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瘤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16
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诊断⒈引言⒉临床表现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表现包括颈部肿块、颈部压迫症状以及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体瘤的可能性。
⒊影像学检查方法⑴超声检查:超声是一种简便、无创、低成本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颈动脉体瘤的初步筛查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⑵ CT检查:CT检查可以提供颈动脉体瘤的三维图像,在确定其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⑶ MRI检查:MRI检查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软组织对比,对于颈动脉体瘤的定位和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有较好的显示。
⒋影像学诊断结果⑴超声检查结果:描述颈动脉体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回声特征等。
⑵ CT检查结果:描述颈动脉体瘤的位置、形态、密度、强化特征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⑶ MRI检查结果:描述颈动脉体瘤的位置、形态、信号强度、强化特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⒌诊断分析综合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进行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分析。
可以包括对颈动脉体瘤的良恶性鉴别、与其他颈部肿瘤的鉴别等内容。
⒍治疗建议根据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结果,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可以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
⒎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超声图像、CT图像、MRI图像等,供参考。
⒏法律名词及注释⑴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是指起源于颈动脉体的肿瘤。
⑵影像学诊断:通过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
⑶软组织对比:影像学检查中观察软组织之间不同的密度或信号强度,以便诊断和鉴别疾病。
⑷强化特征:影像学检查中观察病灶在对比剂注射后的变化,以便诊断和鉴别疾病。
⑸良恶性鉴别:通过影像学特征判断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
颈动脉体瘤的综合影像诊断戚跃勇;邹利光;周宇;帅杰;周政;梅文铭【摘要】目的:评价颈动脉体瘤(CBT)的综合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BT患者超声、MSCT、MRI和DSA检查资料,其中18行MSCTA检查、16例行MRI和MRA检查.结果:超声、MSCT、MRI和DSA检查均可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所有颈动脉体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21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共27个瘤体,平均直径(5.0±2.3)cm,其影像学特征为瘤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与其紧密相连,呈单发肿块,瘤体内血供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明显增大,在MSCTA、MRA及DSA上呈"金杯"征.超声、MSCT、MRI和DSA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87.5%、95.8%,100%和100%.结论:超声、CT、MRI及DSA在CBT的诊断中均有其各自的特点,临床上应根据其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年(卷),期】2010(016)003【总页数】4页(P197-200)【关键词】颈动脉体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者】戚跃勇;邹利光;周宇;帅杰;周政;梅文铭【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放射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放射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放射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放射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放射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 or,CBT)又称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或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临床上较为少见[1-3]。
影像学检查在其诊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收集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经超声、CT、MRI、DSA等影像学综合检查的CBT作一回顾性分析,以分析其各自的诊断价值。
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诊断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诊断1、前言介绍颈动脉体瘤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2、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2.1 MRI技术介绍2.2 MRI图像特征2.2.1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2.2.2 T1加权图像2.2.3 T2加权图像2.2.4 弥散加权成像(DWI)2.2.5 影像增强剂应用2.3 MRI诊断思路与操作步骤3、计算机断层成像(CT)诊断3.1 CT技术介绍3.2 CT图像特征3.2.1 血管造影CT(MDCTA)3.2.2 CT增强扫描3.2.3 CT骨窗3.2.4 三维重建技术3.3 CT诊断思路与操作步骤4、超声诊断4.1 超声技术介绍4.2 超声图像特征4.3 超声诊断思路与操作步骤5、介入血管造影(DSA)诊断5.1 DSA技术介绍5.2 DSA图像特征5.3 DSA诊断思路与操作步骤6、其他辅助影像学方法6.1 电子计算机断层血管显像(CTA) 6.2 磁共振血管显像(MRA)6.3 介入超声显像(IDUS)6.4 PET-CT诊断7、附件列表本文涉及到的附件,包括图表、图片、过程描述等。
