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

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

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爱国主义思想。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爱国主

义是中华文明呈现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基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

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支柱。

一、民族自豪感与忧国报国意识的统一

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凝聚而成

的。壮丽锦锈的大好河山, 孕育了华夏文明多民族国家, 幅员

辽阔, 地大物博万里长城举世瞩目, 四大发明有口皆啤, 这都

使中华民族子孙后代为之自豪。历史证明, 中华民族有自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是历

史锻造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也经常经受入侵的危难和种

种动乱的磨难。无论在太平盛世, 还是危。亡关头, 中华民族

形成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从《周易·系辞下》的“作《易》者, 其忧患乎” , 提出“忧患”一词, 屈原“哀生民之多艰” ,

曹操的“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 曹植的“捐躯赴国难, 视死归” , “闲居非吾志, 甘心赴国忧” ,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 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 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

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厉史责任感, 成为爱国主义的基本精神,

成为保卫、振兴祖国的强大力量。特别到了近代, 我国由于封

建制度腐朽, 经济技术落后, 世界列强入侵, 割地赔款, 丧权

辱国, 国家、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爱国志士心忧如焚。与忧患

意识相一致, 中华民族也十分重视和强调报国意识。并把它作

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和人格是否高尚的重要试金石。“位卑未敢

忘忧国”“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内容, 也是对个人道德品质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华民族长期

形成的这种“报国意识”已经凝聚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 成

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生长点。在中国历史上, 这种报国意识, 不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而且成

为保卫民族独立、扞卫民族尊严、促进国家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它鼓舞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前赴后继。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中, 民族自豪感和忧国报国意识

有机统一, 成为推动民族奋进、祖国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爱国与爱民的统一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组成部分。早在春

秋时期, 孟子就提出“民为贵, 君为轻, 社税次之”。他说“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

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尚书·五子之歌》。讲“民为

邦本, 本固邦宁”。封建社会的开明统治者把社樱与民众比作

舟与水的关系, 认为水可载舟, 亦可覆舟。得民心者, 得天下

失民心者, 失天下。得民者昌, 失民者亡。

1·三、修身做人与治国安邦的统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就十分注重个人修身与做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大都注重修身养性。孔子认为“自天子至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他把修身做人提到能否持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来认识。他的学生曾子就因为能够“日三省吾身”而备受他的推崇。孟子主张推己及人,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他认为“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居天下之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夭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他认为, “大丈夫”应该有所为, 有所不为,“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在儒家看来, 身为家之本, 家为国之本, 故身修而后家齐, 家持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将个人的一己之身, 同整个家庭、整个国家乃至整个天下有机地统一起来。正象唐太宗说的, “若安天下, 必须先正其身”。也象王安石讲的, “学所以修身也, 身修则无不治矣。”

在人的修身中, 儒家特别提倡人伦价值, 强调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尚书》最早提出“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教, 孟子注重人的自身修养, 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应当“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之后, 可以看出, 儒家思想有其进步性与合理性。儒家重伦理的价值取向, 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典型人格特征克己、持重、大度、富有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随着时代的前进,爱国主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都会有所变化,这取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但无论如何,它总是与热爱祖国的河山和人民、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和平时期,以关切国计民生、民族和睦、国家统一、发展文化教育等事业为主。在受到外敌入侵时,以保家卫国、反对民族压迫、维护国家民族的独立为主。当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的时候,爱国主义者必然投身于反压迫、反残暴、反迫害的行列中去。总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思想传统的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学提纲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爱国主义思想。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爱国主义是中华文明呈现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基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支柱。 一、民族自豪感与忧国报国意识的统一 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凝聚而成的。壮丽锦锈的大好河山, 孕育了华夏文明多民族国家, 幅员辽阔, 地大物博万里长城举世瞩目, 四大发明有口皆啤, 这都使中华 民族子孙后代为之自豪。历史证明, 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是历史锻造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也经常经受入侵的危难和种 种动乱的磨难。无论在太平盛世, 还是危。亡关头, 中华民族形成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从《周易·系辞下》的“作《易》者, 其忧患乎” , 提出“忧患”一词, 屈原“哀生民之多艰” , 曹操的“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 曹植的“捐躯赴国难, 视死归” , “闲居非吾志, 甘心赴国忧” ,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 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 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厉史责任感, 成为爱国主义的 基本精神, 成为保卫、振兴祖国的强大力量。特别到了近代, 我国由于封建制度腐朽, 经济技术落后, 世界列强入侵, 割地赔

