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能力和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
它不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却起着积极支持、引导、推动和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
如学生的意识、动机、兴趣、个性及情绪、情感等因素。
心理学研究证明:非智力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积极推动,强化作用,对一个人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所以,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体育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而且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能起着独特的作用,拙文想就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发掘运用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谈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一、重视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中长跑,越野跑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注重磨练学生的坚强毅力。
当学生体力处于疲惫时,讲述运动员为国争光故事,激励他们要以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拼搏,坚持到底。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时要安排有一定内容的运动量,分阶段确立目标,让学生能坚持独立完成各阶段任务,逐步增强学生的意志和信心,在训练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鼓励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并能坚持参加小组体育活动,充分发挥集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重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根据体育教学特点,首先向学生宣布本课教学内容、任务、要求及目的意义。
这样,学生对各课的学习目的明确,练习有目标,就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其次,在课堂学习每个动作内容时,教师要明确给学生指出学习该动作知识、技能应达到的要求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注意给学生在课堂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生知道了自己学习动作要领的进度成绩,可以更好提高学习热情,增强信心。
同时,通过反馈,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动作错误缺点,激发上进心,及时改进。
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成功地进行各种活动的心理因素的总称。
它包括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理智、个性等等。
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势,在对学生体育教学中培养知识与技能,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应,但需要在正确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
在教学和训练中,倘若我们能够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在体育教学中能够使更多的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对终身掌握体育锻炼技能、养身健体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在广大体育教师中已经形成共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具有潜在的作用。
通过实践探索,已取得了一些成效。
下面就谈谈我在体育教学中的体会。
一、激发学习动机我们知道火车没有动力不能奔驰,机器没有动力不能运转。
一个人如果没有动力,那他将一事无成。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的正确与否及其强弱将对人的活动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体育课中,刚开始有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不太感兴趣,不明确体育课的目的,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
因此,就没有学习的“动机”。
缺乏了动机,课堂上就不会认真投入,有时应付了事,觉得体育课可有可无,上与不上就是一回事。
那么,体育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一是学习目的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意志。
作为一名教师应学会把握时代的脉搏,如当前掀起的全民健身的社会环境,对学生进行健身强体的教育,使学生知道体育和德育、智育、美育同等重要,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同样在事业上将一事无成。
只有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的和增强体质的重要性,他们在体育学习中会积极地了解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是锻炼可以健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特别是青少年。
因此,我们要及时捕捉住他们的这种心理,利用理论课进行讲述。
让学生明确体育是富有多种技术的健美运动,积极参加锻炼,强身健体是造就人体外在美的基础,没有体质的增强,外形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体育教学对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人知识的学习和发展不仅有赖于直接参与的智力因素,而且不直接参与认知活动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为重要。
由于体育教学是融知识、技能、意志、情感以及道德品质为一体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复杂的双方互动的过程,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的参加到体育活动当中,使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显得更为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怎样通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呢?下面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一些看法。
一、体育教学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1.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唤起人们响应的情感,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应引导学生产生某种健康积极的欢乐情绪,课堂的环境和体育场地、器材设置都要符合教学的要求,以适应学生以学习积极性的情景。
2.对学生意志的影响意志是指自觉的确定目的,并用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它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并在意志行动中得以表现,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必须从意志品质的培养入手,体育教学以独有的特性,成为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手段。
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的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效的作用。
体育教学是融知识、技能、素质、能力、道德与意志品质为一体的教育过程。
它不仅需要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同时也能使之得到有效的培养。
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伴随着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关系到现代人才全面培养的效果。
3.注意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青春期后的女生,一般来说容易害羞,不太想念自己的力量,胆小。
因此在一些需要胆量勇气、克服困难的联系中,女生和男生相练,往往表现出意志不够坚强,完不成练习,如:跳马、单双杠、跳高等,女生往往有害怕心理不愿练习,因此,对有不定期危险或女生害怕的动作,要加强保护帮助,让学生有安全感,这对克服困难信心有良好的心理作用,同时,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她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她们,善于引导,对她们的品德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坚定她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浅谈体育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任何知识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都是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广义的理解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理解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和智慧行为的心理结构上有三大作用:各种学习(包括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智力因素都反映出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智慧行为的组成部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起着制约、维持和促进的作用。
为此,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激发学习动机我们知道机器没有动力不能运转。
一个人如果没有动力,那将一事无成。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动机支配的。
动机的正确及其强弱与否将对人的活动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体育课中,刚开始有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不太感兴趣,不明确体育课的目的,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
