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近5年临床概况作者:雷婷来源:《今日健康》2015年第02期【摘要】从不同针灸疗法方面总结近5年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以提高研究质量。
【关键词】针灸股外侧皮神经炎综述股外侧皮神经炎是一种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股外侧皮神经损害导致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与疼痛的综合征[1],其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大腿外侧皮肤有蚁走感、麻木、僵硬、疼痛、烧灼或压迫,但无肌肉萎缩或运动障碍,也称为Roth综合症,多发于中年以上的男性,是较常见的周围神经性疾病。
本病属中医学“皮痹”、“肌痹”范畴,多由机体营血气虚,肌肤失养致麻木不仁,或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或外伤、受压等致经络阻滞,不通则痛[2]。
《素问·痹论》谓:“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针灸是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有效方法,现综述如下:1 临床研究1.1 单一疗法1.1.1 扬刺法李阳等[3]对62例患者采用扬刺治疗,用毫针在患处中心先针刺一针,然后在其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对照组予甲钴胺常规治疗,1个月统计治疗组痊愈27例,显效25例,有效10例,对照组48例中,痊愈14例,显效7例,有效27例。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1.1.2 浮针刺法曾继平等[4]采用浮针治疗46例患者,在患区中心外6cm处向患区中心进针刺入5mm,针体与皮肤呈15°~25°,深度在25~35mm之间,刺入后扫散2~3min。
两天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显示28例痊愈,12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
1.1.3 火针疗法杨栩[5]观察火针治疗本病的疗效。
治疗组70例采用患处火针多点散刺,对照组65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取环跳、阳陵泉等穴,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率91.4%,对照组痊愈率32.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1.1.4 灸法付蕾[6]对42例患者的环跳、伏兔、阿是穴进行隔姜灸,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显示痊愈26例,显效12例,有效4例。
别把股外侧皮神经炎当作坐骨神经痛当自己的大腿外侧或腰部出现疼痛、麻木感时,很多人都会以为这是得了坐骨神经痛。
其实,这些症状更有可能是股外侧皮神经炎的表现。
股外侧皮神经炎,也叫感觉异常性股神经痛。
其发病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大多数的该病患者都有腰腿疼痛史,所以临床上认为股外侧皮神经炎的发病可能与患者腰椎的退行性病变有密切的关系。
另外,由于股外侧皮神经自腰大肌外缘伸出后,会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的3~5厘米处进入皮下组织,然后分布于大腿外侧直至膝关节皮肤,所以当股外侧皮神经通过腹股沟韧带(即大腿根的皱折处)时,便可因局部组织的纤维化、长时间站立、伸腿仰卧、内脏下垂或长期紧束硬腰带等原因,使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引起腰腿的麻木、疼痛等症状。
此外,受凉、过度吸烟、过量饮酒、妊娠、中毒、感染或患有糖尿病、动脉硬化、肿瘤、疝气等也与股外侧皮神经炎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股外侧皮神经炎的起病急缓不一,但大多为单侧发病。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大腿的外侧出现各种异常感觉,如蚁爬感、麻木感、疼痛等。
这种感觉异常往往会在患者行走、活动时加重。
症状严重者,上述异常感觉会持续存在,而且夜间的症状更为明显,常常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患处皮肤的感觉过敏,即大腿外侧的皮肤对触摸、冷热等刺激敏感。
