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学心理学基础考点汇总每日一练(2016.10.4)
- 格式:docx
- 大小:23.84 KB
- 文档页数:5
单项选择题1 、上好课的前提是(B)A.目的明确B.备好课C.选择好教学方法D.了解学生2 、从实质上说,教学过程是(C)A.一殷认识过程B.感性认识过程C.特殊认识过程D.理性认识过程3 、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B)。
A.质量B.可能规模C.规模D.速度.4 、课外校外教育中具有普通性的组织形式是(C)A.群众性活动B.自发活动C.小组活动D.个人活动5 、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B)A.讲授法B.谈话法也叫问答法C.讨论法D.实验法6 、以下各项活动中,属于教学的微观设计的有(ABC)A.确定教学目标B.制定教学计划C.编选教材D.选择教学模式7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ABCD)A,学前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8 、未来社会要求的新科技答案:ACD( )A.工作性质B.工作任务C.教育法规D.劳动手段的特殊性E.劳动过程的特殊性9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A)。
A.德育B.劳动技术教育C.体育D.智育10 、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11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C)。
A.孔子B.荀子C.孟子D.墨子12 、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13 、教学的中心任务是(B)A.发展学生智力B.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C.培养学生品德D.塑造学生个性14 、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原则适用于(A)。
[A]所有学生[B]有特殊才能的学生[C]对教学内容“吃不饱”的学生[D]对教学内容“吃不了”的学生15 、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技能是(B)A.言语信息B.智力技能C.动作技能D.认知策略16 、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叫做:(C)A.教学测量B.教学测验C.教学评估D.教学检查17 、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周期世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是(B)A、社会发展B、儿童身心发展年龄阶段特点C、自然条件D、教育年限长18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C)A.刺激分化B.消退C.刺激泛化D.获得19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A)。
单项选择题1.“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表现了(B)A.情绪的两极性作用B.情绪对健康的影响C.情绪与认识的关系D.A、2.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B)。
A.教师职业的出现B.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C.教育立法的规定D.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3.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C)A.能力B.气质C.性格D.兴趣4.苏格拉底的教学法包括(ACD)。
A.定义B.思索C.苏格拉底讽刺D.助产术E.启发5.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D)。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6.下列哪个选项是影响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D)A.线条透视B.空气透视C.运动视差D.视轴辐合7.比率智商的计标公式是(C)B.IQ=MA/CAC.C.IQ=MA/8.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A.家庭教育B.道德教育C.班级教育D.学校教育E.社区教育9.勤奋和懒惰属下列哪种特性?(B)A.气质B.性格C.能力D.兴趣1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A)。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率。
这是运用了:(B)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B.变式法C.比较法D.直观法12.注意是一种(B)A.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B.心理活动C.个性D.气质13.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D)A.品德评价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14.综合课程论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称为()A.教育的社会化B.社会的教育化C.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D全民接受教育15.已有研究指出,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A)A.2岁B.4岁C.6岁D.8岁16.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C)A.观察力B.记忆力C.意志力D.思维力17.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C)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18.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A)。
单项选择题1 、“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这一观点反映哪一种课程理论?……………………(B)A.结构主义课程理论B.活动课程理论C.学科课程理论D.潜在课程理论2 、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B)A.延伸B.必要补充C.发展D.改革形式3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B.上课C.作业检查D.成绩评定4 、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C)A.社会实践B.各科教学C.班主任工作D.课外活动5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
A.无歧视原则B.提早自立原则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6 、教育目的的功能有(ACE)A.导向功能B.强制功能C.调控功能D.示范功能E.评价功能7 、下列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内容的是(C)。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8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A.主体B.客体C.教的主体D.学的主体9 、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C)A.广度B.强度C.时间D.空间10 、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ABC)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11 、具有高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有(ABCD)。
A.独立性B.自信C.对复杂问题感兴趣D.冒险精神E.易怒12 、人格的核心是(C)A.能力B.智力C.性格D.气质13 、之所以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是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D)A.不平衡性B.个体差异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D.阶段性与顺序性14 、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A.教育关系B.心理关系C.社会关系D.主客体关系15 、经常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检查,这所体现的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C)A.独立性B.多样性C.实践性D.自愿性16 、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把学习分成(C)A.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B.接受性学习、发现式学习C.意义性学习、机械性学习17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1、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A)A.赫尔巴特B.康德C.培根D.夸美纽斯2、一个测验的效度包括以下几种(AE)。
A.内容效度B.直接效度C.构想效度D.间接效度E.预测效度3、教育的功能有(ABCD)。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科学技术发展功能4、课程的基本类型有(BCD)。
