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谢晓红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去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我班有个学生叫龙某。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老师,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老师批评他。我顺着问:“老师为什么会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你知道吗?”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虽然他现在的学习状态还不是非常稳定,偶尔也还会偷偷懒,作业少做,但是和以前相比,真的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习惯的磨练,他会有更出色、更进步,做的更好!

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哪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邰某的改变也让我有了许多的思考,这样的孩子,刚刚到来的时候,他的身上几乎没有什么优点,每个和他的接触过的人都会感到棘手。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并不是一个石头、一块钢铁,如果学校和教师最大限度的给予他时间、空间上宽容,他也会逐渐被我们这种细致入微的教育感动,他也会被溶化。面对着他的改变,现在来谈成功与否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是我想经过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他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戏剧等综合艺术的美育功能

戏剧等综合艺术的美育功能 综合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包括话剧、歌剧、戏曲、小品、木偶戏、皮影戏等)以及电影和电视剧,这些都属于综合艺术的范畴。 国内外有许多学校,都很重视综合艺术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学校,成立了木偶戏剧团和话剧小组;美国第56号教室,雷夫老师带领孩子们每年排练一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北京的十一学校,话剧团是深受学生欢迎的社团之一;等等。 为什么这些名校和名师,都不约而同地重视戏剧等综合艺术教育?原因就是戏剧等综合艺术教育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没有的独特的美育功能。它们是最贴近生活、震撼人心的艺术形式,是最受欢迎的思想教育手段之一,是发现和培养各式各样人才的重要途径。 戏剧等综合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感知美和理解美是审美教育和审美修养的基础和核心,离开这个核心,对生活中一切高尚的东西都会没有感情,失去知觉。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神圣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种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具有高尚道德行为的生动实例来充实它。

那么,到哪里寻找生动实例呢?除了日常生活,戏剧等综合艺术教育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它最贴近生活,有三个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 一是它综合了绘画、文学、音乐、舞蹈、摄影等艺术的各种元素,使每个人在欣赏时,各种感官都进入了充分感知的状态。例如中国戏曲,通过音乐、舞蹈、唱腔、表演等,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综合艺术境界,以综合的艺术形式实现了以美取胜。 二是它具备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独特美育功能。它以最接近生活、最逼真、最能够打动人的表现形式,使欣赏它的每个人都感同身受。在剧院中,常常看到观众时而哈哈大笑,时而叹息流涕,散场后心绪仍然不能平静。 三是将生活中复杂的、分散的矛盾和冲突,加以提炼和浓缩,呈现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最容易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这种占时少、内容精的形式是对青少年开展教育的最好手段,应该在学校中大力提倡。 去年,我在国家大剧院观看了著名演员冯宪珍主演的话剧《办公室的故事》。一个小小的舞台、有限的几个人物,就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当时社会上的流行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剧场里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在演出后的座谈会上,我请教冯宪珍:如何培养下一代少年儿童热爱戏剧?她说戏剧是伟大的艺术之一,应该让孩子们接触。剧场里,演员和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有一则寓言流传世界,至今不息:一位印度老人对小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嫉妒、愤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狼代表善良、温柔、希望、感恩、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那么哪一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因此,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我们编写这本《走进儿女的心——儿童成长心理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目的就是帮助广大家长、教师“唤醒”孩子的心灵,对付那只“负能量”的狼,“喂食”那只“正能量”的狼。 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们也都深深认同这一点——教育本质上讲是一种“唤醒”。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看中国,我们算是“重视”教育的,只不过在重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区别于欧美等国家。中国在历史上是十分重视“人文教育”的,这既是儒家的教育成就,也是儒家得以发展的原因。毫无疑问,现代中国也是普遍重视教育的,但结果如何呢?文凭普遍升高,文化水准不见高;知识量不断增加,但能力未见长;证书一大堆,素养却未变。这样的教育显然既不是国家想要的,也不是教育者想要的,更不是家长想要的。 如果说做什么都应该讲究“依道”而为的话,那么,教育的“依道”更难,因为教育的宏观规律相对好找,而微观规律或者说具体个人的成长规律太难找。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的科学性离我们还较远,教育的艺术性更需要加强。这一方面源于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还未能揭示出人成长过程中的所有规律及其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即便这些知识可以随手拈来,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太大,又不可能拿过来就用。历史上,孔子、苏格拉底等尚可以“因材施教”,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是做不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习惯于面对所有人的“同一教育”,试图让每个人“一边高”地发展;教师和家长似乎很容易在这一点上形成共识:宁肯牺牲某个孩子某一方面的拔尖表现,也不愿接受“偏科”或某一方面低于他人。“硬灌”、“强压”就是“硬道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反而成了多余的。 我一直认为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应当是建立在科学研究之上而非简单经验积累之上的教育,应当是适应人的发展并能有效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应当是使人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的教育,应当是让人感到生命很有意义、很丰富、很有品位的教育。孩子得到了这样的教育之后,便会做到:是龙,可上九天揽月,是鱼,便乐于小川遨游;能研究,便进入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摘取科学桂冠;会工作,便学会一种技术或从事一种活动,安安分分、平平静静。生活顺利了,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生命、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自食其力,然后善待弱者;生活不顺,仍可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不仇富仇官,顺其自然,怡然自得。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作用(优选.)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一、本章的内容概要 (一)艺术的功能与作用 1.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缔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 其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增长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2.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所以,艺术的教育作用决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1876年,当俄国大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他举办的专场音乐会上,听了柴科夫斯基的 D 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托尔斯泰说在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渐渐地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以爱国主义诗词为例,从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北朝民歌《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从唐代诗人高适《燕歌行》中“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到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南宋诗人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文天祥《正气歌》“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确实是其它社会意识形态所达不到的。应当说,在艺术

