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3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4页) - 参考答案(1)
- 格式:pdf
- 大小:330.65 KB
- 文档页数:5
【精品】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讲座★☆高中语文必修3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班级:姓名: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第三单元的文言字词。
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
......,不懂之处做出标志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高中必修3课内文言文挖孔训练答案版(4页)-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语文必修3课内文言文挖孔训练班级:姓名: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第三单元的文言字词。
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做出标志.....。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就)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到)河内;河东凶亦.(也)然.(这样)。
察.(考察,了解)邻国之政,无如..(没有像……)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更)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喜欢)战,请以.(用)战喻。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兵刃既接,弃甲曳.(拖着)兵而走.(逃跑),或.(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凭)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只是,不过)不百步耳,是.(这)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违背,违反)农时.(季节),谷不可胜.(尽,完)食也。
数.(密)罟.(网)不入洿.(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这)使民养.(供养)生丧.(办丧事)死无憾.(遗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种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穿)帛矣。
鸡豚.(小猪)狗彘.(猪)之畜,无.(通“毋”,不要)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几)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认真地举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颁.(通“斑”)白者不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狗彘食.(吃)人食而不知检.(约束,制止),涂.(通“途”,道路)有饿莩.(饿死,饿死的人)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则曰:‘非我2也,岁.(年成)也。
高中语文选必下《蜀道难》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挖空训练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二、理解性默写1.【2016年课标Ⅱ卷】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1.【2019全国I卷真题】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2.【2021年新高考2卷真题】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写剑阁的险要,告诫人们警惕战乱。
3.李白的《蜀道难》中,通过神话传说写出蜀国有着久远的历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三情景默写训练答案1、“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2.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由高到低,写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运用侧面烘托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把行人艰难步履、惶恐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6.《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7.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8.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用比喻描绘音乐,以声写声,兼有以形写声,如大小弦合奏(乐声粗重特点与乐声轻细特点、急切而愉悦情调):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旋律先“滑” (婉转流畅)后“涩(乐声冷涩):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冷涩”到“凝绝”,“声渐歇”,余音袅袅、余意无穷: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旋律推向高潮(激越雄壮、热烈紧张):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音乐戛然而止: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乐曲终止,听众沉浸在回味无穷的境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0、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1.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2、与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之意相近的两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13.杜鹃因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
寡人之于国也();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hào))之,)接,è)()),)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1]曰:)))也。
”),)))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丧(sāng)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yì)(活用:ù)(句式:()其时,)颁(通假:)。
七十者衣帛食àng)(活用:)者,未之有也。
piǎo)()而);人死,则曰:‘非我也,))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树.之以桑 D.谨.庠序之教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尽心..焉耳矣 B.弃甲曳兵而走.C.然而..丧死无憾也..不王者,未之有也D.是使民养生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B.王好战,请以战喻.喻:做比喻。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得罪。
4.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B.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 选出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 河内凶,“河内”指黄河以北。
B. 谨庠序之教,“庠”、“序”都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C. 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指尊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三、高考链接,词义辨析(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1. 2.3..4.5. 6.7. 8.(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1.3. 4.5. 6.7. 8.9.())寒于水。
)活用:()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则直,)))则利,君子()而活用:))()行无过矣。
2020~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3《鸿门宴》(其一)挖空训练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weì(省略)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shuì)( )项羽曰:“沛公居山东(古今异义)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省略)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 )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通“拒”,把守)关,毋内(通“”,)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dāng )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通“”,)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今异义,),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偏义复词,义在“”)与非常(古今异义,)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通“”)自来谢()项王。
