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文之美国航行自由计划与中美在南海的博弈
- 格式:docx
- 大小:9.81 KB
- 文档页数:3
“航行自由”概念与南海问题上的中美分歧作者:钟振明徐成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年第06期摘要“航行自由”是一项古老的海洋航行准则,在人类历史中它经历了多次发展演变,并逐渐成为国际法认可的海上航行原则。
受到特殊国情和独特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美国对“航行自由”的追求与维护长期以来构成了美国外交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是,美国所主张的“航行自由”,其内涵曾有多次变化,在不同时期,美国根据其国家利益变化的需要,对“航行自由”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近年来,美国借口“航行自由”不断介入南海问题,就是这一变化的反映。
事实上,当前美国在南海问题上所声称的“航行自由”同“航行自由”的海洋法原则本身存在诸多不一致的地方,这也是中美在南海争端上围绕“航行自由”问题而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
厘清上述问题,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政府对南海问题的干预策略,也有助于中国制定现实有效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航行自由;南海问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南海问题主要是指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在南海岛礁归属、海域划分及海洋资源开发权利等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与争端,并由此引发南海域外国家不同程度的关注。
由于南海的东沙群岛目前由中国台湾控制,西沙群岛由中国大陆控制,中沙群岛也大多由中国大陆所控制,因此,南海主权争端的焦点是南沙岛屿的归属和海域划界问题。
长期以来,南海周边其他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并不存在异议,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先活动、先发现、先利用和先管理的事实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证据,而且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复南沙岛礁还得到美国的支持,而当时国民政府所公布的南海断续线问题也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①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南海的经济、军事和战略价值上升,部分南沙岛礁相继被南海周边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所侵占,而文莱、印度尼西亚也对部分岛屿和海域提出了主权要求。
以南沙群岛及其周边水域的主权争端为代表,中国的南海主权被周边国家严重侵犯。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1-SKJJ-B-021)作者简介:武俊松(1993—),男,河北沧州人,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研究。
2022 4No 4,2022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2年4月Apr.,2022美国“航行自由计划”的理论证成及批判性思忖武俊松(中国政法大学 国际法学院,北京 102249)摘要:美国“航行自由”理念由来已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也不断地得以丰富和发展。
实际上,“航行自由计划”是美国在当代“航行自由”理念下的具体化表现。
为了维护其海上航行、飞越自由等权利,美国试图以习惯国际法为着力点,使“航行自由计划”兼具合法性与正当性。
无论美国如何使“航行自由计划”法律化,都难以掩盖其背后的政治目的和法律缺陷。
对美国“航行自由计划”进行批判性分析,论证有效应对“航行自由计划”的法理依据,有利于维护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核心的国际海洋秩序。
关键词:航行自由计划;《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习惯国际法;美国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2)4-0053-11 “海洋自由”理念亘古至今。
公元5世纪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大帝认为“海洋是所有人共有的,它不属于任何人,就像空气一样无法被占有,它的使用应对所有人开放”。
[1]中世纪荷兰国际法学者格劳秀斯在《海洋自由论》一书中谈到“大海是如此之大,任何国家都可以使用它,特别是捕鱼和航行”。
[2]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航行自由”内容也是对“海洋自由”的理论发展与制度创新。
“海洋自由”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海洋强国对全球海洋秩序的构建,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大发现、“海上马车夫”荷兰到日不落大不列颠帝国都是将海上生命线紧紧把控在自己国家手中,享受“海洋自由”带来的权益。
从历史上看,海洋法表现出在“领土主权”和“公海自由”这两个既对立又互补的基本概念之间不断发生冲突的特点。
摘要南海是美国在印太地区进行大国竞争的战略前沿。