触动孩子的心灵

触动孩子的心灵——浅谈小学低段教育教学 对于整个小学教学而言,低段是个重要的基础阶段。如果能够在这期间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那么对于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会有很大的帮助。我是一个年轻老师,对于这点我是体会很深刻的。 在低段教育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以下的四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 1、多沟通。都说和小孩子沟通比较难,我觉得其实也不竟然。低段孩子的心是很天真无暇的,比起高段要纯洁的多。所以在低段的课上我往往都给学生这样的一个感觉:我就是你们的大哥哥,有什么事都可以和我说。我班的学生在下课后和我都是很好的朋友。我从来不会对任何学生发脾气,也不会责怪后进生。从来都是耐心的、轻言细语的和他们沟通。这样孩子们都能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好,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就会很顺利。每个孩子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和他们沟通,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2、讲故事。我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在教室里给孩子放些儿童故事短片。故事具有简易性,而事例具有真实性,简洁的故事和真实的事例最能激发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孩子)的浓厚兴趣,并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熏陶和感化。这些故事都成了我教育学生的好素材:你准备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从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中受到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等教育。 3、当榜样。“对学生的爱不应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要身体力行,用行动检验。”有了榜样,学生就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而且学起来看行见、摸得着,具有说服力强、号召力大的作用,时时都能受到激励。所以运用榜样可以起到激励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育学生讲究卫生,维护校园整洁;待人热情有礼貌。我是这样做的:从自身做起,看到地板上有纸屑,我就弯腰捡起来,放入垃圾桶里;从不随便吐痰。在校园里,遇到客人或老师,我就主动打招呼;当有学生向我问好时,我也常常报以微笑或说“谢谢”。学生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什么是讲卫生、什么是有礼貌。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了。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都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迟到,我从不迟到;要求学生不说谎,我就说到做到;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我就率先做到。学生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 4、身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是比任何言语到要好的办法。例如:在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时,我校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了影片《闪闪的红星》。片中在敌后的少年儿童为了保卫家园,不畏艰辛,甚至牺牲自己性命也再所不惜的那场情景使孩子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并且在他们幼小的内心深处引起强烈的震撼。这样的教育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要富有成效。 心灵的共鸣是低段教育教学的关键。当我们在为高段学生的教育教学发愁,当我们在为高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发愁的时候,是否回想过他们在低段的表现以及自己在低段时有没有和他们有过共鸣啊?各位低段的老师们,让我们一起触动孩子的心灵,从他们第一次见到我们就开始吧。你会在他们毕业时发现:其实心灵的共鸣原来是这么容易的!

