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除法作为数学运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常常被用来解决多个数的分配或者平均分配问题。
它是数学中的一种基础运算,与加法、减法和乘法一样,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求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除法的基本概念,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一、除法的定义与符号表示除法是指将一个数(被除数)按照另一个数(除数)的倍数进行平均分配或者分割成若干等份的运算。
在数学中,除法的运算结果可以通过等式表示。
常用的除法符号为“÷”,表示被除数除以除数。
二、基本术语解释除法运算涉及到一些基本术语,下面我们对它们进行解释。
1. 被除数:被除数是进行除法运算的数,也是被分割或者分配的数。
在除法运算中,我们通常使用字母a或者其他符号表示被除数。
2. 除数:除数是用来除以被除数的数,即用来进行分割或者分配操作的数。
同样,我们可以使用字母b或者其他符号表示除数。
3. 商:商是除法运算的结果,表示被除数被除以除数后的结果。
商可以是一个整数或者一个小数,它告诉我们被除数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4. 余数:余数是指除法运算中没有被除尽的部分。
当被除数无法整除除数时,余数就是被除数剩下的部分。
余数可以为零,也可以是一个整数。
三、除法的例子与应用除法作为一种常见的数学运算,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以下是一些例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
例子1:小明买了10个苹果,他想将这些苹果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人应该分到几个苹果?解析:在这个例子中,被除数是10(表示小明购买的苹果数),除数是4(表示小明的朋友数)。
根据除法定义,我们可以进行除法运算:10 ÷ 4 = 2.5。
所以,每个朋友应该分到2.5个苹果。
由于苹果不能切割,这里的商2.5表示平均分配的结果。
在实际应用时,我们通常向上或向下取整,得到每人分到的苹果数。
例子2:一瓶汽水里有600毫升,每次倒出50毫升,共可以倒多少次?解析:在这个例子中,被除数是600(表示汽水的容量),除数是50(表示每次倒出的毫升数)。
小学数学入门认识除法运算除法运算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分的运算。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除法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分割、分享、分配等情况有很大的帮助。
1. 除法的概念除法是一种反向的乘法运算,用除号(÷)表示。
当被除数 ÷除数= 商时,我们称除数、被除数和商为除法的三要素。
被除数是我们要分割的数,除数是用来分割的数,商是分割后的每个部分。
例如,我们有15块糖,想要平均分给3个人,这里15就是被除数,3就是除数,每个人最后分到的糖就是商。
用数学符号表示为:15 ÷ 3= 5,意味着15除以3等于5。
2. 除法的基本性质除法有一些基本的性质,掌握这些性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除法。
2.1. 除数不能为零在除法运算中,除数不能为零。
因为任何数除以零都没有意义,没有确定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记住,在除法运算中,除法的除数不能为零。
2.2. 除法的交换性除法运算不满足交换律。
也就是说,a ÷ b ≠ b ÷ a。
例如,2 ÷ 4 ≠ 4 ÷ 2。
所以,在除法运算中,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是不能交换的。
3. 除法的应用除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实际的应用。
让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了解除法的应用。
3.1. 分割物品除法可以帮助我们将一些物品平均分割给多个人。
例如,有12个橙子,要平均分给4个孩子,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每个孩子能分到几个橙子。
12 ÷ 4 = 3所以每个孩子能分到3个橙子。
3.2. 分配任务除法也可以帮助我们将任务或工作分配给多个人。
例如,有24道数学题,要平均分给6个小组,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每个小组应该做几道题。
24 ÷ 6 = 4所以每个小组应该做4道题。
3.3. 分享食物除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食物的分享。
例如,有16块巧克力,要平均分给8个朋友,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每个朋友能分到几块巧克力。
除法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方法除法是数学中一个基本的运算方法,用于解决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分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一、基本概念除法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方法,用于将一个数分成若干个等分。
在除法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
1.1 除数除数是被除数被平均分成的份数。
在除法算式中,除数通常位于被除数上方,表示被除数将要被分成几等分。
例如,在算式12 ÷ 3中,3就是除数。
1.2 被除数被除数是需要被分成若干等分的数。
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通常位于除号左侧。
例如,在算式12 ÷ 3中,12就是被除数。
1.3 商商是被除数被除数后得到的结果。
在除法算式中,商通常位于除号右侧。
例如,在算式12 ÷ 3中,4就是商。
商表示了被除数被除数后的平均分配结果。
1.4 余数余数是除法运算中未被整除的部分。
通常情况下,余数小于除数。
例如,在算式12 ÷ 3中,余数为0,表示12可以被3整除。
二、运算方法除法有几种不同的运算方法,我们将逐一介绍。
2.1 竖式除法竖式除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运算方法。
它是一种逐位相除的方法,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开始,依次进行运算,直到被除数的最低位。
下面是一个例子:3_________12 | 36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将36÷12,首先将3放在竖式上方,表示除数。
