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44.50 KB
- 文档页数:4
《三国鼎立》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理解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 掌握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事迹;
3. 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4. 分析三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及其影响。
二、导学内容:
1. 三国鼎立的背景和原因;
2.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3. 三国时期的军事格局;
4. 三国时期的文化发展;
5. 三国时期的社会矛盾。
三、导学过程:
1. 三国鼎立的背景和原因
教师通过讲解秦朝死亡后的混乱局面、曹操、刘备、孙权等各方势力的崛起,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和原因。
2.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教师介绍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各自的政治制度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3. 三国时期的军事格局
教师讲解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军事策略及各国军队的实力比照,帮助学生理解三国时期的军事格局。
4. 三国时期的文化发展
教师介绍三国时期的文化成就,如《三国演义》的创作、曹操的诗歌、诸葛亮的典故等,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文化发展。
5. 三国时期的社会矛盾
教师通过讲解三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如豪强地主的割据、民生困苦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及其影响。
四、导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军事格局、文化发展和社会矛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认识和文化素养。
《三国鼎立》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时期之一。
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到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动荡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三国:魏,蜀,吴相互争霸,形成了鼎立之势。
本课程将带领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情况。
二、学习目标:1.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2. 了解三国时期的三国六部,相互关系和争斗;3. 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作用;4. 了解三国时期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1. 学习三国时期的三国六部,相互关系和争斗;2. 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作用;3. 了解三国时期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四、教学安排:第一节: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第二节: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三国六部第三节:三国时期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第四节: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作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讨论:教师通过讲解历史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多媒体教学:教师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三国时期的情况;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分享观点。
六、作业安排:1. 阅读课程资料,整理课堂笔记;2. 撰写《三国鼎立》读后感;3. 分组进行三国时期相关话题的讨论;4. 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形成学习心得。
七、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表达观点等;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笔记整理,读后感,小组讨论成果等;3. 学习态度:包括课堂表现,学习积极性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荣誉感,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让我们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风云变幻,探寻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魏、蜀、吴三国的兴起;2. 掌握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3. 能够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4. 了解三国时期对后世的影响。
三国鼎立主备人:孙莹莹副备人:学科:历史【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自学检测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军阀,黄河中下游的和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基本上统一了。
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
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刘表,没有固定的地盘。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以少胜多,打败了。
三、魏、蜀、吴三分天下2、三国经济的发展(1)魏国:兴修,继续实行。
(2)蜀国:以治国,赏罚分明;减轻,兴修,鼓励;对少数民族采取政策,加快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3)吴国:组织农民,推广中原的先进;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现在的台湾),加强了的联系。
参考答案:一、1.互相混战袁绍曹操2.200 袁绍曹操3.袁军北方二、1.北方孙权江东刘备2.208 曹操孙刘联军3.孙刘联军曹军三、1.2.水利屯田3.法赋税水利养蚕织锦安抚4.屯田垦荒耕作技术造船业夷洲大陆和夷洲合作探究1、为什么曹操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却以多败少呢?2、是非成败,都会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启示,曹操在两次战争中不同的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3、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18课 三 国 鼎 立 导学案科目 授课教师 班级目标导航【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1.东汉末年长期混战的主要原因是 。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这是赞 。
与他相关的成语或典故你还知道有哪些? 、 、 。
“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这首诗在说 (人物)。
3、三国时期 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 (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4、三国时期开始于 年,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是在 年。
【重难解析】(教师点拨)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
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合作探究1、曹操为统一北方,采取了哪些有利的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2、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全国?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析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和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北方: 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官渡之战前,盘踞在黄河以北地区的军阀是 ( ) A 曹操 B 刘备 C 袁绍 D 孙权2、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 A 曹操和袁绍 B 曹操和孙刘联军 C 孙权和刘备 D 袁绍和孙刘联军3、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 ) A 消灭袁绍的势力 B 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 南下统一全国 D 废掉汉献帝4、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主要军事集团是 ( ) A 袁、曹、刘集团 B 曹、刘、孙集团 C 刘、孙、袁集团 D 孙、袁、曹集团5、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鼎立时期的是 ( ) A 孙权 B 诸葛亮 C 刘备 D 曹操6、东汉结束的标志是 ( ) A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国号魏 C 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D 孙权称王,后改称帝7、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缘故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明确熟悉评判历史人物时,要紧应该看他是不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进展。
