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是生理心理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331.00 KB
- 文档页数:40
护理专业《医学心理学》试卷(A卷)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得分:______一、名词解释(解释3分*6,英译中1分*2,共20分)1、stress:应激,通常是指机体所感受到的周围的压力。
医学心理学将其定义为:人体在事件或环境刺激下出现的心理和生理的应对过程。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切身体会到的一种最熟悉的现象。
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Personality:人格。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信度:又称可靠性,是指重复测验的一致性,也就是指测验的稳定性。
6、心身疾病: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疾病。
二、选择题(单选题) (1*30=30分)1、医学心理学是以下哪一门学科的分支学科(D)A.医学B.社会学C.伦理学D.心理学2、华生创立的学派认为主要研究人的:(B)A.本能B.行为C.情绪D.欲望3、瞬时记忆的信息,在大脑中保持的时间大约为:(B)A.1秒钟内B.几秒C.几分钟D.十几分钟4、以下哪位科学家绘成了遗忘曲线:(C)A.弗洛伊德B.马斯洛C.艾宾浩斯D.华生5、关于心理的过程所指的以下哪一个是正确的:(C)A.感觉、学习、性格、想象、情绪B.感觉、兴趣、想象、动机、情绪C.感觉、学习、记忆、思维、想象D.思维、语言、情感、需要、自制力6、人脑将已学过的东西用到新情境的心理过程,称为:(A)A.迁移B.创造C.想象D.思维7、C型性格的人易患下列哪种病:(E)A.消化性溃疡B.癔病C.偏头痛D.冠心病E.肿瘤8、咬紧嘴唇可使身体另一部位正在发生的疼痛减轻些,反映了感觉的感受性变化规律中的:(C)A.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的相互作用D.错觉9、按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正常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动,是在以下哪项中进行的:(A)A.潜意识B.前意识C.意识D.睡梦中10、Rogers 属于以下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D)A.认知学派B.精神分析学派C.行为主义学派D.人本主义学派11、以下那种描述不是胆汁质类型的人的特点:(D)A.攻击性强B.外倾性明显C.情绪兴奋性高D.注意坚定12、感觉都是在适宜刺激作用下特定的感受器时产生的。
论应激的三个发展阶段论点论据论证应激是由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过程组成的,是有机体在面对不良情境时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自我防御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警戒反应阶段、抵抗阶段和疲惫阶段。
(1)警戒反应是应激反应的最初阶段,是由应激源的刺激引起的,并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
下丘脑是控制应激反应的关键部位,应激的生理反应主要是由下丘脑活动的变化引起的。
当下丘脑接受大脑皮层传下的有关应激源的信息时,脑垂体接收大脑皮层发出的对应激源评价的电信号,分泌出一种叫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肾上腺皮质接受了这种化学物质后,就会分泌出一种叫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化学物质,并随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于是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紧张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皮肤温度下降、皮电位发生变化、血糖含量升高等等。
同时伴随着一系列心理上的变化。
如紧张、恐惧、愤怒、悲伤、思维狭隘、缺乏自信心等等。
如果应激源在短时间内消失,或是通过白我调节、自我控制,机体很快就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缺乏自我调控能力,警戒反应将会使机体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升级,警戒症状逐渐消失,进入应激反应的第二阶段――抵抗阶段。
(2〉在抵抗阶段,全身的各组织器官将全部动员起来,应付当前的应激状态。
在这一阶段,机休竭尽全力地与应激状态进行抗击并试图通过l与紧张状态抗争,恢复原有的止常状态。
如果机体所做的努力获得了成功,机体将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努力失败,由于机体大量的能量消耗.会使机休再度表现出尘理和心理上的不适,于是,进入应激状态的最后阶段――疲惫阶段。
(3)生理和心理上:的疲惫阶段。
因为在抵抗阶段,机体已经耗费了人量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继续损耗机休便会受到严重的损伤。
但并不是说进入疲惫阶段,机体就不再消耗能量,而是消耗的能量相对减少了。
疲惫是机体生理和心理上的深层白我防御,是一种白我保护反应。
应急反应名词解释生理学概念1.引言1.1 概述在概述部分,我们将介绍应急反应和生理学概念的基本概念。
应急反应是人体在面临紧急情况时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过程。
这些变化旨在帮助我们应对危险、恐惧和压力等威胁,以保护我们的生命和健康。
应急反应是人类生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了解应急反应的机制和生理学基础,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生理学概念是应急反应研究的关键,它涉及到身体内部系统和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应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定义和描述应急反应的基本特点,包括它在生理学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与应急反应相关的生理学概念,如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肾上腺素的释放和心血管系统的调节等。
通过探讨这些概念,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应急反应的生理机制和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应急反应的重要性,并强调了解生理学概念的意义。
通过研究和理解应急反应,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应急情况,并保护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同时,深入了解生理学概念也将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人体机能和适应能力的知识,有助于促进健康和福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中,将对应急反应和生理学概念进行概述,明确论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应急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对已有研究和理论的综述,阐述应急反应是指在面对外界刺激时,机体通过一系列生理变化和调节机制来适应和应对的一种生理反应。
