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扁平人物”观的功能性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摘要】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对小说人物分析提出了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在小说中的运用,本文试用他本人在小说人物方面的文艺理论来解析他的杰作《霍华德庄园》中的人物创作。
【关键词】《霍华德庄园》扁平人物圆形人物人物模式一、引言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最初源自福斯特1926年至192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所做的一个题为“小说面面观”的系列讲座,后整理成书。
此书出版后,“深受西方文学艺术界的好评,并被誉为‘二十世纪分析小说艺术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人物方面的分析占据重要的篇章,是唯一被分为上、下两章的一个主题。
在第四章人物(下)中一开篇,福斯特说道:“人物必须适应创作的其他要求。
”因为在小说创作,“他(指作者)还是喜欢讲有关人的故事。
人物是按照作者的召唤出场的,但他们总是充满叛逆精神。
他们想过自己的生活,结果往往超越小说的主要设想,这些在创作中创造之物,竟常常同作品无法协调起来。
假如给他们以充分自由,这些人物准会四处冲撞,弄得整篇小说支离破碎;如果限制过严,他们又会以奄奄一息作为报复,使小说因内部衰竭而无法生存。
”(福斯特,1927,58)。
为解决这个问题,福斯特提出两个方法,第一种便是“对各类不同人物的运用”(福斯特,1927,59)。
而各类不同人物可以被分为两大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二、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是他对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
扁平人物是指那些被“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
(福斯特,1927,59)。
扁平人物会从头到尾坚持一种性格,作者给他赋予了一种鲜明的性格特征,他在作品中会保持一贯的作风。
针对一些作家和评论家强烈反对扁平人物的作风,福斯特为扁平人物辩解,提出在小说这一特定体裁中,扁平人物自有扁平人物的优点:“一大长处是容易辨认。
一个作家如果想竭尽全力去扣动读者的心扉,扁平人物对他是十分有用的”。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的人物理论摘要福斯特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批评家,其小说理论著作《小说面面观》分别从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以及节奏这七个方面展开来剖析小说特点。
本文主要从福斯特在这本著作中提出的“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来了解其小说理论。
关键词《小说面面观》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在论述人物时,福斯特通过人生的五件大事:出生、饮食、睡眠、爱情和死亡,对生活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考量和比较来凸显小说人物的特性。
首先小说人物具有真实性,因为小说能揭示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能透视在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的真实人物,当然只有对人物充分理解才能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福斯特认为,“当小说家对人物了如指掌时人物就显得真实”。
其次小说人物具有叛逆性,因为虽说小说中的人物是按照作者的安排出场的,但他们总是充满叛逆精神,他们经常“离开正道”、“无法控制”。
“如果给他们以充分自由,这些人物准会四处冲撞弄的整篇小说支离破碎。
如果限制过严,他们又会奄奄一息,作为报复使小说因内容衰竭而无法生存”。
因此小说家应该充分了解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并协调好人物关系,根据不同情况变换视角叙述,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并进入到作者的世界中去。
因此福斯特提出了在小说中要塑造不同的人物类型,即“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概念。
一、扁平人物在《小说面面观》中,福斯特将扁平人物定义为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被创造出来,可以用一个句子描述殆尽的人物形象,并指出:“假使超过一种因素,我们的弧线即趋向圆形。
”由于这种定义,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福斯特举了两个扁平人物的例子,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密考伯太太,她的所有性格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永远不会抛弃密考伯先生。
”再如《兰默摩尔的新娘》中的凯莱布·巴尔德斯通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必须隐瞒我主人家的贫困,哪怕是欺骗也在所不惜。
”其实这种类型的人物形象还有很多,如吝啬的阿尔巴贡,乐善好施、爱憎分明的匹克威克先生等等,他们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概括出来,都属于福斯特所说的扁平人物。
