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冰川地貌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21.12 MB
- 文档页数:96
冰川地貌教学设计一、引言冰川地貌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冰川的形成、演变以及对地表地貌的塑造作用。
通过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冰川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征,培养他们对地貌演变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了解冰川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冰川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征;3.培养观察和分析冰川地貌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冰川地貌的基本概念冰川地貌是指冰川运动和作用所形成或改造的地表地貌。
通过介绍冰川地貌的基本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冰川地貌研究的认识和兴趣。
3.2 冰川的分类冰川按照形态和位置可分为冰川和冰帽。
冰川按照地理位置可分为阻碍型冰川和出口型冰川。
介绍冰川的分类有助于学生对不同类型冰川的特征和形成条件有所了解。
3.3 冰川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征3.3.1 冰川侵蚀 - 冰川冲刷作用:介绍冰川通过推移和滑移的方式对地表进行冲刷的过程和效应。
- 冰川磨蚀作用:介绍冰川通过磨擦和切削的方式对地表进行磨蚀的过程和效应。
3.3.2 冰川沉积 - 冰川堆积作用:介绍冰川通过沉积方式对地表进行堆积的过程和效应。
- 冰碛作用:介绍冰川通过物质输运和沉积形成的特殊地貌形态。
3.3.3 冰川地貌的特征:总结冰川地貌的形态特征,如冰川壑、冰碛丘等。
3.4 冰川地貌的实地观察安排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去观察和研究真实的冰川地貌。
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冰川地貌的形态特征和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冰川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机制和特征,使学生明确基本知识框架。
2.实践体验法:组织实地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进行观察和记录。
3.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冰川地貌的特征和形成机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1.学生书面测试:设计一套关于冰川地貌的选择题和简答题,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测评。
第六章冰川和冻土地貌和堆积物(一)冰川的形成和冰川的运动(二)冰川的类型(三)冰川地质作用(四)冰川地貌(五)冰川研究(一)冰川的形成和冰川的运动1.雪线: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界线。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常年积雪,冰雪积累区。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为冰雪消融区。
2.成冰作用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经一系列“变质”阶段而形成冰川,这个过程叫成冰作用。
暖型成冰作用:以融化-再冻结过程占优势,有融水参加,成冰速度快。
冷型成冰作用:以压实作用为主,成冰速度慢。
3.冰川的运动(1)滑动冰川借助冰与床底岩石界面上融水的润滑和浮托作用,沿冰床向前滑动。
原因:冰自身强大的压力,降低冰的熔点。
(2)塑性流动由于冰川自身的压力(厚度> 30m)而导致的冰晶向前位错,产生冰川的定向蠕动。
发生在冰川内部,无地质学意义。
(二)冰川的类型(1)山岳冰川A、冰斗冰川及悬冰川B、山谷冰川C、山麓冰川(2)大陆冰川A、冰原B、冰帽C、冰盖A.冰斗冰川及悬冰川冰斗冰川:雪线附近占据着圆形谷源洼地或谷边洼地的小型冰川。
消融区和积累区不易分开。
悬冰川:冰斗内积雪量大于消融量,冰从冰斗挤出,呈小型冰舌悬挂于冰斗口外的陡坎上。
B.山谷冰川:冰斗口外的悬冰川不断伸长达到山谷中,并沿山谷流动形成山谷冰川。
C.山麓冰川:一条或几条巨大的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扩展或汇合成广阔的冰川。
昆仑山冰川天山唐古拉山长江源头沱沱河上游纳钦曲冰川冰川前端东昆仑主峰玉珠峰北坡冰川东昆仑主峰玉珠峰北坡冰川前端—冰舌(2)大陆冰川A.冰原在微弱切割的分水岭及高原上,发育面积较大,地面平坦或下凹的冰体。
面积几百Km2。
B.冰帽随着冰雪的积累,冰原表面由下凹转变为穹形上凸,称为冰帽。
面积最大可达5万Km2 。
C.冰盖面积超过5万Km2的冰体称为冰盖。
(三)冰川的地质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1)冰川的剥蚀(刨蚀)作用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沙石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称为冰川的刨蚀作用。
冰川地貌教案湘教版(一)冰川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冰川地貌的形成和特征•掌握冰川地貌的分类和分布•理解冰川地貌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地考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冰川地貌的形成和特征•冰川地貌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冰川运动、冰川作用及冰川侵蚀•冰川地貌的特征:U型谷、冰碛、冰川岩石等2. 冰川地貌的分类和分布•冰川地貌的分类:冰川侵蚀地貌、冰蚀积地貌和冰川改造地貌•世界主要冰川分布:北极冰川、南极冰川、喜马拉雅山冰川等3. 冰川地貌与环境的关系•冰川地貌的形成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冰川消退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生态系统的重建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分享一段与冰川地貌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冰川地貌的兴趣。