款, 丧权辱国, 国家、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爱国志士心忧如焚。与忧患意识相一致, 中华民族也十分重视和强调报国意识。并把它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和人格是否高尚的重要试金石。“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内容, 也是对个人道德品质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这种“报国意识”已经凝聚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 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生长点。在中国历史上, 这种报国意识, 不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而且成为保卫民族独立、捍卫民族尊严、促进国家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它鼓舞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前赴后继。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中, 民族自豪感和忧国报国意识有机统一, 成为推动民族奋进、祖国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爱国与爱民的统一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时期, 孟子就提出“民为贵, 君为轻, 社税次之”。他说“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尚书·五子之歌》。讲“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封建社会的开明统治者把社樱与民众比作舟与水的关系, 认为水可载舟, 亦可覆舟。得民心者, 得天下失民心者, 失天下。得民者昌, 失民者亡。 1·三、修身做人与治国安邦的统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能不能跟进历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个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我们的民族精神。现阶段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祖国,是多么神圣而亲切的字眼,热爱祖国,又是多么崇高而又圣洁的感情。在孩提时期,正当幼儿对言语、对形象、对世界的认识特别敏感的时期,老师把祖国的尊严,民族的气节,祖辈的光荣历史,随着教学沁入幼儿稚嫩的心田里,必然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并发生深远的影响,犹如把种子播到田地,会萌发,发根一般。一旦他们长大后,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就会成为青少年的精神支柱,他们的道德情感、个性品质,都会随之得到健康的发展,他们才有可能从一个爱国者、成为共产主义者。 幼儿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陈鹤琴先生认为教育首先要教人做人。他说:"小时候有爱人的行为,到了成年也就会爱人民、爱祖国。”对幼儿实施爱国主义启蒙教育,是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幼儿认知,情感的发展规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适合其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每位教师都应该有主人翁精神,应该把塑造人,培养人,教育人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师魂…… 德国有位教育家,在《有关教师的教学规则》中谈到“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发人呢?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机才能产生生机。”事实上也是如此,教师的情感对幼儿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应以教师对祖国强烈爱的火种去点燃孩子心灵中热爱祖国的火花。

中国传统文化敬业精神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敬业精神研究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传统文化对调动员工在职场中的积极性、保持较为持久的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培养员工立足现实、从基础做起的意识它有利于培养员工刻苦勤奋、忘我奉献的态度;它有利于培养员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敬业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敬业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精华更多的体现在了中国人的性格及对待事物坚韧不屈的精神上,也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辩证精神的主线。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种文化精神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最早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如《尧典》里对先王“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功业的颂扬,《无逸》中对成王尽忠尽职的谆谆告诫。《公刘》、《生民》中描写的周部落诞生之初的创业艰难等。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并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 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于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天人合一”与“天人和谐”精神。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的“天人”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传统中国人试图辩证地认识人自身与其所在的宇宙自然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努力寻求对自我命运的主动掌握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思考与探索。天人合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们应该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由于农业耕种的需要,中国很早就有天文历算的发明,由此引发人与自然的学说。“天人和谐”精神即所谓“自然”精神,主要来源于道家学派。道家经典《老子》提出要“道法自然”,即如实地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而“道”是自然的。道家学派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辞海》、《辞源》中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对文化的论述。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 “文化”一词作为一个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经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 本文认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按照一般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各种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中断,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传统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 摘要: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 一种最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巩固起来的一种团结凝聚国家和民族,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基本的政治、道德和人生价值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引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汲取传统的爱国主义传统资源,通过在校园文化中加强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不断拓展校园文化的内容,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些途径,能够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形成牢固的爱国情感。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及其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 1.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意义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不断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塑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进入新时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世界交往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经受着更大的考验。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因应时代变化而主动而为的现实需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校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处的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环境,再加上他们自身独有的心理特点,因此,加强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一论断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大学生为祖国的发展壮大和民族的振兴而共同奋斗。 2.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齐家则是指小环境的“和”,也是自己与身边环境的“和”,有内心的平衡来影响并带动小环境的平衡。治国则更大一层次,而最终的平天下则是最高的平衡境界:由内及外、循序渐进的来逐步完成自身的平衡直至自身与外界的平衡。许多国学大家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不敢苟同,诸如自强不息、忠孝传家等等精神在我看来是中国人追求“和”的体现。所以我认为“和”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精神与精粹。围绕“和”这一核心才衍生出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德,然后被放射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流传至今。这个“和”字所体现出的思想包括了“天人合一”、