读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教程文件

读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读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只记得在中学时期出现过这种现象:不论是课上课下,饭前饭后,就连上厕所都要手捧金庸、琼瑶的小说如痴如醉,因为当时的我总有一种“仗剑走天涯”以及“少女情窦初开”的美好憧憬。而此时,我手捧李镇西老师的著作《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获至宝,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在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又回到了如痴如醉的岁月,它就像一片沃土,让我这棵幼小的嫩芽无尽的吸吮着养分,让我饥渴的身心得到渴望以久的滋润。是什么吸引了我?我又从中吸收了怎样的养料?且听我慢慢讲来。 一、致“青年教师”的我 今年我已经40岁了,说“青年教师”确实有些牵强。不过,我确实“年轻”,这里的“年轻”指我的“教龄”,仅仅两年多而已。当他的书中所提到的他第一次走校园的心情时,使我一下感同身受。我一直向往当一名教师,但却因差阳错的干了其它职业。我一直告诫自己,对自己向往并喜爱的事情就一定不要放弃。所以,在2014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踏进了校园。当听到像百灵鸟叫声一样动听,的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天真无邪的笑脸时,正如李镇西老师所形容的那样:第一次听到有人对我说“老师好”的那份激动,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是呀,梦想照进了现实,又怎能不激动?第一次忐忑但又故作从容地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情景现在想想仍历历在目。但孩子们那清澈的眼神,天真无邪的笑脸,无不成为我的动力,从没有底气,

到镇定自若,说起来轻松,但辛苦只有自己明白。我是一名“年轻”的教师,那就延用李镇西老师书中提到的话:因为由衷的热爱这份事业,所以,要为自己提一个高远的目标,并终身奋力攀登。 二、致年轻的班主任~~我 当了一年的班主任,才深刻体会到它的不易。尤其是刚刚进入学校的一年级新生,你不仅要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还要管理他们的吃喝拉撒等等。刚开始真有些“焦头烂额”,慢慢适应了,才感觉“一言堂”、“我是女皇”的快感。但当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谈班主任的苦乐观”时,我才知晓自己的年轻与幼稚。他把班主任的工作叫做“甜蜜的苦差事”,从一点看来,他是多么热爱这份工作呀。他书中提到的一些观念与做事风格虽然只限于初高中的学生,但他的一些做法,鉴于小学,尤其是低年级也是可以实行的。像他所提到的人权问题,所谓人权,即是人人都享有的权力。那么对于6、7岁的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例如,我在上课时总怕他们没有记住,所以就反复地讲,结果无可厚非的就是说话啰嗦,甚至拖堂。在我看来,拖堂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与内容,可往往事与愿违,既耽误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学生呢,还不领情,坐在座位上,可心早就飞出去了,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于是乎,免不了一顿大发雷霆,用“一统天下”的威严震慑住他们。现在看来,真真是徒劳的无用功。原因就在于,我并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没有尊重他们的人权。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有哪个学生不想赶快下课,飞奔出教室,去享受这课间十分

美育作用和目标

美育中的目标和作用 一、目标 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重点是艺术美育、社会美育、自然美育和教育美育。艺术与美育各有侧重,艺术以创作与文化的理解为主,美育则以美感的培养为主。[8] 社会主义美育的基本任务是:①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要求在培养他们敏锐的感觉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感;还要求培养学生审美的比较及分析能力,以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培养他们审美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掌握艺术形象。②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为了使学生具有艺术修养,就要使他们掌握各门艺术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和审美标准;还要让学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和社会上的美好事物,以培养他们审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感,抵制各种精神污染。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要使学生学会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养成美化环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习惯。要注

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发展他们创造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尤其要注意发展有艺术才能的学生的特长。二、美育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 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 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三、主要原则