因此,就没有学习的“动机”。
缺乏了动机,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认真投入;而是应付了事,这就意味着学生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上与不上根本就是一回事,而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1、明确目的激励学习动机当前正掀起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应充分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让学生明确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是对人的身体进行培育。
体育课是让学生在身体锻炼中,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学习运动技术,对学生来说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运用运动的手段来青增强体质,掌握更多一些运动技能,丰富锻炼身体的手段,进而更科学地锻炼身体,同时使思想品质得到磨练。
2、锻炼促进人体的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特别是青少年,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利用理论课进行讲述。
让学生明确体育是富有多种技术的健美运动,积极参加锻炼,强身健体是造就人体外在美的基础,没有体质的增强,外形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探析[摘要] 知识技能的掌握,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
体育教学中的经验表明,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更有利于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对培养动机、意志两方面的非智力因素的实践,阐明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学,才是全面的教学。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增强体质培养人才
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
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的心理因素。
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智、个性,等等。
非智力因素是后天多,先天少,归根结底是后天培养起来的。
我们对学生教学中培养知识与技能,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应。
它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六大功能。
对教学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教师如果重视采用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独立性格,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深刻地揭示出,学生学习效果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下取得的。
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只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学生非智力
因素的培养,那么,就会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制约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因此,面对新形势,新阶段人才的竞争,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体育教学中在注重学生智力开发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体育教学的育人效果。
一、非智力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结果,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
体育教学的任务不仅要育身,而且要育心。
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而且不应忽视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和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在体育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如何重视采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有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个性,那么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强,学习动力就大,学习积极性就高,掌握动作就快,完成动作质量就越高,教学效果就会越好。
反之,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学生积极性不高,意志薄弱,学生的个性受到限制,那么,体育教学效果将受到严重的影响,降低体育教学质量,影响育人的效果。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注重非智力因素对体育教学效果和育人的重要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有目的、有计划的加
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和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教育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和保卫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需要。
2.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善于调动、调节学生的情绪,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它们身心愉快的进行学习。
3.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学习兴趣,需要老师进行启发和引导。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学生
有无兴趣到有兴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喜欢的运动内容,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良好兴趣和习惯。
4.注重树立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进步,尤其是那些素质比较差
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使之树立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5.将意志品质教育寓于教学内容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
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主要手段。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这就需要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
而体育教学过程更形象、更直接、更有效,采用的手段丰富多彩,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如通过长跑教学来提高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通过体操教学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等。
6.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在特定的场合,受到特定的情绪感染,往往会产生特定的情感,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优美形象、漂亮的示范动作、场地、器材布置的环境美,韵律感强的健美操等,都容易激发学生对美的情感的感受,进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7.组建小集团进行练习。
小集团是一种自控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充分发挥小集团协同关系的优势,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并向自控的学习目标过度。
在一节体育课中,当主要教材完成后,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练习时间,自由组合成小集团练习,以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提高教学效果。
8.建立良好的认知概念。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教育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积极的自我认知,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如在篮球教学中,一些身材比较矮小的学生,由于身高的原因,往往
产生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
此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表扬,充分发挥小个子速度快、灵活、协调性好、投篮准的特点,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9.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青少年好胜心强,好表现自己。
老师应抓住这些特点,利用教学比赛和体育游戏,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结束语
我们强调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绝不意味着就不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可根据体育教学的特有的优势,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在教学中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具有充分发展智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跨世纪人才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重光.非智力因素与体育教学[j].河北体育学院学
报,2001,(2):67-71.
[2]李建周.体育运动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
社,1986.124-128.
[3]张宝敏.成功少不了非智力因素[n].中国教育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