A、国家课程B、学科课程C、综合课程D、活动课程E、问题课程5、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A)A.课堂教学B.个别教学C.小组教学D.现场教学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D)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教育一致性与连性原则D.因析施教原则7、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A)A.心理评估B.心理诊断D.心理测验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于(A)A.教材内容B.学生学习目的C.教师教学态度D.教学组织形式9、"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D)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教育一致性与连性原则D.因析施教原则10、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C)A.教学原理B.教学程序C.基本要求D.教学模式11、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B)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戌癸丑学制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C)A、陶冶教育法B、说服教育法C、榜样示范教育法D、实践锻炼教育法13、学习能力与学习策略的自发获得呈(D)A.正相关B.负相关C.零相关D.因果关系14、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D)活动之中。
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一切教育15、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C)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16、“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单项选择题1 、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D)A.认知内驱力B.附属内驱力C.欲望内驱力D.自我提高内驱力2 、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A)A.准备律B.刺激律C.失败一成功律D.成功一成功律3 、“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这一观点反映哪一种课程理论?……………………(B)A.结构主义课程理论B.活动课程理论C.学科课程理论D.潜在课程理论4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B)。
A.十五大B.十四大C.十三大D.十二大5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B)。
A、幼儿教育B、中小学教育C、职业教育D、成人教育E、高等教育6 、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是违反了学生的(C)A.人身自由权B.人格尊严权C.身心健康权D.陷私权7 、古人苏秦受辱而悬梁刺股,终成学业,恰好印证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名言,这说明人的情绪的两极()A、是对立而不可调和的B、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转化C、是具有社会性的,可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D、是可以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的8 、“旧三中心论”一般指赫尔巴特所强调的(ABC)。
A.教师B.教材C.课堂D.学生9 、调查法的具体方式有(ABCDE)。
A.查阅文献资料B.测验C.观察D.问卷E.谈话10 、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C)。
A.《教育论》B.《雄辩术原理》C.《理想国》D.《巨人传》11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B)A.学习计划B.学习策略C.学习方法D.学习规律12 、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称为(D)。
A.有序问题B.无序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13 、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都属于(B)。
单项选择题1、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该过程因个体之间的不同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存在个别差异。
因此,答案选B。
( )A.比纳—西蒙量表B.斯坦福—比纳量表C.比纳—推孟量表D.韦克斯勒量表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B)A.延伸B.必要补充C.发展D.改革形式3、关于问题的种类,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B)。
A.一般问题B.有结构问题C.无结构问题D.特殊问题4、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活动,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D)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5、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于(A)A.教材内容B.学生学习目的C.教师教学态度D.教学组织形式6、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少年儿童享有(ABCE)A.生存的权利B.受教育的权利C.安全的权利D.完全的政治权利E.受尊重的权利7、教师素质现代化答案:ABCDE( )A.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到的影响B.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C.校风、班风等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影响D.学校物质文化所构成的物质文化影响8、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B)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随意性注意9、涂尔干提出的教育目的论属于B()A.神学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教育无目的论10、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的观点有(ACE)。
A.内发论B.成熟机制C.多因素交互作用论D.教育E.外铄论11、近代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A.《论语》B.《学记》C.《中庸》D.《大学》12、皮亚杰将个体的认识发展划分的阶段包括(ABCD)。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E抽象运算阶段13、教育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是(ACDE)。
A.有变革B.有被试C.有理论假说D.可重复操作E.有控制14、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BDE)A.委员会制B.直线式D.职能式E.直线职能式15、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必然有教育现象,这说明了(C)A.教育的历史性B.教育的阶级性C.教育的永恒性D.教育的继承性16、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B)A.道德理念B.道德行为C.道德品质D.道德意识17、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A)A.社会本位论思想B.个人本位论思想C.社会效益论思想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18、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一定有教育,这说明教育具有(C)A.历史性B.阶级性C.永恒性D.继承性19、启发式教学本质上是一种(D)A.教学方法B.教学原则C.教学规律D.教学思想20、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哪一阶段特征?(D)A.关注发展阶段B.关注学生阶段C.关注情境阶段D.关注生存阶段21、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C)A.斯金纳B.巴甫洛夫D.苛勒22、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B)A,司机负责B,某寄宿学校负责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23、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一个国家盛衰强弱的关键因素是(D)。
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B)。
A.华生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2.以语言交流为主的教育方法有(BCE)A.暗示法B.讲授法C.讨论法D.演示法E.谈话法3.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C)。