2015作文1《母爱,触动了我的心灵》

《母爱,触动了我的心灵》 一、学习目标: 1.学会选择典型事例,把文章写具体。 2.学会选择真实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3.学会运用细节描写,把文章写生动。 二、写作指导: 1.选择典型事例,把文章写具体。 不管是写亲情,还是写友情,都要学会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来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充实、具体。所选择的事例,还要“小”而“典型”。“小”,主要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宜写“大”。“典型”,主要指不要落入俗套。 2.选择真实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我们写作文宜写自己的真实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那些书报上看来的事例很难写出真情实感,而且也不会“独特”。 3.运用细节描写,把文章写生动。 在体现亲情的关键环节运用细节描写,会使文章生动有文采,也使亲情更浓!朱自清的《背影》在写父亲“买橘子”时,就运用了细节描写,使父亲的形象高大清晰,使父子之间的深情愈亦浓烈。 三、作文训练 母爱是一盏盏路灯,为我驱除黑暗,独留光明;母爱是一根根琴弦,触动了 我的心灵;母爱是一把把雨伞,为我遮风挡雨;母爱是…… 请以"母爱,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四、例文 母爱,触动了我的心灵 感动由万物,自然,内心而发,感动是种内心中的震撼,是万物的纯真。记得那一次,我的心不禁掀起波澜! 一天,我正悠闲的在家闲逛,突然,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便快速拿起认真的阅读起来。我看见了一篇文章:《地震中的撑起》。文中讲;在1999年土耳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一位母亲被背上的巨石压着,但她用那双弱小的双手撑起那巨大的巨石,为的是那7 岁的女儿。那位母亲足足撑了两天,救援队赶到,含泪救人。通过一天的救援,母女被救出,但女儿早已气绝身亡。 看到这里,我的心不禁掀起波澜,心中激泉一涌而上,眼眶顿时水波粼粼:“那一位母亲如早知女儿已气绝身亡,那她那强大的精神力量定会随而消失,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啊! 这时,我想起了那一次,在我六年级时,天下着倾盆大雨,我回到学校,浑身湿透了。老师打电话让我妈妈拿套衣服过来,妈妈在百忙之中抽空过来。妈妈手里拿了套衣服,在洗手间给了我:“真是的,你怎么搞的,早早回学校还浑身湿,快把衣服换了,免得冷的感冒了。”我拿过衣服,便立刻更换,妈妈走前把她的雨伞给我说:“回家时要撑伞,不要再弄湿了!”我担心地说:“那您怎么办?”妈妈迟疑了一下:“没事,雨下的不大,淋淋雨也健康,我的身体好得很。到是你不要感冒了,以免误了学习,知道吗?”我的心悚然一动,目光在妈妈身上模糊了。 感动那“慈母手中线”的母爱,母爱,触动了我的心灵,我在诗歌中找了一句最能形容母亲的:“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而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 母爱,触动了我的心灵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语言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诚与谦逊。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这样说到:“从教20余年,我可以这样说,我一直在不停地阅读,这已经成了我的生存方式之一——或者干脆说,“阅读欲”就是我的“生存欲”!这种“阅读欲”源于自身的危机感。学问的功底,学识的功底,使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李镇西老师无疑也给我指出了一条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一条“捷径”。阅读此书,我在激动、赞叹、折服的同时,受到了激励、鼓舞,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李老师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在不断追求“更好”。“但是,能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感受着这份“最好”,我开始每天审视自己,看今天的课上的比昨天进步了没有,今天处理学生的问题比昨天冷静了没有,今天为学生做得每一件事尽力了没有。同时我也引用李老师的“做最好的自己”来教育我的学生,并告诉他们凡是做一件事就必须尽心尽力,凡是做一件事就必须尽善尽美,凡是做一件事今天就要比昨天尽如人意。“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拢。”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这段话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走一些弯路,如果恨铁不成钢和急功近利的矫正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我们不妨向李镇西学习,手持爱的灯盏,用我们心灵的灯光为之引路。给孩子一分信任,就搭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孩子一分鼓励,为他的每一进步喝彩;期待他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那就为孩子点亮了一盏心灯;给犯了错的孩字一点宽容吧,让我们无私的爱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在教育实践中好的做法,以及教

雨露润心田——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雨露润心田 ——读《李镇西教育随笔》有感 草有了雨露的滋润,更加葱茏;禾苗有了阳光的温暖,更加生机;作为新教师的我,有了李镇西老师教育随笔的滋润,更加茁壮。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一书记载了李镇西老师从教32年的经验与收获。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老师在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民主管理、青春期教育、后进生转化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情怀和教育素质使我感动、钦佩。同时,也使我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学到了来自教育一线专家名师的教育理念及宝贵的经验,从他成功的教育案例中,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有童心、乐于学习、勇于思考、广泛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有目标的老师! 作为一名老师,应时刻保持着一颗童心。因为童心是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教师的童心要以恒固的爱心为基础,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怀有童心,只有童心能够唤起爱心,也只有爱心才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时刻保持着一颗童心,用爱心贯穿我们教育工作的始终。虽然我们不可避免地在年龄上与学生拉开了距离,但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与学生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感受,带着充满爱的童心行走在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灵。这样才

