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儿科临床用药安全护理的干预效果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6
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112例小儿静脉输液患者,对照组:开展常规的护理服务: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结果:两组在输液配合度方面互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互比,观察组98.21%高于对照组80.36%(P<0.05)。
结论:针对小儿静脉输液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有助于保证治疗效果,降低医患之间矛盾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穿刺配合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静脉输液;小儿;护理干预;效果;对小儿患者实施静脉输液属于临床中常见的治疗方式,静脉输液可快速控制疾病的发生,改善机体不适症状。
但,小儿患者年龄偏小,认知能力有限,对输液会出现抵触情绪,配合度较低,其血管条件较差,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不高,从而降低小儿患者治疗信心,甚至还会引发家属的不满,增加医患矛盾[1]。
为减少以上情况发生,对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有着重要意义,可提高其配合度,还可维护好护患关系,保证输液顺利度。
因此,本文针对小儿静脉输液患者实施护理服务,观察护理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12例小儿静脉输液患者,由于实施护理方案不同,从而划分为不同的小组。
对照组56例:男30例,女性26例,患者平均年龄(3.63±0.43)岁;观察组56例:男31例,女性25例,患者平均年龄(3.65±0.45)岁;两组小儿静脉输液患者在资料方面相比较,差距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小儿病情需要静脉输液;②患者与家属同意此次研究;剔除标准:①血液传染性疾病;②中途退出者;③静脉输液禁忌症;④恶性疾病;⑤不接受护理服务。
1.2 方法对照组:开展常规的护理服务:在注射前,讲解相关疾病知识,相关注意事宜等情况,提高患者与家属对静脉输液重要性的认知度,从而提高依从性。
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目的:探讨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
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50例于2015年6月-2016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
两组患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静脉输液后,观察组患儿残留药量为(9.8±2.6)m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的(15.1±3.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FLACC量表评分和Wang-Baker 笑脸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静脉输液患儿实施综合性输液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不适感,降低患儿的疼痛感,从而减少患儿静脉输液残留药量,保证患儿治疗效果,提高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
标签: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干预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多种幼儿疾病常用的治疗手段,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小儿静脉输液的用药量是严格按照幼儿体重进行计算的,因此小儿静脉输液后残余药量的多少会对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造成直接影响[1]。
因此,做好小儿静脉输液的临床护理干预,减少小儿静脉输液残留药量,对于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对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50例于2015年6月-2016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
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10岁,平均(3.9±1.2)岁;支气管肺炎10例,感染性腹泻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4例,其他儿科疾病3例。
对照组男16例,女9例,年龄2~11岁,平均(4.1±0.9)岁;支气管肺炎12例,感染性腹泻6例,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其他儿科疾病2例。
小儿静脉输液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总结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方法:本次临床观察选择220例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就诊的小儿静脉输液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干预性综合护理,对照组进行输液常规操作及护理方式,对比分析我院的220例患儿在不同护理模式下产生的临床效果并对比两组患者在输液中的配合情况和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结果: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满意度为95.74%,对照组组满意度为72.34%,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结论:护理干预措施是切实有效的,小儿静脉输液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小儿静脉输液的疼痛反应,提高输液的依从性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应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干预;临床效果静脉输液是临床救治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小儿静脉输液由于见效较快所以成为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式,本实验便是对 2014 年 1 月~ 2015 年 1月间我院收治的需要静脉输液的 220例小儿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服务,并对穿刺的效果和家属的满意度进行探讨,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临床观察选择220例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就诊的小儿静脉输液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23例,女97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2.3±0.5)岁。