浅谈《印度之行》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内容摘要:本文以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为文本,用作者本人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面面观》中有关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理论解读小说中的主要的人物,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证明扁平人物在小说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以及在殖民主义的大环境下,书中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共同对推动小说“联结”主题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圆形人物扁平人物联结一.引言E.M.福斯特是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的自由人文主义小说家和散文家,他一生都在追求调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建立和谐的内在心灵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他最重要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的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联结”。
他关注帝国主义以及殖民主义对人性的影响,认为殖民主义的社会造成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心灵联结的壁垒,殖民者受到被殖民者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共同排斥。
在《印度之行》中,他将“联结”的思想运用于英帝国与殖民地关系这一更大的国际范围。
小说中的印度是一个充斥着偏见和对立的社会,尽管如此,作者依然用他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试图探索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联结”的可能性。
为了服务于这一主题,福斯特在小说中刻画了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有扁平人物也有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说法源于福斯特于1927年出版的论著《小说面面观》,论著中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有趣的区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他为了某个理念而生存,是容易被读者识别和记住的人物,有时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他们一成不变地存留在读者心目中,他们的性格固定不为环境所动,而各种不同的环境更显出他们性格的固定”。
扁平人物用一句话就可以描绘殆尽。
扁平人物多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辅助圆形人物(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他们有时又被称作“静态人物”。
而圆形人物是复杂的,多变的,难以预测的,他们也被称作“动态人物”,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多为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的价值作者:杨晓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5期摘要:“扁平人物”这个美学概念是由英国批评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
福斯特认为扁平人物的优点在于易于辨认、塑造和记忆,这是从作家和读者的角度来挖掘扁平人物的价值的。
本文将以《悲惨世界》中的沙威形象为例,从小说文本内部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扁平人物的价值关键词:扁平人物;小说三要素作者简介:杨晓颖,河北大学2012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圖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02“扁平人物”这个美学概念是由英国批评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
根据福斯特的定义,扁平人物具有性格元素单一固定的特点。
然而,福斯特并不完全否定扁形人物的价值:“扁平人物的好处之一在易于辨认……第二种好处在于他们易为读者所记忆,因为他们的性格固定不为环境所动;而各种不同的环境更显出他们性格的固定,甚至使他们在小说本身已经湮没无闻之后还能继续存在。
”[1]沙威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扁平人物形象,接下来本文将以沙威为例,分析扁平人物在文本中的作用,进而揭示扁平人物的价值。
一、扁平人物对社会环境的揭示熟悉《悲惨世界》的读者一定会对沙威冷酷无情的面目印象深刻。
“沙威不常笑,但笑时的形状是狰狞可怕的……郑重其事的沙威是猎犬,笑时的沙威是老虎……总之,一副凶恶的凌人气概。
”[2]除了面部表情狰狞之外,沙威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方是他的毫无人情味的性格:“这个人是由两种感情构成的:尊敬官府,仇视反叛……凡是在政府有一官半职的人,上自内阁大臣,下至乡村民警,对这些人他都有一种盲目的深厚信仰。
对曾经一度触犯法律的人他一概加以鄙视、嫉恨和厌恶。
他是走极端的,不承认有例外……自己的父亲越狱,他也会逮捕;自己的母亲潜逃,他也会告发。
他那样做了,还会自鸣得意,如同行了善事一般。
”[3]在沙威眼里,法律就是事实,法律就是最高的公平与最高的权威,法律和官府的尊严不容一丝一毫的侵犯,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事才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第三单元专项突破之扁平和圆形人物—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人物形象——扁平和圆形一、含义和特点英国现代小说家、批评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将小说中的人物分成两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性格简单、静止;圆形人物指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更类似于现实中的人,性格复杂且变化发展。
