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1、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总结人物品质,体会作者的评价。
(重点)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作者情感,理清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感受鲁迅愤怒如火、哀心如海的胸怀,学习鲁迅充满正义感、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心性。
(难点)3、结合全文和段落的语境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情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分析人物阅读课文,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概括段意,总结人物品质;品读作者的评价和情感。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作者介绍1。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目标难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 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1.朗读法2.讨论法知识链接: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高中语文复习学案必修一第三单元现代散文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也是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现当代散文作品。
四篇课文都是现当代的散文名篇。
头两篇精读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描写悲壮、悲惨之事,表达悲哀、悲悯之情和痛悼、痛悔之意,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后两篇略读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描写先师形象,表达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
写人记事散文是散文的一个重要品种,其特点一是写真实人事,不事虚构或夸饰,二是叙事可完整也可零散,而零散的更多见,零散才见出散文的“散”的特点。
同时作者在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的,还表达作者对人物、对社会的情感判断,作者的个性气质、情感襟抱都在文章中充分显现出来。
本单元的各篇课文,在形式上各自呈现不同面目,这既是顺应于文章本身创作的需要,又顺应于作者感情表达的需要和作者对人物对事件感受理解的需要。
◆第七课复习《纪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标!)1.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2.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预习案【学法指导&使用说明】1、反复诵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25分钟独立完成预习案,勿忘:自主完成,全力投入,不干扰别人和不被别人干扰,边读边完成预习导读题。
4、35分钟自主、讨论、交流、质疑,教师点拨,切记:讨论集中,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5、5分钟当堂训练。
一、复习检测1、为下列各句写出相应的成语A.用引吭高歌或写诗文来代替哭泣,抒发胸中的悲愤。
(______)B.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愤怒的程度。
(______)C.到处都是帮凶。
(______)D.为了正义事业牺牲生命也毫不顾惜。
(______)2、默写填空⑴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___,_________。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预备课【自主学习】一、阅读全文,搜集整理生僻字词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结合补充资料全面了解鲁迅以及文中的相关人物1、提取关于作家的重要信息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3.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感受鲁迅先生刚正的人格、高度的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学习难点】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学习过程】问题一鲁迅,1881—1936,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问题二、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洗涤.()惮.()攒.射()尸骸.()长歌当.哭()喋.血()杀戮.()殒.身不恤.()()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3、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问题三、问题探究1、集体阅读一、二部分,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2、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3、集体阅读第四、五两部分。
分析第四节,分别找出其中叙事、议论、抒情的句子,看看三者是如何和谐统一、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的?4、讨论分析课文第六、七两部分(1)第六部分用“煤”作比喻有什么作用?引用陶潜的诗应怎样理解?(2)阅读第七部分的内容,第2段的第2句话应怎样理解?。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句话应怎样理解?5、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感知文本,理清思路一、整体感知:《为了忘却的纪念》中鲁迅对遇难的左联五烈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残害革命者的反动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照本文,思考作者对待为革命而牺牲者有怎样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1、作者:阅读《导学案》“作者简介”,回顾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背景:参看《导学案》“背景简介”,了解刘和珍等参与的爱国活动。
3、预习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导学案》41页“边读边练”。
三、合作探究:(1)概括段落大意,板书: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2)文章一共7小节,为什么单是写作缘由就用了两节来说?(3)文中对刘和珍做了怎样的描写?她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四、引领探究:(一)试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讨论分析作者感情发展脉络: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
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五、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27页第二、三段2.选择文中一些议论性语句思考其含义。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揣摩重点语句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悼念刘和珍,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编号:08编写:罗朋娟审核:审批:王勇时间:班级:姓名:组评:师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掌握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子含义。
3、把握刘和珍的形象特点能力目标:提高对文本的综合分析与感悟、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难点】重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文本的思想内容,给予恰当的评价。
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及作者对“三一八”惨案的态度。
【学习时数】4学时第1学时自主预习案目标:1、了解作品及背景,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了解知识,预习导学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字,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
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其小说集《》、《》、《》(历史小说);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有《》、《》、《》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2、背景介绍:参照《新学案》P523、刘和珍其人:充分利用学习资源4、字词积累,完成下题和《新学案》P52基础积累(1)字词积累踌躇()桀骜()黯然()尸骸()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绯红( ) 殒身不恤( ) 洗涤( ) 赁屋( )(2)重点词语解释①长歌当哭——②桀骜不驯——③喋血——④惩创——⑤惊心动魄——⑥殒身不恤——5、解题:《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请大家朗读课文,理清思路,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本文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哪些章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学后反思】第2、3学时探究展示案目标:1、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2、理清关键语句的含义。