其中腹泻伴脱水39例,营养不良32例,中度窒息伴颅内出血35例,肺炎伴心力衰竭43例,肺炎42例。
采用抽签法将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0例,两组患儿在患病类型、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穿刺等。
观察组按照相关文献、护理人员个人护理技能、以往病例、小儿心理特点等制定护理干预计划并执行,运用肢体语言及昵称使患儿的陌生感消除,增强患儿的信任感。
对患儿进行心理上的引导,并让其他小朋友对胆小的患儿做榜样,应用表扬、鼓励为主的方式激发患儿面对疼痛的勇气,赢取患儿的信任,消除患儿心里面的畏惧心理。
临床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方式及应用效果随着药物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发展,临床合理用药的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临床合理用药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此,药学干预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技术手段,得到了临床广泛认可和应用。
本文侧重于阐述临床合理用药的药物干预方式及其应用效果。
一、药学干预的定义及意义药学干预,是指药师在医师合法处方和经患者同意后,对患者所用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用药方案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干预,以达到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
药学干预是药师与医师、护士等医疗专业人员进行协作的一种模式。
通过药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专业态度,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和经济的药物治疗方案,保障患者药物治疗的质量和安全。
药学干预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提高医疗质量药学干预可以帮助医疗专业人员制定更合理、更适宜的药物治疗方案,避免药物误用和不当使用,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的发生,提高了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2.降低不良药物反应和经济负担药学干预可以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同时,药学干预可以合理使用药品,降低了患者的药物经济负担,保证了患者用药的可持续性。
3.加强医疗团队合作药学干预需要药师与医师、护士等医疗专业人员紧密协作,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起互信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使医疗团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二、药学干预的方式药学干预的主要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药学评估药学评估是药师对患者所用药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包括药物的适应症、剂量、频率、用药方式等方面。
在评估过程中,药师需要考虑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综合分析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而提出改善方案或建议。
2.药学监护药学监护是针对患者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实时监控和干预。
药学监护可以实时掌握患者用药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药物副作用、相互作用等问题,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小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在小儿静脉输液时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的意义。
方法:选取14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行静脉输液的小儿病患,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对对照组病患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案,对观察组病患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对两组病患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比较两组病患的临床护理效果,发现观察组病患明显比对照组病患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结论:对行静脉输液的小儿病患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提升一次穿刺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病患及家属的满意度,在临床上有重大意义,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小儿;静脉输液【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8-0230-02在治疗儿科疾病过程中,基本的治疗方式之一就是静脉输液[1]。
因为患儿体质差、年龄小,免疫力较差,不能和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所以加大了静脉输液的难度[2]。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准,提供高质量的护理,争取一次输液成功,降低患儿的疼痛。
此次研究选取14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行静脉输液的小儿病患,并进行分析讨论。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14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行静脉输液的小儿病患,其中87 例患儿为男性,63 例患儿为女性;年龄范围在1~9岁,平均年龄大约为(4.4±1.7)岁。
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0例,比较两组病患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等,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能够进行比较(P>0.05)。
1.2 方法对对照组病患采取常规静脉输液方案,同时采取常规护理方[3]。
在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前提下,对观察组病患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4]。