8、法律名词及注释解释本文中可能出现的法律名词及其相关注释。
附件列表:1、MRI图像示例2、CT图像示例3、超声图像示例4、DSA图像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颈动脉体瘤:一种位于颈动脉的良性肿瘤。
2、MRI:核磁共振成像,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成像的医学检查方法。
3、MRA:磁共振血管成像,一种利用MRI技术观察血管结构的方法。
4、CT:计算机断层成像,一种利用X射线进行断层扫描的医学检查方法。
5、MDCTA: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一种利用CT技术观察血管结构的方法。
6、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一种利用X射线和对比剂观察血管结构的方法。
7、CTA:电子计算机断层血管显像,一种利用CT技术观察血管结构的方法。
8、MRA:磁共振血管显像,一种利用MRI技术观察血管结构的方法。
9、IDUS:介入超声显像,一种利用超声技术观察血管内结构的方法。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T影像诊断征象探讨【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福神经节瘤的特征性ct影像征象,以提高诊断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的颈动脉分叉水平肿瘤的ct影像表现,总结本组病例共同影像特点并结合文献相关资料。
结果12例共13个瘤体,病变密度平扫均略低于肌肉组织;明显强化9例(ct值位于200-350hu之间),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瘤体内灶状坏死8例,均未发现囊变灶;11枚瘤体对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包绕并致颈内外动脉分叉开口增大,对血管推移不明显。
结论颈动脉分叉处占位并开口增大、富血供肿瘤、瘤体内无囊变为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较为可靠的特征性ct 影像征象。
【关键词】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颈动脉分叉;ct/x线计算机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位于颈动脉分叉部颈动脉体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是副神经节细胞瘤。
发病年龄可以从20岁到90岁,40岁左右最多见。
瘤体因发生部位特殊,手术风险大。
本文旨在经过探讨该瘤的特征ct影像征象,以提高本病诊断率。
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的颈动脉分叉肿瘤的ct影像资料。
12例资料中,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17-65岁,中位年龄42岁。
主要表现为颈部肿块,活动度可,血压间歇性增高2例。
1.2检查方法均为semense16排ct采集资料。
12例均匀完整平扫、增强资料并颈动脉mip重建图像。
层厚、层间距2mm;矩阵512x512。
2结果12例共13个瘤体,病变密度平扫均略低于肌肉组织,边界清晰。
增强明显强化9例,ct值位于200-350hu范围,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瘤体内灶状坏死8例,均未发现囊变灶;13例中除2枚直径小于15mm瘤体将颈动脉血管向前推移外,11枚瘤体均对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包绕并致颈内外动脉分叉开口增大。
3讨论3.1生物学起源及特点颈动脉体瘤为发自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体的副神经节瘤。
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壹颈动脉体瘤概述副神经位于椎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链内,沿着副神经节的胚胎迁移途径,从颅底延伸到骨盆底。
副神经节在组织动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作为化学感受器或在应激反应中分泌儿茶酚胺;颈动脉体副神经通过舌咽神经直接连接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而其他头颈副神经的功能尚不清楚。
概述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嵴源性肿瘤,头颈部的副神经节瘤占头颈部肿瘤约0.5%,占副神经节瘤的3%。
副神经节瘤在头颈部最常见的为颈动脉体瘤(60-67% ),颈静脉球瘤和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较少见。
副神经节瘤与多种全身疾病有关,包括: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
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
副神经节瘤综合征。
琥珀酸脱氢酶突变。
林道综合征(vHL)。
颈动脉体起源于第三鳃弓中胚层和外胚层衍生神经嵴谱系。
颈动脉体数目为两个,分别位于两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后部的动脉外膜或附件疏松的蜂窝组织内,每只颈动脉体重约12mg,平均体积约6mm×4mm×2mm,由纤维囊包裹而成,主要由球形或不规则的细胞团组成,团块被隔膜隔开。
颈动脉体由颈总动脉或颈外动脉产生的一条或多条血管供应;这些动脉会产生复杂的小血管团。
从舌咽神经到血管复合体存在大量传入神经。
概述颈动脉体瘤(CBTs)是由颈动脉分叉处的副神经节细胞的化学感受器细胞产生的罕见的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肿瘤是富血供的,它的血液供是每克肿瘤中最丰富的。
病因不明(高海拔地区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为单侧,大约10%的病例为双侧发病(与琥珀酸脱氢酶亚基基因的突变有关),散发(90%)、家族性(10%),30%的家族性患者为双侧发病,而散发患者中仅5%为双侧发病。
发病率低,多为良性肿瘤,恶变率为2%-9%。
好发于成人,40-50岁多见,平均年龄45岁,儿童很少见,女性稍多。
临床特征通常是缓慢生长的圆形颈部肿块,它通常位于胸锁乳突肌前,靠近下颌骨角,舌骨的水平。