同时,通过对应急反应的特点的分析,比如迅速性、临时性和紧急性,来说明应急反应在机体生理调节中的重要性。
同时,本文也将对与应急反应相关的一些生理学概念进行解释。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介绍和分析,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应急反应的生理学机制。
这些概念包括:应激反应、急性应激反应、应激激素和神经调节等。
医学心理学重点应激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目录•应激概述•心理反应•生理反应•心理生理交互作用•应对策略与干预措施•总结与展望01应激概述应激定义及分类应激定义应激是个体在面对具有威胁性、挑战性或重大变化的环境时,通过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来应对的过程。
应激分类根据应激的性质和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根据应激的来源,可分为生理性应激和心理性应激。
应激源与应激反应关系应激源指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包括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应激源等。
应激反应指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等。
关系应激源是引起应激反应的外部条件,而个体的内部因素(如遗传、性格、经验等)则会影响对应激源的感知和评价,从而决定应激反应的性质和程度。
医学心理学中对应激研究意义揭示应激与身心健康关系医学心理学研究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应激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促进心理健康了解应激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指导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对应激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患者的应激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02心理反应03愤怒应激源导致的挫折或攻击性行为可能引发愤怒情绪,表现为情绪激动、易怒或暴躁。
01焦虑面对应激源时,人们常常会感到不安、担忧和紧张,表现为焦虑情绪。
02恐惧当应激源具有威胁性时,人们会产生恐惧感,表现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
注意力不集中应激状态下,人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记忆力减退应激可能导致大脑海马体等区域的功能受损,从而影响记忆力。
思维僵化应激使人们难以灵活思考,容易陷入思维定势或惯性思维。
逃避与回避面对应激源,人们可能会选择逃避或回避,以避免进一步的压力和不适。
攻击与侵犯当应激源被视为威胁时,人们可能会采取攻击或侵犯行为来保护自己。
心理学应激名词解释心理学中的应激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环境刺激时,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过程。
应激反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诱发应激的刺激、个体对刺激的感知、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等。
1. 应激刺激(Stressors):应激刺激是引发应激反应的各种外部或内部刺激,可以是物理的、生物的、心理的或社会的刺激。
常见的应激刺激包括考试、工作压力、社交压力、失业等。
2. 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在应对应激刺激时所呈现出的不同反应。
个体差异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认知方式、应对策略等因素。
例如,有些人在面对压力时会变得焦虑,而另一些人则能够保持冷静。
3. 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对应激刺激作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
应激反应可以表现为情绪上的变化,如焦虑、沮丧;生理上的变化,如心率加快、出汗增多;以及行为上的变化,如逃避、攻击等。
4. 紧急应激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紧急应激反应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当个体感到威胁时,身体会迅速释放激素,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以应对潜在的威胁。
这种反应通常伴随着生理活动的改变,如血液流向肌肉,而不是消化系统,以便更好地应对危险情境。
5. 应激反应症状(Stress Reaction Symptoms):应激反应症状是指个体在长期或强烈的应激刺激下所表现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症状。
常见的应激反应症状包括焦虑、睡眠障碍、头痛、胃痛、疲劳等。
6. 焦虑(Anxiety):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应激反应情绪,个体在面对威胁、不确定性或挑战时会感到不安和紧张。
焦虑可以表现为心理上的担忧、紧张情绪和生理上的不适症状。
当焦虑过于严重或持续较长时间时,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日常功能和生活质量。
7. 抑郁(Depression):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应激反应情绪,个体在经历重大生活事件或长期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可能会出现心境低落、兴趣丧失、失眠或睡眠过多等抑郁症状。
临床心理学14--应激心理第四章应激心理学现代社会变迁越来越快,人们面对知识爆炸及价值观念改变,每日要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其中也包括许多前所未有的负性的或紧张的信息,导致心理压力很大,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也越来越多。
据统计,在工业化国家,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与应激反应有关的心身障碍。
因此,应激心理是临床心理学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
第-节应激的概述一、应激的概念应激是机体遭受各种有害因素侵袭时所发生的心理及生理的变化。
应激不是刺激,而是由各种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导致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有人将其形象地描述为战斗状态。
也就是说,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适应或应对的过程。
近年来,对于应激的研究不仅仅只关注于其生理反应,而且已经扩大到应激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
二、应激理论及其研究发展过程(一)从生理学观点看应激理论1、贝尔纳德的适应研究。
19世纪中期,贝尔纳德致力于身体恒常性功能的研究。