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健全输液的制度,规范输液的流程,保障输液安全:在输液前,护理人员要对输液器具和药物液体进行仔细的检查,在配制液体的过程中,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遵循“三查八对”原则,禁止采用不合格的药液,以免出现输液反应。
专科药师设立对儿科住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干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专科药师的设立对儿科住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干预效果。
方法本院自2014年4月在儿科临床用药中进行药师干预,从干预前后收治的患儿中各随机抽取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干预前后患儿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总结分析。
结果在进行干预前所使用的抗菌药物多为限制级以及特殊级抗菌药物,而对于非限制级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在进行干预之后非限制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以及种类明显增多,而限制级以及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
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不合理使用率分别为100.00%、20.91%,较干预前的65.45%、4.17%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抗菌药物二联及三联用药率分别为5.56%、0,较干预前的19.09%、5.45%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专科药师干预有效地促进了儿科住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了特殊级、限制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以及多种抗菌药物联用情况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廣使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专科药师管理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确保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合理性成为医院工作的重点内容。
儿科所收治的患儿往往年龄较小、身体各器官及生理功能发育未完全,对抗菌药物反应较为敏感[1-6]。
在对儿科患儿使用抗菌药物时要充分考虑患儿的体质、年龄、发育情况,为患儿制定科学、合理、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在儿科设置专科药师对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可以有效的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性。
本院自2014年4月在儿科临床用药中进行药师干预,自干预起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院自2014年4月在儿科临床用药中进行药师干预,从干预前(2013年3月~2014年3月)后(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患儿中各随机抽取11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经过静脉输液治疗时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60例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结合综合护理干预护理观察组患者,观察二者的穿刺疼痛评分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经综合护理干预,两组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2.1±1.3)vs(3.3±1.2)},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96.7%vs80.0%),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需进行输液治疗的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因为静脉穿刺为患儿带来的疼痛,提高患儿的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小儿;静脉输液;应用;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286-01因为静脉输液对比其他治疗方法起效更快,能更好的抑制病情,故而临床上现多采用静脉输液治疗儿科疾病,以快速抑制病情,防止疾病变化过快导致患儿出现严重损伤[1]。
本文为了研究小儿经过静脉输液治疗时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特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需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区间为0.8-12.3岁,平均(6.9±1.1)岁;在30例对照组患者中,1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区间为0.7-12岁,平均(6.7±1.5)岁;疾病分型为:腹泻20例,普通感冒28例,腹痛便秘18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将护理干预方法应用儿童静脉输液过程的基本效果。
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所收治的124例静脉输液的患儿为实验对象,将患儿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2人,两组患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对实验组患儿的静脉输液过程使用护理干预方法,而对照组患儿使用常规的输液方法。
将两组患儿的输液效果和输液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护理干预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和疗效。
结果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采用护理干预方法的实验组患儿在依从性和一针穿刺成功率方面都明显高于采用常规输液方法的对照组患儿,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讨论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减轻患儿的痛苦,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小儿静脉输液效果观察静脉输液是当今儿童临床治疗过程中最快速有效的抢救和治疗方法之一。
