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结构及要素的生态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67
景观结构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而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至关重要。
景观结构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景观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规划和管理景观提供科学依据。
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空间的构成,通常包括景观元素的类型、数量、分布、形状和大小等方面。
在生态学中,景观结构则更强调景观空间的连通性、分异度、多样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与生态系统功能密切相关,因为它们决定着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景观服务的供给等方面。
首先,景观结构的连通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景观元素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程度决定了生物在景观中的移动和交流。
如果景观中的生境被打断,某些物种就无法在不同的生境之间移动,导致物种分布受限、群落结构扭曲,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因此,保持良好的景观连通性可以提高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流,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其次,景观结构的分异度和多样性也对生态系统功能有很大的影响。
景观中的分异度指的是景观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程度。
当景观中具有较高的分异度时,不同类型的生境可以密集分布在一起,以形成更为复杂的景观空间,从而为生物提供多样的生境条件和资源选择,促进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而景观中的多样性则包括景观元素本身的多样性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多样性等。
在景观元素的多样性方面,较高的多样性通常可以支持更高的生物多样性,因为不同的生境可以容纳更多不同类型的物种。
在组合多样性方面,不同种类的景观元素组成可以影响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如不同类型的植被可以提供不同的土壤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等几方面服务。
最后,景观结构的稳定性对于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
景观中的波动和扰动总是不可避免,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等。
景观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更能在面对这些扰动时进行自我调节和恢复,如通过多样化生物群落结构、改善生境质量或增强物种交流等方式,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弹性。
城市景观格局、生态效应及恢复力特征城市中的人工景观、基础设施等和其他的一些自然形成的景观、地理特征等等,共同构成了城市景观格局的特征,构成城市景观格局的自然因素具体包括城市的斑块、本底、廊道、边界等因素。
下面主要分析城市景观格局的一些基本特征:1.1 以人为主体的人工景观城市景观格局大部分是由人工设计形成的,人类有目的的进行城市景观设计,以实现城市的美观性和功能性等特征,其次人类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也影响着城市的自然环境改变,例如人类的生产活动影响城市的水文状况、气象特点,人类的开采资源、建筑施工活动影响着城市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人类的对城市的规划设计影响城市的自然条件、水文状况、地表结构、动植物区系等等。
不同城市的景观反映着城市的特色,城市中的景观格局也反映着人工干预的痕迹,因此,城市的景观格局首要的特点体现了人类在城市景观格局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城市的景观格局以人工景观为主。
1.2 城市景观的破碎性城市景观的破碎性主要表现在景观的孤立、碎片化,众多的景观单元并没有整体性、系统性,呈现出孤立、零散的特征。
由于人类活动的的复杂性、多变性导致的自然尽管的分化,形成了城市景观的破碎性,例如,城市中的道路建设将城市的进行分割,甚至有一些复杂的交通线路会破坏城市中原有的地形地貌,造成土地景观的破碎化,这也是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之一,城市景观的破碎化使得城市在城市中难以形成整体的、系统的生态循环系统,不利于城市生态化建设。
1.3 城市景观的异质性景观异质性是指一个景观中对一个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或某种形状,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
在城市生态系统表现为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和功能之间的关联度变异程度。
景观异质性是基本生态过程和物理环境过程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共同作用的产物,是景观要素生态属性和空间属性变异程度的综合表现。
城市景观的异质性来源主要是人工产生的,如城市中的道路、街道、建筑物、广场、行道树、运河、护城河等都是人工兴建、栽植和开挖的,同时,城市景观的异质性有一部分来自于自然原因,如城市中的河流等等。
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的影响分析土地整理是指对城乡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整合和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景观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措施。
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的影响。
一、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的影响1.1土地整理使景观格局更加规划和有序土地整理首先会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整合,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划定城乡用地范围,并进行土地的重新划拨和调整,使得景观格局变得更加规划和有序。