《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清文章思路,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清正义与邪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者对词语的妙用,从而了解作者语言特色。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人物形象,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句子含义。
2.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学习难点】重点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预习案】预习课文、做好知识准备、扫清学习障碍(一)基础知识积累1. 疏通文意,给加点词语注音寥.落()菲薄.()长歌当.哭()当.铺()桀骜..()()喋.血()浸.渍()创.伤()攒.射()为虎作伥.()道观.()2. 解释词义,积累词语【寥落】稀少【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
【惩创】惩罚、惩治【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这是讽刺的说法。
意思是有些人快要忘记这件事情了吧。
忘却的救主,使人忘却的神。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鲁迅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情感。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殒,死亡。
恤,顾虑。
(二)作者作品介绍画出重要信息并背过(三)了解背景知识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①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2、合并归纳: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呜呼三月一十八, 养官本是为卫国! 北京杀人如乱麻! 谁知化作豺与蛇!民贼大试毒辣手, 高标廉价卖中华! 半天黄尘翻血花! 甘拜异种作爹妈!晚来城郭啼寒鸦, 愿枭其首籍其家! 悲风带雪吹! 死者今已矣,地流赤血成血洼! 生者肯放他?! 死者血中躺, 呜呼三月一十八!伤者血中爬! 北京杀人如乱麻! 呜呼三月一十八, 北京杀人乱如麻!二、介绍背景《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女师大师生是由学生会组织上街的,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
行进在队伍前面的还有张静淑、畅德群等,都高举着纸旗,呼喊着口号。
当来到铁狮子胡同附近时,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清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
打死打伤200余人,刘和珍走在前头,首当其冲,中弹倒下。
张静淑和杨德群先后前去搀扶,也相继中弹。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
1926年4月1日,鲁迅先生再次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
三、分析文章总体思路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回答下面问题:学生思考: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明确:提问: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提问: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四、分析第一部分(一、二节)的思路(1)学生齐渎后,思考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明确:(2)学生讨论:从写作的缘由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明确: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7 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2.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把握文章的基本感情基调。
2.收集鲁迅的生平资料,了解“三一八”惨案和一些进步青年的情况。
二、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屠戮.( ) 寥.落( ) 长歌当.哭( ) 殒.身不恤.( )菲.薄( ) 踌躇..( ) 立仆.( )..( ) 桀骜租赁.( ) 黯.然( ) 噩.耗( ) 惩创.( )攒.射( ) 干.练( ) 不惮.( ) 喋.血( )尸骸.( ) 浸渍.( )2.词语积累长歌当哭:广有羽翼:桀骜:殒身不恤:合作探究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几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默读第一、第二节,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
2.请学生给每节加一个标题。
3.课文一、二节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提示强调?4.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5.对于刘和珍的遇害,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细致?6.作者认同刘和珍她们的做法吗?文章中一共写了哪些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样的?7.再读课文,选择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段进行朗读。
思考作者用什么方式表达感情。
8.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含义。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7、纪念刘和珍君课标要求1.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3.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感受鲁迅先生刚正的人格、高度的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2、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学习难点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
1、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相关文章,并联系整个专题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辩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
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刘和珍的事迹以及优秀品质。
3、理解结构,理清全文的思路学习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难点了解刘和珍的事迹以及优秀品质课前预习教材助读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纪念刘和珍君班级:;小组:;姓名:;评价:;时间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结________枪声、们的中国同胞捆绑,然后进行密集的机枪扫射,流离失所的中国子民在沦陷的国土上苦苦挣扎,敌机经常在天空中轰轰地转,偶尔还投下几枚炸弹,人们都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那是因为日本使中华儿女蒙受了巨大的屈辱,还使“难道德国人的身到今天,日本政府不但没有承认错误,还不顾第二课时二.阅读探究、2、“然而在这样……就有她”。
“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
“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
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2、“能够不为……反抗……”。
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
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
是一位热血青年。
可看出刘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的革命青年。
三.1、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伤者,再扩大就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他们的勇毅,告诫她们要注意斗争的方工,激励她们“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当局者”),几个“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对于他们,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那些“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以及这种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四、颁奖词:她温和沉勇,直面强权,正视势利;在恐怖迫害中爆发,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在艰难困苦中从容;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人类的历史,用自己的精神赢得猛士的尊敬,用自己的生命有力的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她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女神。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朗读和默写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精神。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4.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心得。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5.2 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 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事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记念刘和珍君》【目标择定】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择定理由】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把握是散文教学的中心,要内容,先思路,要情感,先脉络,最后得出文章的写作目的,目标1、2直指这一目的。