然而,传统的输液方法具有较多的弊端,加之小儿自身反应性强、畏针不合作和血管浅细等特点,会导致针头脱出位移和一针不成功等问题,根据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我院对小儿静脉输液过程采取了一定的护理干预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实验以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所收治的124例静脉输液的患儿为实验对象,患儿年龄范围在三个月至三岁之间,其中早产儿24例,肺炎46例,肺炎伴心衰9例,中度窒息伴颅内出血34例,营养不良3例,腹泻伴脱水8例。
将患儿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2人,两组患儿在基本病状和自然情况方面都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对实验组患儿的静脉输液过程使用护理干预方法,而对照组患儿使用常规的输液方法。
将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观察护理干预的基本疗效。
1.2 护理干预方法实验组患儿的护理干预手段主要包括:第一,加强患儿的心理疏导,通过表达关爱来消除患儿的抗拒感和陌生感,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或者称呼昵称的方式来获得患儿的信任,从而减小注射难度。
护理干预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对小儿静脉输液中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300例患儿纳入观察中,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应用Flacc量表评估患儿穿刺时疼痛度,并掌握患儿依从性、一次穿刺成功率。
结果:研究组患儿穿刺时Flac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依从良好率为88.6%,一次穿刺成功率98.8%,分别高于对照组的73.2%、86.5%(P<0.05)。
结论:在小儿静脉输液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穿刺疼痛度,提高患儿依从性和一次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综合护理干预静脉输液是儿科病症治疗中常用方法。
但因患儿年龄小,浅表血管细嫩,再加上畏针易哭闹,使得临床依从性和配合度差,大大增加穿刺难度,易造成一次穿刺不成功,而多次穿刺可能会引起患儿家长不满而发生护理纠纷[1]。
对此,必须重视和强化小儿输液护理干预,以提高患儿依从性,确保输液顺利安全完成。
本文主要对我院接治的300例静脉输液患儿的护理情况进行研究,剖析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300例静脉输液患儿作为观察对象。
排除凝血机制障碍、肝肾功能不全、过敏体质等患儿,家属对护理知情并配合。
基于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0例。
其中,研究组:男患儿78例,女患儿72例;2~6岁,平均(3.7±1.1)岁;病症类型:肺炎38例,肠胃炎32例,下呼吸道感染51例,腹泻20例,其他9例。
对照组:男患儿81例,女患儿69例;1~6岁,平均(3.9±0.5)岁;病症类型:肺炎43例,肠胃炎31例,下呼吸道感染48例,腹泻18例,其他10例。
2组患儿一般资料、病情等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观察临床护理干预小儿输液护理中的效果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小儿输液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将确诊的2019年1月-2020年1月80例输液治疗儿童,数字表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输液护理,实验组实施临床护理干预。
比较效果。
结果:实验组面部痛苦表情评分、家长对满意调查问卷的评分值、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输液治疗儿童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可减轻儿童痛苦,提高家长满意度和减少输液不良反应。
【关键词】临床护理干预;小儿输液;护理效果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用药的基本方式,也是护士掌握的基本技能[1]。
实践证明,医务人员在静脉输液护理服务中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导致护理差错和护患纠纷。
门诊输液室是儿童高度流动的救治场所,是医院的一扇“大窗口”。
它的病人来自除急诊以外的门诊部。
儿童经过看病、检查、缴费、服药等过程后,身心极度疲惫,儿童或家属在就医过程中容易向护士发泄不满情绪。
尤其是儿童,由于血管细小,穿刺难度大,尤其需要儿童的配合。
因此,减少孩子对静脉穿刺的恐惧,加大配合力度,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做好孩子和家长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1]。
因此,为有效提高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提高儿童满意度,本研究探析了临床护理干预小儿输液护理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确诊的80例输液治疗儿童,随机分组,每组例数40。
实验组年龄2-12岁,平均(5.21±2.21)岁,男:女=28:12。
对照组年龄2-12岁,平均(5.25±2.25)岁,男:女=27:13。
两组P>0.05。
1.2方法对照组:常规输液护理。
实验组进行临床护理干预。
①做好静脉输液细节管理工作。
静脉输液前,护士要认真填写输液卡,严格核对输液药品信息,静脉输液前进行无菌消毒。
②提高穿刺技术。
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根据儿童情况及时调整静脉输液速度。
③为儿童提供舒适的输液环境。
儿童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会感到紧张,医院内浓烈的气味也会影响儿童情绪,护士应在现有基础条件下营造良好的输液环境。
小儿静脉输液中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目的:观察在小儿静脉输液中实施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来院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比较观察组(综合性护理干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的顺从性、一次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率及疼痛感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顺从性、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家属满意率分别为97.14%、91.43%、94.2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Wong-Baker 评分与FLACC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显著下降,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小儿静脉输液中加强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儿依从性,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提高家属满意度,应用效果良好。
