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研究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研究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研究

作者:王鹤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35期

摘要:在高校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一大趋势。本文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及国外的成功经验的启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最后提出了构建符合校情的本科生导师制的模式。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模式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b)-0002-01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

本科生导师即为Tutorialsystem,最早由牛津大学在15世纪发明并实行。1968年,当时圣约翰学院的教员兼导师Moore发表题为《本科生导师制及其展望》(TheTutorials ystelnanditsFuture)一文,文中提到了Tutorial的具体形式与内容,简单来说,导师制就是学生与分配给自己的导师每周见一次面,或其他的教学方式,如专题讲座与小班教学。1998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建议,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名导师,导师与学生间一对一的关系对学生智力发展会产生最有效的影响,个人的表现受到观察、纠正、帮助和鼓励。

国外导师制为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有些高校开始实施导师制。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有170多所各层次、各类型的高校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并进行了大量研究。王俊丽在硕士论文《我国大学本科实行导师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指出,导师制的实行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1)大学教育观念的转变;(2)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3)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革新;(4)教学、教师及课程管理制度的综合改革。①此外还有李东成的《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赵敏的《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看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陈高扬的《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等。本科生导师制的在我国推广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本科生导师制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我们只有找到这些原因,才能找到恰当的途径来优化本科生导师制,以确保其运行的规范性、有效性和有序性。

2 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研究

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2.1 年级导师制

为入学阶段的第1一2年,新生入学后,最主要的问题和最迫切的需要是对入学生活的适应和明确如何更好地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并非只在开学那一两个月的时间进行,而是要贯穿于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它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至于如何充分发挥导师制作用,还要在试行过程中积极地探索。

2.2 科研型导师制

从大二下学期开学或结束时到大四之前。专业学习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需要教师在专业学习方面给予指导,导师指导就成为必要了。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然后稳定下来,进入第一阶段。这时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进入科研,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科技竞赛,参加课题、学术交流等活动,可以熟悉自己所选择方向与领域的研究情况,本系、所、专业的环境与科研成果。可以很快地提高认识和实践上的专业素养,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2.3 就导师制业指导型

工作、考研、出国等不同方向的同学可以再次通过双向选择进行流动。这时所选导师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导师,对于理工科学生,导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尤其重要。各不同去向的学生可以相对稳定地进行科研与学术研究。

2.4 精英型导师制

所谓精英学生导师制,它是一种英才教育思想,让优秀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最好的资源,得到最优秀的导师的指导,以期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一种类型,它以高校入校新生中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培养具有良好品格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为宗旨,通过聘请校内外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和师德修养高的教师,基于师生双向选择机制,为优秀学生配备导师的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导师的有效指导,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专业基础。

3 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

3.1 建立完善的导师制管理体系

规范的管理体系是导师制顺利实行的保障,所以管理制度应当融入到学校的整体规章制度中,并能够顺应学分制改革的发展。有关本科生导师制的规定应该包括有以下几部分:领导机构、运行办法、职责划分、奖惩考核等。

3.2 导师要严格选拔

导师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导师要及时与学生做沟通,在时间上保证,在内容上全方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