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读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
- 格式:pdf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1
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典范之作--评王明珂新著《羌在汉藏之间》陈心林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4)001
【摘要】@@ 20世纪后期,在历史学和人类学之间产生了一门交叉学科--历史人
类学.它一方面注重对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运用,吸取历史学之所长;另一方面,又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整理、分析材料,并强调田野工作的作用,对于各个族群及
其社会、文化的历史进程提出了有价值的创新之见.
【总页数】2页(P159-160)
【作者】陈心林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湖北,恩施,4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民族史的边缘视角与主位研究——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读后 [J], 王述炜
2.民族史的边缘视角与主位研究——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读后 [J], 王述炸;
3.民族史研究的创新之作——读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
学研究》 [J], 段银河;王海燕;
4.民族史研究的创新之作--读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J], 段银河;王海燕
5.历史学的田野——读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J], 温春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西羌族:“弟兄祖先历史心性”的启示——访《羌在汉藏之间》作者王明珂教授王洪波王明珂,1952年生于台湾,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现为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1994年以来,多次到川西地区进行羌族田野调查。
主要研究范围是羌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北方游牧社会之历史与人类学研究。
主要著述有:《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蛮子、汉人与羌族》、《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
《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无疑是一本严格的、专业性很强的学术专著,其主要读者应该是民族史、人类学等领域内的专业人士。
不过,这本几乎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同时面世的著作,注定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因为,该书所描述和研究的川西羌族的聚居地正是这次震灾肆虐的地区,汶川、北川、茂县、理县……这些如今在国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地名,一一出现在书中,格外刺目。
“当今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之一的羌族,人数在30万左右,主要居住在……岷江上游及其支流两岸的汶川、理县、茂县、松潘等地。
另外,与岷江上游一山之隔的北川,也有部分乡镇人口被识别为羌族。
”该书开篇即写道。
据报道,在汶川大地震中,共计有2万多羌族人去世或者失踪,占羌族总人口数的10%,另外,川西羌族人民的财产、文化也在这次地震中遭受重创。
目前,灾区重建工作已次第展开,如何帮助这个“云朵上的民族”从灾难中恢复,如何拯救与保护羌族文化,也成了有关各方非常关注的议题。
《羌在汉藏之间》一书的作者、台湾学者王明珂先生多年来研究川西羌族,汶川、北川等地,他几乎每年都会去住上一段时间,他在那里也结识了很多的羌族朋友。
地震发生后,他对灾区的情况非常挂念,那里的恢复、重建工作也是他特别关心的。
日前,在王明珂先生来京讲学之际,记者对他作了专访。
他说:“对于救灾工作,我能贡献的力量很有限。
但是,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著作,让世人对羌族有更多的了解。
他们的历史、他们的存在,对中国是有极大贡献的。
〇原著ORIGINAL民族■历史■认同—读《羌在汉藏之间》◊文■图/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卢敏了很多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现代族群理论。
除了传统的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再诠释,该书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研究<羌在汉藏之间>,作者王明珂,简体版,2009年出版《弟在汉藏之间》是一本羌族民族史,同时也是 一本弟族民族志。
全书分三部分,分别从社会、历史 以及文化三个方面来解读和透视弟族的形成及其历史。
作者通过长时段的调查和多层次的探讨,展现了华夏 西部族群边界的变迁,以及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
该书撰写于2003年,是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最 近+多年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从中也可以看出学 术界对民族史,以及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的思索方向。
民族史是学术研究的经典课题,无论是集中在中 心城市的职业学者,还是遍布中国各处的地方或少数 民族知识分子,都积极地以各种形式从事民族史的写 作和探索——当然,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今天民族史 知识的复杂,甚至混乱。
和传统的历史写作不同,《羌在汉藏之间》吸收作者还在大量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理论专 长,把很多人熟悉的羌族的“民族史”,写成了一个 全新的范式。
王明珂教授,1952年出生于台湾,1992年因羌 族的历史研究,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为进一步研究羌族,王明珂从1994年开始,利用寒暑 假时间,持续到川西北的弟族聚居地区做田野调查。