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4.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B)A.名誉权B.人身自由权C.受教育权D.人格尊严权5.针对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又迅速找到差异所在的方法,称为(A)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6.在德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D)。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B]读书与参加生产劳动的统一[C]上课与做作业的统一[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7.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C)A.心理学B.教育哲学C.教育学D.教育经济学8.未来社会要求的新科技答案:ACD( )A.工作性质B.工作任务C.教育法规D.劳动手段的特殊性E.劳动过程的特殊性9.教育目的的功能有(ACE)A.导向功能B.强制功能C.调控功能D.示范功能E.评价功能10.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采用了下列哪种心理防御方法?(B)A.文饰B.转移C.投射D.幻想11.下列教育思想中属于赫尔巴特提出的有(AC)。
A.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论B.实科教育思想C.教育性教学D.自然主义教育E.实用主义教育思想12.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B)A.男优于女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C.女优于男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13.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B)。
A.列宁B.加里宁C.苏霍姆林斯基D.陶行知14.与实验法相比,调查法的优势在于它具有更大的(BE)。
1.班级自愿成立起来的学科兴趣小组是()。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小团体[D]大群体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考|试/大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B)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3.参观教学法可分为(BDE)A.可行性参观B.准备性参观C.现实性参观D.并行性参观E.总结性参观4.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B)A.社会本位论思想B.个人本位论思想C.社会效益论思想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5.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6.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A.勒图尔诺B.孟禄C.马斯洛D.马克思7.研究者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A)A.发散思维B.聚合思维D.抽象思维8.下列哪些政策文献作了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制度化的规定?(BDE)。
A.《教师资格条件》B.《教育法》C.《宪法》D.《教师法》9.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D)。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柏拉图的《理想国》C.斯宾塞的《教育论》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10.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ABCD)A,学前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11.一切较高级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是(D)A.思维B.记忆C.回忆D.感觉12.“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C)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13.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A.家庭教育B.道德教育C.班级教育D.学校教育E.社区教育14.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B)A.学习计划B.学习策略C.学习方法D.学习规律15.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D)A荣格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16.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C)、提取。
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现象属于身心发展的互补?(ACD)A.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B.全面推进素质教育C.全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A.重视幼儿教育B.学习年限弹性化C.在地方分权的基础上加强中央集权2 、勤奋和懒惰属下列哪种特性?(B)A.气质B.性格C.能力D.兴趣3 、奥斯本提出了(D)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B.认知学习分类理论C.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D.头脑风暴法4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C)。
A.达尔文B.布厄迪尔C.勒图尔诺D.孟禄5 、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ABCD)。
A.过渡性B.非正式性C.多样性D.互补性E.整合性6 、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A.苛勒B.托尔曼C.桑代克D.巴甫洛夫7 、在教师主持下全班同学都参与的活动叫(A)A.班会活动B、少先队活动C、主题活动D、课外教育活动8 、长期、系统、全面观察研究对象发展过程的方法称为(D)。
[A]调查法[B]抽样观察法[C]个案研究法[D]追踪观察法9 、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B)A.延伸B.必要补充C.发展D.改革形式10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B.上课C.作业检查D.成绩评定11 、“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C)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12 、以“教育的多元化”为教育特征的是(D)。
A.古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D.现代13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论演说的教育》,其作者是(B)A.柏拉图B.昆体良C.夸美纽斯D.苏格拉底14 、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A)A、个案法B、实验法C、调查法D、观察法15 、根据强化物本身的性质可以分为(A)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C.正强化和负强化D.强化和惩罚16 、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C)A.能力B.气质C.性格D.兴趣17 、在个体发展中,思维发展的顺序为(B)A.人形象思维、动作思维、抽象思维B.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C.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D.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动作思维18 、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教育家是(C)。
单项选择题1、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C)。
A.正迁移B.横向迁移C.负迁移D.纵向迁移2、一节课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是指(D)A.教学环节B.教学计划C.课的类型D.课的结构3、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D)A.0~2岁B.2~7岁C.7~11岁D.11~15岁4、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你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
这是思维的(B)。
A.概括性B.间接性C.合理性D.整体性5、教育性教学的提出者是(C)A.夸美纽斯B.维果茨基C.赫尔巴特D.苏霍姆林斯基6、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BCDE)。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D.重视能力的培养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A)提出的。
A.邓小平B.毛泽东C.胡锦涛D.周恩来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论著有(ABD)。
A.布鲁纳的《教育过程》B.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E.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9、周恩来称赞的“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的民主教育家是(D)。