标签: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干预;应用效果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常用方法,也是儿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1]。
但由于小儿的疼痛耐受性低、反应性强且血管相对浅细等特点,且小儿大多对静脉穿刺保持有恐惧心理,故在静脉输液中容易出现针头脱落、穿刺移位等,加重患儿痛苦[2]。
因此有必要对进行静脉输液患儿进行有效护理,促进小儿依从性与穿刺成功率的提升。
本文选取7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其具体内容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于我院门诊就诊并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7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初次进行穿刺者。
按照随机原则将入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患儿17例,患儿年龄5个月-4岁,平均年龄(2.46±0.71)岁,穿刺方式:头皮静脉穿刺14例,手背穿刺11例,足背静脉穿刺10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患儿年龄6个月-5岁,平均年龄(2.81±1.04)岁,穿刺方式:头皮静脉穿刺12例,手背穿刺14例,足背静脉穿刺9例。
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穿刺方式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儿科论文范文儿科论文范文。
儿科论文范文一: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及评价构建摘要:目的:研究儿科护理专家课程设计及评价体系构建问题。
方法:采用专家调查法,选取的20名儿科护理专家,包括儿科临床护理、儿科护理管理以及儿科医学专家。
结果:研究组20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均认为组织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分析得出,专家认为专业素质指标最为重要,意见较统一。
结论:我国应注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强化护理专家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提升整体护理水平。
关键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临床护理专家通常是指在某一专科领域护理水平较高的护理人才,其通过设置课程教学、实施临床护理以及会诊等方式加快护理学的发展进程。
护理专家课程的设置能够提升护理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护理专家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其护理工作的重要标准,需要进行有效构建和实施。
以20名儿科护理专家为研究对象,对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名儿科护理专家,包括儿科临床护理、儿科护理管理以及儿科医学专家。
成立咨询专家组,专家组人员均具有该领域十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副高级技术职称以上。
1.2方法查阅文献及资料,设置调查问卷,参照国内外CNS认证评价的综合分析结果,征求护理专家建议,并根据我国儿科护理情况,确定各项评价指标。
将调查问卷分别分发给20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待完成填写后统一收回。
本次20份调查均收回,且均有效。
1.3统计学分析将此次调查统计的结果数据录入SPSS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判断得出P 0.05具有显著差异,该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
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研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应用相应护理干预,对其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小儿静脉输液治疗患儿中,抽取80例纳入到讨论中,此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将患儿按入院顺序分两40例对照组(常规性护理)和40例研究组(强化护理干预),把两组护理状况进行对比研讨。
结果:从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重注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满意度评分状况上来看,采用强化护理的研究组比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更具有优势性,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可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将护理干预进行强化,效果突出,将其穿刺不适感显著改善,所以,在患儿家属中接受程度较高。
【关键字】小儿;护理;强化;静脉输液过程;应用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给药方式则为静脉输液,但小儿静脉输液存在一定特殊性,究其原因为,小儿患者静脉官腔较小,表皮较为浅细,对穿刺相对敏感,会发生抗拒和畏惧心理状况,给予静脉输液方式,其依从性相对较差,对其治疗效果存在严重性影响。
为此,此研究将80例患者分组研讨,其目的在于研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应用相应护理干预,对其临床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小儿静脉输液治疗患儿中,抽取80例纳入到讨论中,此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将患儿按入院顺序分两40例对照组和40例研究组。
对照组内21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0.4岁-6.3岁,平均年龄(3.5±1.4)岁,包含14例支气管炎,19例上呼吸道感染,7例小儿腹泻;研究组内2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0.5岁-6.4岁,平均年龄(3.6±1.3)岁,包含13例支气管炎,18例上呼吸道感染,9例小儿腹泻。
两组研讨对象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性护理干预,常规穿刺、换药、观察用药状况等。
护理干预在儿科患者口服用药安全中的护理效果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儿科患者口服用药安全中的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对我儿科门诊收治的80例儿科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92.5%服药依从,92.5%能够按时用药;97.5%患者口服用药方法正确,95%患者家属掌握药物相关知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2.5%服药出现误区,2%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率为70%)(P<0.05)。