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才会以平等、宽松的教育心态去面对学习,在学习中才会有勇气和自信,在自信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作为一名老师,还应拥有一颗责任心。责任心是促使一名教师干好工作的动力,成为影响教师工作质量、效率和成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李镇西老师说:“责任心就是能使他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培养出追求真理的真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前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只用拥有一颗责任心才能把学生培养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将来才能带着责任心走向社会,为我们创造美好的世界。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它是一项良心活儿,许多工作很难进行准确量化评价,这就使得许多环节和工作只能凭教师自身的责任心去实施。引导学生正确地定位自己,从自己实际出发,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改造中国的抱负,拥有科学精神、创造能力,成为追求真理的真人。 拥有一颗童心、爱心、责任心是作为一名老师最基本的素养,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还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素质。在阅读《李镇西教育随笔选》的过程中,其中“青年班主任怎样提高科研修养”、“解放班主任”、“做一个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这几篇随笔是李镇西老师从班级管理者的角度阐述多年来自己在教学一线总结的工作经验,给刚入职的新教师指明了工作的思路、方向。让正在为如何开展教学、进行班级管理的我受益颇深。 作为一名班级管理者,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李镇西老师在教育随笔中多次强调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坚定

方案-音乐的美育功能与人的和谐发展

音乐的美育功能与人的和谐发展 '音乐的美育功能与人的和谐 音乐是一种声音和时间的 。音乐是通过有 的乐音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来创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 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卢梭把音乐定义为:“将声音组合成悦耳的东西的艺术”。音乐的美,是现实生活的美的反映,是人类美好心灵的声音体现。音乐的美,不仅在于能为人们的感官提供现实生活中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优美生动的音乐音响,而且对于建立审美结构、美化心灵、启迪智慧、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等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音乐 就更应该被重视。音乐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审美教育涉及的是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培养问题,它关系到内在人心、心灵的陶冶,人格的塑造。音乐具有审美价值,它才具有一定的音乐美育功能。 1音乐美育能有效地构建审美心理结构 1.1音乐美育能积极地培养人敏锐的感知力 敏锐的感知能力是培养和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生动的想象和审美理解力的重要基础。这因为,人的内在情感体验、想象和理解认识能力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客观世界和各种艺术形式的感知而完成的。在一定的距离内,声音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比视觉刺激更积极,在时间过程中灵敏地感受起伏运动的音响。音乐 比造型艺术的语言更容易影响人的情感,声音没有文字那样的符号障碍,能直接引起人的感官反应。倾听音乐,不是对个别的音响要素进行感知,而是对音乐及其结构形式,包括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以及乐曲结构的整体感受。经常进行音乐审美活动,可以训练出“音乐的耳朵”,还能在优秀的作品中感受到生命的运动——节奏、韵律、变化;感受到理性社会的和谐——对称、均衡、错综统一;感受到情感的丰富性——热烈、缠绵、喜悦、忧伤。 1.2音乐美育能启发人的想象力 音乐不能表现具体的视觉形象,也没有语言的逻辑力量,它将丰富的情感内容凝结在抽象的形式中,它所表达的情感是朦胧的、深邃的,为人们留下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正好启发人的想象力,使欣赏者能够暂时超越自我和现实,使心灵得到净化。 1.3音乐美育能提高审美的直观理解 音乐美育不仅培养人们对音乐表现技巧的理解,对音乐符号象征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各民族深层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理解,这是音乐形式暗含的最深刻的意味。音乐的抽象形式本身就积淀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思考。音乐审美是一种“品味”的审美,需要有较高的直观理解力。经常进行音乐审美活动,能提高直观理解力,从音乐中“品”出它的深层蕴涵,提高人们“心领神会”的本领。 2音乐美育能培养丰富而高尚的感情 2.1音乐美育能提高人们认识现实的能力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对客观事物、显示生活的认识和体验的音响反映。对作品内容的反映,必然或明或暗地反映了作者的 信仰,道德观念。因此音乐作品总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内容,使听众逐步悟得人生,对历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制度变革等的认识。 2.2音乐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责任感 当丰富的情感内容以特有的音乐音响作用与人的听觉时,能够在听者的心灵中激起强烈