他研究所有生物共同的特征,他发现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独立的生物体都会采取最适当的方法维持生命,并控制内部环境使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比如,人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而血液中的组成成分却保持恒定不变。
虽然气温变化,但人的体温大致上保持恒温,生物生存的环境虽有变化,而体液中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仍然维持在一定状态中,等等。
贝尔纳德认为这些现象都是生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2、坎侬应激研究。
20世纪初(1914),美国哈佛大学生理学家坎侬最早提出了"应激"这一名词,他研究人类和动物对危险事件的反应,提出"应急"理论时使用过"重大情绪应激"及"瞬时应激"的概念。
坎侬提出体内平衡的概念,意思是指生物体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保持内部环境稳定的能力,此能力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
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使全身机能紧张的是交感神经,缓和全身机能使之"休息"的是副交感神经,二者保持协调以维持机体的稳定性,这就是体内平衡概念。
应激的定义心理学原理应激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或挑战时,身心产生的一系列自动调节和适应反应。
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包括心率加快、呼吸变快、血压升高、注意力集中等生理变化,恐惧、焦虑、愤怒等情感反应,以及逃避、攻击、抵抗等行为反应。
应激是人类在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一部分。
我们面临的压力源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类。
外部压力源包括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社交压力、金钱问题等;内部压力源包括自我期望、不安全感、焦虑等。
应激的程度和个体对压力的主观感受有关,同样的压力源对不同个体可能产生不同的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的产生是基于人体自然的“战斗或逃跑”反应机制,也称为应激反射。
这种反射源自我们的祖先,在面临危险或威胁时,帮助他们做出快速决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以确保生存。
在应激反应中,通过自动神经系统的调节,身体释放出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应激激素,以提供额外的能量和注意力,使人体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
应激反应在心理学中有三个阶段:警觉阶段、抵抗阶段和耗竭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警觉阶段,个体会感知到压力源并做出警觉和反应。
在第二阶段的抵抗阶段,个体将尝试解决压力源或应对压力。
这个阶段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引发焦虑、愤怒、恐惧等情绪,并可能导致行为上的变化,如逃避、攻击等。
如果个体成功缓解压力源,应激反应会逐渐消退。
但是,如果个体长时间处于压力中,无法有效应对,就可能进入第三阶段的耗竭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可能感到疲劳、焦虑,甚至出现身体和心理上的疾病。
应激的反应方式和程度因人而异,这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状态、抗压能力和应对方式。
一些人可能具有较高的抗压能力,能够应对各种压力源;而其他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表现出较弱的应激反应。
应激也可以对个体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身体疾病、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心理学理论和研究已经发展出许多关于应激的原则和方法,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应对和管理应激。
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强调通过调整认知来改变应激的影响,提高个体的抗压能力。
应激的过程模型认为应激应激的过程模型认为应激是一种身心反应,当个体面临压力或挑战时,身体和心理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和反应。
这种身心反应是一种自然的应对机制,旨在帮助个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压力。
应激的过程模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警觉阶段、抵抗阶段和恢复阶段。
在警觉阶段,个体感知到外界的压力或挑战,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比如心率加快、呼吸加深等。
同时,个体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在应激源上,以便做出应对反应。
接下来是抵抗阶段,个体开始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以应对外界的压力或挑战。
这些应对策略可能包括问题解决、情绪调节和社交支持等。
个体会根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选择适合的应对方式,并努力应对外界的压力。
最后是恢复阶段,个体在应对压力或挑战后,身心逐渐恢复平衡。
个体会感受到一种松弛和解脱的感觉,并恢复到应激前的状态。
在这个阶段,个体可能还需要一定的休息和放松,以便更好地恢复能量。
应激的过程模型认为应激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不是一种疾病或障碍。
个体在面对应激时,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经验,选择适合的应对方式。
对于一些小的压力或挑战,个体可能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来应对,比如深呼吸、放松等。
而对于一些较大的压力或挑战,个体可能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来应对。
然而,应激的过程模型也指出,个体在应对压力或挑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比如,个体可能会感到无助、焦虑或沮丧,无法有效地应对外界的压力。
这时,个体可能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以便更好地应对应激。
总的来说,应激的过程模型认为应激是一种自然的反应,有助于个体应对外界的压力和挑战。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应对策略,有效地应对应激。
同时,个体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在应对应激时,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个体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压力和挑战,实现身心的健康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