然后,我们从36的最高位开始,依次进行运算。
3可以整除36一次,所以我们将商4写在竖式下方。
然后,我们将4乘以12,并将结果12写在36下方。
然后,我们将36减去12,得到24。
接下来,我们带下24的下一位数字6,得到246。
我们再次进行相除,3可以整除24八次,所以我们将商8写在竖式下方。
然后,我们将8乘以12,并将结果96写在246下方。
然后,我们将246减去96,得到150,这就是最后的余数。
2.2 长除法长除法是另一种常用的运算方法。
它适用于较长的除数和被除数。
下面是一个例子:_____12 | 456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将456÷12,首先将12写在左侧,表示除数。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共1学时1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叙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
2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3学情分析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学生在本单元初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并在前一课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除法,有了这些知识作奠基,教学本课时,教师可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4教学目标1、通过分竹笋、分圆片写算式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的方法。
2、通过同桌交流,能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5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6评价任务1、完成分竹笋、分圆片等操作活动并写出除法算式。
2、完成“做一做”第2题说出每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教学过程7.1 第二课时7.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铺垫,迁移导入欢迎同学们来到快乐大闯关!第一关:1.什么是平均分?平均分的情况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2.课件出示圆片图,学生看图说说图的意思,再写出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2【活动】自主探究,合作求知第二关:1.动画出示教科书第14页的例5。
(1)让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2)教师: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尝试写算式。
第二单元 2.9《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同桌动手分圆片,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份,求平均分几份”要用除法计算,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经历从操作表征到语言表征进入符号表征的过程。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使学生获得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积极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除法含义,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根据画面寻找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能够用画图、列表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前面学习平均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或者画点子图解决问题,初步认识除法,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时用除法计算: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通过摆一摆或者画一画等方法经历“ 平均分”的活动,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中抽象出除法的运算。
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需要结合实际情境分析、理解、抽象、概括除法的意义。
【核心素养】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在数学课堂上真正意义地学习除法,其地位的重要显而易见,本节课在于如何在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真正理解除法的含义。
由于除法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较难直接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精心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的平均分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的过程,并逐步引导他们将这一过程转化为除法算式。
同时,我们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建立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桥梁,从而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义。
除法的入门知识除法是数学中一项基本运算,它在解决实际问题、简化计算过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除法的入门知识,包括除法的定义、性质、应用以及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
一、除法的定义与性质除法是指将一个数(被除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求得每一份的大小(商)的运算过程。
以下是除法的基本定义和性质:1. 定义:对于任意非零数a和正数b,a除以b的结果是唯一的。
被除数a除以除数b等于商c,记作a ÷ b = c。
2. 唯一性:除法的结果是唯一的,对于给定的被除数和除数,只会有一个商。
3. 整除和余数:当除法的结果中商为整数时,称为整除,而当商为小数时,称为带余除法。
带余除法中,商的小数部分称为余数。
4. 除法的可逆性:如果a ÷ b = c,则可以得到a = b × c。
