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电大民族理论形考作业答案word
- 格式:doc
- 大小:185.00 KB
- 文档页数:26
2018 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形成作业1:小组讨论问题4: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个人讨论观点:民族关系中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民族权力和民族发展,这些是民族关系的、热点和主题小组讨论提纲讨论时间:本学期第三周讨论地点:本班教室讨论方式:每班分两组,每组确定五名中心发言人,按照讨论提纲精心准备,交替发言,发言时间不得超过4 分钟。
讨论题目: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讨论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查阅有关资料,搜集相关素材。
2、明确了解和掌握关键词中的重要意义。
3、讨论过程中发言人观点明确,做到有理有据,符合逻辑,允许保留自己的观点。
讨论提纲:一、民族利益时民族关系的焦点民族利益,指的是法律赋予的正当的、合法的民族应有和应得的各种利益,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式民族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平合理的划分和享受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不合理或者有差别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
在民族利益问题上,我们有必要重温列宁在1922年10月27日说过的一段话: “五年来,我们在一个举世罕见的多民族国家里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是我们完全相信,在类似的情况下,对待民族利益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就是创造条件来安排除在这一方面引起冲突的一切根源。
二、民族权力是民族关系的测量表民族权力,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方方面面的平等利益,民主权益,民族权益也是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平等,自由发展的民主权利和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驶的程度是民族发展关系程度的测量表。
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使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其中包括受民族关系状况的制约,反过来民族权利享有和行使状况又直接影响民族关系。
三、民族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题发展,永远是历史和社会的主题,发展,始终是民族和社会追求的目标。
民族关系,既是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又是各民族发展的客观环境与条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三一、辨析题(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每题20分,共80分。
)1、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
错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
2、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
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
3、中国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对中国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4、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
错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机结合的方针。
二、论述题(20分,字数不得少于200字)试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
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教育是关系到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与否的大问题。
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民族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优化。
民族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靠民族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使全民族的思想理论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得到提高,心理、意识素质得到优化,身体素质也逐渐得到提高,使这一民族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文明民族。
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民族教育是民族经济状况的反映。
民族教育反过来也影响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重视民族教育的投入,培养出大批有用人才,就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忽视民族教育,文盲人口不断增加,专业人才缺乏,民族经济就会遇到劳动者素质低、技术人才不足而带来的诸多问题。
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民族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民族理论是一门研究民族现象、民族关系以及民族政策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和处理多民族国家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份民族理论考试的试题及答案示例,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1.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_________的稳定的共同体。
A. 语言B. 文化C. 地域D. 宗教信仰答案:B2. 民族平等的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权利平等B. 机会平等C. 经济平等D. 尊严平等答案:C3.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主要依靠以下哪个因素?A. 经济发展B. 文化交流C. 政治制度D. 法律保障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4.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B. 民族的分类与识别C. 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D.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答案:A, B, C5. 民族认同感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A. 语言B. 宗教C. 历史D. 风俗习惯答案:A, C, D三、判断题6.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特征完全消失,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
答案:错误7. 民族自决权是指一个民族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和发展道路的权利。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8. 简述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通常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繁荣发展。
民族平等是指所有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民族团结强调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民族繁荣发展则是指国家采取措施,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9. 论述民族歧视的危害及其应对措施。
答:民族歧视是指基于民族身份的不公平对待,它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尊严和权利,还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和冲突。
民族歧视的危害包括破坏社会和谐、引发民族矛盾、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应对民族歧视的措施包括加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确保所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实现;通过教育提高公众对民族平等的认识;鼓励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歧视行为。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1.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A.彻底解决民族问题B.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贯彻党的民族政策D.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答案】:B2.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
A.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B.平等、团结、互助C.平等、团结、互助、和谐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答案】:D3.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B.帮助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答案】:D4.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
A.有利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B.帮助和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D.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答案】:C5.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
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
这一行动叫做()。
A.西部开发B.手拉手行动C.阳光工程D.对口支援【答案】:D6.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制度文化D.民俗文化【答案】:B7.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上。
A.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B.民族语言的发展C.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D.民族文化结构的改善【答案】:A8.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种。
A.12B.13C.14D.15【答案】:D9.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