用适合的方法,悄悄触摸孩子的心灵

用适合的方法,悄悄触摸孩子的心灵 发表时间:2019-07-22T12:28:09.713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6期作者:李昳懿 [导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生硬的话,粗暴的行为,强制的办法,这一切蹂躏人的心灵,使人对周围世界和自己都采取冷漠的态度。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实验学校李昳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生硬的话,粗暴的行为,强制的办法,这一切蹂躏人的心灵,使人对周围世界和自己都采取冷漠的态度。” 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感受颇深,其中体会最深的是觉得如今的学生比过去成熟得早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判断、选择并开始大胆地表达出来。学生变了,我们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一类的做法不再适合现在的教育了,但爱是永恒的教育,也是无声的教育,怀着对学生的爱,我这些一直在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教育孩子,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让书籍感化孩子。 记得第一年带班主任的时候,带的是比较差的班级,学生成绩和班级的状况都让我感到很大的压力。有一段时间我过的十分慌乱,面对学生和班级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很想一下子把它处理好,但是往往是老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情况又出现,每天都在对学生发脾气。有一天下午刚训练完广播体操,班上的“四大金刚”之一张文山又闹事了,我当时累的连发火的力气都没有了,就随手将桌上的一本寓言故事扔给他,让他好好看,看完给我讲讲里面说的是什么。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看完后他第一句话说的是:“老师,我错了”。我愣住了,问他错在哪里了?他回答说:“书上的小狐狸所犯的错误就是我今天所犯的错误,所以我应该接受跟小狐狸一样的惩罚”。借着这个机会,我跟张文山约定今后不能犯这样的错误的,如果再犯错,那就跟小狐狸一样接受惩罚。后来几次有学生犯错,我都在寓言故事中找相似的事件故事让他去看,看完让他自己说清楚事情和处理方法。多次下来我发现让孩子看书认错比我跟他谈大道理效果更显著一些。于是,每个班会课我都从《青年文摘》《读者》等书籍中找寻一些合适的文章让学生读,并让他们写从书中学到了什么。记得有一天给他们读了《土拨鼠的故事》,收上来的心得中有个叫陈波晓的孩子是这样写的:今天,班主任给我们读了《土拨鼠》的故事,我觉得我们现在就像是土拨鼠里的猎人一样,开始想着要读书,可是慢慢的就像猎人放弃土拨鼠去追兔子一样,被游戏迷住了,忘记了原来的目标,我们一定不要忘了时刻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去了?就如德伯里所说: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答和根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布局形式,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让孩子自己从书籍中找道理远比言语的教育效果更高。 二、让榜样的力量感化孩子 塞内加说过:“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用榜样的力量去感化学生,我觉得也是一个能悄悄触动孩子心灵的方法。记得2016年带的初三毕业班学生是一群无忧无虑孩子,对学习和生活没有任何的目标,刚好2016年12月出了那则新闻:几个华裔中学生20元破解抗艾滋神药,奸商卖11万天价!永远别低估孩子的想法??? 我当时就把这个新闻直接在班上搜索让语文课代表读了一遍,然后问他们几个问题:1.这几个高中生几岁?2.他们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厉害的成果?3.你跟他们差几岁?只是年龄上的差距吗?4.你觉得你该为你的未来做些什么?让他们思考回答后,我让他们写下自己的短期目标和今后为实现目标要进行哪些努力。这是真人真事,又是跟他们年龄相仿的孩子所做的事情,对初三的孩子来说,还是有很大的触动的。我仔细看了他们写下来的目标,发现都比以前写的要详细具体,在落实方面,也确实是坚持了比平时要长一些。此外,我会经常把班集体表现比较好的学生事迹在班会课进行表扬,让其他同学像他们学习,每一次的事迹展示,对学生都有一段时间的触动,都比平时老师讲大道理要有效果。 三、用合适的班会课感化学生 班会课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推进课堂育人的有效载体,是班级实施教育的核心平台,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大多数时候,班会课是有计划的,但有时候没有预设的班会课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刚接2016年那届学生的时候,班集体散漫,学习风气很差,有一周的班会课,我去班上的时间慢了几分钟,当我去到教室的时候,整个教室闹哄哄的,我当时很生气,想马上发飙,深呼吸了一口气后,我忍了下来,平心静气的说:今天我们开个没有准备的班会课,下面我先问个问题: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的同学请举手。