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外侧皮神经炎诊治概况 PPT
- 格式:ppt
- 大小:4.63 MB
- 文档页数:21
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近5年临床概况作者:雷婷来源:《今日健康》2015年第02期【摘要】从不同针灸疗法方面总结近5年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以提高研究质量。
【关键词】针灸股外侧皮神经炎综述股外侧皮神经炎是一种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股外侧皮神经损害导致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与疼痛的综合征[1],其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大腿外侧皮肤有蚁走感、麻木、僵硬、疼痛、烧灼或压迫,但无肌肉萎缩或运动障碍,也称为Roth综合症,多发于中年以上的男性,是较常见的周围神经性疾病。
本病属中医学“皮痹”、“肌痹”范畴,多由机体营血气虚,肌肤失养致麻木不仁,或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或外伤、受压等致经络阻滞,不通则痛[2]。
《素问·痹论》谓:“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针灸是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有效方法,现综述如下:1 临床研究1.1 单一疗法1.1.1 扬刺法李阳等[3]对62例患者采用扬刺治疗,用毫针在患处中心先针刺一针,然后在其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对照组予甲钴胺常规治疗,1个月统计治疗组痊愈27例,显效25例,有效10例,对照组48例中,痊愈14例,显效7例,有效27例。
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1.1.2 浮针刺法曾继平等[4]采用浮针治疗46例患者,在患区中心外6cm处向患区中心进针刺入5mm,针体与皮肤呈15°~25°,深度在25~35mm之间,刺入后扫散2~3min。
两天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显示28例痊愈,12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
1.1.3 火针疗法杨栩[5]观察火针治疗本病的疗效。
治疗组70例采用患处火针多点散刺,对照组65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取环跳、阳陵泉等穴,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率91.4%,对照组痊愈率32.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1.1.4 灸法付蕾[6]对42例患者的环跳、伏兔、阿是穴进行隔姜灸,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显示痊愈26例,显效12例,有效4例。
股外侧皮神经炎张x , 男, 4() 岁。
19 9 1 年6 月7 日初诊。
主诉: 右大腿外侧麻木疼痛2 年, 加剧1 周。
患者2 年来, 常感右腿外侧麻木, 并烧灼样疼痛。
曾经许多方法治疗, 未见明显好转。
现症: 右大腿外侧麻木、灼痛,伴烦躁、失眠,口干苦。
查体: 腰椎无异常,骸、膝关节活动正常。
大腿局部无红肿, 外侧中部可发现一大小为3c m x 3c m 的皮肤麻木区。
舌边尖有红刺, 舌质略暗, 苔薄黄, 脉弦。
诊断: 股外侧皮神经炎。
中医辨证为少阳经气不舒, 有卜久化热。
治疗:在右大腿的皮肤麻木区予以扬刺法, 中心针泻法。
治疗12 次后, 完全恢复, 一年后未见复发用扬刺法泻法,即起到疏解少阳经气, 清热祛癖作川。
五乍卜同时施以泻法, 加强了疏解、清热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腰肌筋膜炎李x x , 男, 3 5 岁。
1 9 9 1 年1 1 月8 日初诊。
主诉: 腰髓部剧痛伴活动障碍l 天。
患者因受凉引腰部疼痛, 当时在家用药外搽未见效, 由家属陪来就诊。
查体: 痛苦面容, 被动体位。
腰3 椎旁及髓后孔部压痛明显。
腰前屈,后伸, 旋转均受限。
卧位时不能翻身X 光片未发现腰推异常。
诊断腰肌筋膜畅。
治疗: 在腰髓部最痛点予以扬刺中心针温针灸配阳陵泉。
经第1 次治疗后, 病人能自己下床, 疼痛大减。
共治疗5 次, 病人完全恢复。
按: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终、纷遭贝’l弦细急,细急则外引刁路, 故弃然而痛。
’‘扬蜘主要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再加中心针温针灸, 加强温阳散寒之作用, 则寒去脉舒而痛止。
股外侧皮神经炎治疗不同的方法股外侧皮肤神经炎,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对于出现这样疾病的一些患者,那么都想尽快的通过有效的治疗,让自己尽快的康复起来,那么股外侧皮神经炎不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为了你能尽快的了解,就来继续看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1.物理疗法包括按摩、电疗、热疗、磁疗及紫外线照射后离子透入等。
2.可试用VitBl、VitB12及地巴唑。
3.股外侧皮神经注射疗法于髂前上棘下约10cm之缝匠肌处,用12号针头垂直刺人3~4cm后,徐徐注入VitB1 100 mg 或与VitB12 100mg之混合液,1次/d,5~10次为一疗程。
尚可配合风池、血海、伏兔穴位注射。
4.如有顽固而严重的疼痛,可考虑神经切断术或松解术。
预后慢性病程,时轻时重,常数月至多年不愈。
中医怎样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中医疗法对股外侧皮神经炎有较好的疗效。
如针刺治疗、梅花针疗法、拔罐疗法,结合使用有较好的效果。
治疗取穴以病变局部为主,结合发病原因也可选用腰夹脊穴、气海穴等。
针刺宜浅刺、补法为主。
针刺后或梅花针叩刺后以拔罐吸出少量血,干净棉球擦拭干净即可,对缓解症状有效。
也可使用中药熏洗疗法。
将中药以大盆煮开后,以热气熏蒸患部,水温稍低后以毛巾沾药水湿敷患部,或将中药放入缝好的布袋内,放入盆中煮沸,薰蒸后,待温度合适可将药袋敷于患部,亦有良效。
中药熏洗方可用散风活络、养血荣筋之药,如鸡血藤30g ,秦艽30g,独活30g,白芍30g,川乌30g,草乌30g,红花10g,青木香10g,牛膝20g 等。
【治疗】拔罐(一)取穴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下同)。
(二)治法:穴区常规消毒后,在病变范围内用皮肤针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均匀弹刺,至局部微微出血,叩毕,可在病灶区拔1~数火罐;亦可在其上先涂一层液体石蜡拔一中或小号火罐,在患区上下左右来回推动,直至局部潮红,起罐。
一般留罐10~15分钟,走罐3~5分钟。
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