扁平人物:福斯特说:“17世纪时,扁平人物称为性格人物,在当下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圆形人物:“圆形人物变化莫测,如同生活一样叫人难以预测。
”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多面、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这类人物往往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性格轴心,又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性格层次。
二、不同:1.圆形人物性格是多面的,好比一个立方体,你会看到它有六个面,圆形人物就是这样,有许多不同的面呈现。
扁平人物是单面的,人物性格会单一些,作者在刻画的时候是为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其他的性格基本不会呈现。
2.圆形人物性格是矛盾对立的,现实中人物性格都是矛盾的,所谓善恶一念间,好人也会有选择恶的时候的。
扁平人物是单一的,好人永远完美无暇正义凛然,连偶尔的一点坏念头都不会有的;而坏人则是坏事干尽无所不为。
3.圆形人物性格是会变化的,人物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情节的发展,时间的流动,人物的性格会一起发生变化。
扁平人物性格是稳定不变的,纵使经过了那么多年,经过那么多事,人物自始而一。
三、作用1.圆形人物更加真实、立体、丰满——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和他人。
圆形人物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更能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更真实,更能打动人,更具有审美价值;让故事情节随人物而产生起伏变化,使读者在阅读中充满惊奇,充满期待;圆形人物性格的复杂多变,也让小说更真实,让小说的内涵更加丰富,艺术性也更强。
当然,圆形人物也常常让我们琢磨不透、难以概括。
2.扁平人物更加简单、抽象、典型——寄寓我们某种被放大了的情感。
对扁平人物旧的认识和新的理解关于扁平人物价值的探讨主要纠结通过性格来判断小说人物是否为扁平人物,其主要根究就在于小说人物性格特征的突出与否。
而本文要明确的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讨论小说人物划分的最终标准,而是探讨以性格划分出来的扁平人物的存在价值。
小说人物形态中“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或称“扁形人物”)的观点最初出现在英国小说评论家E·M福斯特的文学评论集《小说面面观》。
对于扁平人物,福斯特解释道:“扁平人物在十七世纪叫‘性格人物’,现在他们又是被称为类型或漫画人物。
在最纯粹的形式中,他们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被创造出来:假使超过一个因素,我们的弧形即趋向圆形。
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个句子描述殆尽。
”然而对于圆形人物,福斯特没有直接下定义,而是从圆形人物的特点着手隐含的告诉读者什么事圆形人物,他指出:“圆形人物必能够在令人信服的方式下给人以新奇之感。
如果他无法给人新奇,他就是扁平人物;如果他无法令人信服,他只是伪装的圆形人物。
圆形人物绝不刻板枯燥,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活泼的生命。
”对于圆扁形人物的价值,福斯特在文章中说道:“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扁平人物在成就上无法与圆形人物相提并论,而且只有在制造笑料上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自E·M福斯特提出圆形人物扁平人物的概念之后,并且断言圆形人物在美学上的成就要高于扁平人物后,理论界就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倾向,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认为一部作品中圆形人物的有无、数量的多少以及塑造的是否成功是评价这部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然而这种单纯依靠理论来否定扁平人物的价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根据福斯特所言,他们(扁平人物)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被创造出来。
我们可以判定,在福斯特的眼中,扁平人物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单纯理念的化身,即概念化的人物。
诸如远古神话中的英雄、依民心观念或宗教信条而制造出来的神魔鬼怪、写实形象中出现的作者观念的传声筒(即为我们所熟知的“席勒式”创作)、纯寓意小说;另一种则是特性人物或性格人物,即福斯特所言“类型或漫画人物”扁平人物性格单一、突出、鲜明,具有类型化的特点,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易于漫画化或抽象化的理想化,他们一出现,人们就能轻易地认出他们。
扁平人物艺术功能再反思作者:闫浩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5期摘要:爱·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扁平人物”、“圆形人物”的概念,并断言圆形人物在美学上的艺术成就高于扁平人物。
自此之后,理论界渐渐形成这样一种倾向,他们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
这种理论倾向体现了不同的文艺观,同时也反映了对文艺本质的不同见解。
在此,我们将对扁平人物的艺术功能进行综合论述,并结合不同的文艺观,对扁平人物的艺术功能进行再反思。
关键词:扁平人物;圆形人物;文学;生活;文艺本质中图分类号:I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05-03爱·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扁平人物”、“圆形人物”的概念。
“圆形人物”具有复杂的性格,能够表现生活的广度和丰度。