通过统一规划和整合,土地整理可以将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相结合,使城乡之间的景观格局相互融合,从而打造出更加和谐统一的景观格局。
1.2土地整理提升景观品质和多样性土地整理可以在规划过程中引入生态景观、休闲景观和文化景观等元素,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建设出更加美丽和丰富的景观。
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安排绿化带、水体和文化遗产等景观节点,使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更加多彩,提升了景观的品质和多样性。
土地整理改善了城乡空间的结构,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使得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景观更加连续和连贯。
通过规划一些景观绿带和休闲节点,使得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无缝衔接的景观脉络,提高了景观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使人们在城乡间流动更加自然和愉悦。
2.1土地整理改善生态环境土地整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会合理保护和修复原有的生态环境,调整和完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功能和服务水平。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护生态用地和重要生态节点,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的生态适应能力,使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和稳定。
2.2土地整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土地整理可以通过合理划拨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使得土地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通过整合城乡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土地的浪费和资源的过度开发,保证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
2.3土地整理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格局与分析景观的三个特征:1、格局: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空间配置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2、功能: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组分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物种流3、动态:斑块镶嵌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3.1 景观发育景观格局的形成,受到生物与非生物两个方面的影响3.2 景观要素景观要素包括景观斑块、廊道、基质,以及附加结构3.2.1 斑块(patch)空间的非连续性以及内部均质性1. 斑块起源主要因素:环境异质性(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自然干扰(natural disturbance)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y)1、环境资源斑块由于环境异质性导致,稳定,与自然干扰无关,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和镶嵌规律2、干扰斑块由于基质内的各种局部干扰引起,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3、残存斑块是动植物群落受干扰后基质内残留的部分4、引进斑块人们把生物引入某一地区后形成的斑块1)种植斑块2)聚居地2. 斑块面积1、对物质和能量的影响2、对物种的影响1)岛屿,面积效应——生境多样性(habitat diversity)——物种多样性2)陆地,基质异质性高3. 斑块形状斑块的形状和走向对穿越景观扩散的动植物至关重要1、圆形和扁长形斑块,内缘比(interior ratio)2、环状斑块3、半岛4. 斑块镶嵌相似的斑块容易造成扩散不同类型的斑块镶嵌,能够形成对抗干扰的屏障、5. 斑块化(缀块性,patchiness)与斑块动态1、斑块化机制斑块化:斑块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边界特征对比度(contrast):斑块之间以及斑块与基质之间的差异程度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通过斑块化、对比度以及梯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变异性生物感知(organism-sensed):生物对于斑块化的反应最小斑块化尺度(smallest patchiness scale):粒度(grain)最大斑块化尺度(largest patchiness scale):幅度(extent)斑块化动态: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斑块化产生的原因:物理的和生物的,内部和外源的2、斑块化的特点1)可感知2)内部结构,时空等级性,大尺度斑块是小尺度斑块的镶嵌体3)相对均质性4)动态特征5)生物依赖性6)斑块的等级系统(patch hierarchy)7)等级间的相互作用8)斑块敏感性(patch sensitivity)9)斑块等级系统中的核心水平:最能集中体现研究对象或过程特征的等级水平,相应的时空尺度称为核心尺度(focal scale)10)斑块化原因和机制的尺度依赖性3、斑块化的生态与进化效应3.2.2 廊道(corridor)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合阻隔的双重作用1. 廊道的起源干扰廊道、残存廊道、环境资源廊道、种植廊道、再生廊道2. 廊道的结构特征1)曲度:廊道的弯曲程度,影响物质、能量、物质的移动速度2)宽度3)连通性:廊道单位长度上间断点的数量表示4)内环境:较大的边缘生境和较小的内部生境3. 廊道分类1)线状廊道:全部由边缘物种占优势的狭长条带2)带状廊道:较丰富的内部种的内环境的较宽条带3)河流廊道:分布在河流两侧3.2.3 基质(matrix)1. 基质的判定1)相对面积2)连通性3)控制程度4)3个标准结合2. 