几乎全班的同学都把手举起来了,接着我又问:请你们讨论,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的说起来了,这不是一个难题,所以他们都能回答出来。我接着又问:孟子的成就大吗?如果没有孟母的三迁孟子还能有如此成就吗?学生们又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他们最终都觉得不能,从孟母三迁的原因来分析,如果在闹市或者其他地方,孟子都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我接着又问:那你们觉得你们班现在的学习环境如何?如果不改变学习环境,你们将来会怎么样?这个问题一抛出,整个班顿时安静下来了,我给出十分钟让他们思考该如何正面对待自己班级现在的学习环境,今后要如何整顿和自我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典故的引导,学生很快就能触发自己的痛点,在接下来的时间,班级的学习风气有了很大的改善。 教育无止境,教育的方法很多。在接下来的教育生涯中,我依旧会努力去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悄悄触动学生的心灵。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 ★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我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研究的结果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两个,子女就要这样养,要慢,不要着急。上帝让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要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 ★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说一个孩子为什么有价值,因为他有可能性,他有无限的可能性。 ★我们好多时候都把学生当作了手段,而不把学生当作我们的目的。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某种欲望或者需求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一定出问题。 ★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这才是教育新常态。 ★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最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简单的说,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的,而是为丰富自己学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慢的艺术,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 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 一个优秀的孩子,又会弹钢琴、又会跳舞,还会画画,学习成绩还好。长大了,读初中了也是什么都会,每次考试前几名,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又成为状元或者前几名,考上国外或者国内最好的大学。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几年以后读研究生,再读博士。你看,父母亲也荣耀了,感觉我的孩子很优秀,不到45岁可能就是一个副处级干部了,不到50岁就是个正处级干部了。亲戚朋友、同学、家人逢人便说我的孩子有出息。不到55岁他就进监狱里去了,父母亲这个时候还流着一行老泪,我的孩子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自己的子女刚好长大成人,进去肯定是有很多原因的。现在它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了,芮成钢不就是吗。 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我们要的吗?当年我们追求分数、琴棋书画、那么多才干,最后走向这个道路,而这个又不是个案,在现在制度下又成了基本上到处都可以看到的现象,那我们就要思考了,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原来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我可以说这么一句话,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我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研究的结果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你学过哲学,在西方哲学里面“爱智慧”就是哲学,那我加一个善,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爱、善、智慧这三样东西,你说这个人今后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而恰恰这个东西是我们全世界的普适价值,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忘了。教育就像养花一样,