2. 讲解冰川地貌的形成和特征•使用PPT或黑板讲解冰川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冰川地貌的特征。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附近地区的冰川地貌特征,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冰川侵蚀和冰蚀积地貌。
4. 讲解冰川地貌的分类和分布•继续使用PPT或黑板讲解冰川地貌的分类和世界主要冰川的分布,让学生对冰川地貌有更全面的了解。
5. 培养学生的实地考察能力•安排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前往附近冰川地貌丰富的地区,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
6. 总结与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学生的实地观察结果,总结冰川地貌与环境的关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四、教学评估1. 完成练习题•分发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冰川地貌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地考察记录•评估学生对实地考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检查学生对冰川地貌特征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五、板书设计•冰川地貌的形成和特征•冰川地貌的分类和分布•冰川地貌与环境的关系六、教学反思通过使用多媒体资源、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冰川地貌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大班了解冰川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冰川地貌,认识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掌握冰川的分类方法和分布情况。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图书资料:《地理》等相关教材。
2.多媒体设备:电视、投影仪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忆上次课所学内容:了解了什么?有哪些收获?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班了解冰川地貌”。
2.知识讲解(1)什么是冰川地貌?在讲解之前,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冰川地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冰川地貌。
可以这样说:“当大量雪水在山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大片厚厚的积雪。
由于重力作用,积雪会向下流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雪不断增加,并逐渐变成了结冰的冰川。
当冰川向下移动时,它会把地表的岩石、泥土和碎石带到前面形成一个冰川前缘,这些被带到前面的物质就是冰川运动的产物,也是我们所说的冰川地貌。
”(2)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讲解完什么是冰川地貌后,可以通过图片或实地考察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典型的冰川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比如:U型沟、V型谷、喀斯特地貌等。
然后向学生讲解这些类型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3)冰川的分类方法和分布情况在讲解完什么是冰川地貌和其形成过程及特征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冰川的分类方法和分布情况。
比如:按照气候条件可将其分为高山雪线以下山区小型雪峰、高山雪线以上山区大型雪峰、极地大陆内陆架上海洋沿岸等;按照活动状态可将其分为静止或休眠状态、活动状态等。
3.课堂练习(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冰川地貌类型,进行讨论并制作海报。
海报上要包括该类型的形成过程、特征、分布情况等。
(2)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山区或河流边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冰川地貌,认识了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并掌握了冰川的分类方法和分布情况。
冰川地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冰川地貌的形成和特征;2.掌握冰川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冰川地貌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冰川地貌的定义及形成原因;2.冰川地貌的分类及分布规律;3.全球气候变化对冰川地貌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冰川地貌,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知识讲解(30分钟)(1)什么是冰川地貌?通过PPT介绍,让学生了解冰川是由积雪经过长时间压缩而形成的。
当积雪压力足够大时,它会变成一种叫做“firn”的小颗粒物质。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颗粒会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大块的“firn”,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移动缓慢且极为强大的“河流”——即冰川。
(2)冰川地貌的分类及分布规律通过PPT介绍冰川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冰川地貌主要分为高山冰川和低地冰川。
高山冰川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低地冰川则主要分布在北极、南极和格陵兰岛等地。
(3)全球气候变化对冰川地貌的影响通过PPT介绍全球气候变化对冰川地貌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冰雪消融加速,从而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