A.满、回B.回、壮C.满、壮D.满、蒙【答案】:A1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A.11B.12C.13D.14【答案】:A11.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
题目: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1、个人的讨论提纲。
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1)什么是民族同化?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
民族同化的特点有:(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民族同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
强迫同化是认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同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发生的现象,是自然的社会历史过程。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自然同化中的同化主体一定比被同化民族的发展程度高,其中经济力量、文化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
(5)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3)什么是民族组合?民族组合是指部分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重新组合成新的民族的现象。
(4)什么是民族融合?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
民族融合的特点:(1)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民族融合不是突然发生和完成的,是由量变到质变,总体量变和部分质变,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种量变的积累是个缓慢的过程,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
(3)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过程。
(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
2、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民族同化和民族组合的区别:(1)民族同化是甲变成乙或乙变成甲,或者是甲乙的某一部分向对方的转化。
但是,民族组合是甲、乙等民族或其一部分,组合成非甲非乙的新的民族共同体。
我国少数民族发展中的异源同流就属于这种情况。
民族理论政策与自治法形考作业1_0010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0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是在()法中规定的。
A.民族区域自治法B. 宪法C. 民法D. 刑法正确答案:B 满分:2 得分:22. 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 )A.党委和人民政府B.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C. 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D. 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正确答案:C 满分:2 得分:23. 自更多试题及答案+扣二九七九一三九六八四治地方的地方国家机关,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它是指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权利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和行政机关()A.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B. 人民政府C. 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协会D. 政协正确答案:B 满分:2 得分:24.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下列关于民族自治地方有关内容的表述,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A.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B.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C.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D.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该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在收到报告之日起30日内给予答复正确答案:B 满分:2 得分:25.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大和人民政府每届任期为()年A. 4B.5C. 6D. 3正确答案:B 满分:2 得分:26.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
A. 干涉B. 支配C. 侵犯D. 影响正确答案:B 满分:2 得分:27.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哪一种正确?()A.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B. 各级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都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C.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主任只能由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D. 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就是民族自治机关正确答案:B 满分:2 得分:2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 )。
电大本科2017-2018-2019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填充题1.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参政权)、发展经济文化权利、(宗教自由权利)、(保持或改革风俗惯自由权利)、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2.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3.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4.2005年5月27日,XXX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XXX、(XXX)和(XXX)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6.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紧张位置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首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露民族和民族问题展开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展开)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7.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8.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9.民族展开(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10.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11.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首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P13)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出格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紧张作用。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三答案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十至第十四章之后。
形式:模拟测试
一、填充题族发展规律2. 民族属性、民族特征。
3.、血缘、4.、社会、历史5.利益,权益6.阶级斗争7.大分散、小聚居。
8. 1.9万。
9.提高民族素质、民主的组织形式10.设立和建设、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11.发展与进步
二、单项选择题
BBDDD CBCBD
三、多项选择题
ABDE ABE ABD ABCDE ABCD ABCE ABCDE BCE ABCD ABCDE
四、辨析题
1.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
3.错,其中团结字样删除
4.错,民族语言文字具有稳定性。
5.对
6.错,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
五、论述题(25分)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一、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1、民族问题是人民团结的一个影响因素;2、民族问题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影响因素
二、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1、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2、民族问题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三、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1.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2.民族团结是边防巩固的前提
四、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1.民族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影响因素2.民族问题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1。
客观题共40题(满分9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第1题. 福建畲族人民擅长于二声部重唱的唱法,人们称它为双音。
这是1958年我国著名音乐家( )在闽东畲族区发现的,并称这种唱法为我国民歌中一颗稀有的明珠。
A.郑小瑛B.施光南C.雷振邦D.朱践耳第2题. 福州婚嫁的程序很繁杂,其问字是指( )。
A.男家请人到女家说合B. 双方交换生辰八字C.选良辰吉日定聘D.男女双方互送礼品第3题. 闽东畲服中最具特色的是()。
A.凤凰装B.对领衣C.黑上衣D.黑绑腿第4题. 元代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 )是清代兵器制造家,中国近代科技领域的先驱,福建晋江县(今泉州)陈棣镇岸兜村人,回族,著有《演炮图说辑要》等军事著作。
A.丁自申B.丁日近C.丁衍夏D.丁拱辰第5题. 长乐琴江满族重视农历七月初三的习俗与( )有关。
A.中法马江海战B.福建固有习俗C.满族习俗传承D.滿族入闽时形成第6题. 南安县丰州有一支黄姓蒙古族后裔,始祖名答剌真,( )时来此地任职。
A.宋B.元C.明D.清第7题. ( )是高山族最为流行、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人们通常将其称为高山族舞蹈,它是以大家共同携手且歌且舞为主要特点的。