高中语文必修3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3)班级: 姓名: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第三单元的文言字词。
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做出标.......记.。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 )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 ),则.( )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 )河内;河东凶亦.( )然.( )。
察.( )邻国之政,无如..( )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 )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 )战,请以.( )战喻。
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 )兵而走.( ),或.( )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 )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 )不百步耳,是.( )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 )农时.( ),谷不可胜.( )食也。
数.( )罟.( )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 )使民养.( )生丧.( )死无憾.( )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鸡豚.( )狗彘.( )之畜,无.( )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 )白者不负.( )戴.( )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 )人食而不知检.( ),涂.( )有饿莩.( )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 )也。
’是.(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 )岁,斯.( )天下之民至.( )焉。
” 劝学 《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 )蓝,而.( )青于.( )蓝;冰,水为.( )之,而.( )寒于水。
高三艺术班课内文言文复习---挖空练习卷一、劝学《荀子》答案:已:停止;中:符合;:同“煣”,用火烘木,使它弯曲;曲:弯曲;虽:即使;有:通“又”;槁:枯;暴:晒;挺:直;砺:磨刀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跂:提起脚后跟;疾:强;彰:明显,显著;利足:善于奔走;致:到达;水:游泳;绝:横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焉:于此\句末语气词;得:获得、得到;无以:没有用来;舍:放弃;锲:刻;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躁:不专心、浮躁。
二、《师说》答案: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同“授”,传授;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闻:知道,懂得;固:本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犹且:尚且,还;益:更加;所以:……的原因;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约,大概;惑:糊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不知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请教老师,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族:类;不齿:不值得提起,看不起;乃:副词,竟;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徒:同一类的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过,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
嘉:赞美,赞许;贻:赠送三、《赤壁赋》答案:第1段:①属(劝请) ②横( 笼罩,覆盖) ③纵( 放任)④如( 往) ⑤凌( 越过) ⑥万顷( 广阔的江面)⑦冯( 同“凭”,乘) ⑧虚( 太空) ⑨御( 驾)⑩羽化( 飞升成仙)第2段:①扣( 敲) ②溯( 逆流而上) ③渺渺( 悠远的样子 )④倚( 循,依) ⑤和( 同声相应,唱和) ⑥袅袅( 形容声音婉转悠长)⑦缕( 细丝)第3段:①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②危坐( 端坐) ③缪( 同“缭”,盘绕、围绕)④方( 当) ⑤舳舻( 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⑥酾酒( 斟酒)⑦固( 本来) ⑧骤( 一下子,很轻易地) ⑨遗响( 余音,指箫声)第4段:①斯(此,这里指水) ②盈( 满) ③虚( 缺) ④卒( 终究) ⑤消长( 消减和增长) ⑥曾( 竟,竟然) ⑦苟( 如果) ⑧虽( 即使) ⑨适(享有)第5段:①更( 再) ②狼籍( 即“狼藉”,凌乱) ③相与( 互相) ④枕藉(枕着垫着) ⑤既( 已经)四、《鸿门宴》答案:沛公军(名作动,驻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挖空练习必修1一烛之武退秦师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他对晋国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晋军.(驻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如今情况紧急了才求助于你,这是我的过错啊)。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③夜缒.(用绳子把人或物往下送)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古义为出使的人)之往来,共.(通“供”,供给)其乏困...(古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义为缺少的东西),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怎么会满足呢)?既东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通“悦”,高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古义为那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以乱易.(替代)整,不武。
吾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还也。
”亦去.(离开)之。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鄙①越国以鄙.远(动词,做边邑,以……为边邑)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形容词,见识短浅)③蜀之鄙.有二僧(名词,边境,边邑)2.封①既东封.郑(动词,使……成为疆界)②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动词,划定)3.与①秦伯说,与.郑人盟(介词,和)②失其所与.,不知(动词,结交,亲附)4.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动词,没有,表否定的假设或条件)②则名微.而寡众(形容词,细小、细微)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5.焉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它)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此)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3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第三单元的文言字词。
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做出标志。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高中语文必修3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班级:姓名:(学生版要根据教师版修改)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第三单元的文言字词。
请解释加点的字.......,注意......,翻译划线的句子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
......,不懂之处做出标志江阳酒客温馨提示:解读有些不准确,请自行修改。
另,请您补充《琵琶行》的对应挖空训练。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对)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就)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到)河内;河东凶亦.(也)然.(这样)。
察.(考察)邻国之政,无如..(没有像)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更,更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喜欢)战,请以.(用)战喻。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响战鼓。
鼓,动词。
之,衬音)兵刃既接,弃甲曳.(拖着)兵而走.(逃跑),或.(有的)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凭借)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只是,只不过)不百步耳,是.(这)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耽误)农时.(季节),谷不可胜.(尽)食也。
数.(密)罟.(网)不入洿.(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这)使民养.(供养)生(活着的人)丧.(为……办丧事)死无憾.(遗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种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穿)帛矣。