3.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案例展示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4.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探究气候变化对当地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5.总结(10分钟)通过PPT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并强调学习冰川地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保护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2.通过小组讨论和作业评分,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冰川地貌知识的掌握情况。
高中地理的冰川地貌教案
引入新课
我们可以通过一段震撼的冰川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冰川的壮丽景象。
视频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如“冰川是如何形成的?”“冰川对地形有什么影响?”以此来引导学生进入冰川地貌的学习。
知识讲解
冰川的形成
在这一部分,教师需要详细解释冰川的形成条件,包括温度、降水量、海拔等因素。
通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条件是如何影响冰川发育的。
冰川的类型
介绍不同类型的冰川,如山地冰川、冰盖、冰架等,并解释它们的特点和分布。
这一部分可以通过对比图片和数据,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种冰川的差异。
冰川地貌
重点讲解冰川侵蚀和堆积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地表形态。
通过具体的地理案例,如U 型谷、冰斗、冰碛物等,让学生了解冰川地貌的特征。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析特定的冰川地貌案例,如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地貌,或者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
每个小组需要收集资料,讨论冰川对该地区的地形变化产生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实践应用
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实地观察冰川地貌。
或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冰川地貌的三维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探索。
总结反馈
在课程的教师需要总结冰川地貌的关键点,并对学生在互动探究和实践应用中的表现给予反馈。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课堂问答,以确保学生对冰川地貌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绘制冰川地貌的示意图,或者撰写关于冰川地貌影响的短文。
这些作业旨在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并培养他们的绘图和写作能力。
冰川地貌教学设计冰川地貌是地球表面上独特而壮丽的景观之一,其形成过程和特征具有十分丰富的教学价值。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角度出发,设计一节关于冰川地貌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冰川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
一、引入在冰川地貌教学开始之前,可以通过介绍冰川地貌的概念和意义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简单地解释冰川地貌是由冰川运动和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
引入部分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优美的冰川地貌图片或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冰川地貌的形成原理接下来可以介绍冰川地貌的形成原理。
首先可以简要介绍冰川是如何形成的,即大量积雪在高山或极地区域逐渐压缩形成冰川。
然后可以介绍冰川的运动方式,包括内部塑性变形和滑动。
最后可以讲解冰川的侵蚀作用,包括冰蚀、冰碛和冰缝等形成的地貌特征。
三、冰川地貌的特征在介绍冰川地貌的特征时,可以分为冰川谷地貌、冰后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三个部分。
冰川谷地貌主要包括U型谷、V型谷、冰碛坡等特征;冰后地貌主要包括冰碛平原、冰碛湖、冰碛河等特征;冰川堆积地貌主要包括冰碛、冰川湖泊等特征。
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来展示这些特征,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四、实地考察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冰川地貌,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活动。
选择一个附近有冰川地貌的地区,带领学生前往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各种冰川地貌特征。
通过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冰川地貌的壮丽景观,加深他们对冰川地貌的认识。
五、总结在教学的最后,可以对冰川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冰川地貌对地球演化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可以鼓励学生在总结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促进他们对冰川地貌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冰川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培养他们对地质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实地考察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冰川地貌的壮丽景观,激发他们对自然地理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希望本文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冰川地貌,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思维能力。
冰川地貌教案湘教版一、教学目标了解冰川地貌的概念、分布和特点。
