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46.16 KB
- 文档页数:3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研究进展自身免疫性肝病(AID)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是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慢性肝脏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PBC)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以及它们中的任何两种病的重叠综合征[1]。
此类疾病无特征性病症,目前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因此,实验室检查特别是自身抗体检测,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尤为重要。
由于我国临床医师的重视及检测技术的进步,该组疾病检出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目前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重要的指标是检测到患者体内相关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及其生化指标。
现就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检测的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生化指标:肝脏具有旺盛的代谢功能,含有丰富的酶类,有肝脏病变时,血清中某些酶如ALT、AST 、ALP、γ-GT、胆红素等出现变化,通常的检测方法有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R)、自动生化分析仪。
1.1 ALT和AST:ALT和AST能敏感提示肝细胞损伤及损伤程度。
由于AST 分子质量比ALT小,所以在肝脏疾病中AST水平变化较早,但升高的幅度不如ALT[2]。
当病变严重,肝脏有硬化或疾病预后情况不时,AST/ ALT >1.0。
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ALT、AST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以AIH 升高明显,PBC及PSC为中度或轻度增高。
1.2 碱性磷酸酶(ALP):在肝胆疾病时ALP升高可能是由于蓄积的胆汁酸溶解细胞膜释放ALP增多,或肝细胞经毛细胆管或胆管向肠腔排泄障碍,或阻碍胆汁排泄的因素诱导肝细胞合成ALP增多所致[3]。
在临床上通常将ALP作为胆汁淤积标记酶,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AIH、PBC、PSC患者的ALP均有升高。
但PBC患者的碱性磷酸酶升高明显,多高于正常值5倍以上。
1.3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 :正常人血清中的γ-GT主要来自肝脏,并由输胆管道排出,如果肝脏发生病变,肝细胞合成释放γ-GT增强,导致血清中γ-GT 增高[4]。
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标准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AIH)是一组以肝脏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
这些疾病的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肝脏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等方面。
根据2018年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utoimmune Hepatitis Group, IAIHG)制定的诊断标准,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一、临床表现。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肝区疼痛、肝脾肿大等。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关节痛、皮肤瘙痒、皮肤色素沉着等自身免疫表现。
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还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包括肝功能检查、免疫学指标、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自身免疫标志物的检测。
此外,还需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
三、肝脏影像学。
肝脏影像学检查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肝脏超声、CT、MRI等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肿块、胆道情况等,对于鉴别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的意义。
四、病理学检查。
对于确诊不明的患者,行肝活检是非常重要的。
病理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肝脏的炎症程度、纤维化程度,同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病变。
综上所述,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肝脏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指标。
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1 概述自身免疫性肝病与病毒感染、酒精、药物、遗传等其他因素所致肝病不同,是一组由于自身免疫异常导致的肝脏疾病,突出特点是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以及其他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SS)等]肝脏受累等。
本章重点介绍PBC和AIH。
2 PBC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好发于50岁以上女性,是由于肝内小叶间胆管肉芽肿炎症导致小胆管破坏减少、胆汁淤积,最终出现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
多数病例明确诊断时可无临床症状。
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很高,但并非100%。
尽管PBC通常进展缓慢,但其生存率较同性别及同龄人群为低。
近年来诊断为PBC越来越多,但基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治疗上也缺乏特异手段。
2.1临床表现2.1.1 临床症状可表现为乏力、皮肤瘙痒、门静脉高压、骨质疏松、黄疸、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复发性无症状尿路感染等。
此外,尚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病,如SS、系统性硬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
2.1.2 辅助检查2.1.2.1生化检查:肝源性血清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是PBC最常见的生化异常。
尽管诊断时少数患者有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的血清胆红素升高,但高胆红素血症升高多为PBC晚期的表现,并提示PBC预后不佳。
血清总胆固醇可升高。
2.1.2.2胆管影像学检查:对所有胆汁淤积患者均应进行肝胆系统的B超检查。
B超提示胆管系统正常而AMA阳性的患者,一般不需进行胆管成像来排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如果PBC的诊断不明确或有血清胆红素的突然升高,则需进行胆管成像检查。
2.1.2.3自身抗体:血清AMA阳性是诊断PBC的重要免疫指标。
通常以大鼠肾组织为底物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
自身免疫性肝病在我们的身体中,肝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就像是一个超级工厂,负责着众多的代谢、解毒和合成功能。
然而,有一种疾病会让这个“超级工厂”出现故障,那就是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肝脏损伤性疾病。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出了“差错”,把肝脏当成了“敌人”,对其进行攻击和破坏。
这其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先来说说自身免疫性肝炎。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肝细胞,患者的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肝细胞的自身抗体,导致肝细胞炎症和坏死。
症状可能并不明显,有些人可能只是感到疲劳、食欲不振、恶心等。
但如果病情严重,可能会出现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严重症状。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则主要针对胆管进行攻击。
胆管就像是肝脏里的“小管道”,负责运输胆汁。
当免疫系统出问题时,胆管会受到损伤,胆汁排泄不畅,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患者可能会感到皮肤瘙痒,尤其是在晚上,这是比较典型的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黄疸、骨质疏松等。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则更多地影响大胆管。