鸡豚.(小猪)狗彘.(猪)之畜,无.(通“毋”,不要)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几)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认真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谨,形容词作动词。
认真兴办。
),颁.(通“斑”)白者不负.(背负)戴.(头顶)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狗彘食.(吃)人食而不知检.(约束),涂.(通“途”,道路)有饿莩.(通“殍”,饿死)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年成)也。
’是.(这,这种说法)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归罪归咎)岁,斯.(则,那么)天下之民至.(到,归顺)焉。
”9.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形成,凝结)之,而.(却)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绳。
輮.(通“煣”,使弯曲)以为..(把它做成)轮,其曲.(弯度)中规.(圆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又晒干,不会再挺直,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
故.(所以)木受绳则直,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表递进)日.(每天)参省..(检查反省)乎.(相当于“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而且)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之.(的)所学也;吾尝.(曾经)跂.(提起脚后跟)而.(表修饰)望矣,不如登高之.(的)博见也。
登高而(表修饰)招,臂非加长也,而.(但)见者远;顺风而.(表修饰)呼,声非加疾.(强,大)也,而闻者彰。
假.(借助)舆马者,非利足..(脚步快)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兼词);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品德,智慧自然就获得了,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
而,表承接,就。
焉,句末语气词)。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累每一小步,没有到达千里的办法。
不能远达千里——这是意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为一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
而,表假设,不译);锲而(表假设,不译)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上.(向上)食埃土,下.(向下)饮黄泉,用心一.(专一)也。
蟹六跪而.(表并列)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容身,这是它用心浮躁)。
10.过.(指出过失)秦论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
即吞并天下的意图。
四句分开翻译符合直译的要求。
四句合并译为一句,是意译的做法)。
当是时也(在那时候),商君佐之,内(对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对外)连衡而斗.(使……争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表修饰)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死),惠文、武、昭襄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南取汉中,西举.(攻取)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集会结盟)而谋弱.(削弱,使动)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订立合纵盟约,互相结交成为一体)。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以合纵之约破秦的连横之策。
离,使离散),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这类人)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这类人)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这类人)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敲,攻击)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迎接,指迎战)敌,九国之师,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而不敢进。
秦无亡(失)矢遗(失)镞之费(消耗),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亡逐北(追赶溃败的军队),伏(倒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盾牌);因利乘便(凭借有力形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举起,挥舞)长策.(马鞭子)而御.(驾驭,统治)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执敲扑..(泛指各种刑具)而鞭笞(抽打,鞭打)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低着头,颈上系绳,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置)。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却.(击退,使动)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仇。
怨,仇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各学派的著作),以愚黔首..(秦代对老百姓的贱称);隳.(毁坏)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武器),聚之咸阳,销锋镝(销毁兵刃和箭头),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削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认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呵问过往行人是谁,..(可靠的大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盘问行人)。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金城..(坚固的城池)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命题:以下解读不符合文意的一项B收回天下的士兵聚集到咸阳——“兵”理解解释错误】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形容家里贫..(不同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然陈涉瓮牖绳枢穷)之子,氓隶..(平..(农村村民、奴隶)之人,而迁徙之徒....(被征发戍边的人)也;才能不及中人常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田..(置身于)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间小路,代指田野)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举起)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山东..(崤山以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变小变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谪戍..(被征发戍守边远地区)之众,非抗.(匹敌、相当)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先前)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一比长短大小),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凭借)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
序,使依次序排列。
朝,使朝拜),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个戍卒发难就毁坏了天子七庙,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11.师说韩愈古之学者..(用来……的)传道受.(通“授”,传授)..(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如果)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吾师.(学习)道也,夫庸.(岂、哪)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不分)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圣人)益(更加)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也,则.(却)耻.(以……为耻)师焉,惑.(糊涂)矣!彼(那些)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知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学..(小的方面学习)而大遗(大的方面放弃不学),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以……为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这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如此如此),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像。
相若,相似)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