如果股外侧皮神经受损,那么患者还可出现该神经分布区的皮肤感觉消退或消失。
此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以中老年男性更为多见。
有些肥胖的老年女性也易患此病。
由于该病的症状与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十分相似,所以很多该病患者往往会误认为自己是得了坐骨神经痛。
其实,股外侧皮神经炎主要是在患者的大腿外侧出现麻木、蚁爬感、疼痛等症状,这种疼痛一般不会过膝;而坐骨神经痛则会从腰部、大腿后部开始一直放射至患者的小腿及足跟。
所以,人们一定不要把大腿外侧的疼痛、麻木感,全都认为是坐骨神经痛,以免贻误治疗。
目前,西医对此病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应用止痛抗风湿药进行治疗。
而中医学则认为此病属于“痹证”范畴,主要是经络不通、气滞血瘀所致,所以中医常常以此为依据对该病进行治疗,而且治疗效果十分不错。
股外侧皮神经炎张x , 男, 4() 岁。
19 9 1 年6 月7 日初诊。
主诉: 右大腿外侧麻木疼痛2 年, 加剧1 周。
患者2 年来, 常感右腿外侧麻木, 并烧灼样疼痛。
曾经许多方法治疗, 未见明显好转。
现症: 右大腿外侧麻木、灼痛,伴烦躁、失眠,口干苦。
查体: 腰椎无异常,骸、膝关节活动正常。
大腿局部无红肿, 外侧中部可发现一大小为3c m x 3c m 的皮肤麻木区。
舌边尖有红刺, 舌质略暗, 苔薄黄, 脉弦。
诊断: 股外侧皮神经炎。
中医辨证为少阳经气不舒, 有卜久化热。
治疗:在右大腿的皮肤麻木区予以扬刺法, 中心针泻法。
治疗12 次后, 完全恢复, 一年后未见复发用扬刺法泻法,即起到疏解少阳经气, 清热祛癖作川。
五乍卜同时施以泻法, 加强了疏解、清热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腰肌筋膜炎李x x , 男, 3 5 岁。
1 9 9 1 年1 1 月8 日初诊。
主诉: 腰髓部剧痛伴活动障碍l 天。
患者因受凉引腰部疼痛, 当时在家用药外搽未见效, 由家属陪来就诊。
查体: 痛苦面容, 被动体位。
腰3 椎旁及髓后孔部压痛明显。
腰前屈,后伸, 旋转均受限。
卧位时不能翻身X 光片未发现腰推异常。
诊断腰肌筋膜畅。
治疗: 在腰髓部最痛点予以扬刺中心针温针灸配阳陵泉。
经第1 次治疗后, 病人能自己下床, 疼痛大减。
共治疗5 次, 病人完全恢复。
按: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终、纷遭贝’l弦细急,细急则外引刁路, 故弃然而痛。
’‘扬蜘主要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再加中心针温针灸, 加强温阳散寒之作用, 则寒去脉舒而痛止。
针药并用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关键词】针药并用股外侧皮神经炎股外侧皮神经炎,又称感觉异常性股痛症,股外侧皮神经由腰2、3神经之后支组成。
此神经通过腹股沟韧带的下方,在离髂前上棘以下约10cm处,穿出大腿的阔筋膜时受压或股部外伤而致病,患者以中年以上体形肥胖者多见,本病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
临床表现多为一侧,自觉大腿前外侧部感觉异常,如针刺感、烧灼感、麻木感、蚁行感或疼通,久坐久立后症状加重,检查时发现大腿前外侧有大小不同的感觉迟钝或感觉缺失区,有时可出现压痛点。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科门诊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5-62岁之间,病程5天—1个月。
1.2 治疗方法1.2.1 电针疗法用5寸芒针先在皮肤感觉异常区正中心垂直刺入1针,再在正中心旁开1—2寸以45°角向正中各斜刺1针,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分钟,10天为一疗程,接G6805治疗仪,用连续波,疗程间隔2—3天。
1.2.2 穴位注射疗法用10%葡萄糖注射液5ml,vitB12100ug、654-2注射液5mg选风市穴先刺入药液2ml,然后将针置于皮下,向上方及下方分别以30度角进针0.5—1寸同时注入药液2ml,注射完毕再施局部按揉1分钟,每周1次,2次为一疗程。
1.2.3 梅花针叩剌法在皮肤感觉异常区消毒后,用梅花针均匀叩剌,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次10min,每日1次。
2 讨论股外侧皮神经炎采用其它治疗方法效果往往不大理想,而采用以电针疗法为主,配合穴位注射及梅花针叩剌的治疗方法,却可收到良好治疗效果,针灸治疗本病偏于局部取穴,如伏兔,风市等或以痛为腧,取阿是穴,或取局部感觉异常区,股外侧皮神经炎面积较大,部位表浅,宜用皮肤针或浮刺法、扬刺法,每次治疗前宜探测大腿部感觉障碍区,治疗后已恢复正常的部位可不再作叩刺,有些病人治疗后可转为感觉过敏,应再坚持1—2天治疗,停刺后2—3天可恢复正常,同时应注意保暖,适当的劳逸结合,可巩固疗效。