颈动脉体瘤的综合影像诊断戚跃勇;邹利光;周宇;帅杰;周政;梅文铭【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年(卷),期】2010(016)003【摘要】目的:评价颈动脉体瘤(CBT)的综合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BT患者超声、MSCT、MRI和DSA检查资料,其中18行MSCTA检查、16例行MRI和MRA检查.结果:超声、MSCT、MRI和DSA检查均可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所有颈动脉体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21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共27个瘤体,平均直径(5.0±2.3)cm,其影像学特征为瘤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与其紧密相连,呈单发肿块,瘤体内血供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明显增大,在MSCTA、MRA及DSA上呈"金杯"征.超声、MSCT、MRI和DSA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87.5%、95.8%,100%和100%.结论:超声、CT、MRI及DSA在CBT的诊断中均有其各自的特点,临床上应根据其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总页数】4页(P197-200)【作者】戚跃勇;邹利光;周宇;帅杰;周政;梅文铭【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放射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放射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放射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放射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放射科;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相关文献】1.4例颈动脉体瘤的影像诊断 [J], 郑石芳;蔡林峰2.颈动脉体瘤的全程综合护理 [J], 张素华3.颈动脉体瘤的综合影像诊断 [J], 彭东红;李莹;邬树兰;窦永充;徐坚民4.眼缺血综合征多模式影像诊断及综合治疗 [J], 齐世欣; 刘会娟; 贺玮5.复杂性巨大颈动脉体瘤的综合治疗(附一例报告) [J], 徐斌;景在平;周中华;徐晓刚;钱宝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单位:350025 福州,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学影像科(董其龙、陈代文、陈自谦);350211 福州,长乐市第二医院放射科(刘辉)作者简介:董其龙(1949-),男,福建连江人,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影像学诊断工作。
・头颈部影像学・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董其龙,刘辉,陈代文,陈自谦【摘要】 目的:探讨比较颈动脉体瘤的超声、CT、MRI、DSA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颈动脉体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及特征。
结果:各种检查均可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普勒特点为中等偏低实质回声,境界清楚,大于3.0cm的肿瘤可见管道结构,但肿瘤上缘观察欠清,14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其中9例可显示瘤内网状血管,有1例神经鞘瘤误诊为颈动脉体瘤,诊断符合率为93%(14/15)。
14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CT增强显示为富血管肿瘤,其中12例肿瘤均匀强化,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150~180HU,颈内、外动脉密度与瘤体等同难以分辨,术前CT诊断符合率为100%(14/14)。
11例患者行MRI及MRA检查,MRI平扫特点为瘤内见流空的血管影像,明确显示颈内、外动脉分离和紧贴或镶嵌在肿瘤后外缘及前外缘,MRA能良好显示肿瘤与颈总动脉及其分叉的关系,术前MRI诊断符合率为100%(11/11)。
其中8例同时行DSA血管造影,除能明确诊断和显示供血动脉外,DSA能清晰显示其血供及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术前DSA诊断符合率为100%(8/8)。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I对颈动脉体瘤均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超声检查;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中图分类号】R445;R7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313(2008)0620603204Im aging Diagnosis of C arotid B ody Tumor DON G Qi2long,L IU Hui,CH EN Dai2wen,et al.Department of Radiology, Fuzhou G eneral Hospital,Nanjing Military Command of PL A,Fuzhou350025,P.R.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ultrasonography,CT,MRI and DSA for improving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carotid body tumors(CB T).Methods:Fourteen cases of CB T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y,inclu2 ding10cases of unilateral ones and4cases of bilateral ones.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CB T were analyzed retrospec2 tively.R esults:Each imaging examination could display well the location,size and form of the tumor.The specific sonogram of CB T was isoechoic or hypoechoic solid lesion and small tubular areas could be seen in masses measured over3cm in diam2 eter,but the upper borderline of the tumor appeared indistinctive.