【课前预习、课内探讨】(我学习,我欢乐;我试探,我收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背景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②占据的曹操,实力不断强大③盘踞的袁绍,想消灭曹操①官渡之战后,基本统一北方,还想统一南北②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得到的辅佐③割据江东的,统治比较稳固时间双方战术特点1.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结果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二、三国鼎立的形成⑴背景:①②③⑵形成:政权建立时间建立者国号都城备注魏国三国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蜀国吴国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⑶三国经济的发展政权措施意义魏国蜀国——吴国①2.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②【自我测评】(细心造就成功!)1.东汉末年,经太长期的军阀混战,彼此兼并,于公元3世纪20年代,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其中在中国北方成立的政权是()A.魏B.蜀汉C.吴D.东晋2.三国时期称帝的是()A.曹操、刘备、孙权B.曹操、诸葛亮、孙策C.曹丕、刘备、孙权D.曹丕、诸葛亮、孙权3.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曹操没能做到()A.官渡之战击败袁绍B.大体上统一北方C.指挥赤壁之战D.废汉献帝成立魏国4.在历史课上,同窗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
以下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阻碍最大的是()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5.以下战役按时刻发生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①涿鹿之战②城濮之战③赤壁之战④长平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6.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域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
《三国鼎立》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2. 理解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3. 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 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3. 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和重要人物像,引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
2. 进修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生在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
- 东汉末年,天灾人祸频繁,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导致了东汉王朝的衰落。
- 三国时期的开始是建安五年(200年),结束于西晋统一中国(280年)。
3. 进修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 三国鼎立是指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在中国东部的鼎立局面。
- 三国鼎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导致了统一的局面被突破。
- 三国鼎立的过程是曹操建立了曹魏,刘备建立了蜀汉,孙权建立了东吴,三国互相争夺,形成了鼎立局面。
4. 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国鼎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阻滞,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 三国鼎立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广泛流传。
- 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遥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的模式。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理解了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分析了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遥的影响,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精选2篇)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篇1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缘由、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缘由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缘由。
2、提高对重大历史大事的复述力量。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缘由的分析,提高同学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力量。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同学对历史史实的文学创作的辨别力量。
3、熟悉到每一历史大事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殊是符合实际状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熟悉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当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进展。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进展的趋势,二是呈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闻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反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难点:如何正确熟悉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都是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同学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三、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提问一下同学有关《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人物?大家知道三国鼎立的由来吗?这一阶段发生了哪些战役?2.基础自主探究:①、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消失势力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_____和______。
时间:______年,交战双方是______和_____,交战地点是__,交战结果是_____。
影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②、赤壁之战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南方长江中下游消失实力比较大的两个集团与之对峙: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______,辅佐他的是_______;一个是割据江东的___,统治比较稳固。
《三国鼎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和过程。
2、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二、学习重点1、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曹操、刘备、孙权等重要人物的事迹和特点。
3、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和文化发展。
三、学习难点1、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评价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四、知识梳理(一)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加上天灾频繁,民不聊生,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但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地主纷纷拥兵自重,形成了众多割据势力。