孔隙度和边界形状孔隙度(porosity):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3.2.4 附加结构(add-on)异常景观特征,在整个景观中只出现一次或几次的景观类型3.3 景观格局特征目的:从无序的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3.3.1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el)3.3.2 景观对比度1. 低对比度结构自然形成的,热带雨林,相邻景观要素彼此相似2. 高对比度结构自然、人工3.3.3 景观粒径(landscape grain)粗粒(coarse grain)和细粒(fine grain)生物体粒径(home range):生物体对其敏感或利用的区域粒径大小取决于整个景观的尺度3.3.4 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格局、功能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反映景观的复杂性程度1)斑块多样性:数量、大小、形状的多样性2)类型多样性:景观类型的丰富度3)格局多样性:景观类型空间镶嵌的多样性3.3.5 景观异质性(landscape heterogeneity)多样性——斑块性质的多样化异质性——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景观结构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非随机性1)空间异质性2)时间异质性3)功能异质性梯度分布镶嵌结构3.4 生态交错带与生态网络3.4.1 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景观单元之间的空间联系:生态交错带、网络结构1. 边缘效应(edge effect)边缘地带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可以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边缘物种:仅仅或主要利用景观边界的物种内部物种:远离景观边界的物种2. 生态交错带(ecotone)描述物种从一个群落到其界限的过渡分布区,由两个不同性质的斑块的交界及各自的边缘带组成生态过渡带(transition zone)景观边界(landscape boundary)1)特征:生态应力带(tension zone)、边缘效应、阻碍物种分布(半透膜)、2)描述:结构:大小、宽度、形状、生物结构、限制因素、内部异质性、密度、分形维数、垂直性、外形或长度、曲合度功能:稳定性、波动、能量、功能差异、通透性、对比度、通道、过滤、屏障、源、汇、栖息地3)尺度效应:某一尺度上可以明辨的交错带在另一尺度上可能模糊不清4)气候变化:更为敏感,迟滞(lag)5)生态交错带与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把异质的自然景观变成大范围同质的人工景观,消灭了自然生态交错带,扩展了人为生态交错带3.4.2 生态网络与景观连通性生态网络(network)将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互连接起来两类物种:生活在网络包围的景观要素内部的物种,廊道是一种障碍;生活在廊道内、沿着廊道迁移的物种1. 廊道网络由节点(node)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形式:分支网络(branching network):树状的等级结构环形网络(circuit network):封闭的环路结构1)廊道网络的结构特征网络交点、网状格局、网眼大小、网络结构的决定因素(历史和文化的)2)廊道网络描述连通性:在一个系统中所有交点被廊道连接起来的程度,指示网络的复杂度,用r指数方法来计算r指数:连接廊道数与最大可能连接廊道数之比r=L/Lmax=L/3(V-2),V为节点数环度:用α指数衡量,表示能流、物流、物种迁移路线的可选择程度。
生态景观知识点总结一、生态景观的定义生态景观是指地表上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空间结构或图片,其总体特征是由生物、非生物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共同决定的,而且是一种经常变化和动态发展的空间结构。
生态景观是由多种生态系统和地域景观组成的,是具有一定规模、界定清晰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地域性综合自然景观的有机整体。
二、生态景观的要素1. 地形地貌要素:包括地表地形、地貌、地势等因素,是生态景观形成的基础。
2. 植被要素:包括植被种类、植被形态、植被结构等因素。
3. 土壤要素:包括土壤类型、土质、土壤湿度、土壤养分等因素。
4. 水体要素: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要素。
5. 动物要素:包括动物的物种、数量、生境等因素。
6. 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气候因素。
7. 人文要素:包括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与改变。
三、生态景观的类型1. 森林景观:森林景观类型丰富,树种组成多样,由不同树种交错组成的林地形成了多样的层次结构,形成了丰富的植被景观。
2. 草原景观:草原景观以草原植被为主,地貌类型广泛,植物的组成和分布情况多样,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景观。
3. 湿地景观:湿地景观具有水体要素和湿地植被组成,多样的水生植物和水体环境形成了湿地景观。
4. 沙漠景观:沙漠景观地貌单一,植被稀疏,动植物种类少,形成了典型的沙漠景观。
5. 海洋景观:海洋景观以海水和海洋生物为主要要素,多样的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形成了海洋景观。
四、生态景观的功能1. 生产功能:提供作物、木材、药材等自然资源。
2. 保护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稀有濒危物种和基因资源。
3. 生态调节功能:维持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的稳定。
4. 文化、休闲功能:为人类提供观赏、游憩、休闲等服务。
5. 美学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情感。
6. 经济功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创造经济价值。
五、生态景观的保护1. 加强立法保护:制定和完善生态景观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生态景观的保护与管理。
景观结构名词解释
景观结构是指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格局,包括景观元素的类型、数量、空间分布、配置方式等方面。
景观结构对景观的生态功能、美学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有重要影响,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在景观结构设计中,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空间配置:确定各景观元素的位置和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元素类型:选择合适的景观元素,如植被、地形、水体、建筑物等,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