而“扁平人物”又被称作漫画人物或类型人物,是围绕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
他们性格单纯,自始至终变化不大,读者都易理解。
而且,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描述殆尽。
同时,爱·摩·福斯特在书中对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我们必须承认,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相匹敌的”。
在这里,爱·摩·福斯特就断言,圆形人物在美学上的成就高于扁平人物。
自此之后,文艺理论界就渐渐形成了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的理论倾向。
他们批判扁平人物缺乏性格内部的戏剧化冲突,认为扁平人物是将人物的某一品性推向了极致,这样就造成了性格单一化,违背生活,违背真实。
由于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有复杂性与深度,他们要求对现实做出如实的反映,对于人物塑造而言,自然就要将人物写得丰满,将人物进行如实的描写,全面的展开。
因此,他们在评价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把圆形人物的有无、多少、成功与否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而扁平人物则被他们视为无足轻重。
但是,这些理论在一些作品中有其合理性,但是在以成功塑造扁平人物著称的一些作品中,如莫里哀的《伪君子》,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乔治·桑的《安吉堡的矿工》,就显得困难了。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我们可以把人物分成两类: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形人物在17世纪被人叫作“体液性人物”,现在他们有时被称作“类型性人物”,有时又被称作“漫画式人物”。
这个类型里的那些性质最最纯粹的人物,是作者围绕着一个单独的概念或者素质创造出来的。
如果他们的言行表现出一个以上的概念或者素质的话,他们就会让人发现,其形象正处在朝圆形发展的那条曲线的起点。
真正的扁形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例如“我永远不会抛弃米考伯先生”,这就是米考伯太太。
她说她不会抛弃米考伯先生,她确实没有抛弃他——这句话把她一生的事迹全部概括出来了。
……扁形人物的一大优点是:不管他们在小说里的什么地方出现,都能让读者一眼就认出来——读者用的是感情之眼,不是用只会注意人物的姓名重复出现的那双视觉之眼。
在俄国小说里,难得出现扁形人物,他们一旦出现,就会对整部小说产生明显的好处。
小说家若能全力以赴一举而毕全功,那是一个方便的手段,而扁形人物就对他非常有用。
他们从来不需要作者重新介绍,从来不会逃之夭夭,从来不需要作者寻觅使之得以有所发展的时机,也不需为他们提供属于他们自个儿的情调,他们恍若预先定好了尺寸、炯炯发光的一个个小小的圆盘,像筹码一样,在茫茫的空间或者星辰之间,非常惬意地任人推来搡去。
扁形人物的第二个优点是:读者容易在事后把他们回想起来。
他们在读者的记忆里历久常新,因为他们并不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他们历经坎坷,却依然故我。
这一特征使读者回想起来深感宽慰。
而且,把这些扁形人物创造出来的那本小说,纵或会在读者的头脑里变得印象淡薄,这个特征却仍然会使那些人物本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留在读者的心里。
……我们全都向往永恒,即使世情练达之士也在所难免。
而对于那些天真纯朴的人来说,把一件艺术品创造出来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要使它永垂不朽。
我们都希望文学作品传诸后世,成为让人逃避现实的庇护之所,都希望作品里的人物历久常新、始终如一,于是扁形人物往往就得以大行其道。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摘要】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对小说人物分析提出了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在小说中的运用,本文试用他本人在小说人物方面的文艺理论来解析他的杰作《霍华德庄园》中的人物创作。
【关键词】《霍华德庄园》扁平人物圆形人物人物模式一、引言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最初源自福斯特1926年至192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所做的一个题为“小说面面观”的系列讲座,后整理成书。
此书出版后,“深受西方文学艺术界的好评,并被誉为‘二十世纪分析小说艺术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人物方面的分析占据重要的篇章,是唯一被分为上、下两章的一个主题。
在第四章人物(下)中一开篇,福斯特说道:“人物必须适应创作的其他要求。
”因为在小说创作,“他(指作者)还是喜欢讲有关人的故事。
人物是按照作者的召唤出场的,但他们总是充满叛逆精神。
他们想过自己的生活,结果往往超越小说的主要设想,这些在创作中创造之物,竟常常同作品无法协调起来。
假如给他们以充分自由,这些人物准会四处冲撞,弄得整篇小说支离破碎;如果限制过严,他们又会以奄奄一息作为报复,使小说因内部衰竭而无法生存。
”(福斯特,1927,58)。
为解决这个问题,福斯特提出两个方法,第一种便是“对各类不同人物的运用”(福斯特,1927,59)。
而各类不同人物可以被分为两大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二、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是他对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
扁平人物是指那些被“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
(福斯特,1927,59)。
扁平人物会从头到尾坚持一种性格,作者给他赋予了一种鲜明的性格特征,他在作品中会保持一贯的作风。
针对一些作家和评论家强烈反对扁平人物的作风,福斯特为扁平人物辩解,提出在小说这一特定体裁中,扁平人物自有扁平人物的优点:“一大长处是容易辨认。
一个作家如果想竭尽全力去扣动读者的心扉,扁平人物对他是十分有用的”。
福斯特“扁平人物”观的功能性价值