(二)曹操势力的崛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了吕布、袁术等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
他在政治上推行屯田制,解决了粮食问题;在用人上唯才是举,招揽了大批人才。
曹操的势力日益壮大。
(三)赤壁之战曹操企图一举统一南方,率领大军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孙刘联军利用火攻,大败曹军。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四)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暂时无力南下。
刘备趁机占领荆州,进而夺取益州和汉中,在西南地区建立了蜀汉政权。
孙权在江东的统治进一步巩固,占据扬州、交州等地,建立了东吴政权。
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五)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
蜀汉: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实行依法治蜀。
东吴:依靠江东士族,实行世袭领兵制。
2、经济曹魏:推行屯田,兴修水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蜀汉:发展农业,重视盐业和织锦业。
东吴:开发江南,推广牛耕,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3、文化文学:曹操父子、建安七子等的诗歌创作,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
科技:华佗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马钧发明了翻车,提高了灌溉效率。
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结果;
熟记三国形成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知道三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2、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条件。
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
3、学习周瑜、诸葛亮灵活机动的作战策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学习难点:三国形成的原因和经济发展的情况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平台:
1)、官渡之战:时间: ------年,
交战双方:袁绍----------曹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时间:--------年,
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三国鼎立的形成:
魏 220年称帝洛阳曹丕;
汉 221年称帝成都刘备;
吴 222年称王建业孙权
4)、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联系。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三国鼎立
背景:
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破坏。
末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末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形成:
魏:年称帝,定都,三国开始。
蜀:年称帝,定都。
吴:年称帝,定都。
经济发展:魏:
蜀:
吴:。
第18课三国鼎立【课程导入】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孙权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赤壁古战场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知识网络】【学习探索】1.不少同学通过各种文学、影视作品对三国历史有了一些了解,可在全班或学习小组内组织一次三国成语或三国故事赛讲会。
2.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但在戏剧舞台上,曹操一般以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
请组织大家讨论一下曹操这个人物,从中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曹操的画像曹操的京剧脸谱3.用区位图示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形势。
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入三国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君主以及都城。
4.通过下列表格,你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牧野之战2.祖国大陆到达夷洲的第一支船队是( )A.吴国船队B.魏国船队C.蜀国船队D.东汉船队二、填空题220年,_______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_______,东汉结束;_______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_______,史称蜀;222年,孙权称_______,国号吴,后定都_______。
三、连线题(把下列有隶属关系的三组人物用线连起来)曹操诸葛亮刘备周瑜孙权许攸四、简答题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五、阅读识图题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2、理解三国鼎立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过渡;;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地分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我自信,我学习,我思考,我快乐!)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军阀,黄河中下洲的和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基本上统一了。
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
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刘表,没有固定的地盘。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以少胜多,打败了。
2、三国经济的发展(1)魏国:兴修,继续实行。
(2)蜀国:以治国,赏罚分明;减轻,兴修,鼓励;对少数民族采取政策,加快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3)吴国:组织农民,推广中原的先进;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现在的台湾),加强了的联系。
【合作探究】(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1、曹操为了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哪些措施(曹操实力迅速壮大的原因)?2说一说官渡之战的过程(列表展3、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二、赤壁之战1、说一说赤壁之战的过程(列表展示)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三国鼎立: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列表展示)2三国鼎立初期,各国经济有什么特点? 3那是哪个国家和台湾有往来?【课堂延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第18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合作探究:一、官渡之战1.背景(1)东汉末年,混乱,军阀混战。
(2)曹操占据带,实力不断增强;袁绍盘踞一带,势力很大。
2.概况(1)时间:年。
(2)地点:。
(3)双方:拥有十万大军的和只有三四万人的(4)结果:以少胜多,大败。
3.影响:战后,曹操灭掉了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
二、赤壁之战1.背景(1)曹操想要统一。
(2) 依附于割据势力,请辅佐他。
(3) 割据江东,统治比较稳固。
2.概况(1)时间:年。
(2)地点:。
(3)双方:拥有二十多万大军的和拥有五万人的。
(4)结果:指挥孙刘联军用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3.影响(1) 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2)孙权在的势力得到巩固。
(3)刘备占领、的大部分地区和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的形成(1)魏①时间:年。
②人物:。
③都城:。
(2)蜀①时间:年。
②人物:。
③都城:。
(3)吴①时间:年称王;年称帝。
②人物:。
③都城:。
2.三国时期的经济(1) 修建许多水利工程,的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蜀国的兴旺,行销三国。
(3)吴国的发达,其船队曾到达,加强了和的联系。
课堂检测:.1、东汉末年,在黄河流域展开激烈争夺的两股割据势力是()A.曹操和刘备B.袁绍和曹操C.孙权和刘备D.孙权和曹操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于东汉末年。
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A.曹操B.刘备C.孙权 D.诸葛亮4、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于()A.公元220年B.公元221年C.公元222年D.公元229年5、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下列三国鼎立知识表:图中的A、B、C表示三国的国名,a、b、c表示三国的都城,请在下列表格中正确的位置填出三国的国名、都城和建立者。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作用。