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爱国主义思 想。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爱国主义是中华文明呈现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基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支柱。 一、民族自豪感与忧国报国意识的统一 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凝聚而成的。壮丽锦锈的大好河山, 孕育了华夏文明多民族国家, 幅员辽阔, 地大物博万里长城举世瞩目, 四大发明有口皆啤, 这都使中华民族子孙后代为之自豪。历史证明, 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是历史锻造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也经常经受入侵的危难和种 种动乱的磨难。无论在太平盛世, 还是危。亡关头, 中华民族形成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从《周易· 系辞下》的“ 作《易》者, 其忧患乎” , 提出“ 忧患”一词, 屈原“ 哀生民之多艰” , 曹操的“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 曹植的“ 捐躯赴国难, 视死归” , “ 闲居非吾志, 甘心赴国忧” , 杜甫的“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 到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 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这

种忧患意识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厉史责任感, 成为爱国主义的基本精神, 成为保卫、振兴祖国的强大力量。特别到了近代, 我国由于封建制度腐朽, 经济技术落后, 世界列强入侵, 割地赔款, 丧权辱国, 国家、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爱国志士心忧如焚。与忧患意识相一致, 中华民族也十分重视和强调报国意识。并把它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和人格是否高尚的重要试金石。“ 位卑未敢忘忧国”“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内容, 也是对个人道德品质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这种“ 报国意识”已经凝聚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 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生长点。在中国历史上, 这种报国意识, 不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而且成为保卫民族独立、捍卫民族尊严、促进国家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它鼓舞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前赴后继。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中, 民族自豪感和忧国报国意识有机统一, 成为推动民族奋进、祖国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爱国与爱民的统一 “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时期, 孟子就提出“ 民为贵, 君为轻, 社税次之” 。他说“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尚书· 五子之歌》。讲“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封建社会的开明统治者把社樱与民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教育目的: 通过教育,提高官兵对爱国主义传统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官兵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育重点: 把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教育内容: 【名词解释】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及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的热爱,它集中体现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我军是一支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民军队,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激励全军官兵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就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一、热爱祖国是革命军人基本的政治觉悟 祖国,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字眼,也是一个多么庄严而神圣的概念。任何一支进步的军队,一个真正的军人,总是把热爱祖国当作自己最高尚的品格,把保卫祖国当作最

神圣的职责。 之所以如此,是由军队本身的特殊职能所决定。恩格斯指出:“军队是国家为了进攻或防御而维持的有组织的武装集团。”自古以来,人们都把忠于祖国、保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抵御外敌侵略、保障人民安全看成是军队的天职,并且以此作为重要尺度来评价军人行为的道德水平,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虽把当兵卫国作为自己的特权,但在面临大规模入侵时,他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号召国人共同御敌。我国《诗经》中有一首《秦风·无衣》:“岂曰无无衣?与子同袍。王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反映了当时中原的军队与人民在同西戎作战时,同仇敌忾的大无畏精神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把忠君报国作为军队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爱国、卫国成为军人必须恪守的道德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爱国、卫国也是军队的基本准则之一,资产阶级军事家拿破仑就特别要求军队要有爱国情绪与民族光荣感,严禁将防区献与敌人的倒戈叛国行为,违反者必处极刑。可见,尽管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里有着强烈的阶级性,但要求军队和军人必须爱国,卫国则是一致的,对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在新的历史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教案