和一些地方性知识分子不同的是,王明珂除了文献和 田野知识,还有扎实的现代人文学科的理论素养。
在 集体记忆、口述历史、族群认同、族群边界这样一些 理论、方法的指引下,王明珂逐步构建了他的中国民 族史的理论体系。
1997年完成的《华夏边缘》,是对 羌族和中国民族史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梳理,6年后的(羌 在汉藏之间》又从更积极的构建的角度,进一步完善 了他对弟族的历史表述。
多面的羌族要介绍《羌在汉藏之间》这本书的简要内容,我 们先从羌族这个话题开始。
一部探究边缘族群之力作——《羌在汉藏之间》读后
尤李
【期刊名称】《《中国边疆民族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本文归纳和提炼了王明珂教授的专著《羌在汉藏之间》的学术业绩和治学路径,指出该书在探讨身为边缘族群的羌人方面的独特见解以及在研究方法方面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
【总页数】5页(P252-256)
【作者】尤李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一部填补空白的力作-《两汉乡村社会史》读后 [J], 臧知非
2.民族史的边缘视角与主位研究——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读后 [J], 王述炜
3.民族史的边缘视角与主位研究——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读后 [J], 王述炸;
4.中国近代羌族建构与反思--读《羌在汉藏之间》 [J], 魏燕齐;
5.族群关系脉络的反思——序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 [J], 李亦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王明珂系列专著的几点思考王明珂教授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著名的从事对华夏及其边缘人群研究的历史及人类学者。
从1997年第一本学术专著《华夏边缘》问世之后,到2008年短短的10来年间,又先后出版了《羌在汉藏之间》(2003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2006年)《游牧者的抉择》(2008年)三本巨著,可谓硕果累累,把关于华夏边缘及族群认同理论研究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本文对其系列专著作一简介,并做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标签:王明珂;系列专著;简介;思考一、王明珂及其系列专著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
硕士期间师从管东贵先生,学的是中国上古史。
1987年赴哈佛大学东亚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张光直先生。
在哈佛求学期间开始接触人类学,在此期间学到的一些人类学知识对其影响可谓深刻,对其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关于华夏边缘及族群理论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曾任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2000—2004),现为该所研究员。
自1994年开始,十几年来王明珂几乎每年都行走在川西羌族村寨中,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
在多年的酝酿和积累下,再加上史学出身及在哈佛求学时的人类学功底,终于在1997年出版了《华夏边缘》〔1〕,以“族群边缘”研究为中心,并衍生出族群认同理论、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及概念,开启了他“从边缘看华夏”的一系列研究。
在沉寂多年之后,在2003年出版了《羌在汉藏之间》〔2〕,继续从华夏边缘的角度,论述羌族。
透过羌族如何建构自己的历史,王明珂反思并检视传统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叙事文化影响下的华夏历史书写。
时隔三年之后,在羌族研究的基础上,2006年又出版了《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3〕,把视线从川西羌族一隅扩大到整个华夏边缘,并与前两本著作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延续性。
之后,王明珂并未就此止步,又在此族群边缘研究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到早期游牧社会的形成与构成当中,视角由川西地区扩展至整个中国北方地区的少数部族。
王明珂:游移于边缘、边界的田野自20世纪初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便紧跟着西方显学之“道统”,习之务惟妙惟肖,仿之必维精维微。
然而2003年以“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作为《羌在汉藏之间》一书的副标题,我并无意攀附一个流行的西方学术道统。
事实上我认为,历史人类学是个有多元学术思想源头且尚未十分成熟的研究领域——它仍在向周遭伸展其触手,吸纳各个学科的精华,以铸成其完整体系。
因此它充满了学术契机与活力,值得我们(不只是人类学者)以实际研究来充实及丰富它。
藉文本探索“历史心性”我走入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并非先经由熟读欧美历史人类学经典,而是从社会记忆、口述历史与族群认同等研究逐渐沉浸其间。
1992年我完成哈佛博士论文,提出古代之“羌”是华夏心目中一个漂移的西部族群边缘概念。
1994我短暂造访汶川羌族地区,即印证了以上看法——对当地人而言,典范羌族史与羌族认同都是自外习得的新事物。
然而我认为这样的“解构”并不具有太大的学术意义,在现实上更可能带来社会扰动。
于是从次年起,我由一些简单的问题开始进行羌族田野考察。
这些问题包括:在羌族认同普及之前本地人的认同体系如何?他们以何种历史记忆来维系这样的认同体系?在什么样的社会情境与时代变迁下,羌族认同及相关历史知识被传入本地?这些,也就是历史人类学的基本问题——“过去”如何影响及造成“现在”,以及“现在”如何创造“过去”。
人类学常关心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突破自身的文化偏见,来认识另一社会文化人群?在历史人类学上的相关问题便是:如果对“历史”已有既定想法,我们如何能认识异文化中的“历史”?在田野中我突破此环节的灵感来自于布迪厄的习行理论(the theory of practice),特别是习行作为社会表征(representations)与社会本相(reality)之间的对应关系。
人们述说本族群的起源历史,便是一种习行,也是一种社会表征,与之对应的社会本相便是其族群认同。