用爱点亮孩子的心灵

用爱点亮孩子的心灵 源于对孩子的爱,我选择了幼儿教育这份神圣的职业。在六年多的工作经历中,我深深的感受到用爱耕耘的教育是多姿多彩的。我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孩子。他们像刚出土的幼苗,需要教师用春雨般的爱去滋润,用阳光般的温暖去抚摸。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热爱幼教事业,总是用一颗火热的心去贴近孩子,关心孩子。与他们真心交朋友,我感到的是一份慰藉与快乐。 多年来,我带的都是小班的孩子。刚刚入园,哭闹是常有的事情,看着他们哭着找妈妈的时候,我的心也一起被触动,每每这时我便走过去把他们抱起来,摸摸他们的头,亲亲他们的小脸,让他们感受到妈妈一样的温暖……当孩子流着鼻涕走到我面前时,我会亲手用纸巾将他擦拭干净,给他们温暖,给他们安慰。我用我的行动表达着我的爱意,一个不经意的抚摸,一个鼓励的眼神,使孩子感到老师在意他、喜欢他、信任他、关心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在通过模仿来感知世界,通过行动来认识世界。教师正是孩子们的榜样,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正如有人说的“幼儿是一面镜子。”其实,我们平时的言行举止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所以每当我生气想发火时,仿佛看到一面面小镜子正照射着自己!于是,我在孩子们面前非常重视榜样作用。例如早上幼儿来园时我都会站在班级门口迎接,主动问候“小朋友早上好”,当他们离开时我也总会说一声“小朋友再见”。课余时在教室里,我要坐下我都会轻轻的移动板凳,轻轻的坐下,这时我也会要求自己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姿。当小朋友帮我拿东西时,我也总会说声“谢谢!”我自己这样做,也要求孩子们这样做。他们逐渐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记得一节《语言》课,我们的活动主题是《送给妈妈的节日礼物》。其学习目标是让孩子们知道3月8日是妇女节,培养孩子的爱心,学会关爱妈妈,理解妈妈,并为妈妈送上一份礼物。课后,我要求孩子们一定要给自己的妈妈做一件礼物。可是,第二天一早,我走进教室,却发现我的桌子上摆着很多礼物:有画、花、小玩具、棒棒糖……看着看着,我有些不解。我还没来得及问是谁把这些东西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的,许多孩子向我拥过来,异口同声地说:“老师,这些是我们送给你的礼物!”哦!我明白了。但我又一想,不对呀?我昨天只是说要孩子们给妈妈做礼物的,并没提到我自己呀。这时,看着既可爱又懂事的孩子们,我笑了,开心的笑了。于是我故意问他们 我又不是你们的妈妈,怎么把礼物送给我呀?”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嘿嘿地笑了。大胆的孩子脱口而出:“老师,我们爱你!”这一声声“我们爱你”好真诚,多亲切。听着那稚气的声音,品着那句温馨的话语,我的心暖了,徐志摩的小诗不禁涌上心头:“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钿的波纹,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同时也让我感受到爱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我只是用爱触摸了一下孩子们的心灵。可让我惊讶的是在让他们感受爱的同时,我也收到了一份纯真的爱。或许是我的一些亲切的话语,也或许是我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在潜移默化地感化着孩子们吧!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谢晓红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去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我班有个学生叫龙某。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老师,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老师批评他。我顺着问:“老师为什么会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你知道吗?”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虽然他现在的学习状态还不是非常稳定,偶尔也还会偷偷懒,作业少做,但是和以前相比,真的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习惯的磨练,他会有更出色、更进步,做的更好! 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哪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邰某的改变也让我有了许多的思考,这样的孩子,刚刚到来的时候,他的身上几乎没有什么优点,每个和他的接触过的人都会感到棘手。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并不是一个石头、一块钢铁,如果学校和教师最大限度的给予他时间、空间上宽容,他也会逐渐被我们这种细致入微的教育感动,他也会被溶化。面对着他的改变,现在来谈成功与否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是我想经过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他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触动孩子心灵的101个感动故事》

《触动孩子心灵的101个感动故事》 ——如何怎样感恩学校:焦作市实验小学班级:四六班姓名:孙浩杰家长:孙智我和孩子读了触动孩子心灵的101感动故事一书,感动,是一把开启内心宝库的钥匙,是孩子成长的维生素。今天,我跟我儿子一起阅读了《触动孩子心灵的101个感动故事》这本书,一个个小小的故事里,始终突出一个主题“感动”。书中的故事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能引导孩子从中发现感动的事物,从而受到感染,用心体验,培养孩子善待自然,善待他人,善待自我,懂感恩,知回报的高尚品德。 本书一共分为六大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父母、对朋友、对大自然的热爱。《爱是心灵的花粉》这个故事被安排在第一篇,故事讲述了一个穷人家的小女孩为了一个心愿:就是让更多的小朋友能到教堂里听牧师讲课,她在艰难的生活中,经过两年时间,节约了57美分的感人故事。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很不幸,因为他们生活贫困,精神空虚;也有的人很幸运,因为有爱的花粉从四面八方飘过来,让他们感受了爱的芬芳。一朵花、一颗心微不足道,但如果千万朵花、千万颗心汇聚在一起,就能汇聚成花的世界、爱的海洋!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这些流传多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便是要感恩,要懂得回报。书中有一个“义鼠”的故事,讲的是一只小老鼠,经常到一家人家去,那户人家有个小姑娘,天天给小老鼠吃糖果。突然有一天,地震降临在这个城市,小老鼠知道这家人家曾经给过它吃糖果,就不顾一切地冲进这户人家,用嘴巴咬住所有人,大家疼得直叫,小女孩的父母无可奈何,拿起棍子准备去追。小老鼠知道人家一定会打它的,就一直往楼下冲,一直到楼下的空地上,过了几秒钟,突然一阵巨响,楼房倒塌了。。。。。。这时的小老鼠已经被棍子打死了,大家才知道,是小老鼠救了他们……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类啊!让我们对养育我们的父母说声谢谢,让我们对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说声谢谢。。。。。。 天空因为飞鸟,变得更宽广,大地因为花开,传递着芬芳。珍贵的小故事,就象荧光,一点点,一点点,照亮你的心房。希望我们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带着希望,带着爱,努力成长,好好成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