针刺加梅花针叩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2例1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0~61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3年。
左侧13例,右侧18例,双侧1例。
临床表现为大腿前外侧麻木、疼痛、蚁走感。
查体可发现大腿前外侧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或消失。
2治疗方法(1)针刺:取股外侧皮神经点(髂前上棘内侧缘1.0~1.5cm,腹股沟韧带下缘)。
患者取仰卧位,病侧股外侧皮神经点常规消毒,用直径0.32 mm、长40mm 毫针垂直缓慢刺入,深度15~25mm,当刺激到股外侧皮神经,出现向大腿外侧放射的触电感时,不深刺、不提插、轻轻颤动几下针体后,即可退针。
当针感不好时,表示没有刺激到神经干,需要调整好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后再刺激。
(2)梅花针叩刺:先用25mm毫针轻刺患处,以测出皮肤感觉异常的范围,常规消毒后,在病变范围内用梅花针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均匀弹刺,以中、强度刺激为宜,至局部潮红或微出血为度,刺激时间约5分钟。
以上治疗均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治疗2个疗程统计疗效。
3治疗效果治愈:患处症状消失,感觉恢复正常,随访3月未见复发计23例,占71.9%;好转:患处有轻微异常感觉,感觉接近恢复正常计8例,占25.0 9/6;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基本无改善计1例,占3.1%。
4典型病例王某,男,43岁,建筑工人。
初诊日期:2004年5月。
主诉:右下肢大腿前外侧皮肤麻木、感觉迟钝3个月,加重10天。
查体:患者右下肢大腿前外侧下2/3区皮肤感觉减退,腰椎无压痛及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双侧均为阴性。
诊断:股外侧皮神经炎。
经上法治疗3次,右股前外侧皮肤麻木、迟钝感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
5体会股外侧皮神经炎又称感觉异常性股痛,病因有感染、中毒、外伤、受凉等,亦可由糖尿病、盆腔病变引起。
本病以中年男性为多见,发病过程缓慢渐进,病人自觉大腿前外侧皮肤呈针刺样疼痛,同时伴有异常感觉,如蚁走感、烧灼感、寒凉感、麻木感等。
股外侧皮神经炎一概述股外侧皮神经炎又称感觉异常性股痛、Bernhardt病、Roth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皮神经炎,为一种股外侧皮肤感觉异常的疾病。
股外侧皮神经系纯感觉神经,发自腰丛,由L2、L3神经根前支组成,自腰大肌外缘伸出后,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的3~5厘米处进入皮下组织,分布于股外侧皮肤。
部分正常人股外侧皮神经发自生殖股神经或股神经。
在该神经行程中,如果由于受压、外伤等某种原因影响到股外侧皮神经时,即可能发生股外侧皮神经炎。
二病因1.股外侧皮神经受压股外侧皮神经经过腰大肌外侧缘下行至腹股沟时走行角度大,穿过腹股沟筋膜,易受伤,通常受压部位在髂前上棘处。
常见原因有:脊椎畸形、肥大性脊椎炎、脊椎裂、腰椎骶化、妊娠、盆腔肿瘤、腹膜后肿瘤、腹股沟疝、椎间盘突出等,均可致本病。
2.外伤或感染如:腰肌炎、盆腔炎、神经梅毒、阑尾炎、带状疱疹后遗症等可诱发本病。
3.其他如糖尿病单神经病易累及该神经,药物中毒,酒精中毒、受凉寒冷及潮湿是本病常见诱因,部分患者损伤病因不明。
除真皮小血管周围可有轻度炎症细胞浸润外,无特殊变化。
神经检查可见到神经肿胀,神经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及神经退行性变。
三临床表现多见于20~50岁较肥胖的男性。
多为一侧受累,表现为股前外侧下2/3区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行感、刺痛、烧灼感、发凉及沉重感等,以麻木最多见。
体力劳动、站立过久时可加剧,休息后症状可缓解。
查体可有程度不等的浅感觉减退或缺失,主要是痛觉与温度觉减退而压觉存在。
少数患者可有色素减退或沉着。
有些患者皮肤可呈轻度菲薄,稍干燥,毳毛减少。
部分患者腹股沟外侧压痛,无肌无力和肌萎缩等运动神经受累症状。
本病通常为单侧性,少数双侧发病。
慢性病程,时轻时重,常数月至多年不愈。