5. 除数不能为零:除数为零是没有定义的,即b ≠ 0。
二、除法的应用除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1. 分配问题:在分配任务或物品时,根据人数或数量进行均分,这就需要用到除法。
2. 比例问题:当我们需要根据两个数量的比值来计算实际数值时,除法就是解决比例问题的重要工具。
3. 求商和求余数:在编程或数学运算中,我们经常需要求得商和余数,以便进一步处理问题。
4. 时间和速度计算:当我们计算时间、速度和距离之间的关系时,除法是必不可少的。
5. 金融运算:在利息计算、股票分红等金融运算中,除法是常用的运算符。
三、常见的解题方法在解决除法问题时,存在多种方法和策略。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1. 短除法:短除法是一种简便的计算除法的方法,通过不断地将商的部分写在上方,并进行计算,直到无法继续除尽为止。
2. 长除法:长除法是一种较为详细、步骤繁琐但准确的计算除法的方法。
通过逐步计算每一位数的商和余数,最终得到完整的商和余数。
3. 分数表示:当商为一个无理数或循环小数时,可以将其表示为一个分数,方便后续的计算和推导。
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是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分的过程。
它是数学中的四则运算之一,与加法、减法和乘法相对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到的一种计算方法。
在数学中,除法可以表示为a ÷ b,其中a被除数,b为除数,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商为结果。
在初步认识除法时,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关键概念: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和整除。
被除数是需要被分成若干等分的数。
例如,如果我们有10个苹果,想平均分给2个人,那么10就是被除数。
除数是用来将被除数进行分割的数。
在上面的例子中,2就是除数。
商是除法运算的结果,表示被除数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值。
在上面的例子中,商为5,即10÷2=5。
商表示了被除数被除以除数平均分割后每部分的数量。
余数是除法运算中未被整除的部分。
如果尽量均匀地将10个苹果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5个,那么不会有剩余。
但如果想将9个苹果分给2个人,那么每人只能得到4个,还剩余1个。
这个1就是余数。
整除是指除法运算中被除数能够被除数整除,即没有余数。
例如,12÷4=3,没有余数,我们可以说12能够被4整除。
当进行除法运算时,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最基本的方法是长除法,也称为列竖式除法。
在长除法中,我们首先将被除数写在上方,除数写在下方,然后逐位进行相除。
将商写在上方,余数写在下方,然后将余数移位,并继续进行相除,直到没有余数为止。
除法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比例、平均数、百分比和比率等等。
除法还与其他运算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加法可以用连续的除法来实现。
除法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和运算方法,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除法的初步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除法知识点总结除法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地总结一下除法的相关知识点。
一、除法的定义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 6 和 3 的乘积是 18,那么 18÷6 = 3 或者 18÷3 =6,这里 18 是积,6 和 3 是因数。
二、除法的符号除法运算的符号是“÷”,读作“除以”。
例如 12÷4 表示 12 除以 4。
在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称为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称为除数,等号后面的结果称为商。
三、除法的运算规则1、整数除法(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例如:计算 125÷5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 1,1 比 5 小,不够除,就看前两位 12,12 除以 5 商 2,写在十位上,余 2。
再把个位上的 5 落下来,25 除以 5 商 5,写在个位上,得到商为 25。
2、小数除法(1)先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使它变成整数。
(2)看除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把被除数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几位(位数不够时补 0)。
(3)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例如:计算 126÷03把 03 变成 3,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126 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一位变成 126,然后计算 126÷3 = 423、分数除法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
甲数除以乙数(0 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例如:计算 2/3÷4/5就等于 2/3×5/4 = 10/12 = 5/6四、除法的性质1、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商不变。
例如:12÷4 = 3,(12×2)÷(4×2)= 3 ,(12÷2)÷(4÷2)=32、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二年级数学除法概念一、除法的初步认识。
1. 平均分的概念。
- 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例如,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苹果,这就是平均分。
- 平均分的方法:- 可以一个一个地分。
比如有6个糖果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就每次拿1个糖果分给一个小朋友,直到分完为止,每个小朋友会得到2个糖果。
- 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