理解句子的含义是高考考纲对散文阅读的要求,用鲁迅先生的作品,训练学生的理解句子的能力,不失为有益之举,目标3体现这一要求。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鲁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1.“君”是对人的尊称,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鲁迅却称她为“刘和珍君”,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令鲁迅尊敬?这些事迹表现出刘和珍怎样的品质?2.阅读第二节中的“真的猛士——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一段话,说说“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庸人”指的是什么人?“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又指的什么?3.文中有一些看似矛盾的话,如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请找出类似的话,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在第六节中,作者写到:“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联系全文思考:作者对刘和珍等人的“请愿”是什么态度?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再问再新】【助学资料】三一八惨案相关资料——/view/59605.htm?fromId=297892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寥落(liáo) 洗绦(dí) 踌躇(chú) 桀骜(jiéào)B.徘徊(pái huái)噩号 (è hào) 喋血(dié) 黯然(àn)C.一字不落(là) 浸渍(zì) 攒射(cuán) 绯红 (fēi)D.长歌当哭(dāng) 菲薄(fěi) 尸骸(hái) 屠戮(l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桀骜锋利无端喋血殒身不恤当之无愧B.百折不挠初露端倪按排工作人才摇篮C.筚路篮缕磨炼意志波澜壮阔永葆青春D.懒散作风毛骨耸然毫不气馁竞争激烈3.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愤怒地控诉反动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卑鄙无耻的流言。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本文较长,难理解的语句很多,需要掌握的词语也很多,学生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准备。
“课堂导学案”除了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查找资料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外,还要引导学生运用“钩玄提要”(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
钩玄,探求精深的道理;提要,从全书或全文提出要点)的方法,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各部分内容,找出疑难语句并探究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有所领悟。
1.掌握基础知识,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3.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4.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2课时课前活动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徘徊.()大抵.()踌躇.()寥.落()绯.红()攒.射()桀骜..()()赁.屋()噩.耗()不惮.()尸骸.()虐.杀()屠戮.()浸渍.()转辗.()殒身不恤.()2.根据注音组词。
悼(dào)辑(jí)诧(chà)斐(fěi)绰(chuò)缉(jī)淖(nào)揖(yī)棹(zhào)葺(qì)咤(zhà)蜚(fēi)溢(yì)喋(dié)殒(yǔn)黯(àn)缢(yì)谍(dié)陨(yǔn)谙(ān)谥(shì)牒(dié)勋(xūn)喑(yīn)碟(dié)蔼(ǎi)挽(wǎn)霭(ǎi)冕(miǎn)3.词语填空。
(1)向来·从来①人们无从知道他们增添了多少价值,也不知道他们的管理和战略职能是否像我们听到的那样关键。
②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2)寥寥·了了①这道数学题很难,会做的人无几。
②朋友来信说,他读这本书,不很,拿给孩子读,孩子也说不懂。
(3)暴发·爆发①据天文学家介绍,狮子座流星雨将于11月18日再次。
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导学案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线索,理清写作思路,感悟本文主题。
2、掌握散文阅读方法,学会正确阅读本文。
【自主学习】1:抓散文的线索:散文具有“形散”的特点,其实“散”的外在形式里蕴含着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明析的脉络。
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注意抓住两条线:一是明线叙述线索可按场景的转换、观察点的转移、事情的发展等展开;二是作者的感情线索,这是暗线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或多或少的感情在里面,作者对人态度的变化、对景的喜好程度、对事情的判断,我们要抓住。
2:品味散文的语言。
它像诗词而凝炼、优美、形象、含蓄;它又像口语而浓淡皆有,自然流畅。
我们的品析时,首先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品析的语言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次注意把握好角度,一般从准确性、严密性、句式、修辞、意蕴等角度分析。
3:会抓散文的重点句:一般要注意散文的三种句,一是起始句,它往往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紧扣主题,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二是过渡句,往往是场面的变换、叙述角度的变化的过渡,抓住它能理清文章的脉络;三是点明主旨句,它常常出现的文章的末尾,抓住它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合作探究】一:个人展示朗读:精选某一小节,进行朗读展示。
二:阅读“自主学习”,结合文本,谈谈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并用一句话概括七个小节的内容,从中整理出本文的写作思路。
1三:结合本文的写作思路,感知本文的写作目的?文中有哪些重点句子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请分别找出来。
【目标检测】语文知识积累:屡试不爽: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切勿望文生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答题。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分小组朗读,感受文章语体色彩,品读感情
(3)学会筛选关键信息,概括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二.了解背景:
本文是一篇悼念性抒情散文,写于1926年4月1日,是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烈士而写的。
惨案发生后,反动政府走狗文人诬蔑请愿群众为“暴徒”,是“自蹈死地”等等;并将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噩耗传来时,鲁迅正在写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刚写完三节,听到惨案消息后,他怒不可遏,感到“已不是什么写‘无花的蔷薇’的时候了”。
因此,在《无花的蔷薇之二》的后六节里,鲁迅将“投枪”与“匕首”的锋芒直接指向反动政府。
他写道:“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未所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他还在文章的末尾特地注明写的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就这次惨案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
4月1日,又写了情文并茂的《记念刘和珍君》(这几篇文章均见于《华盖集续编》)
【合作探究】
1:本文共分七个小节,请每一小组精选一个小节进行朗读展示,注意朗读时的语体色彩和情感色彩。
1
2:筛选本文信息,找找在刚刚朗读的小节里叙述了关于刘和珍的哪些事件?并概括她的品质、精神和性格。
1语文小知识推荐: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目标检测】
读准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徘徊
..长歌当.哭
菲薄
..踌躇
..
桀骜
..黯.然
噩.耗肆无忌惮.
喋.血攒.射
屠戮.和蔼.
浸渍.殒.身不恤.
洗涤.绯.红
尸骸.
2本节课的困惑问题:
下节课预习提示:
线索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感情。
那么本文的线索又是什么呢?
语文小知识推荐:差强人意:它的意思是大体上使人满意!切勿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