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672.00 KB
- 文档页数:18
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维新教育教育的渐次推进第二节 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第三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⑴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科举–⑵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此外,为了更好更快地学习西学,康有为还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等建议。
(2)《大同书》的教育理想●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论述了他所理想的学制体系,包括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倡导“公养”、“公教”,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教育,皆为公费。
●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等。
第三节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一.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二.清末的留学教育(一)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革科举制度●康有为:“今日之患,在民智不开,故士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
”●这种八股取士,使人不读秦汉以后的书籍,不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形,从而使官吏不能应变,不能为实事。
他主张废八股,改试策论,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严复:八股取士三大害处,“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
(二)兴学校,倡导设立完整的学校系统,重视师范教育、女子教育●梁启超:“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康有为《大同书》的学校体系:–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严复: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三)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严复:“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梁启超:“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
”●康有为:“定宪法以出政治,明格致以兴艺学。
”湖南时务学堂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和学政江标都倾向维新,在谭嗣同的推动下,在湖南长沙创办时务学堂,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
其它●1894年严复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1897年谭嗣同在湖南创办的“浏阳算学馆”;●1898年陈芝昌在广州创办的“时敏学堂”等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创立。
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内容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试图保留自己的基业,这些措施虽然是在腐朽的清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但对中国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教育改革措施,学制的颁布,科举的废除,教育体制的变更对20世纪的中国的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关键词: 新政教育改革学制一、教育改革的背景19世纪末,正当日本和欧洲列强为瓜分中国而矛盾重重的时候,美国抛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被大多数国家接受,为了达到加速瓜分中国,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协调,旨在最终完全瓜分中国。
于是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八国联军大举进攻,天津北京相继沦陷,最终通过签订《辛丑条约》,才撤出中国。
此时各列强的势力范围已经到达了最广泛的程度,中国几乎一半的土地都沦为了列强的势力范围。
他们主要的行动在于对中国矿山,铁路的争夺,外国在华的投资也大大的发展起来。
事实上他们通过《辛丑条约》来控制中国,主宰中国。
据统计“甲午战争之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不过二三亿美元,但是在实施新政的那天达到了1.5亿美元。
”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也控制了晚清政府。
为此,1901年1月29号,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在西安颁布了“预约变法”的上谕,承认了“世有万古不变之常,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并且指令“各个部门,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事实上揭开了新政的序幕。
事实上作为清政府的实际统治者,慈禧的心态的变化对本次的新政的事实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历经庚子之变,慈禧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面临着威胁,同时出于对造成庚子之变的愧疚心理,希望振兴国家以及迎合列强巩固政权等方面的原因,于是决定实行新政。
慈禧心态的变化,成为清末新政启动的契机。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了督办政府处,作为督化“新政”的机构,命李鸿章、荣禄等6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遥为参预。
从此逐步推出“新政”,事实上主要包括改革管制,改革兵制,改革学制,奖励工商四个大的方面,本篇只对改革学制的内容以及教育当中其他的内容进行探讨。
清末新政时期的直隶高等教育改革
清末新政时期,直隶省的高等教育改革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清末新政这一特殊的历史进程以及直隶在这一历史进程当中所处的特殊的历史地位共同促进了直隶省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隶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在新政时期处于全国前列,有力地推动了直隶省高等教育走向近代化,并由此带动了直隶社会方方面面的近代化。
本文采取文献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广泛搜集、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与文献,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探讨清末新政时期直隶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刻背景,对改革的内容进行总结,从中分析归纳直隶这次改革的突出特点,最后找出对于当今高等教育改革有借鉴价值的启示。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
第一部分是绪论,作为本文的第一章,总体论述本文的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与核心概念的界定等。
第二部分为本文的正文,共有三章。
第二章主要探讨清末新政十年的直隶高教改革的背景,主要是从清末直隶新政的推行、直隶各级官员对于改革的重视、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废除以及预备立宪的实行这几件大事对于直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入手,从而分析直隶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因。
第三章是对清末新政时期的直隶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的整体归纳与论述。
从创办新式高等学堂、高等教育制度改革、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阐述以及培养、储备、引进高等教育人才等方面来论述。