在新的历史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 义传统教案 课文题解课文是一篇严肃的政论文,它节选自江**同志1990年5月4日在首都青年纪 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是这个讲话中的第 一部分。课文的篇名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课文阐明了三个问题:什么是爱 国主义传统;为什么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这三个问题,最重要的自然是第三个问题,因为第一、第二 个问题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新时期爱国主义有哪些特征这些问题,许多人特别是青年学生们并非都清清楚楚, 作者理所当然地把重点放在论述第三个问题,这是很有针对性的。课文简析课文的标题显示了作者的观点,提出了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正文可分为三 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分析爱国主义的重大作用,说明为什么要继承和发 扬爱国主义传统。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

析爱国主义和现阶段爱国主义的特征,说明 要继承和发扬什么样的爱国主义传统。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从三个方面阐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继承和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第一、二部分是分析问题,第三部分是解决问题,体现了作 者周密的论述思路。特点提示课文大量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文章先引用高度概括的事实材料,再作中肯的恰如其分的分析,有力地证明了观点。这样论证,则和文章本 身的历史高度和现实高度分不开,与它指导全局的严肃计划性一分不开。《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是一篇严肃的政论,所谈的又是“爱国 主义”的重大论题,因此在语言表达上多用严密、准确的长句,这就使整篇文章 更显得气势雄伟,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这篇议论文是江**同志在一次报告会 上的讲话,因而议论时能处处顾及特定的听众对象,有的放矢,针对人们普遍关 心而又急待解决的问题作翔实的分析,明确导向,这更是该篇课文的鲜明特点。问题思考文章为什么花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

传统文化与学校诚信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嘉兴高级中学薛万霖王永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其中“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规范、道德的基石,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 一、用传统文化解读诚信 《说文解字》对诚信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前者却是“从言成声”而后者则是“从人从言,会意”。其中如果说前者是自信的话,那么后者便是他信、为他人所相信或信任。由此可见,所谓“诚信”其实乃是两个词并分别包含着对己与人、或我与人两个面相上的要求,即对己曰诚,对人曰信。诚信就是要诚实、诚恳,就是真实不欺,开心见诚。韩非子曰:“巧诈不如拙诚”;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屈原说:“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宋代程颐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诚信就是要言行一致。韩非说:“内外相应,言行相称。”墨翟说:“言不信者行不果”诚信就是要守信、有信。“孔子云:“诚者,乃做人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刘向说:“人背信则名不达。”晋朝隐士畅泉说:“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朱熹说:“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诚信就是要“真”,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诚,是中国文化的“魂”,是国人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如神,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只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成为圣贤们体察天意,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诚实在内的“诚”看作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基础和各种善行的开端。程颐更为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其见解入木三分。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左传·文公四年》中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之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爱国精神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爱国精神 我的心中深深烙印着无数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无数的先贤一直以自己的可贵精神,展现出自己的傲岸风范。吟诵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咏叹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吼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还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面对敌人的枪口,从容就义的瞿秋白,渣滓洞里坚贞不屈,慷慨赴死的江姐,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是我们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不屈的灵魂,他们身上流淌着我们炎黄子孙可贵的民族精神。 我的眼中,此时此刻,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又一次登上了奥运领奖台。可是,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她们在郎平的出色指导下,一次次从失败走向成功。中国女排就是靠强烈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手,顽强拼搏,才把曾经三次问鼎奥运冠军的巴西队踩在脚下,再次走向排坛之巅。女排精神就是当代中国可贵的民族精神的经典呈现! 在我面前,现在有好多怀揣理想的学子,他们大多数都是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像年少的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的周恩来一样,你们正在“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你们在最近举行的常青藤联盟学校月考中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为学校,为老师,为父母,也为自己赢得了荣光。可以说,你们的行动也是在弘扬民族精神,在培养着真正的爱国情怀,因为我们的民族就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民族,我们的民族就是一个奋发有为,笑傲世界的民族! 当然,我们的努力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一蹴而就。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落后就自暴自弃,一蹶不振。我们应该知道,只要我们努力了,进步了,就应该为自己点赞。即使我们努力了,暂时还没有取得进步,我们还仍然要继续努力学习,不辜负家长和老师的希望,不忘初心,志在远方。因为在我们民族精神中有着赫然醒目的八个大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我们的民族,强敌压境,无所畏惧,屡败屡战,顽强奋战,我们作为华夏儿女,在学习中,遇到了一点困难,算得了什么! 让我们在国旗下庄严承诺: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去攻克工作中学习中的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黄慧君

