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14.81 KB
- 文档页数:1
目录兰亭集序王羲之赤壁赋苏轼游褒禅山记王安石高中语文必修3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贾谊师说韩愈高中语文必修4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苏武传班固张衡传范晔高中语文必修5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滕王阁序王勃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高中语文必修1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班级:姓名: .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第二单元的文言字词。
请解释加点的字.......,注意活用和句......,翻译划线的句子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
......,不懂之处做出标志4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东道主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5 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2019高考:高中语文必修 1 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班级:姓名:(学生版要根据教师版修改)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第二单元的文言字词。
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做.出.标.志.。
江阳酒客温馨提示:解读有些不准确,请自行修改。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
晋军.(驻扎驻军)函陵,秦军.(驻扎驻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曰:“国危矣,若.(倘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 公从之。
辞曰:“臣之.(主谓之间)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表承接,才)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许之。
夜.(在夜里)缒而.(表修饰)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倘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介词,拿)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的边邑。
以,连词,表目的)君知其难也,焉.(为什么)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实力变雄厚,您秦国的实力就相对变得弱小了)若舍郑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之.(主谓之间)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况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表承接)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既东.(在东边)封郑,又欲肆.(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而,却)利晋,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订盟约,结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
子犯请击之。
必修1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题及答案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曰:“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取独)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连词,表承接,译成“才”“就”)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许之。
夜(在夜晚)缒而(表修饰,一说表承接)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拿)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把远地当成边邑)君知其难也,焉(何,为什么)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你们秦国的力量相对就削弱了)若舍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之(取独)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连词,表承接。
)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能让它满足呢)既东(在东方)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而)利晋,唯(希望)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订立盟约)。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是)还也。
”亦去(离开)之。
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向北)略(掠夺,夺取)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于是,就)请(请求)荆卿曰:“秦兵旦暮(早晚)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您,对对方的尊称),岂(怎么,哪里)可得哉?”荆卿曰:“微(没有)太子言,臣愿得谒(请求)之。
今行而无信(信物),则秦未可亲(亲近,接近)也。
高中语文必修 1 课内文言文挖孔训练班:姓名:明:本考的是第二元的文言字。
解加点的字,翻划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合教材的注和堂笔,用笔行正,不懂之做出志。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以 ( 因 ) 其无礼于 () 晋,且 ( 并且 ) 于楚也。
晋 ( 扎 ) 函陵,秦 ( .....扎 ) 氾南。
佚之狐言于 ( ) 伯曰:“国危矣,假设( 如果 ) 使之武秦君,() 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 取独 ) 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也已( 通“矣〞 ) 。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 才,一表修) 求子,是寡人之也( 是我的 ) 。
然 ( 然而 ) 亡,子亦有不利..焉 ( 啊 ) !〞之。
.夜 ( 在夜晚 ) 而 ( 表修,一表承接) 出,秦伯,曰:“秦、晋,既( 已 ) 知亡矣。
...假设 ( 如果 ) 亡而有益于君,敢以( 用,拿 ) 事。
越国以鄙,( 越国把地当成邑) 君知..其也,焉 ( 何,什么 ) 用亡以陪?之厚,君之薄也。
( 国的力雄厚了,你秦国的.力量相就削弱了) 假设舍以 ( 把⋯⋯作 ) 道主 ( 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 ( 取独 )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 予 ) 晋君矣,君焦、瑕,朝而( 表并列,不。
一..表折 ) 夕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之有?( 晋国,有什么能它足呢) 既 ( 在方 ).封,又欲肆 ( 延伸、) 其西封 ( 疆界 ) ,假设不 ( 侵 ) 秦,将焉 ( 哪里 ) 取之?秦以 ( 而 ) 利晋,.....唯 ( 希望 ) 君 ( 考 ) 之。
〞秦伯 ( 通“悦〞 ) ,与人盟 ( 立盟 ) 。
使杞子、逢、戍之,....乃( 于是,就 ) 。
.子犯之。
公曰:“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害)之,不仁;失其所与( 交,附.)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高中语文必修1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班级:姓名:(学生版要根据教师版修改)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第二单元的文言字词。
请解释加点的字.......,注意......,翻译划线的句子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
......,不懂之处做出标志江阳酒客温馨提示:解读有些不准确,请自行修改。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