文化长廊
浅析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
——读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
刘香格 四川师范大学
摘 要:《羌在汉藏之间》一书是对羌族几千年生存与发展的解读。
在书中,王明珂先生改变以往的传统思想,运用了人类学的边缘视角和参与性田野调查手法,探讨了民族历史中的社会形势和历史变迁,并由此开辟了一条创新型的研究道路,对反思传统研究思想和路径的局限性及推动民族历史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羌族;创新型;边缘视角;田野调查
作者简介:刘香格(1995-),汉族,四川乐山人,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86-01
《羌在汉藏之间》是一本羌族的民族史,也是羌族的民族志,更是一个描述华夏边缘的历史民族志。
这本书不仅描写了中国少数民族——羌族,还力图通过羌族及其历史来解释汉藏民族与西南边缘民族的形成、变化和性质,并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诠释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形成。
《羌在汉藏之间》一书对笔者启发颇多,在此就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略作整理。
一、《羌在汉藏之间》的内容与结构
《羌在汉藏之间》旨在帮助人们了解羌族真正的生活环境。
全书包括社会篇、文化篇和历史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社会篇”主要介绍了羌族的地理分布、社会环境、资源分享与竞争、社会认同与区分等;第二部分的“历史篇”运用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调查对象的口述资料,详细分析了羌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历史过程和历史记忆具有差异的原因,同时阐释了当代羌族历史中“英雄祖先历史”和“弟兄祖先故事”所蕴含的不同历史思想;第三部分的“文化篇”主要从事实、叙事与展演三个方面来解读“羌人文化”的内涵,并指出其始终处于不断建构和变迁的过程中,但也正是因为处于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才造就了如今的“羌族”和“羌族文化”。
二、《羌在汉藏之间》的影响与反思
(一)大胆质疑与理论创新
在这本书中,王明珂先生向人们提出了一些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对其中的“典范”历史进行了大胆质疑,并给人以启发。
1.关于“民族”
“民族”的概念一直以所谓的“历史实体论”为主导,即一个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共同体。
但王明珂先生并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民族的共同祖源是大家的一种集体想象。
在书中,王先生也指出了近代建构论的不足之处:其一是忽略了历史的延续性与真实性;其二则是忽略了对人类族群的现实关怀,常流于一种有文化偏见的表述。
因此,民族是人的主观想象和建构,它的定义取决于与其他民族互动中边界的确立。
2.关于“历史”
王明珂先生在书中提出了“历史心性”这一文化概念,用以理解羌人历史。
尽管“弟兄祖先故事”这一类阐述被许多传统历史学家认为荒诞不经,没有研究价值,但王明珂先生却肯定了这些故事是一种“历史”,是一种具有共同起源和血缘关系的“根基历史”,是与我们熟知的“英雄祖先历史”不同的历史心性的产物。
王明珂先生提出把“历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指一些真实发生过的人类活动的过程;第二部分是通过口述内容、文字信息与图形图像来表达人们对于过去的选择与构建,从而确立自己在资源竞争以及社会分配体系中的地位。
3.关于“文化”
在书中,王明珂先生将有关“羌人文化”的描述进行了三个不同角度的解读。
在事实层面,反映的是客观真实的习俗;在叙事层面,反映的是华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在学习与展演层面,反映的是“羌人”不断学习华夏习俗,在模仿的同时最终也成为了 华夏。
因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族群的延续和发展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是核心族群与其他边缘族群相互作用、融合和模仿的过程,是各族群间相互促进和发展的过程。
(二)避免典范与重新定位
在关于羌族历史的讨论中,羌族一直被视为一种具有共同文化特征和共同祖源的人群共同体,这种认知成为了 “模范”的历史文本,且在学术界占据了主流地位。
但王明珂先生认为由“羌人”到“羌族”至少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羌”为中国人观念中西方异族与族群边缘;二是受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和文化记忆中重新调整了华夏的边缘,并构建了一个新的民族(汉人成为民族的核心,“四蛮”成为边疆少数民族)。
(三)录音转述与田野调查
1994年至2002年间,王明珂先生曾先后八次进入岷江上游和北川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在此处累计停留了十一个月的时间,足迹遍及羌族地区的每一寸土地。
让我们值得学习的是,为了保持数据的真实性,王明珂先生采用了录音转述的新式方法,将收集来的口头材料逐字、逐句转为文字信息,虽然有些语句存在不通顺、不完整的问题,却极大限度地保持了材料的原始性,也为自己的调研提供了材料支撑,增加其可信度。
三、结语
《羌在汉藏之间》是历史人类学的经典著作,同时王明珂先生的研究也是对传统历史的一种重新定义,它不仅引发我们的反思与共鸣,也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与途径,为我们树立了新的典范。
正如王先生所说,羌族同所有民族一样,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被历史所创造。
在当代,人们不仅需要“重新寻根”,从根源上寻找真正的自我,还需要勇敢面对未来——这个由我们创造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罗巧玲.浅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一一以《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
[2]王述炜.民族史的边缘视角与主位研究——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读后[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6.
[3]谭玮一.王明珂历史人类学思想评析[J].文学教育(中),2015.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