为了实现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特朗普政府对其南海政策进行了显著调整。
调整的理论基础是"灰色地带"战略理念;调整后的政策特征是行为的"灰色地带化",即以多种类型的"灰色地带"行动持续强化介入南海的力度;战略实质是对华实施成本强加战略,即利用美国在南海的若干"非对称性"竞争优势,在和平状态下将四类竞争成本(军事成本、外交成本、声誉成本和发展成本)强加给中国;作用机理是通过强行将中国拉入美国所精心预设的南海竞争状态,给中国造成一定程度的战略资源消耗,同时打乱中国原有战略部署,以此主导中美南海竞争,最终形成有利于美国利益的南海地缘格局。
在"灰色地带"战略理念中,在南海遏制中国是最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成本强加是美国南海竞争战略选择,也是其战略实质;"灰色地带化"的南海政策则是实施成本强加的主要工具。
理解美国南海政策调整的理论逻辑和战略实质,对中国准确把握中美南海竞争大势、有效应对南海安全压力、维护周边安全稳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关键词南海问题"灰色地带" 中美竞争成本强加战略2017年以来,战略竞争日渐取代"接触",成为特朗普政府处理中美关系的核心战略原则。
2020年5月 20日,美国国防部发布《美国对华战略方针》,其中认为"过去四十年,美国的对华'接触'政策并没有达到使中国在政治与经济上发生美国希望之转变的目的",因而"特朗普政府基于对中国的意图和行动、美国战略优势和不足的重新评估,采取了强化中美竞争的方式将",以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
近三年来,在以"压制性回缩"为特征的大战略框架下,美国将中国视为威胁其全球霸权地位的"修正主义国家",因此对中国发起全方位、多领域、针对性的系统化竞争攻势。
美国“航行自由计划”与中美在南海的博弈作者:张景全潘玉来源:《国际观察》2016年第02期摘要:美国自1979年提出“航行自由计划”以来,始终以此为指针,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对其认定的他国“过度的海洋主张”发起挑战。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一计划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即行动频率上升,行动区域集中于南海,行动目标主要指向中国,行动方式由单枪匹马向裹挟盟友转变,美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计划”正在使南海军事化。
美国在南海实施“航行自由计划”的实质,在于维护其在南海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霸权,并以此遏制中国。
对美国可能常态化的军事巡航,中国须做好主动应对的准备,以战略性思维对国际法进行解读,为自身政策提供法理依据;同时以重在开展海洋合作的海洋命运共同体认知对冲以军事宣示为主的“航行自由计划”认知;提供有关“航行自由”的公共产品,赢得其他国家的信任。
关键词:航行自由计划南海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命运共同体南海的航行自由问题向来是中美两国间分歧和争议的焦点之一。
尽管美国官员对中国的南海政策和相关行动表达过种种“关切”,但美方最为关注也是重复最多的,乃是对“航行自由”将受到潜在威胁的担忧,即担忧中国也许会对外国船只在南海航行加以限制。
美国不断借口维护航行自由,在该区域实施“航行自由计划”(Freedom of Navigation Program,以下简写为“FON 计划”),进行军事宣示(operational assertions)。
在本文中,笔者拟就美国的“FON计划”主要内容,其是否果真有利于维护南海的航行自由与稳定,以及美在维护航行自由的名义下对中国南海水域施加的威胁和中国将如何应对等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美国的“航行自由计划”首先,需厘清美国“FON计划”的目的、内容、执行机构以及演变趋势。
1979年,卡特政府制定了“FON计划”,其核心是抑止美国所认定的超出国际法授权的“过度的海洋主张”(Excessive Maritime Claims)。
南海问题的实质与挑战心得体会中国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权利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在中国千百年来在开发、经营和管辖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的过程当中逐步形成的,并有大量的历史证据作支撑,欢迎阅读本文,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网。
南海问题的实质与挑战心得体会历史上,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开发南海诸岛,长期、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实施行政管辖,建立了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相关海洋权益。
二战期间,日本一度非法侵占我国南海诸岛,并将南海诸岛更名为“新南群岛”,划归台湾总督府高雄州高雄市管辖。
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根据1943年《开罗宣言》和1945年《波茨坦公告》的有关规定,中国政府于1946年恢复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
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南海周边国家并没有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的主权提出异议,南海局势是平静的,没有所谓的“南海问题”。
此后,一些南海周边国家开始对中国南沙群岛的岛礁提出领土要求,甚至非法侵占部分岛礁,由此导致南沙群岛领土争议。