作者:宋铖铖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0期
摘要:人物性格单一化、类型化,形象表现夸张化、漫画化的叙事人物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具有极强的文本功能和存在价值。
英国小说理论家E·M·福斯特在其著作《小说面面观》中将这样的人物形象定义为“扁平人物”,相对于“圆形人物”而进行了深入独特的理论探讨,对叙事人物观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
关键词:“扁平人物”;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功能性价值
作者简介:宋铖铖,女(1988.8.16-),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0-01
“扁平人物”是作家按照一个单纯的意念或特征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具有单一性、固定性、夸张化和漫画化的特点。
这类人物通常是作家为了表达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性格特征而刻意创作出来,或者是小说文本中为叙事服务的具有某种功能的人物类型。
一、文本功能价值
扁平人物性格单一固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服务于情节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保证小说按照作家的意图去经营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扁平人物亦是一种“功能性”人物,申丹在《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中说:“叙述学的人物观为‘功能性’的。
这种人物观与传统批评中‘心理性’的人物观形成了鲜明对照。
……‘功能性’的人物观将人物视为从属于情节或行动的‘行动者’。
情节是首要的,人物是次要的,人物的作用仅仅在于推动情节的发展。
”[1]例如荒诞派作品中的人物具有深刻扁平特征,反而增加了戏剧自身的审美力量和哲理意味。
“功能性人物”是在作品叙事中起调节、控制作用的人物形象,“根据叙事文学作品中,行动元结构是个体性行为的组织方式,还是群体性行为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功能性人物的具体类型,这样可以将功能性人物细分为人物关系中的功能性人物以及情节结构中的功能性人物。
……人物在人物关系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叙事集体行为的组织方式,同时也制约着叙事意象的形成和叙述情节的发展。
通过对于叙事作品中人物功能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解读出叙事作品中深层意味。
”[2]情节结构中的功能性人物,是对作品有直接影响的人物,可以推进或者延缓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使故事朝着特定的轨迹演进。
作为个体,这类人物的行
为举止满足故事发展的需要,是小说家牵制文本叙事结构的重要手段。
而这类人物大部分都体现出一种“扁平人物”的特征,有时只在作品中出现一个瞬间,起某种特定的作用,往往一笔带过,难以有复杂动态的面貌,而呈现出单一静止的状态。
“过场式人物”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对象,指小说中那些看似可有可无、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小人物,一般是作者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烘托气氛、衬托主要人物及关键的次要人物而创造出来的。
虽然其出现之时短暂的一刹那,有时甚至是一群旁观者,但是仍然是小说情节中的必备组成,影响场面氛围和艺术感染力。
二、艺术审美价值
作家多使用夸张化和变形化的手段,使“扁平人物”远离现实生活真实的模样。
虽然从文学创作手法上来说,扁平人物不像圆形人物那样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但是这种单一突出的表现,也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特色。
另外,从小说整体来看,人物与情节、主题的相互配合使得作品完美和谐,当小说的人物与主题、情节、结构相融合时,不同的人物都能绽放出不同的独一无二的光彩。
例如在狄更斯的小说世界里,人物形象一般都具有某种突出的性格特性,举手投足之间都将现实中的特定场景独树一帜地表现了出来,“我们对于十九世纪中叶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认识,是狄更斯给我们的。
他使这个时代的一切变得历历可见,并且赋予了它我们凭之以识别这个社会的标志。
作为两个形容词,‘维多利亚的’和‘狄更斯的’几乎是同义词。
”
另外,一系列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扁平人物”所具有的荒诞性、夸张性、怪异性、变形性的特点,是其文学追求的必要艺术方式,怪诞滑稽的艺术魅力,只有“扁平人物”才便于勾勒。
三、结语
随着文学叙事理论的深化,文学界对“人物”在叙事性作品中的功能价值和存在方式,逐渐表现出一种开放性的态度,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审美评判趋向于多样化、多元化,而非限于前代经典叙事形象所追求的典型性、真实性、复杂性及丰富性。
人物形象作为构成小说文本的因素之一,与文本主题、创作者的思想意念,情节结构,或叙事风格都息息相关,而非可以脱离于文本,独立存在的,决定作品功过是非的唯一关键。
在当今文学创作和艺术实践日趋丰富的语境下,“扁平人物”的概念内涵和文学价值将继续演绎新的光彩,使得这类人物形象依旧值得期待。
注释:
[1]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2]刘为钦《人物的类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参考文献:
[1][英]E·M·福斯特著,苏炳文译.《小说面面观》[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2]申丹著.《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刘为钦.《人物的类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