A.杵歌B.甩发舞C.拉手舞D.圆圈舞第8题. 现存于泉州海交馆中的元代十字架墓碑石中,有5方是元代( )天主教方济各会传教士墓葬的遗物。
A.厦门B.漳州C.福州D.泉州第9题. 唐代( )创立了《禅院规式》,制定了一整套不同于大小乘戒律的丛林制度,特别是要寺院众僧懂得报恩、报本,尊敬祖师与祖先,把儒家的忠孝观念引进禅门,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
A.福清人希运B.福清人大安C.闽县人师备D.长乐人怀海第10题. ( )现存露天老君象一尊,高5.1米,宽7.3米,由一块天然岩石雕琢而成,为国内宋代道教石刻代表作。
A.霍童山(支提山)B.太姥山C.清源山D.紫帽山第11题. 天主教在福建传播中,创办了许多学校,最著名的中学如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的()。
自测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填充题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问题)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P1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P1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P44.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P2 5.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P2二、单项选择题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P3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B.重视政策的运用C.理论和政策兼纳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D)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P7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D.政治性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的问题。
P1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发展C.民族之间矛盾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P4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D.社会发展三、多项选择题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 B D E)。
P2-3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 C E ) P5-6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 B C E) P6-7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民族理论(A B C D E) P3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四、辨析题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P1答:错误。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与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
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P7答:错误。
这些研究都必须在一定的民族观指导下才能进行。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所揭示的许多规律,对民族研究各门学科都具有指导意义。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P6答:错误。
民族观才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
4.中国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P7答:正确。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现象、民族关系事关每个公民。
五.论述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P6-7答案要点:(说明:论述题在完成作业或考试时需展开全面论述)首先,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其次,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再次,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自测题答案第二章民族一、填充题1.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P9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P13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P15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P17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P20二、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P10A.夷狄B.族类 C.夷族 D.蛮夷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P10A.春秋战国 B.秦汉C.南朝 D.隋唐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D)。
P10-11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D.自然力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
P12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D.斯大林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D)。
P22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D.1987年三、多项选择题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ACE)等基本属性。
P16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E.生物属性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P10-11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DE)。
P11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C.共同文化D.共同经济生活E.共同心理素质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ABCD)。
P17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ABDE)。
P20-22A.民族特征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D.民族意愿E.就近认同四、辨析题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P16答:错误。
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自然(或族体)属性、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P9答:错误。
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把个别特征作为民族的定义是不够的。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P20答:错误。
是辩证地、科学地运用了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在工作中,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际调查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科学研究人员和民族工作者相结合。
五、论述题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P11、13、15答: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
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由此可知,斯大林主张的是民族四特征说,即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固然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实际。
经过长期的思索与实践,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阐述中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的六特征说,是在总结中国和外国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族的认识,还合理借鉴了国外关于民族的论述,可以说是集中国、世界的民族理论之大成。
与斯大林的四特征理论相比,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的六特征说更强调民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视野更加宽阔,更加合理地确认诸要素的整体性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自测题答案第三章民族发展一、填充题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P272.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P27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P29-304.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P405.民族(融合)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P446.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P447.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自然地)、( 自愿地 ) 、( 自由地 )发生发展的。
P42二、单项选择题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D)。
P29A.氏族 B.部落 C.部落联盟D.民族2.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B)的质与量的提高。
P31A.演变(变化)B.演进C .进化D.形成3.民族(D),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P41A.融合B.演变C.退化D.同化4.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
P40A.自觉B.自由C.自然D.自愿三、多项选择题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 B E)。
P39-40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渐进式发展 D.突变式发展E.跳跃式发展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A B CD)。
P31A.社会生产B.社会分工C.内部交往程度D.外部交往程度E.地理位置3.民族发展包括 ( B CD )等。
P32-33A.原生态发展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E.次生态发展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A B CDE)等内部和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