晋军.(驻扎驻军)函陵,秦军.(驻扎驻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曰:“国危矣,若.(倘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主谓之间)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表承接,才)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许之。
夜.(在夜里)缒而.(表修饰)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倘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介词,拿)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的边邑。
以,连词,表目的)君知其难也,焉.(为什么)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实力变雄厚,您秦国的实力就相对变得弱小了)若舍郑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之.(主谓之间)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况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表承接)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既东.(在东边)封郑,又欲肆.(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而,却)利晋,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订盟约,结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假如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高中必修上册《师说》挖空训练附答案一、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古之学者..( )必有师( )。
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 )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 )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 )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 )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于师。
是故圣.( )益圣( ),愚( )益愚( )。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不向老师学习)焉,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
位卑.( )则足.( )羞,官盛.( )则近谀.( )。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 )师。
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二、文化常识积累,解释下列常识。
1、句读2、巫医3、六艺三、翻译下列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课内文言文挖孔训练说明:本练习考查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必修5的课内文言字词。
请解释加点....的字.......,注意活用和句式。
..,翻译划线的句子必修一4.烛之武退秦师挖空学生版晋侯、秦伯围郑,以.( )其无礼于.( )晋,且.( )贰于楚也。
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
佚之狐言于.( )郑伯曰:“国危矣,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式: )。
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在夜晚)缒而.( )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
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 )若舍郑以为...( ),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 )东道主君尝为.( )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 )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 ),若不阙.( )秦,将焉.( )取之?阙秦以.( )利晋,唯.( )君图.( )之。
”秦伯说.( ),与郑人盟.( )。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 )还也。
”亦去.( )之。
4.烛之武退秦师挖空教师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曰:“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取独)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缒而出之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东方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D.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答案:D.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越国以鄙远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敢以烦执事答案: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他是非常关心国家命运的人。
B.秦晋围郑,使郑国君臣忍辱负重,但郑国大夫烛之武却不顾个人安危,离间秦晋,最终使秦军撤退。
C.烛之武是一个有勇有谋、善于辞令的外交家。
D.本文通过叙述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表达了知恩图报的思想。
答案:D.本文通过叙述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表达了知恩图报的思想。
二、简答题4、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本文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就在这种危机时刻,烛之武被派往秦国游说,最终成功地说服秦王放弃了进攻郑国的故事。
文章刻画了烛之武这一形象,展现了他的胆识和才智,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同时,文章也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外交智慧和民族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为古代记叙散文,三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都是我国古代叙事散文的典范,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烛之武退秦师》是其中的第一篇,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这篇课文要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清除语言障碍,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章法作一些探究,并汲取语言营养,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语言。
2、教育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必修一课内文言文复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温故知新(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画线的句子)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二、词语小结(解释加点字的意思,虚词需要标出用法)1.封:①既东封.郑②肆其西封.2.军:①亮率诸军.攻祁山②晋军.函陵③万人为一军.3.阙:①不知天上宫阙.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辞:①不辞.劳苦②停数日,辞.去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5.鄙:①北蛮夷之鄙.人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6.微:①防微.杜渐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7.若: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若.入前为寿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8.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且焉.置土石④复驾言兮焉.求三、文意理解:请简要概括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必修1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答案烛之武退秦师晋侯和秦伯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不礼貌,同时也与楚国结怨。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向郑伯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让烛之武见到秦君,秦军就会撤退。
