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自测题(含答案) 2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10
一、多项选择题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 ABCE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D.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BC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D.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 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3.民族教育( ABCD )。
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E.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4.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BCDE )。
A.民族教育与宗教的联系紧密 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5.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BCDE )。
A.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结构 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6.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 ABCE )。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D.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E.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7.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BDE )。
A.独立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8.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BCDE )。
A.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进行民族识别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语言简志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9.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D.回文六协 E.蒙文八协10.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 ABDE )。
1、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和政策不属于民族理论的范畴。
正确的答案是“错”。
2、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正确的答案是“对”。
3、民族融合,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正确的答案是“错”。
4、随着我国民族平等政策的切实贯彻落实和民族平等思想的逐渐深入人心,在一些社会交往中,个人的民族属性开始起很大的作用。
正确的答案是“错”。
5、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阶级斗争不复存在,民族问题与阶级斗争毫无关系。
正确的答案是“错”。
6、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
民族关系状况是国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
民族问题影响社会发展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正确的答案是“对”。
7、大民族(原来的压迫民族)采取措施,包括照顾、帮助甚至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上实际形成的不平等。
这实际上是民族不平等的表现。
正确的答案是“错”。
8、设立自治机关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正确的答案是“对”。
9、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正确的答案是“对”。
10、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利于少数民族落后经济的发展。
正确的答案是“错”。
11、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
正确的答案是“对”。
1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因此民族语言文字绝对不能变化的。
正确的答案是“错”。
13中性的风俗习惯,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正确的答案是“错”。
1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指的是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篇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1358)加精版本一、单项选择题1.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 )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发展C.民族之间矛盾 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 C)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C.南朝 D.隋唐3.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D )。
A.氏族 B.部落C.部落联盟 D.民族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C )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5.现今世界上共有( C )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A.10000 B.12000C.3000 D.10006。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 B )的问题上。
A.加强民族区域自治 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C.提高文化教育水平 D.扩大民族干部队伍7.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 C)。
A.基本出发点 B.前提C.根本原则 D.总政策8.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 D )的中心环节。
A.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 B.加快民族地区发展C.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D.长治久安9.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 B )。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C.制度文化 D.民俗文化10.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 )。
A.原则性 B.灵活性C.原则性和灵活性 D.前瞻性二、多项选择题11.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DE)A。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B.信息综合方法C。
抽象归纳方法 D.对比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12.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ABDE)。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研究民族关系、民族发展以及国家如何通过政策手段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学科。
它不仅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还与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紧密相关。
以下是关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一些试题及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1. 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研究()A. 民族的起源和发展B.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C. 民族意识的形成D. 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答案:B2. 在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依据是()A. 民族平等原则B. 民族自决原则C. 民族融合原则D. 民族自治原则答案:A3. 下列哪项不属于民族政策的范畴?()A. 语言使用政策B. 文化保护政策C.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D. 经济优惠政策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民族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A. 保障民族平等B. 促进民族团结C. 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D.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答案:ABCD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研究内容涉及()A. 民族的起源和演变B.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C. 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D. 民族政策的法律基础答案:ABCD三、简答题1. 简述民族平等原则在民族政策中的重要性。
民族平等原则是民族政策的基石,它要求国家在法律面前对所有民族一视同仁,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这一原则有助于消除民族歧视,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关键。
2.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其特点包括:(1)在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自治机关由当地各民族人民选举产生,保障了民族的参与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3)自治机关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可以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法规和政策;(4)旨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四、论述题1. 论述如何通过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政策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制定和实施针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考虑到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和发展潜力;其次,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投资和创业,以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居民收入;再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讯和公共服务,提高民族地区的对外联系和开放程度;最后,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当地居民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智慧树知到《民族理论与政策》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斯大林在()中提出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
A.《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B.《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C.《论犹太人问题》D.《崩得在党内的地位》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2、一般来说,最初民族形成于A.原始社会崩溃,氏族、部落瓦解时期B.奴隶制社会C.封建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答案: 原始社会崩溃,氏族、部落瓦解时期3、清代的《嘉庆会典》中曾经把全国的民族构成以“户“的形式分类为A.8种B.10种C.15种D.20种答案: 15种4、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多达()多个,其中仅云南省就达200多个。
A.260B.320C.400D.460答案: 4005、1979年,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经识别后得到确认。
至此,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陆续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
A.傣族B.景颇族C.基诺族D.佤族答案: 基诺族6、侧重于从民族的社会属性上划分,可以将民族划分为A.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B.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C.古代民族D.近代民族E:现代民族答案: 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7、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A.民族特征B.族体名称C.民族源流D.民族意愿E:民族关系答案: 民族特征,民族源流,民族意愿8、族体渊源也就是共同族源,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共同性或同源性。
A.对B.错答案: 对9、古尔邦节既是伊斯兰教的节日,也是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民族节日。
A.对B.错答案: 对10、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A.对B.错答案: 对第二章1、人类远祖最初的群体是()。
A.野蛮人B.部落C.原始群D.氏族答案: 原始群2、部落联盟最初都是因()而结成的暂时的军事性组织。
A.血缘关系B.劳动C.防御与掠夺D.生产答案: 防御与掠夺3、民族同化的类型可分为()。
民族理论考试题及答案民族理论是一门研究民族现象、民族关系以及民族政策的学科,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
考试题目通常包括对民族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民族政策的分析以及对民族问题的实际应用等。
以下是一份民族理论考试题及答案的示例: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
A. 社会B. 集体C. 集团D. 阶层答案:B2. 民族平等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
A. 基本原则B. 次要原则C. 辅助原则D. 临时原则答案:A3. 在我国,民族自治区域分为()。
A. 自治县、自治乡、自治村B.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C. 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D. 自治区、自治市、自治镇答案:B4. 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民族区域自治D. 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答案:C5. 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A. 保障少数民族权益B. 促进民族融合C.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D. 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
答案: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包括:(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聚居地区实行自治。