这些国家还依据《公约》,提出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主张,这些海域主张覆盖的范围相互重叠,从而形成了南海部分海域的划界问题。
南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大致是:第一,20世纪60年代末,在南海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1968年,联合国亚洲暨远东经济委员会亚洲外岛海域矿产资源联合探勘协调委员会发布的勘察报告指出,越南沿岸邻近海域、南沙群岛东部和南部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1969年,美国海洋调查船“亨特号”在南海进行地质调查,并宣称探明南海大陆架上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1973年,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加深了人们将石油看作一种战略资源的认识。
南海的资源前景极大地刺激了越南、菲律宾等国。
越、菲等南海周边国家开始加大蚕食中国在南沙群岛及相关海域权益的实际动作,并陆续提出领土和海洋权益主张。
第二,《公约》的诞生及其创设的新制度,导致海域划界争议加剧。
其中专属经济区制度与南海问题的产生有直接关联。
南海问题的实质与挑战论文2000字本文是关于南海问题的实质与挑战论文2000字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近年来,南海局势的发展令人瞩目。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南海问题的实质与挑战论文的内容,欢迎查看! 摘要:南海问题的波谲云诡充分体现了其复杂本质。
作为中国与东南亚邻国之间长期存在的海上领土资源争端,该问题近年来频现突发性事件,严重损害了有关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深度介入南海事务,其平衡中国影响力的战略考虑一目了然,南海问题的大国竞争实质日益凸显。
在中关竞争的背景下,南海问题不仅对东盟在地区政治安全事务中的统一性和团结性再次提出了挑战,而且势必影响到亚太安全格局的演变。
关键词:南海问题大国竞争东盟地区安全近年来,南海局势的发展令人瞩目。
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原则上一致同意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与航行自由,但各方在领土、主权和资源获取方面的争端并未平息。
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在各类突发事件中的介入程度逐步加深,东南亚各声索国相应挟美以自重,南海问题的大国竞争特征日益凸显。
一旦大国竞争成为规范南海问题解决方向的主要因素,无论是东盟的团结性,还是中国多年来在与东盟各国互动中形成的温和态度,都将面临巨大考验。
一、南海问题实质的转变南海问题是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之间长期存在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博弈,南海海域及其岛礁形成了被六国七方(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及中国台湾)分别控制或声称拥有主权的复杂局面。
由于靠近对世界贸易至关重要的海上通道以及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原本价值有限的南海岛礁就具有了象征意义和战略重要性。
虽然2002年11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的签署为这一地区带来了和平前景,但争端各方仍时常发表关于争议岛屿的挑衅性声明,船只相撞、相互拘捕或强行搜查渔船及渔民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价格的走高,以及地区内国家经济的增长,各国纷纷寻求新的稳定的能源供应,南海海域因此成为周边国家的新目标。
海上军事活动的冲突与解决构想--以中美间南海博弈为例发布时间:2021-12-16T03:27:50.031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1年10期作者:刘玮佳[导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逐渐密切且频繁,海洋作为国与国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渠道,各国对于本国海洋权益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
(海南大学法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摘要:近年来,作为传统的海洋霸权主义国家,美国为维护其领导世界、主导国际体系的意图,无视海洋法治及规则,多次针对我国南海主权问题蓄意挑起争端。
"海上军事活动"作为国际海洋规则中的重要部分,但在法律规制层面和司法实践层面都存在较大问题,从而引发争议不断。
对于"海上军事活动"在国际法层面的新思考以及中方应如何化解中美间南海博弈难题,已成为我国当前不可回避的主权问题。
关键词:海上军事活动;中美冲突;南海主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逐渐密切且频繁,海洋作为国与国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渠道,各国对于本国海洋权益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
我国作为海洋大国,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作为我国领土主权的重要部分,绝不允许任何国家的干涉、挑衅和侵犯。
2020年,伴随着全球疫情来袭,美国在我国南海区域多次挑衅与干扰,企图通过实施军事航行、军事测量以及军事演习等活动,以遏制中国在南海的管辖权,挑战中国对南海主权的权威。