A.蔡元培B.徐特立C.杨贤江D.陶行知1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A)提出的。
A.邓小平B.毛泽东C.胡锦涛D.周恩来11、“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提出者是(B)。
A.赞科夫B.维果茨基C.皮亚杰D.布鲁纳12、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有序材料进行的课堂教学是(B)。
A.发现教学B.指导教学C.程序教学D.合作教学13、当代文明社会的四大支柱的中心和基础是(D)。
[A]科学[B]技术[C]管理[D]教育14、“拔苗助长”违背了什么教学原则(C)。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E、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15、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B)A.启发式教学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C.因材施教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16、动机产生的条件是(D)A.内在需要B.外在刺激诱因C.兴趣和爱好D.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17、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A)A、针对性B、逻辑性C、知识性D、创造性18、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B)A、活动课时制B、分组教学C、设计教学法D、道尔顿制19、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20、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B)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21、“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A)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22、作为人身心发展的前提,并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是(D)A.学校教育B.个体实践活动C.成熟、环境D.遗传素质23、教育的功能有(ABCD)。
单项选择题
1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D)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2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答案:A( )
A.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之间的联系
B.教育活动的主客体之间联系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3 、意志行动以下列哪一项为其行动的基础(C)
A.自觉地行动目的
B.受意识能动地调节支配
C.随意运动
D.克服内外困难
4 、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D)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5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基本上是(A)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结构课程
D.核心课程
6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青少年人际关系(C)
A.亲子关系
B.朋友关系
C.合同关系
D.师生关系
7 、1956年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主要部分的美国教育家是(A)
A.布鲁姆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斯金纳
8 、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
这种学习方法属于(B)。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做笔记策略
9 、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B)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
D.集中性与紧张性
10 、布鲁纳的《教育过程》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E.《学记》答案:CD( ) A.制约着教育的目的
B.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C.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A.促进生产发展
B.推动社会制度进步
C.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过程
11 、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A、外部动力B、内部动力
C、内外动力D、潜在动力
A、卢梭B、裴斯塔洛齐
C、涂尔干D、杜成
12 、“拔苗助长”违背了什么教学原则(C)。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E、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13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B)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14 、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C)
A.同化
C.平衡化
D.自动化
15 、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力法
16 、法律赋于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所享有的权利是(D)
A.教师职业的政治待遇
B.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
C.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
D.教师职业的权利
17 、50年代以前,苏联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论著有(ABCE)。
A.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B.凯洛夫《教育学》
C.克鲁普斯卡姬《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D.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E.马卡连柯《教育诗》
18 、“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B)
A.洛克
B.杜威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19 、与实验法相比,调查法的优势在于它具有更大的(BE)。
A.计划性
B.实用性
C.客观性
D.科学性
E.广泛性
20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C)。
A.学生
B.教师
C.学校的观念文化
D.校园设施
21 、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A艾森克人格问卷
G人格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22 、《论语》中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有(BCD)。
A.教学相长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E.长善救失
23 、人口的职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A)。
A.专业结构
B.布局结构
C.层次结构
D.需求结构
24 、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A.杜威
B.赞可夫
C.夸美纽斯
D.布鲁纳
25 、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
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B)
A.抑郁症
B.恐怖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26 、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率。
这是运用了:(B)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27 、在德育过程中,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思想问题,那就违背了(C)原则。
[A]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B]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
C]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D]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28 、“入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是(C)
A.知觉
B.嗅觉
C.嗅觉适应
D.嗅觉感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