(3)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4)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5)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保障少数民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2. 阐述民族认同感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答案:民族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和忠诚感。
它对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1)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认同感能够增强个体对本民族的归属感,从而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
(2)促进社会稳定: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减少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
电大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 0分)1. (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B.重视政策的运用C. 理论和政策兼纳D.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睿2. 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
A. 夷狄B.族类C. 夷族D.蛮夷3. 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
A. 氏族B.部落 C 部落联盟 D.民族4. 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的关系。
A. 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5. 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 )。
A. 自然因素B.文化因素C. 社会因素D.经济因素6. 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个国家接壤。
A.7B.8C. 11D. 147.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
A. 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B. 自治机关的民族化C. 自治权的行使D. 自治机关的民主化8. 1950 年11 月24 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A.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 《对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9. 21 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 )。
A.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B. 平等、团结、互助C.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D.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0. 我国少数民族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种。
A. 12B. 13C. 14D. 15二、多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项以上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1. 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
2023年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带答案)一、填充题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2.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 (胞族)一 (部落)一 (部落联盟)一民族,通过 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 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4.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5.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6.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7.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 影响下, 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 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生产)、(生活)、(文化)发生发展的。
二、 单项选择题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D)。
A.氏族B.部落C.部落联盟D.民族2.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B) 的质与量的提高。
A.演变B.演进C. 进化D.形成3.民族(D), 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A.融合B.演变C.退化D.同化4.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
A.自觉B.自 由C.自然D.自愿三、 多项选择题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BE )。
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C.渐进式发展D.突变式发展E. 跳跃式发展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ACD )。
A.社会生产B.社会分工C.内部交往程度D. 外部交往程度E.地理位置3.民族发展包括 (BCD )等。
第二章民族:一、填充题1、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
二、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A、夷狄B、族类C、夷族D、蛮夷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时期。
A、春秋战国B、秦汉C、南朝D、隋唐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A、血统B、语言C、风俗习惯D、自然力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A、1954年B、1965年C、1978年D、1987年三、多项选择题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B、人文属性C、社会属性D、文化属性E、生物属性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几个因素之中包括()。
A、血统B、生活C、语言D、宗教E、风俗习惯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文化D、共同经济生活E、共同心理素质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奴隶制民族B、封建主义民族C、资本主义民族D、社会主义民族E、共产主义民族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民族特征B、历史依据C、现实依据D、民族意愿E、就近认同四、辨析题(请先答出对或错,再用简短文字说明理由)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第二章民族:一、填充题1、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
二、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A、夷狄B、族类C、夷族D、蛮夷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时期。
A、春秋战国B、秦汉C、南朝D、隋唐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A、血统B、语言C、风俗习惯D、自然力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A、1954年B、1965年C、1978年D、1987年三、多项选择题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B、人文属性C、社会属性D、文化属性E、生物属性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几个因素之中包括()。
A、血统B、生活C、语言D、宗教E、风俗习惯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文化D、共同经济生活E、共同心理素质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奴隶制民族B、封建主义民族C、资本主义民族D、社会主义民族E、共产主义民族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民族特征B、历史依据C、现实依据D、民族意愿E、就近认同四、辨析题(请先答出对或错,再用简短文字说明理由)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自测题(考拉)第一章绪论一、填充题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民族发展 (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B.重视政策的运用 C.理论和政策兼纳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D)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 B.学术性 C.实用性 D.政治性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发展 C 民族之间矛盾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B)。
A.政治发展 B.经济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D.社会发展三、多项选择题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 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 D.定性分析方法 E.定量分析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E )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 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 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是一门理论科学 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 E.是一门新兴学科四、辨析题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2.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
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3.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民族改成民族观)4.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对)五.论述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7答:首先,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其次,学习民资理论与政策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再次,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第二章民族一、填充题1.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 C)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D)。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三、多项选择题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AC)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ABCD)。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AD)。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四、辨析题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五、论述题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答:其基本特征有:其一,共同历史渊源,其二、共同生产方式,其三、共同语言,其四、共同文化,其五、共同风俗习惯,其六、共同心理认同。
第三章民族发展一、填充题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2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4.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5.民族( 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6.民族( 消亡 )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7.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生产)、( 生活 ) 、( 文化 )发生发展的。
二、单项选择题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D)。
A.氏族 B.部落 C.部落联盟 D.民族2.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B )的质与量的提高。
A.演变 B.演进 C .进化 D.形成3.民族(D),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A.融合 B.演变 C.退化 D.同化4.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 C )同化。
A.自觉 B.自由 C.自然 D.自愿三、多项选择题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渐进式发展 D.突变式发展 E.跳跃式发展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ACD)。
A.社会生产 B.社会分工 C.内部交往程度 D.外部交往程度 E.地理位置3.民族发展包括 ( BCD )等。
A.原生态发展 B.经济发展 C.政治发展 D.文化发展 E.次生态发展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ABCDE)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A.民族结构 B.民族素质 C.民族关系 D.自然环境 E.社会环境5.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 ABCD ) 。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 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E..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四、辨析题1.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
(错,一部分改为某些,多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2.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对)3.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
(错,这个概念是民族组合)4.民族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
(错,这个概念是民族融合)5.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
(对)五、论述题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44答: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它们在发展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际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
第四章民族关系一、填充题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