掌握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冰川地貌的概念: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冰川侵蚀、冰川沉积、冰川地貌演化等。
冰川地貌的分布: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如北极、南极、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地区。
冰川地貌的特点:冰川地貌的特点包括冰川槽谷、冰斗、冰蚀湖、冰川扇等。
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是由于冰川作用引起的,包括冰川侵蚀、冰川沉积、冰川运动等。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观察冰川地貌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冰川地貌的概念、分布和特点。
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地形,引出冰川地貌。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冰川地貌的概念、分布和特点。
观察实践: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观察冰川地貌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并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思考:有哪些著名的冰川地貌?比较著名的冰川地貌包括:四川甘孜州的海螺沟冰川:海螺沟冰川是亚洲最低海拔的冰川,也是离城市最近的一条现代冰川。
新疆阿勒泰的喀纳斯冰川:喀纳斯景区位于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县境内的深山密林中,是新疆很有名气的优美风光地带之一。
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冰川:玉龙雪山是丽江知名景点之一,也是纳西族心中的神山,以"险、奇、美、秀"著称。
以上只是简单列举了几种比较著名的冰川地貌,实际上冰川地貌还有很多,比如瑞士的阿德尔博登冰川、美国的雷尼尔山冰川、阿根廷的莫雷诺冰川等,都是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
总结评价:学生进行总结,教师进行评价。
作业:冰川属于地形地貌吗?冰川属于气候地貌范畴,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
高一地理冰川地貌讲解教案教案标题:高一地理冰川地貌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冰川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2. 掌握冰川地貌的分类和分布;3. 能够解释冰川地貌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冰川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2. 冰川地貌的分类和分布。
教学难点:1. 解释冰川地貌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2. 地理教科书;3. 冰川地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他们对冰川地貌的了解和认识。
2. 展示一些冰川地貌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通过PPT演示文稿,讲解冰川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包括冰川的形成、冰川的运动和侵蚀作用等。
2. 讲解冰川地貌的分类和分布,包括冰川谷地、冰川湖泊和冰川冻土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几个冰川地貌的案例,如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谷地、北美五大湖的冰川湖泊等。
2. 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了解冰川地貌对当地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四、小组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冰川地貌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利用教科书和互联网资源,收集有关该冰川地貌的更多信息。
3. 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地貌特征、形成原因和对当地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等。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总结冰川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和分类。
2. 强调冰川地貌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与冰川地貌相关的练习题。
2.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冰川地貌的研究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小组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对冰川地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探究,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冰川地貌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冰川地貌教案冰川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要明白冰川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普遍地貌特征;2. 了解冰川地貌的发育过程;3. 理解不同地貌形态的特征及作用;4. 掌握冰川地貌的类型及地貌发育科学思想;二、教学重点掌握冰川地貌普遍性地貌特征,了解冰川地貌的发育过程以及不同地貌形态的特征及作用,掌握冰川地貌的类型及地貌发育科学思想。
三、教学难点掌握冰川地貌的发育过程,不同地貌形态的特征及作用,掌握冰川地貌的类型及地貌发育科学思想。
