然而这些探索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学生学习到这里会对近代中国的前途命运产生极大的困惑,而第三单元学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是中国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伟大转折点。
《伟大的开端》这一课讲到的五四运动和中共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们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命运,是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因此能否学好这一课是学生能否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近代革命走向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课标》要求以及结合八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1、知识与能力简述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包括:五四运动的导火线、过程、口号、结果及意义等,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及历史意义。
并通过上述教学使学生提高归纳课文和通过搜集资料中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理解课文相关内容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选取优秀影视片段和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种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独立阅读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不妥协的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伟大的开端》说课教案阿城四中朱金凤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伟大的开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的内容。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
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因此,本节课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这一节学好了,将为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又因为本节课抽象名词概念较多,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同时本节课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所以重点放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将形成本课的一个特色。
2、说教材处理:课文67页想一想的框题较难理解,初二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故省去此问题。
3、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及口号;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与会人员及内容。
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伟大意义及“五四精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根据教师拟好的问题在课堂上发表观点,增强表达能力。
以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学生学习五四青年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从而激发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德育教育的题材,而“五四”运动正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典型教材。
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