”郑伯听从了他的建议。
烛之武说:“我虽然年老,但也不如别人健壮了。
现在无能为力。
”郑伯说:“我不能早早地使用你,现在紧急需要你,这是我的过错。
但是如果郑国灭亡了,你也会受到损失。
”烛之武同意了。
在夜晚,烛之武潜出城去见秦伯,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将要灭亡了。
如果郑国的灭亡能够给你们带来好处,我愿意为你们效劳。
越国离我们很远,你知道这很困难,为什么要拿郑国来陪邻呢?邻国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你们秦国的力量也相对削弱了。
如果你们放弃郑国,作为东道主,允许行李往来,共同解决困难,你们也不会受到伤害。
而且你曾经向晋国赠送过焦、瑕,早上就赠送了,晚上就撤回了。
这是你们所知道的。
晋国永远不会满足。
既然已经在东方封锁了郑国,又想要扩大西方的领土,如果不侵犯秦国,还能从哪里得到呢?如果阻止秦国,就能让晋国受益。
希望你们考虑一下。
”秦伯同意了,与郑国人订立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然后撤军。
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攻打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赵国的所有领土,向北进军,掠夺土地,一直到燕国南界。
太子丹感到恐惧,于是请求荆轲说:“秦军早晚会渡过易水,那么即使我想长时间侍奉您,也无法做到了。
”荆轲回答说:“如果没有信物,行动就缺乏可信度,秦国不会接近我们。
现在,樊将军已经受到金千斤的收买,成为了秦国的人。
如果我们能够获得樊将军的首级,将燕国的督亢之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接见我,我就有办法回报太子了。
”太子丹说:“樊将军因为困境而归附于我,我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心伤害年长者的意愿,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公爵同意了他的请求,并离开了。
荆轲私见樊於期,向他表达了燕国的困境和自己的计划,希望能以樊於期的头颅献给秦王,以此换取燕国的安宁和自己的功名。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上册文言文挖空练习及名句默写《短歌行》(曹操)一、默写天地(横线上为易错书写,括号为需要解释的重点字词,句子后的括号需要翻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如朝露,去日苦多。
当以,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鹿鸣,食野之。
我有宾,鼓瑟吹。
明明如月,何时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度,()用相存。
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何枝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天下归心。
二、情境句默写1.《短歌行》中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
2.《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的句子:“,”。
3.《短歌行》中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的句子:“,”。
4.《短歌行》中比喻用人要“多多益善” 的句子:“,”。
5.《短歌行》中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的句子:“,,,”。
6.《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
7.《短歌行》中出自《管子·形解》,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
8.《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
三、同桌互评,自我校对,纠错识记《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一、默写天地(横线上为易错书写,括号为需要解释的重点字词,句子后的括号需要翻译。
)少无俗(),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鸟恋旧林,池鱼思故。
开荒南野际,守()归。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后,桃李堂前。
()远人村,墟里烟。
狗吠深中,鸡鸣树。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笼()里,复得自然。
二、情境句默写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2.《归园田居》中表现作者村落隐隐约约,天然的情趣的句子是:,。
3.《归园田居》中透过“,。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高中语文必修1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曰:?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取独)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公曰:?吾
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才,一说表修饰)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许之。
夜(在夜晚)缒而(表修饰,一说表承接)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拿)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把远地当成边邑)君知其难也,焉(何,为什么)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你们秦国的力量相对就削弱了)若舍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之(取独)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表并列,不译。
一说表转折)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能让它满
足呢)既东(在东方)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而)利晋,唯(希望)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订立盟约)。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是)还也。
?亦去(离开)之。
荆轲刺秦王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向北)略(掠夺,夺取)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于是,就)请(请求)荆卿曰:?秦兵旦暮(早晚)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
下(您,对对方的尊称),岂(怎么,哪里)可得哉??荆卿曰:?微(没有)太子言,臣愿得谒(请求)之。
今行而无信(信物),则秦未可亲(亲近,接近)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
万家。
诚(果真)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能?悦?)见臣,臣乃得有以(有什么拿来,有办法)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因为)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
之私,而伤长者(年长、德高之人,这里是对樊将军的尊称)之意,愿足下更(改变)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对待)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怎么办)??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眼泪)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只是,不过)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怎么样)??樊於期乃前(上前)曰:?为之奈何(怎样做呢,怎么办)??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好好地)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这样的话,那么)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被)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岂非,是否)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第 1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