第四章是清末新政时期的直隶高等教育改革的特点进行总结与归纳,并思考清末新政时期的直隶教育的改良与革新对于当今高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第三部分为结语,是对本文全文的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此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略论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摘要: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影响较大的要数教育改革。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是清政府当时迫于内外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的;而在改革的深度和力度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关键词: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教育近代化1.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背景2.1政治背景清末时期封建统治处于没落期,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再加上西方列强侵略的步步深入,迫使清政府为了挽救其统治而不得不进行了新政改革。
八国联军侵华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民族危亡就在旦夕之间。
作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慈禧,经过八国联军之战,也是自身难保,甚至再次上演了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出逃的一幕。
慈禧为了不让大权完全落入他人之手,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并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及欺骗人民,慈禧在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了“罪己诏”和“改革”的谕旨。
其自身亲自举起了改革大旗。
除此之外,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力量的变化也为新政改革提供了内部助动力,主要体现在改革派地位的上升和顽固派的失势。
这一变化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帝国主义在允诺保留慈禧太后的地位的条件下胁迫清政府发生的。
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惩凶”要求,清廷处罚了一批王公大臣和官绅,顽固派此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至此,改革派在清统治集团内部取得了优势,这无疑为新政改革的进行减少了不少阻力。
而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愈加深入。
《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军队虽陆续从华撤走,但沙俄的大军依然盘踞在我国的东北,妄想实现把我国东北变成“黄俄罗斯”的野心,这与日本夺取我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冲突。
此时,帝国主义对华政策也发生了改变,帝国主义在出兵镇压义和团时,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放弃了原定的瓜分中国的政策。
同时各列强也认识到在中国实施瓜分政策可行性不强,从而改行为“以华治华”的“保全主义”政策。
浅析近年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研究清朝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在不断变革和探索新的发展方式。
在这个时期,教育领域也经历了许多改革和创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清朝末年的“新政”教育改革。
这些教育改革在当时对中国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未来发展。
本文将就近年清末“新政”教育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近年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背景清朝末年是中国传统社会面临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教育领域也成为了变革的焦点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了三大主要问题:一是中国被列强侵略,国家危机迫在眉睫;二是中国内部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三是文化与教育领域的滞后,无法与时俱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清朝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政”教育改革。
在这一时期,清朝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措施,主要包括:设立学堂,开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推行西学等。
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了政府对教育发展的重视和对传统教育体系的不满。
这也是政府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来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实现国家的振兴和发展。
二、近年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内容近年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设立学堂新政教育改革中,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学堂设立工作。
这些学堂主要包括了官办学堂、私立学堂和传教学堂等,涵盖了不同的学生群体和地区。
通过设立学堂,政府试图扩大教育资源,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推动国家的发展进步。
2.开设新课程在新政教育改革中,政府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包括了自然科学、外国语言、数学、地理等。
这些新课程的开设,使得中国教育体系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3.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新政教育改革还包括了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政府试图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来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论清末“新政”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作者:蒋映洪李江源来源:《高教探索》2009年第03期摘要:本文认为,清末“新政”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过程中,既有较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更有深刻的教训值得总结。
关键词:清末“新政”;高等教育制度;制度变革“戊戌变法”的失败无疑是清末整个改革事业遭遇的一大挫折,不过,就近代中国教育制度变革的过程而言,这挫折只不过是一首乐曲中的休止符,短暂的无声之后却是更为汹涌澎湃的改革浪潮。
在传统教育制度模式的合法性根基已经受到普遍质疑的世纪之交,随着清政府内政与外交危机的加剧,外来观念与知识以更加迅猛的势头冲击着我们这古老的土地和文化,也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
变法图强,走西方的路,成为愈来愈多的人的共识。
至1901年,清廷在内外压力之下,不得不宣布实行“变法”。
一、清末“新政”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主要内容清末“新政”时期,整个教育处于大变革、大改组、大分化时期,清政府有关政策的鼓励和导向、科举取士制度的废除、改书院为学堂、新式学堂的迅速发展、大批学生留学日本以及对日本进行大规模的学务考察等促使了教育制度的迅速变革。
1. 颁布高等学校立学宗旨和教育宗旨“新政”以前,虽然孙家鼐、盛宣怀等人曾提出过高等学校的立学宗旨,但清政府一直没有全国统一的、明文规定的立学宗旨。
“新政”以后,随着学制的制订,清政府先后颁布了各级各类学堂的立学宗旨和教育宗旨。
1903年11月,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在《重订学堂章程折》中说:“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其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1]1903年11月,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在《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中说:“京外大小文武各学堂均应钦遵谕旨,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正合三代学校选举德行道艺四者并重之意。