试论中国人的爱国主义

试论中国人的爱国主义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所涵盖的内容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但不论世事怎样变迁,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关键词】中国人、爱国主义、弘扬 【作者简介】 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1]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爱国主义的旗帜一直是鼓舞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们理应深刻地总结爱国主义的历史经验,正确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确地认识我们每一个人对中国的责任,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中华民族不仅以勤劳、勇敢、智慧、纯朴著称于世,而且自古就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这种爱国主义的传统不仅表现为对自己祖国的国土、历史文明、和人民具有深厚的感情,更重要地表现为把个人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独立自由、繁荣昌盛而英勇奋斗,甚至牺牲性命。 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突出地表现在反抗民族压迫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民族及其政权遭到外来民族压迫时,都涌现了许多本民族的爱国英雄。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2],是早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力主改革楚国的弊政,联齐抗秦,进而统一全中国,后遭谗被流放,“虽九死其尤未悔”,终日忧国忧民,写下了《离骚》等爱国诗篇,但最终因亡国而投汨罗江自杀。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为中国人民所尊崇,至今在每年的端午节,仍用吃粽子、划龙舟等活动来纪念他。除此之外,秦汉统一以后,汉代抗击匈奴的斗争;唐代击退突厥、吐蕃等部族的入侵;南宋对蒙古族压迫的抗击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到了近代,在外敌入侵面前,中国的有为青年团结一致,奋起反抗,自觉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肩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责任,直至彻底战胜侵略者,坚决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毋庸置疑,从古到今,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时代价值。爱国主义是人民对自己故土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3]。此外,它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爱国主义在推动祖国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望过往历史,我们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可否认的差距,成绩使我们为祖国自豪,差距使我们为祖国奋发。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面对我国钓鱼岛、南海问题和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状况,如果没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没有热爱祖国、建没祖国的责任与热忱,我们便只能滞步不前,落后于世界,任人宰割,甚而再次成为附庸。更重要的是,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只有继承并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发展社会主义,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拓进取,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做忠诚的爱国者

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

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爱国主义思想。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爱国主 义是中华文明呈现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基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 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支柱。 一、民族自豪感与忧国报国意识的统一 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凝聚而成 的。壮丽锦锈的大好河山, 孕育了华夏文明多民族国家, 幅员 辽阔, 地大物博万里长城举世瞩目, 四大发明有口皆啤, 这都 使中华民族子孙后代为之自豪。历史证明, 中华民族有自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是历 史锻造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也经常经受入侵的危难和种 种动乱的磨难。无论在太平盛世, 还是危。亡关头, 中华民族 形成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从《周易·系辞下》的“作《易》者, 其忧患乎” , 提出“忧患”一词, 屈原“哀生民之多艰” , 曹操的“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 曹植的“捐躯赴国难, 视死归” , “闲居非吾志, 甘心赴国忧” ,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 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 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 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厉史责任感, 成为爱国主义的基本精神, 成为保卫、振兴祖国的强大力量。特别到了近代, 我国由于封 建制度腐朽, 经济技术落后, 世界列强入侵, 割地赔款, 丧权