结论儿科患者治疗用药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效果理想,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标签:护理干预;用药安全;护理效果儿科门诊是医院重要的科室,该科室收治的患儿疾病类型较多,且患儿病情变化也比较快,常见的疾病有:发烧、肺炎、流感等,且多数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口服用药,但是,药物不良反应也比较多,影响患者治疗预后[1]。
为了探讨护理干预在儿科患者口服用药安全中的临床护理效果。
对2015年1月~2月我儿科门诊收治的80例儿科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儿科门诊收治的80例儿科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为1~12岁,平均年龄为(6.2±0.8)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4d,平均时间为(2.4±0.6)d;对照组有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患者年龄为1.3~13.6岁,平均年龄为(6.7±1.3)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2~5.5d,平均时间为(2.6±1.0)d。
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方法如下:根据患者疾病类型、疾病严重程度等正确的指导患者用药,告知患儿家属日常用药方法、用药时间以及用药类型等,让患儿能够按时、按量用药,提高患儿用药依从性[2]。
儿科患者口服用药安全护理的干预效果观察目的:对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患者进行口服用药安全护理,总结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进行口服用药治疗的患儿255例,对患儿及家属进行用药评估、喂药技巧干预、用药时间和剂量指导等系列强化用药干预措施,调查患儿及家属的用药知识掌握程度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调查患儿及家属的用药知识掌握程度达94.1%,护理满意度达95.3%,显著高于早期未进行护理干预的75.7%知识掌握度和74.9%护理满意度。
结论:系统的患儿口服用药安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用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标签:儿科;用药安全;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24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1-0099-02笔者所在医院儿科近年来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系统的儿童口服用药安全的护理干预措施,收效显著。
现结合实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住院治疗且主要进行口服用药治疗的患儿255例为试验组,其中男156例,女99例;1岁内102例,1~5岁101例,5~12岁52例,平均5.5岁;具体病况:腹泻155例,支气管肺炎55例,川崎病16例,先天性心脏病20例,肾病综合症9例。
将2006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2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轻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给予口服用药治疗,包括阿司匹林、地高辛、潘生丁、西替利嗪分散片、思连康、蒙脱石散等药物。
2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全程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2.1用药前评估针对患儿主要服用的药物,自制问卷或口头调查患儿及家属对药物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认知情况,主要包括药物作用及用药禁忌、喂药技巧和遵医嘱情况。
对患儿及家属的相关认知度进行大致评定,并根据评定中出现的患儿及家属的相关认知误区进行详细纠正和讲解。
小儿静脉输液中实施护理干预效果体会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静脉输液期间应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门诊输液室2014年9月-2015年8月之间收治的2000例行静脉输液的患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日期尾数分为观察组1088例和参照组912例。
参照组予以一般护理,观察组在输液期间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的输液外渗等不良反应以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与参照组,差异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小儿静脉输液期间应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干预;临床效果静脉输液是当前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加强静脉输液的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1】。
小儿是非常特殊的群体,尤其是婴幼儿的静脉血管细、容易滑动,治疗依从性也较差,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穿刺难度,对儿童的身心产生影响【2】。
因此,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应用合理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通过分组研究探讨一般护理与针对性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成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门诊输液室2014年9月-2015年8月之间收治的2000例行静脉输液的患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日期尾数分为观察组1088例和参照组912例。
观察组中男患儿578例、女患儿510例;年龄在6个月-7岁之间,平均为(4.6±1.2)岁。
对照组中男患儿494例、女患儿418例;年龄在6个月-8岁之间,平均为(4.9±0.9)岁。
对比观察组和参照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参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护理措施,例如做好注射前准备和健康教育等,做好治疗前访视:在治疗前除了做好输液的准备工作之外,还应当通过访视了解患儿的过敏史,说明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讨论儿科临床用药安全护理的干预效果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对患儿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是儿科护士工作的重中之重。