第十一章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第一节建立学制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次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从此完全屈服于帝国主义的淫威之下。
在这种形势下,清统治当局对外为了“结与国之欢心”,对内为了缓解国人空前强烈的不满和愤怒,不得不赶忙于1901年宣布恢复“新政”,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下诏变法,在斥责康有为等不是变法,而是乱法以后,指出“皇太后何尝不许更新,损益科条?朕何尝概行除旧,酌中以御?”要求臣下“各就现在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己见”。
教育领域实际上完全恢复了三年前被扼杀的“百日维新”的各项措施,如科举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将各地书院改为大、中、小学堂,兴办农、工、商实业学堂等。
同时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负责设计新教育体制构建方案。
壬寅——癸卯学制出台前至少有两部前奏曲:其一,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参酌本国情况,拟出《京师大学堂章程》,该章程得到光绪皇帝的批准。
《京师大学堂章程》共8章5 4节,有总纲、学生功课、学生入学、学成出身、聘用教习、设官、经费等项。
京师大学堂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这个章程为我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二,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各地兴办学堂,“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于是,各类大中小学应运而生。
但是各学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学校性质、课程设置以及各级各类学堂之间的统属衔接关系均没有明确规定,这样势必需要一个学制系统给予规范。
此外,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由中央兴办的以高等教育属性为主的一类学校如何向下延伸,由民间、地方兴办的以初、中等教育属性为主的一类学校如何向上衔接,散落各方、处于游离状态的各个教育实体如何系统化、整体化?至20世纪初,学制的建立已成大势所趋、呼之欲出。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清政府颁布了改革科举制度的上谕:在第二年便废除了八股文:改试策论:同时还下旨废除了武举:从此八股文退出了历史舞台。
社会急需多样化的人才来服务社会:那么这就又促使了兴办新式学堂共识的达成。
新式学堂的建立在清朝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到清末庚子之变以后:“育学兴才:实为当今急务。
”3至此:1901年: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了兴学诏书:命令各省和府及州县都兴办学堂:府设中学堂:县设小学堂。
据当时的学部统计:“19 04 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 所:学生 92169人; 1909 年学堂总数猛增为 52346 所:学生达156.027万。
简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崔改梅(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政史与法律系,河南濮阳 457000)摘要: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虽然无法实现王朝的自救,但其改革措施却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687(2007)05-0081-02 收稿日期:2007-03-05作者简介:崔改梅(1970-),女,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了应付严重的统治危机,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寻求同资产阶级的某种妥协而被迫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它虽然无力挽回其万劫不复的历史命运,但“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却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从义和团运动到八国联军侵华(庚子之变),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内忧外患的巨大震动;朝野上下,无不感受到这一非常之变所带来的强有力震撼。
京津陷落之后,西方列强虽然没有把西太后列为“罪魁祸首”,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拉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逃”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
“两宫微服出走,间关道途,昼餐无糗粝,夕休无床榻,饥寒羸瘁,有平民所不堪者,况万乘之尊乎?”[1]痛定之余,不能不有所“振作”,不能不引出一点反思:“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旰焦劳,朕尤痛自责,深念我中国之弱,在于积习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
文法庸人籍为藏身之固,而胥吏倚为谋利之符;公事以文牍相往来,而毫无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
以致成此大畔,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需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
”[2]这段话用光绪皇帝的口气表达了西太后的心理,有责人之意而无罪己之心,但多少还是触及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弊病,这是一个顽固冥钝的人物在严酷时势逼迫下产生的一点反思,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迟来而又易失的反思,但它毕竟促成了“新政”的开场,揭开了晚清最后十年“变法自强”活动的序幕。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清末新政是在中国经历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之后,在清朝统治集团痛感统治危机日益严重的前提下,由清政府自上而下和地方官吏自下而上地推动进行的一场较全面的改革。
新政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短暂的十年,留下了许多自身无法完善的缺陷,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为了培养人才,清末新政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步骤,对教育制度进行了内容全面,涉及程度深刻的一系列变革。
一、清末新政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国家。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常常以天朝上国自居,对欧美“蛮夷”之邦不屑一顾。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农民运动的打击之后,清朝统治者感到的只是“颜面”尽失,尚未意识到应有振兴之举,而有识之士深知泱泱大国已是弱不禁风、不堪一击。
为救危亡,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良派冲破阻力,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在国内投资设厂,开始了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其一系列的活动被称为洋务运动。
由于经营管理的落后性,洋务运动并未将中国引上“富强”的现代化道路。
甲午战争一声炮响,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甲午战争惨败,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为了摆脱亡国灭种的厄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奔走呼号,倡导变法维新,企望以此来改变国运,使清政府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以实现强国保种。
他们认为只要有了皇帝的支持,变法就会轻而易举。
于是,他们积极筹措,向全国各地发布上谕。
但是,中国守旧势力之强大是他们始料不及的,不但发往各地的变法条文成为一纸空文,而且变法最终以六君子的流血,皇帝的囚禁和康、梁落荒日本而草草收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爆发,由于清政府错误的外交政策致使英、法、俄等八个国家结成同盟联合侵华,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北京陷落,曾支持义和团运动的慈禧太后担心受到联军的惩罚,携光绪皇帝仓促离开紫禁城,一路西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