四检查皮节刺激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尤其两侧对比有诊断意义。
该神经是纯感觉神经,肌电图检查无意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受到部位的限制。
五诊断本病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
六鉴别诊断临床上需要与股神经病变和L2神经根病变鉴别。
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
一、概论
1.概念
股外侧皮神经炎是皮神经炎中最常见的一种,又称“感觉异常性股痛”,是由于股外侧皮神经受损而产生的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的综合征。
股外侧皮神经为感觉神经,通过腹股沟韧带的下方穿出,浅行于大腿前外侧。
2.病因、病机
本病是由无菌性炎症、神经受压或外伤等,引起该神经末梢代谢障碍,血供受限而发病。
常由外伤、腰椎退行性病变、强直性脊柱炎、腰大肌压迫、糖尿病、肥胖、妊娠、腹部手术等情况引起。
此外全身性疾病如痛风、糖尿病、肥胖、风湿热、梅毒、乙醇中毒甚至流感都可导致股外侧皮神经发生炎症而致本病的发生。
有些多发性硬化、神经根炎等神经系统病变及腹部盆腔的发炎、肿瘤、结石等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3.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可归属中医学的肌肉痹症范畴,《针灸甲乙经》中有“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的记载,颇似对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表现的描述。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为外感风寒湿邪,致营卫不和;或外伤、受压等因素导致经络阻滞,不通则痛;肌肤失养则麻木不仁。
二、临床表现
多见于20~50岁较肥胖的男性。
大多为单侧性,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大腿前外侧面出现疼痛、麻木、烧灼感、寒凉感、针刺感、出汗减少及沉重感亦可出现,以麻木最为多见。
体力劳动、站立过久时可加剧,休息后症状可缓解。
查体可有程度不等的浅感觉减退或缺失,主要是痛觉与温度觉减退而压觉存在。
少数患者可有色素减退或沉着。
有些患者皮肤可呈轻度菲薄,稍干燥,毳毛减少。
本病通常为单侧性,少数双侧发病。
慢性病程,时轻时重,常数月至多年不愈。
三、诊断:
主要是根据症状诊断。
该病以中年男性为多见,发病过程缓慢渐进,病人自觉大腿前外侧皮肤呈针刺样疼痛,同时伴有异常感觉,如蚁走感、烧灼感、寒凉感、麻木感等。
开始发病时疼痛呈间断性,逐渐变为持续性,有时疼痛可十分剧烈。
衣服摩擦、动作用力、站立或行走时间过长都可使感觉异常加重。
查体时大腿前外侧皮肤的感觉、痛觉和温度觉减退甚至消失,有的伴有皮肤萎缩,但肌肉无萎缩,腱反射正常存在,也无运动障碍。
四、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寒湿引起者加灸),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
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
方义:风市、环跳为足少阳经穴,且风市位于病变局部,可疏通少阳经气;伏兔、血海通行气血;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活血化瘀。
加减:腰椎病变或腰大肌压迫引起者加腰夹脊、大肠腧。
操作:局部阿是穴采用围刺法,或用隔姜灸,加拔火罐;余穴常规操作。
2.其他疗法
(1)皮肤针:在病变局部用皮肤针叩刺,以局部渗血为度。
(2)三菱针:在病变局部用三菱针点刺或散刺出血,再加拔火罐。
适用于病程长、以麻木为主。
(3)电针:在病变局部围刺后,接通电针仪,以疏密波中等刺激20分钟。
五、验案举例
周某,女,32岁,因分娩后受凉,自感右大腿外侧麻木及针刺样疼痛,长久站立或行走后疼痛加重,得热则舒,遇寒加重。
曾服中医药治疗,效果不显。
查:右侧股外侧部有8cm×12cm的麻木区,痛觉及温觉明显减退。
诊为“股外侧皮神经炎”。
取血海、环跳、风市、阿是穴。
局部围刺后加刺络拔罐,出血量3ml 左右,隔日1次。
治疗4次后,麻木感明显减轻,麻木范围缩小至6.5cm
×10cm,10次后基本痊愈(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石学敏针灸临证集验.第1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73)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