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在起到一定治疗效果的同时,要兼具安全性、合理性,这与患儿的健康息息相关。
绝大部分患儿病情轻微,只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即可治愈。
因此,药物治疗是儿科常见治疗办法,正确用药可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
药物安全是保证患儿安全最有效的措施,若临床用药不当将会给患儿的健康造成伤害。
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治病救人,不合理使用药物则会致病害人。
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与观察者,在临床用药的各个细节中一定要认真对待,谨慎处理,严格把关。
护理工作进行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患儿的药物治疗的效果,护士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
为了探讨儿科临床用药的护理干预效果,我们进行了如下对比性研究。
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12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1000例作为试验组,其中男587例,女413例;1岁内412例,1~5岁384例,5~12岁204
例,平均岁。
另选同期收治的10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轻重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
2方法
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护理干预,调查并记录患儿及家属的用药知识掌握程度和护理满意度。
具体措施如下:
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用药知识普及总结患儿群体特点和常见小儿疾病,在病房合适位置张贴小海报,内容主要包括儿科常用药物、相关用药常识、忌食食物、用法用量等,由于是儿科患者,海报上可以适当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经典卡通人物。
每天的责任护士一定要对患者认真负责,每次给药前要做到向患儿及家属细心讲解药品基本信息,要做到简单、直接、通俗、易懂。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按照疾病的不同,将患儿及其家属分成不同群体,进行集中讲解,做到短时多效,使患者和家属尽快掌握相关知识。
此外,护士在给药时应当强调服药时间,叮嘱患者严格按时服药,因为调查发现,多数家长认为给药时间越长越好,正确的给药方法并非如此。
用药时间直接关系到药效的发挥和用药的安全性,并非用药时间越长越好。
加强学习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护士处于临床工作的第一线,能否做到对患儿进行安全用药与护理工作息息相关,因此要使护士加强药学方面的学习,对各种药物的适应证有着必要的了解和认识。
随着儿科临床用药品种的不断增多,用法用量不仅要以说明书为准,同时也要遵医嘱。
此外,儿科患者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用药往往比较复杂,种类繁多,护士原有的药学知识已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要熟练掌握各类常用药物的相关知识,积极掌握新药的用法及注意事项,必须不断拓宽自己的药学知识,才能保证儿科用药安全。
护士如果对某些药物的用法存在疑问,在执行前一定要查清楚,含糊不清的用药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为了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性,护理人员务必提高对安全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要提高法律意识。
护士在执业过程中,提高安全意识,加强法制观__念,既可以保护患者的健康、安全,同时又可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坚决杜绝出现因药品使用不当带来的医疗纠纷。
根据近几年来的案例分析和临床总结,如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造成护理的安全隐患,多数由于相关护士的责任心不强,与技术和业务水平关系不大。
由此可见,加强对护士
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认真负责,规范护理,方可做到对患儿安全用药。
加强病区药品管理,加强责任意识病区药品采取责任制管理,分开放置疗效不同、外观类似药物,对特殊药品应安排专人负责,并张贴醒目标识。
为了避免药品过期,造成浪费药物,取药时应先用早期药物。
保存药品时,严格遵守药品说明书及注意事项,对于急救药物应该每天定时统计,及时补充;对于高危药品要严格保管,做好交接班工作,所有人员加强工作的责任心。
严格遵守给药时间,特殊药物重点对待不同的药物半衰期(T1/2)不同,而适宜的给药间隔时间通常与之近似。
护理人员要使患儿及家属提高这方面认识,因为给药间隔时间不当,会影响药效,影响治疗效果。
对于需要输液的药物,护士要注明输注时间,交接时重点登记特殊药物。
注意药物合理配置,不断更新相关知识合理配置药物能够增强治疗效果,降低副反应的发生率。
儿科患者通常给药次数,以及不同患者的注意事项均较多,要特别注意配伍禁忌。
全面了解配伍药物的特点,选择最适宜溶媒。
静脉滴注多种药物时,如果必要,药物之间需用生理盐水冲管。
科技不断发展,药物不
断更新,新药广泛投入市场,一部分新药的配伍禁忌在以往的资料里查不到,因此在临床用药时,需在操作时认真查看药物配伍时,是否有沉淀析出、变色等情况。
3结果
实验组人员对用药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满意度等相关项目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高。
4讨论
绝大部分患儿病情轻微,只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即可治愈。
为了患儿的健康,选用药物时,不仅要起到一定治疗效果,还要兼具安全性、合理性。
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治病救人,不合理使用药物则会致病害人。
新药种类层出不穷,药品不断更新,安全隐患也随之加大。
系统化管理,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加强药品相关知识学习,会避免给患儿造成的伤害,加强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提高护士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定期组织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加强相关知识储备,做到规范化管理才能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既可保证患儿用药安全,提高治疗效果,又可减少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