3. 元素数量:确定各景观元素的数量和比例,以及它们在不同空间范围内的分布。
4. 连接性:保证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和流通,使它们能够相互作用和影响。
5. 视觉秩序:建立视觉上的秩序和美感,使景观结构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并产生舒适感和美感。
景观结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美学、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创造一个和谐、可持续、有意义的景观环境。
景观生态学绪论景观生态学作为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高度的综合性。
与自然爱护、规划、景观设计、野生生物学、土地评价、地理学、环境科学、林学、农学等学科紧密相关, 尤其是目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与景观生态息息相关,有着宽敞的前景。
每个人都处于景观中,其质量好坏息息相关。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在于:知识累积,思维方式的深化,一种能力, 一种方法。
本课程的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内容,历史。
2、景观构成要素一一嵌块体,廊道,基底。
3、景观的总体结构。
1、景观发育的自然过程。
5、人类对景观的阻碍。
6、景观的功能。
7、想念邻景观要素间的流淌。
8、景观的动态。
9、景观的异质性和类型学。
10、土地景观分类(属性,景观,能力)11、土地评价。
12、景观的规划与治理。
第-章景观和景生态学第-节景观1、概念:英语中多含义,有美学的,文化的,地理,专业的,空间上:大尺度,小尺度(毛虫相片)1)美学的:景观大致均一的地区风景,直观景象,那个概念要紧应用于景观建筑学,风景园林学。
2)地理学:是地球表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所形成的综合体。
发生上是立的,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方面最一致的地域地段,具有自己的形态,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并以此与其相邻景观区不。
此概念充分反映了自然界的特点和天资的多样性,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
景观生态学是由1919德国(TROLL)特罗尔首提,我国80年代初方开始国际上景观生态学的进展。
生态学:是在一(将)个相对均质的空间内研究植物、动物、大气、水、土壤之间的关系(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科学。
是一个利用和改造的生态工程。
景观生态学:某一地区不同空间单元的自然环境与生物关系的科学。
若干个生态系统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内的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其优点在于:景观水平上,生态学研究的是整体观及许多本来缺乏联系的学科在解决景观问题上的综合。
景纲生态学将地理学研究自然现象空间相互作用的水平途径和生态学在研究自然现象功能上相互作用时的垂直途径结合起来、解决许多在其它低级生物组织层次上无法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
生态景观设计要素生态景观设计要素生态空间设计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场所浪漫、舒适等的需求,同时也是生态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价值。
那么生态景观设计要素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1 生态景观要素研究的重要性景观设计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部分。
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应注重强调城市建设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工生态因素,使城市景观建设在发挥娱乐观光、休闲游憩等作用外,还能使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处在平衡状态,让景观设计不再单纯地仅仅满足于小部分人的精神愉悦,二是通过生态景观的设计,有意识地塑造自然物质、能量的循环过程,达到预期效果。
这种设计主要是通过土地的使用以及物质能量的流动来联系自然与人类的纽带,发挥景观设计的生态效益。
归根结底,景观的生态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其各组成要素的功能及其整体功能。
所以,我们在生态景观设计要素进行研究时,要按照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两部分来进行探讨。
2 生态景观设计中的生物组成要素2.1 植物要素植物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多样化的.植物系统能够使自然生态更具稳定性,同时极大地降低维持费用,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首先,在植物的选择上应以本地植物为主,同时兼顾城市的景观作用和观赏性。
其次,在植物的配置方式上,应有利于城市的生态平衡以及自身的生长。
在植物配置方面,除了一些别具风格的景观外,大部分都应以群落为基本单位,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特征,合理地将乔、草、灌等因地制宜地配置在植物群落中,从而形成功能健全、科学合理的复层群落结构,使不同的物种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协调。
最后,搭配不同特性的植物种类,形成垂直的空间环境差异和不同生境的镶嵌,从而产生适宜不同种类动物生存的环境。
营造多样的生物环境,加强特殊栖息地以及微栖息地的保护,对实现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3 动物、微生物要素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使动物的区系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人既可以有效控制有害野生动物的数量,又能够保护野生动物;二是外来野生动物进入人类的居住范围;三是将家养动物带入城市;四是城市内的动物会逐渐形成新的食物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