其中,在我国南海专属经济区内的海上军事活动自由问题作为中美有关南海问题的博弈焦点之一,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海上军事活动"冲突的困境现状(一)法律规制层面现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当代国际社会关系海洋权益和海洋秩序的基本文件, 其为人类海洋活动提供了指南与准则,标志着国际海洋秩序的诞生,被誉为"海洋宪章" 。
美国“航行自由行动”的法理根基与双重本质——兼论中国的因应之道郑实*内容摘要:美国海军近期在南海地区的频繁活动再次引发了国际社会对“航行自由行动”的普遍关注。
美国“航行自由行动”自提出伊始便奉行法律工具主义,强调以维护海洋自由原则为宗旨,并以海军实力为支撑,通过单边行动推行美国的一己之见而游离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外。
尽管该行动的实施始终以维护海洋法律秩序为基调,其在本质上却具有双重性:在理想面向上构成了维护自由国际秩序的重要环节;同时在现实面向上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巩固美国全球霸权的战略工具。
这种双重本质也充分反映了美国国际法实践中全球法律主义与单边例外主义的深刻矛盾。
面对日趋常态化的美国“航行自由行动”,中国应当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尤其是不断增强包含国际法议题设置权在内的外交软实力,加强和拓展海上军事行动以促进中美战略互信,并据此展开与美方在国际法上的话语竞争,进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航行自由行动法律工具主义全球法律主义单边例外主义大国政治DOI:10.13871/ki.whuilr.2020.01.0032019年9月13日,美国海军“迈耶”号导弹驱逐舰未经中国政府允许,擅自闯入西沙群岛领海。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海空兵力依法依规对美舰全程进行跟踪监视和查证识别,并予以警告驱离。
①尽管中国政府对类似行为一再表示坚*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法学系讲师,法学博士。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南海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5JZD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就美舰擅闯我西沙群岛领海发表谈话》,/info/2019-09/13/content_4850367.htm,2019年9月20日访问。
决反对和强烈谴责,①但美方仍然不顾中方的严正警告,在短期内频繁调动其海军力量屡次擅入中国南海地区相关海域。
②而美国如此行为的重要理由之一,便是贯彻其所实施的全球“航行自由行动”(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ration, FONOP)③。
南海问题军事理论论文(2)南海问题军事理论论文篇二《南海能源安全问题及其战略选择》摘要:南海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能源交通要道。
由于区域外大国的影响、周边国家对南海能源的争夺加剧、我国海军远洋控制力量和海上油气开采技术限制等诸多因素,我国南海能源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面对复杂多变的南海局势,我国必须增强紧迫感,着力提升综合实力,加快南海能源开发,构建合理的南海能源安全体制,积极开展地缘政治斗争,提高对南海海岛的实际控制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制定南海能源安全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南海;能源安全;战略选择;综合实力;政治斗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量急剧增长,国民经济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依赖度日益增加。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
由于我国陆上石油资源日益减少,海上石油开发成为我国发展能源的战略重点。
南海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海域,从目前已探明的油气资源储量及其能源通道的独特地理位置来看,在破解我国能源制约难题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南海能源争议不断升级,周边国家在南海我国传统疆界内油气开采量不断高涨,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的主权和经济安全,解决我国南海能源安全问题事关国家安全大局,已刻不容缓。
一、南海在我国能源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南海又称为南中国海(the South China Sea),指的是我国广东南澳岛经澎湖列岛到台湾石港一线以南的辽阔海域。
南海海区北起北纬23度27分的北卫滩,南至北纬3度40分的曾母暗沙和亚西暗沙;西起东经99度10分至112度10分广大海域,南北长约2380公里,东西宽约1380公里,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海洋面积的一半,是我国最大的海域。
[1]南海面积辽阔,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场,还蕴藏着丰富矿产和油气资源,同时也是我国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在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和能源安全体系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