胆管逐渐变得狭窄、硬化,胆汁流通受阻。
患者可能会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热、黄疸等症状。
那么,为什么会患上自身免疫性肝病呢?目前,其病因还不是完全清楚,但研究发现可能与遗传、环境、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可能让某些人更容易患上这类疾病,就好像是身体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而环境因素,比如某些病毒感染、药物、化学物质等,可能成为触发疾病的“导火索”。
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多方面的信息。
血液检查是很重要的一项,比如检测肝功能指标、自身抗体等。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磁共振等,也能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形态和结构。
有时候,为了明确诊断,还可能需要进行肝脏穿刺活检。
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目标是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减轻肝脏炎症,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DOI :10.11655/zgywylc2020.18.017作者单位:030001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杨倩、朱红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王勤英)通信作者:王勤英,Email :139****************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AILD )是一种病因不明,可能是由基因易感性、感染及环境等多因素介导的肝胆系统的慢性损伤性疾病,占所有肝脏疾病的5%[1],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 )。
目前该组疾病呈全球分布,发病率逐年升高,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特异,慢性进展可出现肝硬化、肝功能衰竭以及肝细胞癌。
因此,寻找更有效的诊治手段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本文主要对AIH 、PBC 和PSC 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以下概述。
1AIH1.1临床特点:AIH 是一种严重的炎症性肝病,是免疫耐受机制破坏导致的自身免疫过程,从而诱导肝损伤结果。
该病可以发生在任何种族、任何年龄和性别中,以中年女性多见。
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右上腹部不适、皮肤瘙痒及关节疼痛,其中以乏力最为常见。
Floreani 等[2]的一项调查发现近1/3的AIH 患者可伴随有诸多肝外的自身免疫病,常见的包括甲状腺炎、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关节炎等风湿疾病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1.2诊断进展:1999年由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IAIHG )发布的积分诊断标准和2008年修订的简化诊断标准有助于AIH 诊断,前者敏感度高(100%),后者特异度高(90%)[3]。
但近期国内一项回顾性研究[4]选取了临床确诊的484例AIH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上述两种标准再次进行评估,最终结果与临床诊断的完全一致性较差。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病因分析和治疗进展引言: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是一类由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致的慢性肝脏疾病。
其主要特征是慢性肝功能异常、肝组织损伤和不同程度的自身免疫反应。
本文将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机制1.1 遗传因素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作用遗传因素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多个基因与发生该类疾病相关。
例如,特定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变异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存在关联,而FTCD(formiminotransferase cyclodeaminase)基因也被认为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草铲管(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相关。
1.2 免疫系统紊乱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关系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生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反应,错误地攻击健康组织。
该异常免疫反应可能与遗传、环境和激活的T细胞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再现标志物如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抗胆小管上皮细胞抗体(AMA-M2)的产生增加,进一步证实了免疫系统的紊乱是其发生机制之一。
二、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方法2.1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对于患者来说,早期指征常不明显。
然而,在进展较快的情况下,可出现黄疸、腹部不适、乏力以及食欲缺乏等肝功能异常表现。
常用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肝酶、血清胆红素水平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等。
2.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用于评估肝脏形态和功能。
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波、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
2.3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关键步骤之一。
活体组织检查通过肝穿刺或肝脏切除标本分析,可以确定炎症活动和纤维化程度,进而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中外医疗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是指机体出现的反应性细胞与抗体导致肝脏组织出现持续加重的不可逆损伤[1]。
在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有大约1/3合并其他类型免疫性疾病[2]。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包括针对胆管细胞与不同肝外组织的先天性与适应性免疫。
自身免疫病肝病可能出现恶变的情况,可演变为肝癌,但需要较长的发展时间。
早期自身免疫性肝病并不会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当疾病发展至中晚期,则会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对终末期自身免疫性肝病进行治疗时,肝移植是唯一的治疗方式,但其不仅治疗费用高昂,使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同时会使患者精神负担加重,部分患者会主动放弃接受治疗[3]。
在对自身免DOI:10.16662/ki.1674-0742.2021.30.194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王聪1,吴雄健2,黄才斌21.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2.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自身免疫性感染属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引发的肝脏病变,疾病的发生受到遗传、感染、自身免疫紊乱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定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具备与其他常见肝脏疾病相似的临床表现。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容易出现炎症反应与肝功能损伤,同时也可与其他类型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发生。
目前临床上以排除性方法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为主,血清检测可发现抗体,但其不具备较高的诊断特异性。
穿刺活检属于自身免疫活性肝病的诊断金标准方法,但其会对机体造成检查创伤,存在一定检查风险。
近年来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疗中,可应用的方法与药物逐渐增加,效果也更为突出,使得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疗向多元化、多学科综合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