2、熟记三国形成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在赤壁之战中战败的原因。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复习:西汉建立时间:灭亡时间:东汉建立时间: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一)、官渡之战1、自学课文,简述官渡之战(包括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特点、结果)。
2、小组讨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二)赤壁之战1、自学课文,简述赤壁之战(包括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特点、结果)。
2、小组讨论:曹操在大战中失败的原因(天意吗)?(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自学课文,记住三国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他们都是如何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的?三、教师讲解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作用。
2、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根本原因。
3、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四、课堂小结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五、随堂检测1、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战役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A.211年B.222年C. 220年D. 263年3、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稿【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之战的过程及作用2、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3、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4、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5、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
3、分清主要与次要。
学生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因素。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可让学生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到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学习提纲】一、自主学习1、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出现北方势力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官渡之战时间:______交战双方______和_____,胜利方_____。
3、官渡之战(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即将_______接到____。
曹操(2)经济上: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胜利原因(3)善于用人。
45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答案为第3题+第四题,共四条。
6、赤壁之战的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南方长江中下游出现实力比较大的两个集团与之对峙: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______,辅佐他的是_______;一个是割据江东的_____,辅佐他的是_____。
7、赤壁之战的时间_______,交战双方_____和____________,胜利方____________。
8、赤壁之战的作用:(1)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_________,孙权在__________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占领________________。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2、理解三国鼎立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过渡;;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地分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我自信,我学习,我思考,我快乐!)
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
(2)在阅读课文时,要边阅读边勾画,对重点知识作出重要标记;
(3)规范书写,认真完成;
(4)力争把自主学习部分全部掌握。
一、官渡之战:
1、背景:(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曹操占据带,实力不断增强;袁绍盘踞一带,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
2、经过:________年,_________率十万大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_______。
曹军只有三四万人,___________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大败___________。
3、意义: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_____________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基本统一___________。
_________年,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___________,请来了有才能的___________辅佐。
割据江东__________,统治比较稳固。
2、经过: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说服,孙权同意联合抗曹,双方组成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____________一带和曹军对峙。
___________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3、意义:赤壁之战奠定了_____________局面的形成。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背景:赤壁之战后,__________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_____________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__________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__废掉汉献帝的,自称皇帝,国号_______,定都_________;221年,_________在_________称帝,史称______________;222年,________称王,国号_________,后定都___________,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3、三国经济的发展:三国的统治者都注重发展生产。
魏国修建许多_____________,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蜀国_______业兴旺,吴国__________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船队曾到达_______,加强了内地与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联系。
【合作探究】(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1、曹操为了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上“挟xie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的一些措施(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不断增强;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课堂延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5)归纳这次战役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课堂延伸】
结合课本内容,请画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随堂检测】(细心造就成功)
1、曹操在《蒿里行》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他描写的这一惨景发生在()A.东汉末年 B.东汉初年 C.三国D.西晋
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
D.公元229年
5、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
6、“今民困国虚,决战之资,唯仰锦耳”反映的是三国时期哪国的情况()
A.蜀国
B.魏国
C.吴国
D.东晋
7、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8、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
下列三国鼎立知识表:
图中的A、B、C表示三国
的国名,a、b、c表示三国的都城,
请在下列表格中正确的位置填出
三国的国名、都城和建立者。
【本课知识体系】
【课后拓展】
自己动手,设计一个表格,统计我们学过去的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内容包括:战役名称、作战时间、作战双方、结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