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高中历史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属于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课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包括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其内容、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三个方面的内容。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目标定位依据: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经常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文件和图片,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兴趣浓厚。
且高一学生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刚开始走向成熟(辨证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所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这就为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
2、通过感知各种材料,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探究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弱国无外交”,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图片、文字、影视情景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出发,思考、探究,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2、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教法简介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模式教学基本流程:创设情景→“诱与导”体念情景→“思与探"变换情景→“用与创”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新中国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并就采访内容写通讯稿||。
(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万隆会议”的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生:每组推出一个代表进行表演||。
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的非常好||,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我们对万隆会议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知识整合归纳提升]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从建国初期的外交风云变幻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和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咱们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
学:讨论发言||,整理主要观点||。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中国的外交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局面||。
那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取得了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师:(引导学生归纳)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它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出发点||。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冷战结束后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但是地区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请同学们想一想||,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未来的世界呢?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对||,中国将来强大了||,也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课堂小结】解放前||,中国国际地位低下||。
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如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开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四、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实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水平。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水平。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使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展示近代旧中国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图片,引用周恩来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引用毛泽东在1949年6月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的讲话“本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都愿意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
”明确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提出新中国初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材料展示:“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
以前是世界第一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
……与此相反的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
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实力在大国中是首屈一指的。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了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
它还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这些都是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界的资本。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外交成就;②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③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根本方针是独立自主;②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③通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认识新中国初期我国在国际上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A、导入:展示幻灯片:周恩来和英国伯默斯顿各自的一段话,领悟两个道理:①弱国无外交,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②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展示新中国三个阶段外交状况幻灯片,让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的外交状况。
)B、合作探究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两大方面进行学习。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生:学生根据学案梳理第一目:(P108—109)掌握三个问题: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指导思想;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并适当补充。
生:回答外交指导思想和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
生:解读并阐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并掌握各方针的意义。
师:展示幻灯片进行强调点拨。
知识升华: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教师展示幻灯片)(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生:根据学案梳理基础知识,理清新中国初期中国外交的四大成就。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学成果。
成就一:同苏联等17各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生:概括背景,理解成就取得的不易及重大意义。
师:点拨“历史纵横”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让学生认识其签订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1)“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和以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外交上,经济上,军事上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3)1949年月1日,新中国诞生,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
2.提出:
(1)时间: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提出。
(2)含义: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凡愿遵守、互利及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
3
内容含义作用
“另起炉灶”
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
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
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
关系。
使得中国改变了
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
立自主。
“
”
首先是,
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在
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再考虑与
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
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
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
基础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
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
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
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
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打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4.特点: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5.意义:
(1)是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
(2)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
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1)背景:朝鲜战争后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为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举行会议。
(2)经过:尽管因为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使会议陷入僵局,但由于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
(3)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参加万隆会议
(1)背景: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年,亚非29个国家在印尼召开政府首脑会议。
(2)经过:面对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周恩来鲜明地提出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意义:加强了中国同的联系。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P110第三子目第三段,结合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
(1)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
(2)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
【目标检测】
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其含义是()
A.与世界各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 B.倒向苏联一边
C.用和平其处的方针指导外交工作D.反对两极格局
2.《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C.“一边倒” D.“求同存异”3.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第23课
(1)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
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对中国的误解和疑惧;(2)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同: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3)“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
意义: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推动了“万隆精神”的形成。
A,B, A, A。