辱国, 国家、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爱国志士心忧如焚。与忧患 意识相一致, 中华民族也十分重视和强调报国意识。并把它作 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和人格是否高尚的重要试金石。“位卑未敢 忘忧国”“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内容, 也是对个人道德品质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华民族长期 形成的这种“报国意识”已经凝聚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 成 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生长点。在中国历史上, 这种报国意识, 不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而且成 为保卫民族独立、扞卫民族尊严、促进国家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它鼓舞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前赴后继。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中, 民族自豪感和忧国报国意识 有机统一, 成为推动民族奋进、祖国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爱国与爱民的统一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组成部分。早在春 秋时期, 孟子就提出“民为贵, 君为轻, 社税次之”。他说“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 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尚书·五子之歌》。讲“民为 邦本, 本固邦宁”。封建社会的开明统治者把社樱与民众比作 舟与水的关系, 认为水可载舟, 亦可覆舟。得民心者, 得天下 失民心者, 失天下。得民者昌, 失民者亡。 1·三、修身做人与治国安邦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一自强不息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做出明确的的表述的是《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学说的核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贵和持中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传统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中国传统贵和持中的思想表现在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比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持中就是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三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涵是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该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协调。 四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有两层旨意:一是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体现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格肯定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轻神重人的根本态度;二是在人民与统治者的关系上“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社会观和朴素民主观。 五以义为上 追求义利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思想。“义”代表了仁义道德,“利”代表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物质利益。首先,在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要顾全大局。其次,对物质利益的获取要在社会道义和规范的约束下有秩序的进行。最后,要把社会来的财富,在反馈到社会中去。 六礼治精神 礼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首要准则,社会中人们的各种关系都要靠礼来理顺,处理各种事情和判断是非都要以礼为准则。包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其中忠、孝、悌、仁、善为五伦关系的准则。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 七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当今的提法,在古代传统上变现为一种知行合一的知行观。就是知识一定要跟行为相联系,知来自于行,反过来要指导行。表现出我们中国哲学重视实践、关怀现实的问题。八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思想在辩证思维上是最丰富、起步最早的。一个是老子为代表的贵柔辩证法、另外就是孙子的辩证法。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跟中国哲学的传统辩证法,完全可以融会贯通。 九内在超越 这是中国传统对于价值问题的一个基本态度,变现为修己安人。中国哲学中人性就有自我完善的可能。也就是“人性善”。人性善就是对人自我完善的可能性的理论前提。人有善根,把善根变成实际的善心需要向内修,回归本性。 十有容乃大 中国传统文化海乃百川、有容乃大。表现为接受异族文化,没有文化上的障碍,对待外来文化兼容并包、求同存异。在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吸纳融合占据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精神?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决不是简单的复古。我们需要的,是要从上万年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中,认取那些穿越时空、恒久生辉的伟大精神,并在21世纪的今天努力实践和弘扬这些精神。 包容博大的精神。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今天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国文化开放兼容的一个具体体现。印度佛教来到中国,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印度人释迦牟尼简直加入了中国国籍。近当代中国对西方思想的欢迎,中国成了西方思想的试验田,也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开放精神的体现。当然,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 天下大同的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互相的对抗或欺凌弱小。今天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体现。历史上强大的中国,没有主动侵犯小国。中国版图的扩大,是在回击当时的外族侵略以及外族文化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结果。强大的明朝派遣郑和下西洋,给各国送去的是丝绸、瓷器等各种物品。今天西方某些人的“中国威胁论”,实际上是他们以西方对抗和竞争性的思维、以自己爱好侵略的历史来揣度以和谐大同为核心特色的中华文化的表现。 中庸的精神。中庸不是当好好先生,而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恰到好处,是一种“黄金分割”的大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智、仁、勇”的结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强调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就是中庸。“随心所欲”但是“不逾矩”,就是中庸。中庸也意味着虽然能力智慧优胜但是心态平实谦虚,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人可以发明火药,但是不用来制造武器,这就是中庸和平的精神。“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中庸,“高高山顶立,

论爱国主义传统意义

论爱国传统意义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爱国主义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而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时代主题。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用爱国主义武装广大青年学生,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当代意义 爱国主义是一个古老而弥新的课题。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爱国主义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而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时代主题。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用爱国主义武装广大青年学生,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一)爱国主义的含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国家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二)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传统包含了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抵御外辱。所以要求我们严格做到以下几点:1、热爱祖国的大红河山。2、热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4、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当代的爱国主义内容 当代爱国主义是对中华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为: 第一,热爱祖国。热爱祖国首先表现为对于祖国这块国土的热爱;表现为人们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第二,建设祖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主义的实践目标,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