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 showed web2like vessels inside the tumor in9cases,and1case was misdiagnosed as schwannoma.The rate of correct diagnosis was93%(14/15).Four2 teen cases were examined by helical CT enhancement,which reflected the hypervascular nature of CB T.In12cases the tumor could not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internal and the external carotid arteries because they were evenly enhanced and 2cases were unevenly enhanced.The CT values were150~180HU.The preoperatiove correct diagnosis rate was100% (14/14).Eleven cases were examined with MRI and MRA.MRI imaging of CB T featured flow2void tumor vessels,and in2 ternal and external carotid arteries attached to or embedded respectively in the rear and the front of the external side of mas2 ses,distinctively seperated.MRA showed clearl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B T and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and their bran2 ches.The rate of correct diagnosis was100%(11/11).Eleven cases were examined with DSA.Angiography could confirm diagnosis and showed feeding vessels.The rate of correct diagnosis was100%(8/8).Conclusion:Ultrasound,CT and MRI are valuable and specific in diagnosis of CB T.There i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4kinds of imaging diagnostic methods.【K ey w ords】 Carotid body tumor;Ultrasonography;Tomography,X2ray comput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Angiography,digital subtraction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 umor,CB T)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血管鞘中化学感受器的肿瘤,也称化学感受器瘤或副神经节瘤。
DSA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作用(附二例报道)*导读:DSA(Dis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简称DSA),80年代被应用于临床并逐步取代了以往的血管造影。
……临床资料病例1,女性,30岁。
住院号:255212。
因左上颈部无痛性肿块2个月入院。
查体:左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及内侧面,可触及肿块 5.0cm×3.0cm×3.0cm,无压痛,可左右活动,上下动度差,未闻及血管音。
CT:左颈动脉鞘占位,见一3.0cm ×3.0cm软组织肿块影,为椭园形,与周围组织密度相近,边缘清楚。
彩超:颈动脉分叉处椭圆形肿块,内部回声低,动脉血流丰富,颈外动脉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后外移位,肿块包裹颈动脉分叉。
DSA:左颈动脉分叉处肿块5.0cm×3.0cm,肿块包裹颈内及颈外动脉,颈外动脉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后外移位。
肿块由颈外动脉异常小分支供血。
压迫左颈内动脉见大脑前动脉显影,大脑中动脉的一些分支浅淡显影。
侧位片显示颈动脉分叉增大呈50°~60°。
初步诊断为左颈动脉体瘤。
治疗经过:颈从阻滞麻醉,左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切口,长约8.0cm,解剖出颈总动脉,用无损伤钳夹闭颈总动脉25min,患者无脑缺血体征,即改为全麻。
在颈内动脉壁剥离肿瘤时,动脉壁破裂出血,阻断颈总动脉将肿瘤连同颈动脉整块切除,切除颈内动脉长3.5cm,取左颈外静脉(约4.0cm),重建缺损的颈内动脉。
术后10天,康复出院。
病例2,男性,49岁。
住院号:165623。
因左上颈部无痛性肿块2年而入院。
查体:左上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及4.0cm×3.0cm 大小肿块,可左右移动,上下活动度小,未闻及血管杂音。
右侧上颈部有一5.0cm×3.0cm大小软组织肿块影,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密度相近,边缘清楚,劲内外脉受推移,间距增大,增强后明显强化。
DSA:见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偏后方有5.0cm×3.0cm ×3.0cm大小多血供占位灶,由左颈外动脉的异常小分支供血,左颈内动脉未参与供血;右颈内外动脉的部分颅内外分支经左颈内外动脉分支的侧支显影。
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诊断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诊断一、病理学概述1·1 病理定义颈动脉体瘤是一种罕见的动脉肿瘤,起源于颈动脉分支的嗜铬细胞。
1·2 病理分类根据病理形态学特征,颈动脉体瘤可分为嗜铬细胞性颈动脉体瘤和非嗜铬细胞性颈动脉体瘤两种类型。
1·3 病理发病机制颈动脉体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临床表现2·1 症状2·1·1 颈部肿块2·1·2 颈动脉突出2·1·3 降喉神经受压症状2·1·4 其他相关症状2·2 体征2·2·1 颈部触及可扪及肿块2·2·2 颈动脉搏动增强2·2·3 其他相关体征三、影像学诊断3·1 B超3·1·1 彩色多普勒超声3·1·2 超声造影3·1·3 其他B超检查方法3·2 CT3·2·1 常规CT扫描3·2·2 动脉造影CT 3·2·3 CT血管成像3·2·4 组织特异性增强CT 3·3 MRI3·3·1 T1加权图像3·3·2 T2加权图像3·3·3 弥散加权图像3·3·4 造影MRI四、辅助检查4·1 血液学检查4·2 活体组织检查4·3 其他相关检查五、诊断标准5·1 影像学诊断标准5·2 组织学诊断标准六、治疗方法6·1 手术切除6·2 放射治疗6·3 药物治疗6·4 其他治疗方法七、预后评估7·1 术后复发率7·2 手术并发症7·3 预防复发的措施八、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下:1·血液学检查结果2·影像学检查结果3·活体组织检查结果4·其他相关检查结果九、法律名词及注释1·嗜铬细胞:一种富含嗜铬颗粒的细胞,主要存在于嗜铬细胞瘤等肿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