四、教学内容1. 冰川地貌的形成原因2. 冰川地貌的普遍地貌特征3. 冰川地貌的发育过程4. 冰川地貌不同地貌形态的特征及作用5. 冰川地貌的类型及地貌发育科学思想五、教学过程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他们对冰川地貌的了解;2. 课件介绍冰川地貌的形成原因,普遍特征等内容;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现场考察冰川地貌的地貌形态对冰川地貌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4. 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设计相关情景;5. 通过学生小组的讨论活动来探讨冰川地貌的发育科学思想;6. 学生完成冰川地貌的类型及地貌发育科学思想的习题;7. 将学生小组的习题结果做出总结,归纳出冰川地貌的发育科学思想;六、学情调查学生的学习状态:1. 一般学生:对冰川地貌有初步的了解,但缺乏对其发育过程的深入理解;2. 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冰川地貌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能够正确掌握其发育过程;3. 能力较弱的学生:对冰川地貌缺乏了解,缺乏深入理解其发育过程的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冰川地貌发育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教材的内容太过繁复,导致学生理解的效率不如预期,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需要调整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冰川地貌的发育过程,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上。
大班了解冰川地貌教案一、介绍1.1 什么是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是指由冰川运动和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地形特征。
它以冰雪为主要形成材料,通过冰川的运动和侵蚀作用,塑造了许多独特而壮丽的地貌景观。
1.2 冰川地貌的特点•高山冰川地貌:位于高山地区,冰川沟谷深长而陡峭,山峰各具特色;•山地冰川地貌:由时间较短的冰川形成,相对年轻,地形尚未完全磨平;•冰川湖泊地貌:冰川融水堆积而成的湖泊,常常呈现出湛蓝的色彩;•冰川峡谷地貌:冰川切割山谷所形成,峡谷壁立千仞,景色壮观。
二、形成原因2.1 气候条件冰川地貌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寒冷而多雨雪的气候有利于冰川的形成。
这样的气候条件能够保持足够的降雪量,使得积雪堆积、累积,最终形成冰川。
2.2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在冰川地貌的形成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壳运动、地震活动等都能导致地形的隆起或下降,进而影响冰川的运动路径和侵蚀效果。
例如,地壳隆起能够使冰川的侵蚀力增强,形成更为壮丽的冰川地貌。
三、冰川地貌类型3.1 被动型冰川地貌被动型冰川地貌是指冰川运动过程中,地形被冰川侵蚀、推移等形成的地貌。
这类地貌呈现出较为平缓、宽阔的特点,常常包括冰碛、冰碛湖、冰碛平原等。
3.2 主动型冰川地貌主动型冰川地貌是指冰川形成后,主动运动所形成的地貌。
主动型冰川地貌常常表现为巨大冰川覆盖的高山地区,包括尖峰、冰川湾、冰川河谷等。
四、冰川地貌的重要性4.1 水资源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储存库,冰川融水供应了许多河流和湖泊的水源。
对于一些干旱地区而言,冰川的融水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水源。
4.2 地球变化研究冰川地貌是地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证据之一。
通过对冰川沉积物、冰芯等资料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上古代气候的变化,预测未来的气候趋势。
4.3 生态环境保护冰川地貌是独特的生态环境,许多冰川地区被列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研究冰川地貌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冰川地貌”教学设计(湘教版)作者:金开任王梦梦来源:《地理教育》2021年第10期摘要:本文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指导,以湘教版新教材“冰川地貌”一课为例,从创设情境、动手实践、问题探究、总结评价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探索谷歌地球软件辅助开展地理问题式教学的途径,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冰川地貌;教学设计;地理信息技术一、课标解读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该部分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
”本条要求突出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要求,以学生对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初步理解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若确实无法外出,则可以考虑一些替代的方式,如观看视频、地理模型和景观图等[2]。
借助信息技术可提供较为真实的地理场景,为不能外出的学生提供地貌观察的替代性体验,增强学生对地貌的识别与描述。
在教学活动组织中,教师尽量让学生先自己进行描述、分类,而后逐步引导,使学生最终学会辨识、描述地貌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还需要适度地拓展和深化,培养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为选择性必修课程“自然地理基础”的学习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实现能力上的进阶。
在地理学的学科框架下,描述地貌有三个基本的角度:形态、物质组成和成因。
本条要求以对地貌景观特征的形态和成因描述为主。
关于地貌成因的内容,为了与选择性必修课程“自然地理基础”的内容相区分,教师需要从自然环境要素学习的共同目的去思考地貌学习的重点[2]。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出发,认识冰川地貌发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一旦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便可以很好地为后续的“人类活动与冰川地貌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做好铺垫与延伸。
二、教材分析该节内容选自2019年7月出版的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冰川地貌”。
这部分是地球岩石圈内容的拓展延伸,是高中自然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同时也为后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