还是6个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我们可以一次拿2个糖果分给一个小朋友,这样一次就分完了,每个小朋友也是得到2个糖果。
2. 除法的意义。
- 表示平均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例如,把12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算式是12÷4 = 3(个),这里的12是要分的总数,4是平均分成的份数,3是每份的个数。
- 表示包含除: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例如,有15朵花,每5朵扎成一束,可以扎成几束?算式是15÷5 = 3(束),这里的15是花的总数,5是每束花的朵数,3是可以扎成的束数。
3. 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 读法:例如18÷3 = 6,读作“18除以3等于6”。
- 写法:被除数÷除数=商。
在18÷3 = 6这个算式中,18是被除数,表示要分的总数;3是除数,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或者每份的个数(根据不同的除法意义);6是商,表示每份的数量或者包含的份数。
4. 有关0的除法。
-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例如,0÷5 = 0,表示把0个东西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0个。
但是0不能做除数,因为如果5÷0,找不到一个数乘以0能得到5,所以0做除数没有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1. 什么是除法?除法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运算,用于将一个数分成几个等分的过程。
在数学符号中,除法通常用除号(÷)表示。
2. 除法的表示方法2.1 竖式除法竖式除法是一种常见的除法表示方法,常用于小学生学习除法运算。
它的基本操作方法如下:_____d) n其中,d表示除数,n表示被除数。
除法的结果称为商,通常用q来表示。
2.2 分数形式除法还可以表示为分数形式。
当除数无法整除被除数时,除法运算的结果通常是一个分数。
分数由一个分子和一个分母组成,分子表示被除数,分母表示除数。
n---d3. 除法的性质除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3.1 唯一性除法具有唯一性,即给定被除数和除数,商是唯一确定的。
例如,对于被除数为10,除数为2的除法运算,商必然为5。
3.2 准确性除法运算的结果应该准确表示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的次数。
如果结果不准确,则说明运算出现错误。
3.3 交换律除法具有交换律,即被除数和除数的顺序可以颠倒,得到的商是相同的。
例如,10 ÷ 2 和 2 ÷ 10 的商都是5。
3.4 结合律除法具有结合律,即多个除法运算可以合并成一个除法运算。
例如,(15 ÷ 3) ÷ 2 和 15 ÷ (3 × 2) 的商都是2.5。
4. 除不尽的情况当除数无法整除被除数时,除法运算将产生一个除不尽的余数。
在竖式除法中,余数通常写在除号上方的横线上。
例如: _____d) n- n_______r其中,r表示余数。
5. 除法的应用除法是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数学运算,它可以用于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分配问题: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相同。
•比例问题:根据已知比例关系,求解未知量。
•计算平均值:将多个数值相加后除以个数,求得平均值。
6. 总结除法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运算,用于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分。
它有多种表示方法,包括竖式除法和分数形式。
除法的基础知识除法作为数学运算中的一种基本运算,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都有重要的应用。
它是指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的过程,通过除法可以计算比率、找零、求平均值等等。
本文将介绍除法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除法。
一、除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除法是指将被除数分成若干等份的过程,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商,商是结果的整数部分,余数是结果的小数部分。
除法可以表示为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
除法的运算规则有以下几点:1. 只有除数不为零时,才能进行除法运算。
被除数可以是任意实数,除数也可以是任意实数,但不能为零。
2. 商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
商为正数表示被除数大于除数,商为负数表示被除数小于除数,商为零表示被除数等于除数。
3. 余数的绝对值要小于除数的绝对值。
余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
如果余数为零,则表示被除尽,没有余数;如果余数为非零数,则表示除法得到的结果有小数部分。
二、整除和余数在除法中,如果余数为零,即被除数可以被除数整除,我们称之为整除,否则称为非整除。
整除常用于判断某个数是否能整除另一个数,或者表示某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例如,8除以2等于4,余数为0,所以8可以被2整除,8是2的倍数。
而9除以4等于2,余数为1,所以9不能被4整除,9不是4的倍数。
三、除数为1的特殊情况除数为1时,被除数与商相等,余数为0。
这是因为任何数除以1都等于它本身。
四、数学符号和表达方式除法可以用不同的数学符号和表达方式表示,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 竖式除法:在两个数之间画一条线,被除数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商写在上面的线上。
计算完商后,可以继续进行除法运算,得到余数。
2. 分数形式:将除法表示为一个分数,被除数作为分子,除数作为分母。
商是结果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的小数部分。
3. 小数形式:将除法表示为一个小数,商和余数连写在一起,以小数点隔开。
五、应用举例除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举例:1. 比率计算:将分子除以分母得到的商可以表示为一个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