1.南海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美国航行自由计划与中美在南海的博弈
摘要:美国自1979年提出“航行自由计划”以来,始终以此为指针,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对其认定的他国“过度的海洋主张”发起挑战。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一计划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即行动频率上升,行动区域集中于南海,行动目标主要指向中国,行动方式由单枪匹马向裹挟盟友转变,美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计划”正在使南海军事化。
美国在南海实施“航行自由计划”的实质,在于维护其在南海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霸权,并以此遏制中国。
对美国可能常态化的军事巡航,中国须做好主动应对的准备,以战略性思维对国际法进行解读,为自身政策提供法理依据;同时以重在开展海洋合作的海洋命运共同体认知对冲以军事宣示为主的“航行自由计划”认知;提供有关“航行自由”的公共产品,赢得其他国家的信任。
关键词:航行自由计划南海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命运共同体问题向来是中美两国间分歧和争议的焦点之一。
尽管美国官员对中国的南海政策和相关行动表达过种种“关切”,但美方最为关注也是重复最多的,乃是对“航行自由”将受到潜在威胁的担忧,即担忧中国也许会对外国船只在南海航行加以限制。
美国不断借口维护航行自由,在该区域实施“航行自由计划”(freedom of navigation program,以下简写为“fon计划”),进行军事宣示(operational assertions)。
在本文中,笔者拟就美国的“fon计划”主要内容,其是否果真有利于维护南海的航行自由与稳定,以及美在维护航行自由的名义下对中国南海水域施加的威胁和中国将如何应对等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美国的“航行自由计划”
首先,需厘清美国“fon计划”的目的、内容、执行机构以及演变趋势。
1979年,卡特政府制定了“fon计划”,其核心是抑止美国所认定的超出国际法授权的“过度的海洋主张”(excessive maritime claims)。
美国之所以出台这一计划,一方面是由于美国政府注意到,许多国家不断扩大领海的管辖范围,超出了传统的海洋主张,航行自由受到冲击;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美国看来,其所主张的航行自由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大会上遭遇挑战,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建议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一旦实施对美国产生的不利影响。
“fon计划”的出台正是
旨在维护航行自由这一美国的核心利益,如美国特使艾略特.理查德
森(elliot l.richardson)所言:美国海军为完成威慑和保卫的使命,必须有覆盖全球的军事存在或迅速集结的能力,这对美国实现其海
洋利益意义重大。
这一能力包含军事和政治两大因素,军事上系指
美国的全球机动能力不受限制,政治上则指美国在航行和驻扎时,
不会受控于其他国家。
由于卡特政府“fon计划”的相关文件尚未解密,该计划的具体内容目前尚无法查阅,但可以肯定的是,“fon计划”的
出台是让其他国家知晓,美国不会容忍对海上行动自由具有负面影
响的任何主张。
1982年12月13日,里根政府出台“国家安全决策指针72号”(nationalsecurity decision directive 72),即“美国行使海上航
行和飞越权利计划”(u.s.program for the exercise of navigation and overflight rights at sea),对“过度的海洋主张”作出具体说明。
1983年3月10日,里根政府出台“美国海洋政策声明”(statement on united states oceans policy),对于航行自由,美国称接受并
遵守《公约》有关海洋使用,如航行和飞越中利益平衡的传统原则,并阐明了在专属经济区(eez)内的航行自由权利。
1987年3月16日,白宫又出台了“国家安全决策指针265号”文件(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 directive 265),即“航行自由计划”(freedom
of navigation program),对具体政策和“过度的海洋主张”再次予
以重申。
1990年10月12日,老布什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指针49号”文件(national securitydirective49),即“航行自由计划(u)”(freedomofnavigation programu),取代此前的“265号指针”文件,并对“fon计划”的管理和组织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2004年,白
宫又发布“国家安全总统指令41号”文件(national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 nspd-41/homeland securitypresidential directive hspd-13)即“海洋安全政策”(maritime security policy),再度强调要维护海洋自由,保护合法的军事和商业航行。
2009年,小布什政府在“国家安全总统指令66号”文件(nspd-
66/hspd-25)即“北极地区政策”(arcticregion policy)中,强调
确保美国在北极地区的航行和飞越自由权是美国基本的国家安全利益。
由此可以看出,“fon计划”不是一个单一的文本计划,从1979
年卡特政府提出这一计划到历届美国政府对之的继承与重申,一切
均表明,其乃是一项由一系列方针和计划构成的、不断拓展延伸的对外政策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